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84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地震局的建议向社会发布了一次短期地震预报,该预报是在多种监测手段存在中期异常的背景下出现了油水井喷涌型异常后发布的。结果造成了一次虚报。事后对这次发布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油水井自喷异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喷涌型异常其恢复水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以前的震例不同,而且与作者提出的喷涌型前兆理论相违背,这表明,由作者前兆理论导出的异常恢复水位随时间对数变化的单一线性规律,可能是判定真伪喷涌型前兆的依据。这次非地震的喷涌异常,估计与距异常井约两公里的两口废油井高压注液有关,其机理类似于注水诱发地震。对此无震异常恢复水位曲线的解释表明,距井一定距离的水层中可能存在着一条断层。  相似文献   

2.
针对2011年芜湖皖28井水位破年变异常,系统梳理该井相关资料,利用水位变幅、相关性分析及相对变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项异常信度较高,反映区域构造活动信息,是周边几次中等强度地震的共同前兆.通过剩余曲线、从属函数等数学方法,对该井历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异常识别.研究表明,该井水位异常主要表现为短期异常特征,与该井孔西北、西南侧中等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晋1-1井22年水位观测资料进行系统清理,对距井区约330km范围一些中强震前的水位资料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晋1-1井地震异常以短临突变异常为主,异常时间多小于80d。根据大量的震例统计结果给出了地震前兆异常定量判别指标,当曲线阶升异常幅度大于30mm或阶降大于40mm时视为震兆异常。  相似文献   

4.
王六桥 《地震研究》1989,12(2):169-181
在“DSF”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压缩观测水层的构造应力增量扩展成是时间任意函数的持续力情况,用这种持续力压缩水层产生喷涌的机理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以单一矩形力为基础的成因理论,仅仅是持续力情况下的一个特例。本文介绍的就是这种扩展的“DSF”理论(The Extend Deformation Seepage Flow Theory)。本文还就扩展的“DSF”理论的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震前地下水位下降型异常现象研究的现状,指出该异常具有规律性和复杂性的双重表现,提出了“震前应力集中区的‘断层裂隙带裂隙开合的渗漏模式”——LOCF模式。LOCF模式的中心思想是求解平面问题中的变强度线汇的降深场,在观测水层是承压水层的情况下,作者从单井定流量抽水降深的泰斯(Theis)公式出发导出平面连续点汇的微分降深表达式,通过对平面连续点汇微分降深场在时、空上的叠加给出了平面连续线汇降深方程的一般表达式。文中还计算了定流量平面连续线汇条件下,由于裂隙开合而得到的水位下降型理论曲线实例,由此分析出,只有通过变流量平面连续线汇的降深方程才能模拟实际观测到的水位下降型异常曲线。文中最后还对某些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地震前这种短临异常现象的普遍存在。在新疆米泉县魏家泉5号井(XMW-5)用浮子式自记水位计对这种异常现象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连续观测,其间共捕获到4次异常事件。观测表明,这种异常现象的水位曲线有着特定的形态。对这种异常水位曲线的典型形态进行分析后,作者认为这是由于震前一种未知的快速变化的应力场压缩观测水层造成的弹性形变渗流效应,由此提出了“在矩形脉冲状变构造力作用下单一水层二维径向非稳定流弹性渗流模式”的成因假说。据此,从理论上定量地合成了异常水位曲线。该假说构成了作者“弹性形变渗流理论”(The Elastic Deformation Vadose theory)—EDV理论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氮氦比对地震的反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同磊  张昭栋 《地震》1993,(3):7-10,31
聊古_1井位于聊考断裂带的北段。自1981年以来对该井水中的氮气和氦气每日进行定量观测。通过对聊古_1井的氮氦比在1981年11月9日宁晋M_s5.8级地震(Δ=150km)和1983年11月7日菏泽M_s5.9级地震(Δ=140km)震前变化的分析,发现N_2/He在这两次地震前2个月左右的时间均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且均在异常转折、恢复的过程中发震。由此N_2/He在震前的变化可能作为一项短期前兆异常预报指标。 然而,从该井的氮气和氦气的单独观测曲线及一般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曲线看不出明显的异常。采用氮气和氦气两者的比值后,则可以看出异常,这是由于两者的比值可以消除某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气压及取样化验等。  相似文献   

8.
模糊分维理论在地下流体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模糊分维方法,计算了聊城1井水氡和豫01井水位动态资料,发现在1981年河北宁晋Ms5.8,1983年山东菏泽Ms5.9和1985年河北任县Ms5.0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降维特征。选出了两台项的模糊分维基值为0.60和0.75。分析结果认为,模糊分维值反映了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物理意义。做为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提取地震异常信息的新方法,有一  相似文献   

9.
辽河盆地地下流体异常与岫岩MS5.6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Ms5.6地震前,辽河油田6口观测井的前兆异常特征,观测项目有水位、采液量、采气量及套管压力等。该次地震前6口井的观测资料均出现明显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前兆异常,辐且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异常形态表现为升-降-升型,抽水、注水、气压、温度等干扰因素对观测资料没有影响,异常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发生变化,动水位观测井断流;地面沉降造成井管上窜,观测管路系统被损坏等,这些现象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地震前兆异常的正确判断带来很大困难。应用水文地质理论与方法,分析含水层的水均衡状态、应力-应变状态及其与水位动态的关系,初步探讨了超采区井水位异常性质的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根据井孔所在区水位下降漏斗的扩散特征,结合以上所提到的理论和方法,依据资料多年变化特征,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异常的性质。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分单一集中抽水与长期地下水超采对水位观测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识别超采区水位前兆异常,有助于地震分析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保山井水位异常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Ms7.3地震和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保山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原始资料,并根据介质体膨胀变化率和水位变化的耦合关系式,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保山井水位的变化情况。通过拟合实际观测曲线,得出观测井附近含水层内平均应力变化率的演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引起的甘肃"十五"数字化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响应灵敏性上,水位高于水温,井孔水温下段高于中段;②响应起始时间上,不论是水位还是水温,均出现在S波达到之后;③同井并行观测的不同测项上,响应起始、结束或转折时间水位均早于水温;④响应起始时间与震中距的关系,当震中距相差比较大时,各测项起始时间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延迟;⑤响应的曲线形态上,水位、水温大多表现为下降变化,并且同井观测的水位和水温在形态上很相似,具有很好的协调性特征,即同为上升或同为下降或同为振荡.通过对变化较稳定的响应过程进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水位的响应曲线几乎均为3次曲线形态,而水温的响应曲线几乎均为对数形态.  相似文献   

13.
曹玲玲  高安泰 《地震学报》2010,32(3):290-299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引起的甘肃ldquo;十五rdquo;数字化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 响应灵敏性上,水位高于水温,井孔水温下段高于中段;② 响应起始时间上,不论是水位还是水温,均出现在S波达到之后;③ 同井并行观测的不同测项上,响应起始、结束或转折时间水位均早于水温;④ 响应起始时间与震中距的关系,当震中距相差比较大时,各测项起始时间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延迟;⑤ 响应的曲线形态上,水位、水温大多表现为下降变化,并且同井观测的水位和水温在形态上很相似,具有很好的协调性特征,即同为上升或同为下降或同为振荡.通过对变化较稳定的响应过程进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水位的响应曲线几乎均为3次曲线形态,而水温的响应曲线几乎均为对数形态.   相似文献   

14.
收集整理河北省地下流体观测井网黄骅井2005年以来的水位资料,结合周边的河间井和衡水井的水位资料,以河北昌黎4.2级地震为例,对黄骅井水位阶变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以来黄骅井水位阶变异常与其周边的河间井和衡水井的水位异常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水位阶变是构造活动引起的,与昌黎4.2级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是一次短期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晋8-1井10年来的观测资料,对争议较大的两次变化,有了初步认识,发现该井水位对区域内的中小地震反映尚好,震中距、异常幅度、异常时间和地震震级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含水层数学模型的降深-时间双对数和半对数曲线特征,可以确定含水层类型;依据选定的含水层模型,调整其中水文地质参数以拟合抽水试验中观测井降深-时间实测数据,可以反演水文地质参数。将以上方法应用于天津地区6组工程抽水试验,获得试验含水层类型及其水文地质参数。该方法可用于其他相关工程,天津地区和工程建设有关的50m埋深范围内含水层属性及其水文地质参数取值范围,可参考借鉴本文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渭南双王井已经积累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流体观测资料,但并未对该资料进行过系统的清理和分析。本文对双王井自数字化观测之日起至2021年底(2007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的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以双王井水位及水温观测的干扰及震前异常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变化情况,通过其干扰和震前异常下曲线的形态,从水位、水温的趋势变化特征、固体潮特征、同震变化、地震前兆异常与典型干扰异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双王井地下流体资料的变化特征,对观测数据反映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应用,为今后渭南及周边地区水温、水位异常落实和地震预测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1982—2014年泸州井水位的月均值观测资料。发现有6次中期异常变化,分别对应1989年巴塘东南6.6级、2008年汶川8.0级等5次强(大)震,其中汶川8.0级地震出现了两次异常;并与川滇地区其他井(泉)对比,证明泸州井水位的中期异常明显,且不是孤立存在的;探讨了该井在汶川地震前后异常表现的特殊性,即出现"二次异常",震后效应亦显著和持久。最后提出利用泸州井水位从属函数异常计算发震时间的中期预测试用性指标,该指标可计算川滇地区最有可能发生强震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19.
整理分析了北流M5.2地震震中周边300 km范围广西境内的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发现北海咸田、桂平、南宁石埠3个流体井的水位观测数据震前出现了前兆异常,3个异常井均分布在震中周边200 km范围内。采用观测曲线对比和小波相干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异常井所处区域的地质构造,系统分析了异常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变化形态以及异常在时间-频率域内的相关特性。经分析认为,北海咸田、桂平、南宁石埠3个井的水位观测在震前出现的年尺度变化为较可靠的中期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20.
对安徽省巢湖皖14井两年多数字化水温资料异常进行了分析,采用1套同型号的仪器进行了对比观测,结果表明:该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信息量丰富,不仅有降雨、气压的扰动,还有大震的同震效应和震后效应;对比观测期间,两套放置在不同深度的水温仪均记录到井区附近Ms3.5地震前显著的短临突变异常,而同井的水位观测异常的信息量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