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从位错模式出发,应用断裂力学的成果,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导出了体波震级m_b,环境剪应力值τ_0(或构造剪应力值,或初始剪应力值,而不是应力降)和地震矩M_0之间的依赖关系式。这个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震源参数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场量值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即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6.0)的地区,是地震危险区。作者计算了1987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境内所有m_b≥3.8地震的剪应力值,并据此划出了未来三年内我国大陆地区的强震危险区,同时给出了震级范围。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_s≥6.0的地震,其中有8次落在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  相似文献   

2.
为对云南强震活动趋势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基于Haskell二维地震位错模型,建立了用地震矩M0和体波震级mb估算地震震源构造剪应力强度τ0值的关系,并利用此关系,根据美国地质凋查局提供的1977~2005年间东亚滇缅弧-安达曼地震活动带上强震活动的震源机制解、地震矩M0和体波震级mb,对该区的地震应力图像和板缘动力学机制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缅甸弧-安达曼板缘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主要反映了板缘地震活动的特点,其平均剪应力τ0值为8.8 MPa;云南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少量强震活动主要反映了板内地震活动的特征,其平均剪应力τ0值为13.5 MPa,板内地震统计得出的平均剪应力值是板缘地震的1.5倍.喜马拉雅山弧形区域主压应力方向(P轴)优势方向为NE向,但青藏高原东南的云南地区则表现出向ES方向的强烈偏转,这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挤压以及缅甸弧的弧后扩张相互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由环境应力值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作者根据位错理论,采用二维矩形破裂模式,在导出了平均震源速度谱的基础上,导出了用地震波计算环境剪应力τ_0的公式。计算了1987—1991年中国和邻区大约1000多次4级以上中强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_0,并把τ_0≥10MPa的地震看作是高剪应力值地震。自1987—1991年5年内,我国及邻区共发生M_s≥6.0的强震45次,和160余次高剪应力中强地震(M=4.0-5.0,τ_0≥10MPa),大约有1/4的强震和1/3的高应力值地震发生在台湾地区。说明台湾地区是一个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新疆的喀什—乌恰—乌什地区也是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我们对发生在其地区的强震,向前追溯了环境应力值τ_0的变化。发现有11个强震事件(约占全部事件80%)在震前1—5年内,在以强震为圆心,半径为200km范围内(个别略远),均有1—2个或多个高应力值地震出现。说明当高应力值地震发生时,该地区环境应力在增高,它可以作为将要发生强震的前兆。据此,推测了今后3年内大陆强震发生的可能地区是:①中印缅三国边境地区;②西藏波密地区;③青海北部到宁夏北部地区;④新疆伊宁地区;⑤纵贯新青藏90°E±2°线地带;⑥晋北忻州地区;⑦苏北及黄海地区;⑧山东长岛地区。  相似文献   

4.
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上的应力分布图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磊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7,19(2):129-138
在陈培善(1981)提出的由体波震级mb和地震矩M0估算环境剪应力值0的关系式的基础上,利用EDR提供的地震报告中的矩张量和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到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包含剪应力量值和T轴及P轴方向在内的应力分布图象.其中,环境剪应力的量值在全球的分布为:板块内部最高,俯冲带其次,洋脊最小.本文得出的最大主应力的水平分向与Zoback等(1989)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汤加地区的应力状态的具体分析表明:俯冲板块在浅部受压而向下弯曲,在深部受到来自下面的阻力而向上弯曲,在中深部处于较均匀的状态中.汤加板块沿海沟方向存在不均匀性,在俯冲时北部向上折起.分析了全球的应力分布后我们认为:板块是由其基底的拖曳力所驱动的;板块的运动导致了洋脊处于张应力状态,俯冲带处于压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5.
用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分析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昆明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测算了云南及邻区2002年到2004年8月2513个中小地震的剪应力值T0和矩震级值Mw,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地震剪应力值与地震大小存在线性依赖关系,地震越大,环境剪应力场越强,强震的发生需要较强的剪应力场环境。小地震在较弱的环境剪应力场状态下也可以发生,随机性较强。在环境剪应力场较强的地方,会发生强震,也会发生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而在环境剪应力场较弱的地方,往往只会发生中小震。统计分析表明,通常,中小地震的T0〈10MPa,将T0≥10MPa的地震视为高剪应力值地震,高剪应力值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或应力等值线大于10MPa的分布区即为高应力值区,高剪应力值分布区是环境剪应力场的异常分布区,它的形成和分布往往与强震的发生有关。据此,对云南省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构造环境应力场在确定新疆地震危险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和位错论,提出了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模式,进而推导出了几个从地震波观测资料直接计算震源处构造环境剪力场量值r0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地区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r0值的大小与分布和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据此,从1992年开始,根据环境应力场进行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总有效北达7  相似文献   

7.
滇西实验场区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值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刘祖荫 《地震学报》1995,17(4):459-468
根据陈培善和Duda(1993)提出的震源速度谱模型,研究了用速度谱极大值Vc(cm)>max直接测定地震矩M0的方法.利用在滇西实验场区开展近场微震观测新获得的洱源、脉地和松桂地区三次微震序列的数字化资料,测定了三次地震序列的地震矩M0和震源力学参数.三次微震序列的震级绝大多数在1.0——2.5级之间,测定的地震矩为1010M01013(Nm),震源破裂半径a为90——270 m.对环境应力参数0和的研究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rv)是环境应力参数0和的函数,且环境应力与地震构造及介质状态相关,三次震群序列的环境应力0和值分别为高应力震群(脉地序列)在0.5——5.0 MPa;中等应力震群(松桂序列)在0.3——1.5 MPa;低应力震群(洱源序列)在0.01——0.5 MPa.进而讨论了高、中、低三种环境应力状态所反映出与构造和介质状态差异的依赖性,这种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作为孕震背景的环境应力状态与孕震过程和潜在地震危险区的相互关系.其次,我们发现,大小地震的矩标度存在明显差异,当地震矩M014 Nm时,峰值速度与地震矩按rvM0.80标度,而在M01014 Nm时,则按rvM1/30标度.   相似文献   

8.
分析地震波估算地壳内的应力值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81,3(3):251-263
本文讨论了利用破裂力学理论说明地震破裂的过程, 认为地震本质上是岩石在应力作用下的低应力破裂现象.它是岩石中的裂纹不断稳态扩展、最后进入失稳扩展的结果.分析了在扩展过程中应力和位移的变化, 发现任何将要破裂的那一点的应力都要由初始应力0升高到屈服应力y 以后才破裂, 破裂后裂纹面上的点的应力降到0.在破裂前和破裂后的位移, 都可由弹性力学方程给出.在破裂的一瞬间破裂的端点产生的非弹性位移, 则不能由弹性力学方程给出.它可以由断裂力学中的裂纹滑开位移公式近似给出.根据位错模式由于计算弹性波辐射场的位错量 D(, t), 正是破裂瞬间产生的非弹性位移, 所以用弹性位移公式来计算地震位错量是错误的.我们采用了裂纹滑开位移公式来计算地震位错量, 从而导出了较合理的计算地震释放总能量的公式 ET=yDS(y 为屈服强度;D为平均位错;S 为断层面积)以及估算初始应力值0的公式:0 =[Dmax/L4y/(1-) ]1/2(L 为断层长度).用它们计算了一些地震的 Er 和0, 分别列于表1和表2.这些结果比以往的结果要更合理一些。 结果表明:(1)地震多数是在低应力作用下(即低初始应力)发生的(约100——200巴);(2)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比地震波能量大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
美国南加州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和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8,20(2):128-136
根据我们提出的断裂力学破裂模式,推导出了几个计算构造环境应力值0的公式(见文中公式(1)、(2)、(3)、(5)).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区中小地震及美国南加州的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0值的大小和分布与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的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震级大小与lg(0)统计上呈线性相关.依据0的空间分布,可以一定程度上确定地震危险区或潜在震源区;依据0值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粗略地估计大震发生的时间.根据0值在南加州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有3个地区应力值较高.其中,Goldfield地区是现今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地震的构造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竹君  任伏虎 《地震学报》1996,18(4):523-528
从地质构造背景、余震活动 、地震地表破裂及其位移分布特征和强地面运动等方面,分析了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几何学和动力学特点,认为野岛断裂和六甲山断裂走向相同,但倾向相反,上升盘与下降盘呈对角对称分布,属于逆走滑断裂.它们构成一条枢纽性走滑断裂,阪神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的枢纽轴部,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导致了此次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常常伴随着大地震的发生,其动力学原因可以通过矩形截面梁扭转的应力分析来模拟.在一定的震中距范围内,地震地表破裂的位错量、余震密集程度以及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的变化规律,有如在扭转的矩形截面梁内部从中心向周围的剪切应力大小的改变. 最后,从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构造力学条件,分析了神户市地震破坏最严重地区的分布特点.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在识别中长期地震危险区,而且在合理地建立地震灾害预测模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8-1999年10月中国地震基本台网观测得到中国地区3103个体波震级mb≥3.8的地震资料,计算了它们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0,得到了中国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的分布图.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地震的应力值较低,只有110个地震的≥10 MPa.用这些高应力值地震资料,根据它们的矩震级值Mw计算出其破裂长度和影响半径Ri,并以此勾画出了中国高应力值地区.结果表明,高应力值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省)和台湾省;中国东部地区应力值较低,华北地区目前应力水平也不高.从统计上看,应力场水平与地震活动性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本文结果可为确定地震危险区和潜在震源区提供地震学依据;还可在确定强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反应谱)的衰减关系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是地震活动十分强烈的地区,天山、阿尔泰、帕米尔和西昆仑都是著名的地震构造带,在这些地震构造带和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震级大于5级的强震.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的重力场特征,根据重力数据结合地震剖面、应用Parker-Oldenburg方法反演得到了研究区莫霍面深度,通过对比地震层析成像的反演结果,分析了研究区的地壳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结构不均匀特征明显,在造山带地区一般是莫霍面坳陷区,盆地则是莫霍面隆起区,主要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表现为高速区,盆地和主要凹陷区为低速区.根据计算结果和以往强震震中位置分析了地壳构造与强震活动的相关性,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密切相关,强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速度变化带附近和地壳速度结构差异较大的地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这些地壳介质非均匀地区易发生强震,这是中国西部造山带和盆-山边界附近频发强震的构造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4.
腾冲火山区地震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绍晋  龙晓帆 《地震研究》2000,23(2):172-178
通过对腾冲火山区强震和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制解分析,对火山区构造应力场方向空间分布,以及震源类型和破裂特征作了研究。利用腾冲火山区中小地震地震波资料,计算得到的地震震源处剪应力强度值,对火山区应力场强度或初始应力状态进行了研究。腾冲火山区构造庆力场主要为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向,接近水平的压应力场。腾冲火山区凛环境剪应力场高值区所包围的低剪应力值分布区。腾冲火山区地震震源具有多种类型,震源破裂具有多种形  相似文献   

15.
根据构造环境剪应力值水平区分地震和核爆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成瑾  白彤霞 《地震学报》2001,23(3):246-249
根据地震破裂的断裂力学模式,导出了震源参数与地震发生处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t0之间的函数关系.据此,可以大量计算震源处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或背景应力值.若把核爆炸当作地震来计算,发现核爆炸的t0值平均在20MPa左右,明显地高于同震级地震的t0值.其结果可以作为区分地震与核爆炸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机理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含有母体岩石、硬包体和随机分布的小裂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包体和各层实体中的应力分布. 利用最高应力破裂准则、释放破裂单元刚度生与死的方法,模拟强震前岩石的破裂和小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文中三种模型都显示出强震前在孕震体即包体附近出现了高应力集中单元. 它们是形成小震空区、条带和地震空间丛集图像的基础. 随机裂纹的存在,有利于在孕震体(包体)外的裂纹端部应力集中,先发生小震,形成包围孕震包体的前兆地震活动图像,而包体中的应力逐渐增加,为发生强震提供了条件. 包体的形状和几何位置是影响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形态的重要因素. 引入材料的黏弹性,导致了其中应力随时间迅速减小和弹性层某些部位应力随时间的增加. 但在本文设定的构造模型框架和介质参数下,下层黏弹性的存在对上层母体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Mirza.  N  高孟潭 《地震学报》1997,19(6):574-585
地震活动性分析把记录的地震事件作为基础数据.我们提供了一个伊朗及其邻近地区的统一地震目录用于伊朗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由于最大可信地震的复发时间不能直接从mb估算,对不同地震构造区,我们建立了经验关系,将mb转换为MS,它是我们需要的震级标度.地震目录完整性研究表明,许多中、小地震被遗漏,特别是在历史上和仪器记录早期.   相似文献   

18.
系统分析了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三次MW9.0左右地震的孕育过程.验证了实际地震孕育过程与岩石力学实验揭示的应力积累过程和后续的临界状态(或亚失稳阶段)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中利用视应力和b值分析构造应力动态变化,以描述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之间的相关性的统计检验参量P值评价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地壳介质的临界状态.得到的结果显示,三次MW9.0左右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构造应力都表现出明显而连续的增加过程,持续6~10年左右.通过对应力增长期间震中附近较大区域内的b值下降幅度空间扫描,发现震前在破裂区及其附近存在一个b值下降幅度高值区,其相对下降幅度比其他地区都大,反映的是这个地区的应力增加幅度比其他地区都大.低P值(<5%)表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即,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震活动所在区域地壳介质处于临界状态.P值随时间变化表明,一般低P值在震前约4年内出现.在P值达到最低值期间,低P值(<2%)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未来强震震中关联性较好.低P值区是极不稳定区,初始破裂一般在其内及附近发生,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文中也给出了其他一...  相似文献   

19.
平面应变双轴压缩岩样剪应力异常及破坏过程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FLAC,模拟了双轴压缩岩样的破坏过程及剪应力异常.在峰值强度之前及之后,岩石的本构模型分别取为线弹性及莫尔库仑剪破坏与拉破坏复合的应变软化模型.本文仅分析了3个具有较大应力降的周期的剪应力异常及塑性区分布.在第1及第2周期,剪破坏分别发生在试样的两侧及背景空区内部,前兆明显,地震属于断错型.在第3周期,背景空区之外的新剪切破裂带引起断错型地震;空区内部的老破裂带引起走滑型地震,未观测到前兆.在塑性区边缘,剪应力梯度较高.破裂带位置剪应力值反而较低.尽管在应力-应变曲线的软化阶段之前,不同单元的剪应力表现出千姿百态的复杂形态,但尚有规律可循.若几个单元都位于某条破裂带上,则剪应力的变化可能是同步的,或演变规律类似.鉴于原地复发地震类型可能不同,前兆将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1):1-10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 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