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CT扫描图像联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评判小肠袢聚集对预测腹膜假黏液瘤(PMP)患者小肠系膜挛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黏液瘤科17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假黏液瘤的患者,其中31例术中证实存在小肠系膜挛缩,148例无小肠系膜挛缩,通过CT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 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伤椎高度的变化的MSCT与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经MSCT检查确认25例病变椎体,术前在CT图像上模拟穿刺路径及选择PVP穿刺方式,术后一周内及术后半年进行伤椎复查,对影像数据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从MSCT及临床角度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单侧椎弓穿刺成功率92%,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术前、术后视觉评分、Cobb’s角以及伤椎压缩率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而术后及半年后的视觉评分、Cobb’s角以及伤椎压缩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能为PVP提供准确的解剖学数据,改善PVP效果,并能在术后随访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多排螺旋CT扫描在肋软骨隆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120例拟行自体肋软骨隆鼻术患者,都进行了胸部多排螺旋CT术前检查,并进行多种三维重建分析自体肋软骨是否符合手术标准,部分病例进行了术后CT复查评估.结果:CT准确评估肋软骨无钙化(1级)28例和轻度钙化(2级)62例,均可行自体肋软骨隆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提高CT对转移瘤诊断能力.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有原发肿瘤,头部、盆腔、肝脏、肺部出现转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部转移瘤的特殊表现为结节状及斑片状钙化性转移;盆腔、肝脏转移瘤斑片状钙化性转移;肺转移瘤的特殊表现为钙化性转移、空洞及空泡样转移.其中头颅结节状钙化性转移15例,斑片状钙化性转移5例;盆腔及肝脏斑片状钙化性转移各1例;肺空洞样转移6例,空泡样转移4例.结论::结合临床和CT征象,可对表现特殊的转移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囊性病变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腹部囊性占位1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各个病变CT表现的特点.结果腹腔内囊性占位3例,其中巨大的大网膜囊肿2例,肠系膜囊肿1例.腹膜后囊性占位13例,胆总管囊肿7例,腹膜后淋巴管瘤2例,囊性畸胎瘤1例,重度肾积水3例.结论小儿腹部囊性占位,病变小者诊断容易;巨大囊性病变形态不规则,位置难定,鉴别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增强CT联合血清人乳腺珠蛋白(hMAM)水平检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之间我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并检测血清hMAM水平,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增强CT、血清hMAM水平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检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方法: 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多位于肺胸膜下,广基地与胸膜相连;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直径2-5cm,密度均匀;边缘可见粗长毛刺,棘状突起或浅分叶;可有淋巴结肿大.结论: 全面综合地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征,结合肺内感染病史,肺炎性假瘤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是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单个胸腰椎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患者影像检查进行分析,探索一种术前通过影像检查预测PKP术中骨水泥最佳灌注量的方法、标准及准确计算方式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42例胸腰椎外伤后单个椎体新鲜压缩骨折并进行PKP手术患者,每例患者在术前不超过1周期间内都进行CT和MRI检查。回复性分析相关患者影像数据,并对每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多种后处理,对重建图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2例发生部位分别为T10椎体2例、5例T11、9例T12、11例L1、7例L2、5例L3和L4椎体3例。42个伤椎平均骨折压缩率为14.3±1.2%,PKP手术骨水泥灌注量为1.6~6.3 m L不等。结论:尝试通过术前CT和MRI检查的后处理预测PKP手术骨水泥最佳灌注量是可行的,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生存率的变化并不大,手术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对于胰腺癌可切除性的判定,CT仍然是首选检查方法。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检出率也较之前有明显升高。本文即对可切除胰腺癌的CT表现综述女盯下,希望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结肠成像(CTC)检查对胃癌结肠早期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8例行术前CTC检查的胃癌患者。虽然在轴位断层图像上没有看到明显的腹膜小结节,但是在三维(3D)空间图像中可以见到结肠壁变形。而相应地,在多平面重组图像(MPR)显示由于结肠壁增厚导致的肠壁变形,同时,还观察到与胃癌原发灶相关的密集索条状结构以及增厚的结肠壁。结果:我们发现胃癌病灶周围的索条状硬结节与腹膜侵袭相关,并在术中探查发现这些结节分布在胃癌原发灶、胃结肠韧带以及横结肠系膜之间;我们还观察到结肠结节与腹膜侵袭结节一致。结论:将来CTC有可能被应用于鉴别胃癌经腹膜浸润结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男8例,女3例,全部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其中肠外型9例,肠内型2例。肠外型CT表现为单房低密度囊性肿块,囊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双层状“晕轮征”。肠内型CT表现为肠腔内附壁囊性肿块,轴位扫描表现为“双弧征”。结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表现较具特征性,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颅脑CT图像计分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小儿颅脑损伤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135例小儿颅脑损伤患儿,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CT颅脑扫描,记录CT图像计分,伤后24h检测血清MMP-9和NSE水平。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儿分为轻型组(56例),中型组(48例),重型组(31例)。追踪患儿临床结局,根据院内30d是否发生死亡患儿分为存活组(103例)和死亡组(32例)。观察不同组间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水平的差异;分析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水平与GCS评分的相关性;ROC分析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水平对小儿颅脑损伤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CT计分、MMP-9和NSE均随小儿颅脑损伤程度加重而增高(P<0.05);存活组患儿CT计分、MMP-9和NSE低于死亡组(P<0.05);CT评分、MMP-9和NSE均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684、0.462、0.310,P<0.05);CT评分与MMP-9和NSE也呈正相关(r=0.493、0.282,P<0.05)。CT评分、MMP-9和NSE预测小儿颅脑损伤预后的AUC分别为0.996、0.943和0.758。结论:早期颅脑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与小儿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均有关,可作为预测小儿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输卵管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探讨CT诊断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卵管病变的CT表现,并与腹腔镜、常规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CT诊断为输卵管积水20例,输卵管积脓8例,输卵管卵巢脓肿1例,输卵管扭转1例,输卵管妊娠5例,输卵管系膜囊肿7例,输卵管结核5例,输卵管癌1例;其中误诊10例,与手术病理对照,CT诊断准确率为83%(48/58)。结论:输卵管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平扫表现为附件区迂曲管状囊性密度影,根据CT增强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并重视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能CT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旨在提高甲状腺癌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头颈外科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24例,其中甲状腺癌组148例设为观察组,甲状腺良性结节76例设为对照组,分析术前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22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观察组甲状腺癌148例、对照组良性结节76例,102例结节形态不规则,104例结节出现“半岛状”瘤结节,106例结节出现“强化残圈”征,89例出现“沙粒样”钙化,84例恶性结节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动、静脉期甲状腺良性结节标准化碘浓度比率、能谱曲线斜率均高于甲状腺癌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双能CT定量分析结合CT征象对甲状腺结节鉴别有一定特征性,不同病理类型与碘图、能谱曲线关系密切,可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13例肺隔离症患者中,10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3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病灶CT平扫表现为分叶形3例,圆形或卵圆形3例,不规则形7例。增强及重建后13例均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其中异常体动脉供血有9例来自胸主动脉,4例来自腹主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异常动脉血供和引流静脉,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中绞窄性肠梗阻的多排螺旋CT(MDCT)的影像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9例绞窄性肠梗阻(SI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DCT资料,经多方位重建和多窗位的技术处理,对绞窄性肠梗阻患者CT的肠管影像改变(肠腔的扩张、积液、肠壁厚度、密度的改变),肠系膜的CT影像改变(肠系膜的模糊积液、旋转、门静脉的变化),腹腔内的CT影像改变(腹水、气腹)及增强CT影像改变(肠壁的强化改变,肠系膜血管是否栓塞)深入研究。结果:29例患者中共检出肠腔扩张、积液26例,肠壁密度变化、增厚18例,肠壁、门静脉内积气2例,肠系膜的模糊、积液19例,缆绳征11例,漩涡征9例,鸟嘴征5例,腹腔积液1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及肠壁不强化5例。结论:多排螺旋CT识别绞窄性肠梗阻的MDCT征象细节对提高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F)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D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6例中7例行CT平扫与增强,7例行MRI平扫与增强,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16例DF均为单发,包括腹外型7例,腹壁型5例,腹内型4例。边界不清14例,边界清晰2例。呈浸润性生长13例,膨胀性生长3例。病灶与肌肉长轴平行9例。CT表现:9例平扫呈稍低密度,未见出血、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飘带样强化7例,6例延迟扫描均呈渐进性持续强化。MRI表现9例均见T2WI抑脂条带状低信号,未见出血、坏死,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呈渐进性持续强化。“蟹足样”浸润周围组织5例;“筋膜尾征”4例。结论:DF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这些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和MRI可清晰评估DF边缘和范围,有助于术前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