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地下水径向辐射渗流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一般公式,结合多层层状构造含水层地下水径向渗流的降深表达式,导出了多层层状构造含水层潜水井和承压井稳定流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所求表达式具体的数值积分方案,以20个结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编制了计算程序,并以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多层层状含水层地下水稳定层流流场地区进行高精度动态大地测量时,定量考虑地下水排放诱发的地壳形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下水径向渗流单井排放诱发的地表位移的一般公式,结合地下水径向稳定混合流的降深表达式,导出了在均质含水层潜水井和承压井两种情况下的地下水稳定混合流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所求表达式的数值积分计算方案,并以20个节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编制了计算程序,并以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研究为在地下水稳定混合流场地区进行高精度动态大地测量时定量考虑地下水排放产生的地壳形变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高精度动态大地测量时,为考虑地下水单井排放对台站坐标的影响,需精细研究不同水流系统和地层模型下相应的定量计算问题.本文将地下水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一般公式与Muman理论结合起来,导出了适用于各向异性和滞后反应的无压含水层完整井非稳定流单井排放诱发的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以20个结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和15个结点的Gauss-laguerre求积公式,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给出了模拟算例.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比基于Boulton理论的相应研究更合理,在实践上此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在高精度动态大地测量时,为考虑地下水单井排放对台站坐标的影响,需精细研究不同水流系统和地层模型下相应的定量计算问题.本文将地下水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一般公式与Muman理论结合起来,导出了适用于各向异性和滞后反应的无压含水层完整井非稳定流单井排放诱发的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以20个结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和15个结点的Gauss-laguerre求积公式,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给出了模拟算例.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比基于Boulton理论的相应研究更合理,在实践上此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非稳定流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精密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地下水非稳定流Theis理论,志出了地下水非稳定径向辐射渗流单井排放诱发的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计算方案,并以20个节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编制了相应的数值积分计算程度,给出了模拟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6.
无压含不层非稳定流诱发地壳形变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无压含水层迟后疏干的Boulton理论,导出地下水无压水层完整井非稳定流单井排放诱发的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公式的计算方案,给出了模拟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径向辐射渗流单井排放诱发地壳形变的解析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把地下水径向辐射渗流单井排放诱发的地壳形变问题化为我孔弹性介质点源力诱发的平面变变问题来处理,利用多孔介质的本构方程和弹性半平面的Creen函数,在Scgall工作的基础上,导出通过地下水水位降深S表达的地下水径向流排放诱发的地面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王庆良  王文萍 《地震学报》1997,19(4):434-441
根据Darcy-Gersevanov关系式,导出了单井抽水引起的Theis-Thiem型承压含水层固体骨架的水平位移及水平应变表达式,并详细分析了其随连续抽水时间t以及径向距离r的变化关系.在应用部分,本文就地裂缝活动的抽水影响机理和油(水)井套管变形破坏的注(抽)水影响机理问题,提出了比较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承压含水层波导及其地声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文彬  陈葆仁 《地震学报》1997,19(3):309-316
在建立承压含水层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把水平分布的承压含水层概化为水平层状的平板型波导,提出了地声信号的承压含水层波导传播机制.应用Biot理论推导了承压含水层中地声波作波导传播的谐频表达式.对山东莒县地声井承压含水层进行了计算,得出其基频为35.0 Hz.利用莒县地声井观测的地声信号作Wigner时频分析,得到的频率基本上为基频的整数倍.结果表明,承压含水层对地声波的响应存在着频率选择现象,只有当波的频率f是基频的谐频时,地声波才能在含水层中作导波传播,承压含水层对此才有响应.   相似文献   

10.
定水头注水引起的含水层水平运动和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含水层固体颗粒与孔隙水不可压缩的假设,本文导出了单井注水情况下秦斯承压含水层水平运动速度与水头之间的基本关系式。然后利用注水井壁处的应力、应变边界条件,进一步导出了单井定水头注水引起的泰斯承压含水层水平运动速度、位移和应变解析表达式。该水平位移与应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由注水压力本身引起的经典弹性力学解项,它仅随半径而变化,与注水时间无关;另一部分为由地下水头变化引起的水动力学位移和应变解项。其中,含水层水动力学水平位移随时间加长呈指数增长特征、水动力学径向应变则表现为近井处拉张、远井处挤压的分区特征,且近井拉张区随时间加长逐渐向外扩展。单井注水含水层水动力学水平位移、应变解的导出,完善和发展了单孔内压经典弹性平面力学问题解。  相似文献   

11.
王勇 《地震学报》1997,19(4):408-412
研究了两个弹性层覆盖于一个Maxwell半空间模型内膨胀源(Mogi模型)引起的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着重研究了数值计算方法和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空间分布和量级都有影响,尤其当源处于岩石层的地壳以下时,介质流变特性对位移和重力有较大影响;当膨胀和岩浆侵入地壳内时,半空间流变特性的影响较小.并且,地表重力与垂直位移的比值不是常数,而是随时间变化.本文的模型和数值方法,可以用于模拟火山区、地壳隆起区、地震区和地热场等长期地表形变和重力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赵鹏君  沈建文 《地震学报》1996,18(3):301-308
讨论了在粘弹性介质中用长圆筒式探头测量地应力相对变化时初始构造应力对测量值的影响.用地层、水泥环和探头圆筒组成的三层线性粘弹性介质模型来模拟整个测量系统,利用对应原理得到了在初始构造应力作用下探头内壁径向位移解.计算表明;① 初始应力的影响表现为探头内壁径向位移随时间逐渐增大,但其增长率逐渐减小,最终达到一恒定值;② 对于地应力变化量的测量结果来说,如不考虑初始应力的影响,则将在地应力变化量上引入主应力大小为(c0+c1e-1t+c2e-2t)io、方向与初始主应力相反的误差.其中,c0,c1,c2和1,2只与地层的力学性质有关,io(i=1,2)是初始构造应力的两个主分量.最后指出,在地层比较软和初始应力比较高的情况下,初始构造应力对地应力相对变化的测量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赵鹏君 《地震学报》1995,17(2):259-263
以气压影响承压井水位的偏微分方程为基础,推导了井孔与含水层之间流体互相渗流的边界条件.然后,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得到了任意气压过程作用下水位变化的时域解析解.此解由稳态项和迟滞项两部分组成,稳态项为气压系数与当时气压值的乘积,相当于今后气压不变的条件下时间趋于无穷时的水位;迟滞项是由于井中的流体和含水层中的流体交换,不能瞬时完成而引起的过渡过程.分析这个解可知,某时刻水位受气压的干扰是由该时刻之前所有气压变化量对水位影响的积分叠加.所以,我们进一步找到了脉冲气压过程作用下的井水位响应函数.计算表明:① 脉冲响应函数总是从零值开始,时间趋于无穷时,其值趋于稳定值,此稳定值与气压效率成正比;② 迟滞时间大小取决于含水层的力学性质和井的半径,渗透系数越大、井孔半径越小、含水层厚度越大,则迟滞时间越小 此解可作为今后进一步全面地分析气压干扰和研究实际校正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庆良  巩守文 《地震学报》1997,19(5):480-486
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的震后垂直形变速率具有典型的指数型衰减特征.本文根据Okada弹性位错地表垂直位移表达式,利用对应原理导出了其标准线性固体粘弹性解.通过引入地球有效弛豫时间和有效粘度的概念,进一步导出了由震后垂直形变求地球有效弛豫时间和粘度的简单公式,该公式与发震断层的位错参数无关.反演结果表明,共和震区地球介质的有效弛豫时间=/为2.6 a,有效粘滞系数为约1018 Pas.   相似文献   

15.
电磁波层析成像——图像的一致性及地下水探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锐  马奎祥 《地震学报》1997,19(5):524-534
在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中,发射机的原地辐射常数无法标定,且实测量中包含着感应场的影响.因此,由常规图像重建方法得到的吸收系数分布仅为相对量,直接影响着连续剖面图像的一致性.本文给出了计入感应波动场影响的正演公式,提出了计算原地辐射常数E0值的交替追赶方法,开展了水中标定试验和岩性测试,对EW-1和JWQ-3型仪器的标准读数给予了准确定义,并就频率规范和连续剖面的边界光滑问题进行了探讨.探测内蒙古唐公塔地下水的连续剖面得到了一致性良好的层析图像,吸收系数的绝对数值合理可靠,与岩样测试结果相吻,较准确地找出了含水层的深度、延展方位及含水程度,指导找水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环境应力场寻找中国大陆地区的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白彤霞 《地震学报》1995,17(3):294-304
地壳介质是一种里面存在着许多裂纹的非完整介质.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介质的强度远低于完整介质的强度.笔者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裂纹在合适的条件下由稳态扩展逐渐发展到失稳扩展的结果,地震破裂即为断裂力学所阐明的低应力快速破裂现象. 快速破裂的出现必需要有局部应力和应变的高度集中.根据Knott(1973)对裂纹尖端进行的弹塑性应力分析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状态对裂纹的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应力集中,在裂纹尖端必然形成一个塑性区.塑性区中的位移已不是弹性位移,而是塑性位移.=a20/2y,这里,0是作用剪应力,它相当于地震发生时的初始应力或构造应力,a是裂纹半长,是刚性模量,y是介质剪切屈服强度.而地震位错恰恰是发生在形成塑性区的裂纹末端.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假定,设位错D(1,t)为文中的公式(5),地震最大位移为Dmax=L20/4g,式中,L是断层长度.若刚性模量取上地壳的数值,=33 GPa,介质剪切屈服强度y取实验室给出的平均值y=30 MPa,那么,根据Dmax和L的观测值,利用此公式就可以估计大震的构造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全球的大震构造剪应力值大多数在5——20 MPa 之间,有地区差异,平均为10 MPa. 笔者在进一步研究了震源谱的性质后,又导出了体波震级mb对0和地震矩M0的依赖关系(即文中的公式(11)),此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地震观测资料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值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S6.0)的地区,即地震危险区.我们对1987年以来全国所有mb3.8的地震计算了它们的剪应力值,据此,划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危险区并给出了震级范围. 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S6.0的地震,其中8次均落在我们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实践证明,这种新方法作为中期强震预报,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手段,有着良好的物理基础和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昭栋  陈学忠 《地震学报》1997,19(2):174-180
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分析了承压井含水层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给出了计算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两种方法,并以距菏泽5.9级地震震中较近的豫01井为例,计算了该井水位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率和两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震前响应率和响应比都有增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地应力对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创兵  熊文林 《地震学报》1997,19(2):154-163
提出了地应力场中岩体不连续面变形的本构关系,讨论了渗流与应力耦合条件下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地应力对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应力对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不连续面的开度和不连续面网络的水力传导路径而产生的;裂隙岩体渗透性随岩体埋深的增加呈负指数减小,随侧压系数的增大呈双曲线减小.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理论可望应用于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三峡井网的布设与观测井建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我国第 1个以监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地下水前兆为目标的三峡井网布设与观测井建设的科学思路及其实施结果。由于水库蓄水引发一定震级的诱发地震时 ,会引起含水层应力应变状态及与其相关的孔隙压力变化 ,并导致观测井水位的异常变化 ,为此利用震级 (MS)、孕震断层长度(L)与应力应变场变化范围 (R)的关系确定了井数与井间距 ;井位的选择 ,主要依据了地下水动态为映震灵敏条件的科学认识 ,选择了断裂带及其应力易集中的端点、拐点与交点等特殊构造部位 ;井深与井孔结构的确定 ,遵循了在有限投资的前提下 ,尽可能揭露封闭性好的承压含水层 (带 )和尽可能减少地表水文气象因素干扰的原则。按照上述思想与原理 ,在坝区和库首区各布设了 4口井 ,井深为10 0~ 2 0 0m ,均揭露出封闭性较好的承压含水层 (带 )。初步观测结果表明 ,三峡井网的布设与观测井的建设较为成功 ,为诱发地震前兆监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滇西北地区水循环的重力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民育  孙少安 《地震学报》1995,17(3):340-346
精密重力测量是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水循环是精密重力测量的主要干扰源.曾有一些学者对地表河湖水位变化、地下水活动对重力场的扰动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水循环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滇西山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实测重力资料,研究大气圈、地表、地下3个不同空间水循环的特点、相互联系及其对重力测量结果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大气圈水循环对重力场的直接扰动不大;地表湖水水位变化可引起(10——20)10-8 ms-2的重力效应;地下水种类多样、变化复杂、应逐点分析,一般来说对重力场的扰动小于平原地区,在1010-8 ms-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