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举世瞩目。但三国时的卫温、诸葛直也曾作过一次远航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神山乃东海中大岛。岛上栖生着万数人家,素以捕捞为生,至今岛民中从商者频来会稽(今绍兴),以海产品换取布帛、瓷器、粮食等,也有大陆人东涉岛上去易货换物的。三国时,孙权为适应水战的需要,大兴造船业,建造的战船最大的长20余丈,上下五层,雕镂画彩,华丽无比,这类战船每艘可载士卒三千人。  相似文献   

2.
任阳 《海洋世界》2011,(8):76-77
海洋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广阔无垠而神秘的地方,而对于唐代的诗人兼政治家张九龄来说,这是他心中的明月升起的地方.张九龄(678-740)字子寿,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因此人称“张曲江”,著有《张曲江集》.由于文采斐然,他受到当时宰相张说的赏识,受到“后出词人之冠”的褒赞.等到张说去世后,张九龄继任宰相之职辅佐玄宗.  相似文献   

3.
元世祖至元19年(1282),朝廷动用大量劳工,开辟了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口)至直沽(今天津)的北洋航线,用来海运江淮粮米供应大都,这条航道,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浅滩连片,稍有疏忽,便有船毁人亡之虞。至大4年(1311),有老船  相似文献   

4.
李兆龙 《海洋科学》1983,7(5):57-57
“黄色物质”(英文gelbstoff 俄文)这个名称指的是溶解在海水中的一种结构复杂的有色有机混合物,它是海水中溶解有机物(DOM)的一部分。DOM是生物体中的有机物的分解产物,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水合腐植质”,其生物化学性质很稳定。早在三十年代,Kalle用分光法发现了“黄色物质”。暨今,我国科学工作者已用GDX-102吸  相似文献   

5.
鱼鳔素有“海洋人参”之誉,在我国食用鳔有悠久的历史,北魏贾思勰《齐名要术》中就有把石首鱼鳔进行加工食用的记载。到唐代,鱼鳔成为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载:吴郡(今苏州市)每年贡“压胞(鱼鳔)七斤”。到清朝,鱼鳔列为补品。《本草新编》载:鱼鳔“补精益血”。现代中药学认为,鱼鳔味甘性平,养血止血,补肾固精。用鳔配合中药,可冶疗消化性溃疡、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再  相似文献   

6.
江苏启东黄海海域有一块诡秘无常的活沙地带——俗称“老鼠沙”。据《茗馀偶笺》记载:“如皋掘港场(今江苏省通州地区如东县)沙中露一船桅,几十丈深,相传大业(隋炀帝年号)中征所遗。”这条沉埋于沙中的古船,“每阴雨,下有鼓吹声。”这里所指的鼓吹声,大概与“鸣沙”原理相同。明朝万历丁酉(1597年),掘港守备翟绍光率部下发掘该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吗?     
我国有多少岛屿海军测量部队已查明我国目前沿海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36个,岛屿总面积72800平方公里,岛屿岸线全长14217.8公里,在这些岛屿中,有人居住的有450个。中国最早的航标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朝廷动用大量劳工,开辟了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口)至直沽(今天津)的北洋航线,用来海运江淮粮米供应大都。这条航线中最惊心动魄的地段莫过于浅滩连片、暗礁丛生的长江口,稍有疏  相似文献   

8.
信息之窗     
厄尔尼诺预报不再难提前两年可知其踪影【本刊讯】 美国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杂志上,刊登了我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陈大可的论文:《厄尔尼诺在过去148年内的可预报性》。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将厄尔尼诺的预报时效提前到了两年。这一成果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目。  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在海气相互作用下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气候异常。人们记忆犹新的我国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就是厄尔尼诺肆虐的结果。由于科学…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本刊第7卷第3期出版后,最近收到读者来信,对《杭州湾金山卫深槽地区地貌发育与演变探讨》一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本刊认为信中所提的问题很重要,现刊登如下,供读者研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4):58-63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2010年3月由国家海洋局发布,《公报》全面展示了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公报》编写组的部分专家,请他们对《公报》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歌曲《送别》中有一甸“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最是动人。实际上,“天之涯,地之角”并非李叔同的首创,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另外,南北朝时期的陈朝文人徐陵在《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中也感慨:“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无由,但以情企。”宋代张世南在《游宦记闻》中说得就更准确了:“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在怀念远方的亲友时,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喜欢用“天涯海角”抒发情感,如唐代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的“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相似文献   

12.
国际海底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称为“区域”。《公约》第一条对“区域”下了明确的定义: “‘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其中国际海底约占整个海洋面积的65%,其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深海大洋底最初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一百多年前,当时英国的海洋考察船“挑战者”号于1872—1876年进行环球考察时,在水深5000—20000英尺的洋底采集到像土豆或垒球大小的黑色矿球,即现在通称为锰结核或多金属结核的矿石,在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由解释和适用公约所引起的争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制定了一整套解决程序,并把某些类型的争端作为例外。这些例外大都是由于各国不愿意将涉及其重大利益的一些争端交由第三方裁判。这里首先扼要地介绍一下一般程序,然后指出例外。 (一)调解根据《公约》第279条,“各缔约国应按照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3项以和平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海洋国土”?全国人大常委会于今年5月15日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后,“海洋国土”一词频繁见诸于报端和各种新闻媒介。“海洋国土”这一概念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促使国人去了解海洋、感知海洋、关注海洋和热爱海洋。在人们学习和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知道了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还拥有一片广袤的“海洋国土”。那么,“什么是‘海洋国土’呢?”严格地说,“国土”就是一国的领土,“海洋国土”  相似文献   

15.
1958年《公海公约》规定,“公海”是指“不属于任何一国领海及内水的海洋的所有部分”。随着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生效,公海的内容已发生变化。“公海”为“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这样一来,就把专属经济区和群岛水域排除在公海之外,使公海的范围进一步缩小,目前大约占全部海洋面积的60%。  相似文献   

16.
“风中于前,寒中于暮”出自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对于“风中于前,寒中于暮”中的“前”与“暮”的释义,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为了更透彻理解条文,通过追溯《金匮要略》的成书背景、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气候特点,笔者认为其中的“前”与“暮”可以理解为:“前”指疾病过程的前期,“暮”指疾病过程的后期,即疾病前期以风邪为主,疾病后期以寒邪为主。  相似文献   

17.
美国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杂志上,刊登了我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陈大可的论文:《厄尔尼诺在过去148年内的可预报性》。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将厄尔尼诺的预报时效提前到了两年。这一成果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法》)已经施行一年有余,但法学理论界对海域法理论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一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域法》本身,交叉性研究不够;二是研究大多停留在解释层面上,深层研究不多。因此,海域法理论研究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本文对与《海域法》相关的若干问题做些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制化和海域法理论研究工作有所裨益。一、海域空间范围的划定问题关于海域空间水平范围,《海域法》第二条规定的较为明确,“本法所称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本法…  相似文献   

19.
孙关龙 《海洋科学》1984,8(6):64-64
《古海洋与生命起源》一文(《海洋科学》1983年第6期)说:“经历了20亿年的太古代,沒有生命,只有岩石的分化瓦解。直到元古代,地球上才开始有了生命。”这是过时的观点。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镜(SEM)和生物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20.
1 国际海底及其开发制度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国际海底,它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公约》明确规定,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国际海底内的活动应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根据公约予以安排、进行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公约还建立了一套国际海底开发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