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安全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5次评估报告以及国内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使用最新的观测资料凝练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认识;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承载力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气候风险。研究发现:1961—2015年我国平均高温日数增加了28.4%,暴雨日数增加了8.2%。21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明显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承载力将发生明显变化,未来面临的气候风险将加大。因此,保障我国气候安全,需要科学认识气候,提高气候风险意识; 主动适应气候,提高应对极端事件能力;努力保护气候,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降水量和历史干旱频率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国昌  姚辉  李珊 《气象学报》1992,50(3):378-382
竺可桢根据我国丰富的历史记载,首先给出了我国近5000年的温度序列,对历史气候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家诚等组织完成了我国500年旱涝图集,並且作了许多历史气候的研究工作。但是受资料的限制,过去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气候的研究较少。而现代气候(一般指使用现代气象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与历史气候的研究相比,我国现代气候的研究相对更少一些。 本文根据目前可能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一套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气候和历史气候变化的资料,並着重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周期。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气候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气候监测诊断、气候预测、气候系统模式、气候评价与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业务和气候业务平台等角度,系统概述了我国现代气候业务现状。提出了以气候监测和动力学诊断为基础,以提升气候服务、气候风险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目标,以发展客观化气候预测技术和定量化气候评估方法为核心的现代气候业务概念。分析了国际气候业务发展趋势及我国气候业务的差距,明确了加强气候系统基本变量监测、提高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和改进物理过程、发展第2代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并建立中国气候服务系统 (CFCS) 等发展任务。  相似文献   

4.
气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自然条件。根据气候记录、史料和考古材料分析,世界(包括我国)的气候都经历着长度为10~0—10~8年的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目前,引起全世界气象学家关注的,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冷(这一趋势在我国也有反映)。特别是1972年前后出现的世界范围的大面积气候异常,更引起人们的关心。本文主要阐述我国近代气候变迁的特点,为此必须联系到地球气候史的若干问题。并通过对我国近500年气候寒冷期(欧洲现代小冰期)内,四次气候变冷以及本世纪气候变化特点与  相似文献   

5.
气候异常对于国计民生关系很大。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天气气候异常频频出现。研究气候振动规律及其预测方法已成为近代气象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气温是描写气候状况的一个最基本的物理量,气温的多年振动反映各地气候的振动。本文通过绘制我国各地历年一、四、七、十各月的气温距平累积曲线揭露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气候振动的若干事实,利用1951—1976年500毫巴北半球逐月平均图资料对引起我国气候振动的环流条件进行了分析,以求对气候振动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前后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我国南方逐日降水资料及逐月温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并计算极端降水的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重现值,讨论了气候变暖前后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的突变发生在1991年前后,且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冬季的极端降水强度普遍有所增加。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前后的环流场特征,发现东亚热带冬季风异常与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异常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东亚热带冬季风偏强(弱),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北方的冷空气向南输送。此外,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地面气温升高,海陆热力差异减小,东亚热带冬季风减弱,有利于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大陆东南部输送,并在东南部形成异常的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形成强降水。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与中低纬度异常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前言     
气候变化及影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评价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国也于1984年开始全国性气候评价业务工作。但由于气候——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气候评价工作多属搜集气候影响情报和定性描述,理论和方法研究尚少。为了改变我国气候评价工作的目前状况,使之逐步走向客观化、定量化。  相似文献   

8.
时空均一的气候资料是气象科研、业务和服务的基础。介绍了气候资料均一性的基本概念、涉及范围、主要原因以及解决非均一性问题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国际上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的动态和技术发展历程,指出以高时空分辨率的均一化为标志的第二代气象数据产品研发趋势为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结合对我国地面、高空和辐射三类气候资料均一性概况和相关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最后,就如何正确认识气候资料的均一性,如何深化我国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加强气候数据产品研发,实现我国数据产品研发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所属的国家气候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气候》的发表是我国气候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我国政府正式公布的第一个关于气候问题的文件。文件以我国建国后气候学的丰硕科研成果为基础,对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评述,反映我国科技界与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基本观点,因而在科学性上与政策性上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ENSO及其对亚洲季风和我国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倪允琪  邹力 《气象科学》1995,15(4):30-45
ENSO及其对亚洲季风和我国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是当今气候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了作者在《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方法研究》项目中有关专题“大洋,尤其ENSO和西太平洋暖池对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三方面:1,ENSO是多时空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ENSO形成机理的研究;2.MENSO对我国东亚季风和我国气候影响,3,ENSO及其对我国气候影响的可预报性和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全国175个测站1960—1999年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分别选取1960—1989年(气候态A)、1970—1999年(气候态B)作为气候背景,采用蒙特卡洛显著性检验法检验了这两个气候态背景下我国冬夏两季季节平均气温的差异显著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百分位法分别分析了在这两个气候态背景下2000—2010年间我国冬夏两季的极端气温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夏季,冬季气候态A、B背景下季节平均气温的差异更为显著。冬夏两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由于气候态B包含了全球变暖特征最为显著的20a,故在气候态B背景下,冬夏两季极端低(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要高(低)于气候态A,这与全球变暖的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部夏季气侯基本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1881年 ̄1998年29个观测站的夏季降水、气温资料,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气温大于30年的慢变平均值(气候基本态)的变化特征。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了夏季降水与气温的气候基本态的特征模态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气温的气候基本态与我国夏季天气及夏季大气活动中心的气候基本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和业务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析了“九五”以来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的新进展,探讨了未来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技术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振国  刘海波 《浙江气象》2003,24(3):1-6,46
首先概述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和业务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近40多年来,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技术经历了经验统计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物理统计分析、动力与统计相结合4个主要发展阶段。其次分析了“九五”以来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的新进展,通过“九五”攻关研究,增强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物理基础、综合决策和业务预测能力,初步实现了动力与统计相结合,提高了自动化、客观化、可视化水平。最后探讨了未来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动力气候模式,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提高物理统计方法,在汛期降水物理统计预测方法的研究中,应重点加强主导因素、中纬度环流异常、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年代际气候背景与年际气候异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利用1881年~1998年29个观测站的夏季降水、气温资料,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气温大于30年的慢变平均值(气候基本态)的变化特征。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了夏季降水与气温的气候基本态的特征模态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气温的气候基本态与我国夏季天气及夏季大气活动中心的气候基本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物理基础及其预测思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短期气候预测依据大气科学原理,运用气候动力学、统计学等手段,在研究气候异常成因的基础上对未来气候趋势进行预测。虽然目前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水平还不高,但短期气候预测是国家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提高预测准确率是气象科研和业务人员的重要任务。该文从海洋、积雪等外强迫信号及大气环流大尺度变动等大气内部特性等角度概述了短期气候预测的物理基础,简要回顾了近60年来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作者近十几年来研制短期气候预测客观统计学及统计与动力学相结合预测模型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东亚下垫面热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我国南方逐日降水资料及逐月温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方法,并计算极端降水的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重现值,讨论了气候变暖前后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的突变发生在1991年前后,且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冬季的极端降水强度普遍有所增加。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前后的环流场特征,发现东亚热带冬季风异常与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异常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东亚热带冬季风偏强(弱),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北方的冷空气向南输送。此外, 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地面气温升高,海陆热力差异减小,东亚热带冬季风减弱,有利于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大陆东南部输送,并在东南部形成异常的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形成强降水。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与中低纬度异常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当今气候工作中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我国气候委员会的成立,中国气候研究计划的制订及中国气候蓝皮书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对气候工作和气候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作为省一级专门从事气候工作的部门,如何搞好气候工作,如何抓好气候资源的利用,并把它作为科技兴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更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下面就笔者从事数十年气候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设想和建议,供同仁们参考,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气候资源的认识和特点1.1气候资源的认识气候资源是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和动…  相似文献   

19.
张富国 《气象科技》2005,33(4):339-339
为了发展我国短期气候预测工作,改善我国中、长期天气预报方法,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经“普适线性模式——关于概率分布的模拟和气候数值研究暨气候研究的统计方法学术讨论会”商议,并征得普适线性模式研制者的同意,拟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统计科学系的“普适线性模式”在我国气象部门推广应用。该模式容纳参数量大,  相似文献   

20.
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概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些年来在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研究进展.通过对气候系统变化多尺度特征及其动力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气候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的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跨季度数值气候预测,进一步建立了先进、完善的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并应用于我国夏季旱涝预测业务.这些工作既带有极大的基础性意义,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为我国大气科学及气候科学乃至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