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分析处理1970年以来川滇地区中小地震资料,提出了川滇地区前兆震群的定义,着重研究了前兆震群、前兆震群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前兆震群具有集中分布的区域特征;前兆震群参数指标为能量释放均匀度u≥0.45,震群信息熵K≥0.55,地震发生方式ID≤0.7,震群b>10.9或≤0.75,最大震级与次大震级差△M≤0.4,综合判定指标为5项震群参数指标3项达标。前兆震群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AM无区域特征,U值、K值、b值与ρ值在思茅、景洪相对偏低。即除震级差AM的空间分布无区域性,前兆震群与其余震群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2013年12月新疆南天山西段小震群活动水平较高,系统整理该地区31次小震群,并对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同时检验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结果表明:(1)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集中,强度以M_L2.0~3.9地震为主,震群中最大震级多数为M_L3.5左右,而震级值M_L≥4.0共7次,最大为M_L4.9,震群序列总频次多数小于20,持续时间大多为7天以内;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之间不成正比。(2)震群活动主要集中在阿图什附近,75%震群发生两个月后对应M5.0以上中强地震,对应范围为0~500km,未来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主要集中在喀什—乌恰交汇区,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值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震群序列频次与震群的地震对应率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3)采用U-K和U-ρ组合方法判定震群类型的检验效果相对较好,正确率约占总数的32%。分析结果可以为判断震群活动是否具有前兆特征和震情跟踪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八五”攻关推广的有关震群参数计算的软件 ,对华北地区 (33°~ 43°N,1 1 4°~ 1 2 4°E)自 1 970年以来所发生的 40次震群事件的各项参数 (b,U,H,K,F,ρ等值 )进行了计算 ,旨在依据前兆震群的判定指标 ,寻找前兆震群与中强以上地震 (MS≥ 434)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 ,无论是单项指标或综合指标的报准率均在 65%左右 ,仅有个别达到 75%以上 ,并且有约30 %具有前兆意义的震群属于漏报和虚报。所以 ,如何判定前兆震群和充分利用前兆震群预报地震和监视未来地震活动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采用模糊数学中的信息检索和灰关联分析方法,对震群活动的类型进行识别。在信息检索分析中,将震群参数中的b值、u值、ρ值、H值、和K值作为信息的特征量,对检索前震序列和前兆性震群的效果较好。在灰关联分析中,加入震级差ΔM和最大震级Mo,共7个参数作为关联因子,对前震序列、前兆性震群和非前兆性震群的归类分析,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结果表明,信息检索和灰关联分析方法,对震群活动类型的进一步识别,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6.
1980 年以来青海地区震群活动与前震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L≥2 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 5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7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时空预测意义。利用MAPSIS 软件6 项震群参数,以满足4 项前兆指标的全组合模式判断前兆震群,对研究区总频次大于40 的34 个震群进行参数计算,判断出前兆震群24 个,占总数的71% 。100% 前兆震群后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部分非前兆震群后也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震群对应的中强震80% 发生在本地震构造带,对中强震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青海地区有前震序列的震例较少,仅有的3 例,参数计算均不符合前震序列判断指标,对强震无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特征及其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974年以来,在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20多个震群作了详细的研究?根据这些震群序列时空分布的表象特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Ⅰ增强型;Ⅱ衰减型;Ⅲ增减型;Ⅳ双丛(峰)型。这一结果,可作为辽宁地区震群性质(前震序列、前兆震群和非前兆震群)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Weibull分布研究华北地区前兆震群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研究了华北震群序列中的地震时间间隔τ的统计分布,并经过统计检验认为它服从Weibull分布:f(τ)=μτ~(ρ-1)exp(-μτ~ρ/ρ)。这里μ、ρ为待定参数,ρ还可称为地震发生方式参数。在此基础上文章研究了1970—1983年期间华北地区(北纬30°—43°,东经105°—125°)发生的33个震群序列,得出可将ρ值作为判断前兆震群的指标,即发生低ρ值震群(ρ<0.5)之后,往往会有中强以上地震发生;而高ρ值(ρ≥0.5)震群之后,则不易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文中还就ρ值与实际震群序列的关系、ρ值计算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2005年9月23日至10月20日克孜尔地区发生了小震群事件,其中发生MS4以上地震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为MS4.9。此次震群活动强度大、频次高,因此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和特殊性。在尽可能完整地收集此次震群地震目录资料基础上,从震群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能量释放特征、前兆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此次震群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为K-ρ型前兆震群,震群主要受到近南北向水平挤压作用力,发震构造既不是克孜尔(F2)断裂也不是喀桑托开断裂,很有可能与本地区的隐伏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0.
1993年7月湖北咸宁4.1级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底至8月中旬在咸宁发生的ML4.1震群是一比较典型的有感震群,通过多种测震手段对该震群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下列认识和结果:1、该震群是一个非前兆震群。2、此震群是一个主震型震群,地震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出现密集-平静过程。3、该震群可能与NE向潜山断裂的活动有关。4、对咸宁震群的各种测震学参数计算表明,有一些参数在湖北省比较适用(如b,η,U,K,ρ等),而有些则不适合(如h,F等)。  相似文献   

11.
前震序列与前兆震群及非前兆震群的计算机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鹏  林邦慧 《中国地震》1994,(A00):166-174
本文介绍了一个挑选前震序列及震群的专家系统,它能自动地从地震目录中筛选出前震序列及震群目录,计算相应的地震活动参数,进行前震列,前兆震群,非前兆震群的自动识别,同时本文对这个系统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2.
闽,赣地区小震群性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地震频度衰减系数h值,震群能量释放均匀度u值、震群归一化熵值K等地震活动参数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长汀震群以及闽赣地区其它小震群的殊征,认为长汀震群是一次无前兆性质的正常地震活动,而龙南震群是一次前兆性震群。  相似文献   

13.
李滔 《地震研究》2007,30(1):24-28
对1970年以来滇西地区中小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滇西地区震群及前兆震群的定义;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前兆震群判别方程,对震群活动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前兆震群具有集中分布的区域特征,主要分布在洱源、剑川、宁蒗、龙陵、腾冲、梁河一带。滇西地区前兆震群综合预报方案以P≥0.42为阈值,前兆震群出现后,2年内发生M≥5地震的对应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14.
由震群信息熵分析山东及沿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震群信息熵概念,通过对山东及沿海地区16次震群的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震群信息熵在该区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及未来地震的危险性。同时,应用震群综合指标对1976年春在长岛发生的两次震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6年春在长岛附近发生的黑山、砣矶震群均为前兆震群。两个前兆震群所对应的大震是相隔4、5个月之后的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  相似文献   

15.
肖丽珠  张小美  陈瑶  徐辉 《华南地震》2004,24(3):M011-M017
对1970年以来甘肃地区发生的13次小震群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们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前兆性震群特征,其中10次震群之后在震中或其附近地区发生了中强以上地震。在深入研究这些震群的时、空、强特征和性质的基础上,对甘肃礼县震群进行了重点研究,该震群的h、k、μ、ρ值均为异常,在震群结束2月后就发生了岷县-临潭-卓尼县5.2级地震。  相似文献   

16.
震群是一种地震序列,在地震活动性问题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特殊意义。文章讨论了三种震群:小震群、中强震群和强烈震群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其前兆意义,并提供三种震群的世界分布图。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研究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震群活动,按照《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选择震群原则筛选了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强震发生前的震群,利用MAPSIS软件判定震群性质。初步探讨该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MS≥6.0)的空间分布关系为华北中强地震发生前一般都有前兆震群存在。主震震级越大,震群出现的越早,距主震距离越远,并且前兆震群会发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关于北宁震群性质及其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以及“八五”和“九五”攻关研究成果中有关震群序列的分析方法,对北宁震群作了详细研究。根据该震群序列本身的统计参数及其时空强表现出的某些特征,进行自然类比和定量识别,结果认为,北宁震群前兆意义不明显,属于一般性震群。  相似文献   

19.
对阳江6.4级地震晚发余震的ML≥4.O级地震、频度和前兆震群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震余震序列的频度和强度变化与震区周围的较大地震对应较好,其前兆震群和一般小震的前兆震群一样具有前兆意义.它的余震频度、强度和震群活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粤桂琼三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可作为监视粤桂琼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唐山大震前后一般震群与前兆震群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艳  梅世蓉 《地震》1999,19(2):183-189
通过对华北地区1970-1991年震群活动资料的研究发现;(1)在唐山大震前6-7年,华北地震群活动出现波浪式起伏增强特点,大震后区域震群活动总体关系产;(2)唐山大震前的震群逐渐形成条带分布,震后3年条带走向消失:(3)唐山大有的震群活动显示出一定的迁移性;(4)大震前5年,满足b、K、h、U和p中的任意3个指标的前兆震群在7.8级主震周围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