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借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城市主义”是基于对郊区蔓延的反思,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城市设计流派。本文介绍了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设计思想,总结了其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这一规划设计思想对于我国解决城市蔓延问题及城市郊区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边缘城市”代表了80年代美国城市郊区开发的新趋势,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完善的城市功能。基于我国城市开发区与“边缘城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文章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分析了甸城市开发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边缘城市”对我国城市开发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曲靖市城市和郊区1974~2011年38年的降水量、低云量等气象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其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规律,并对城市和郊区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曲靖市降水量和低云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一天中夜晚城市降水量比白天多,14时低云量在一天中最大,降水量和低云量月变化都是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云量的年变化趋势总体上升趋势。城市和郊区对比分析发现降水量的日变化是白天城市多,夜晚郊区多,年降水量城市和郊区差别越来越小,最近8年市区降水量超过郊区;城市和郊区低云量对比分析发现日变化是08时和20时前后都是城市少于郊区,而14时前后城市多于郊区,低云量的年变化是,前20年是城市少于郊区,近18年是城市反而多于郊区。对降水量和低云量影响最大的自然因子是年平均风速,人为因子是非农业人口,且人为因子比自然因子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空间认知扭曲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BR方法和标准方差椭圆的方法,解析了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认知扭曲,着重讨论了系统扭曲和系统扭曲的特点.分析发现:①北京城市空间认知的绝对扭曲结构表现为顺时针向心集聚,呈现出磁石效应,城市中心区明显小于城市郊区的差异可以用报酬假说中的城市中心吸引力较高解释.其中,绘图提示中的天安门发挥着组织北京城市认知空间的核心效能.②北京城市空间的系统扭曲较小,规则的环状路网发挥着城市居民空间认知基准线的作用,导致了高相似拓扑结构,小方向偏转的扭曲效果,折射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鲜明特色.③具体到北京城市内各地点,位置认知差异性显著.集中性方面,郊区小于中心城区,远离环路地点小于环路及其附近地点;主导方向方面,郊区较中心城区明显,提示环路较非环路地点明显.  相似文献   

5.
北京郊区女性居民一周时空间行为的日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彦威  张雪 《地理科学》2014,34(6):725-732
伴随城市空间向郊区急剧扩张,郊区已成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疏解城市人口和功能的重要空间。作为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工作者,郊区女性居民的日常生活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2012年北京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采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以一周的活动日志数据为基础,从时间节奏和时间分配的角度分析郊区女性的时间利用特征,并通过标准置信椭圆对GPS轨迹数据进行了活动空间刻画,探讨不同活动在城市不同空间中的发生日间差异。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郊区女性的日常生活具有规律性、丰富性和细碎性的特点;工作日的时间分配以工作活动为中心,从周一到周四的差异性不显著;休息日的时间分配以家务和休闲活动为主,并且在休息日内部出现周日出行时间相对较少的差异。在空间上,大部分郊区女性居民选择在郊区附近就业,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休闲活动也主要在郊区空间发生;在休息日,购物活动向城区空间内延伸,休闲活动的空间范围虽然相比于工作日有所扩大但仍主要在郊区空间内部完成。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的郊区化建设进程加快,塑造了郊区学生特有的日常活动空间。而郊区实习机会、休闲和购物等设施的相对缺乏造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不便,引发了不同校区学生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公平性问题。本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北和闵行两校区学生的活动与出行日志调查,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在比较市区和郊区学生通勤、休闲和购物活动与城市空间互动状况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郊区学生日常活动利用市区空间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发现,郊区学生日常活动空间具有市区指向性,范围明显大于市区学生,且随时间和活动属性的变化而变化。此外,郊区不同群体学生的活动空间对市区的依赖程度差异较大。上述发现对今后新校区的选址规划提供了相应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上海郊区城市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郊区城市化就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大片农村景观迅速演变为城市景观,但是“均衡发展”模式引导下,上海郊区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并出现“大城市,小郊区”的状况,笔者提出,欲加快郊区城市化速度与提高城市化质量,必须实现由“均衡发展”到“重点建设”的转变,并提出新城建设、中心镇建设与中心村建设等三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近30a城市与郊区气候参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7个站点1978—2007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城市、郊区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汽压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乌鲁木齐近30 a来城郊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城市上升幅度大于郊区,冬季城郊温差逐渐增大,春夏秋3季城、郊温差逐渐缩小。冬季城区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其余3季城市的温度略低于郊区,冬季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乌鲁木齐城郊年降水量差值逐渐增大,其增幅为3.7 mm/10a,其差值最大年为2003年,两地相差181.3 mm。城市相对湿度逐渐减小,郊区相对湿度逐渐增大,城郊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城郊水汽压差值均逐渐增大,除冬季外,郊区水汽压均大于城市。  相似文献   

9.
城市对大气湿度分布影响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绝对湿度的日变化及其分布城市由于下垫面特殊,降水主要从下水道排走,植被又少,蒸发、蒸腾量都小,因此城市中的日平均绝对湿度比郊区小。据福州市1988年6月8日的观测资料,位于市中心偏北福州一中观测点的绝对湿度为27.7hpa,城市东郊的横屿观测点为29.6hpa。1月12日市中心的五一广场点绝对湿度为9.2hpa,郊区的横屿点为10.5hpa,表明市区日平均绝对湿度均比郊区小。城市与郊区绝对湿度日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受气温影响较显著。最高发生在一日中最高温度发生之后。如福州市区(省台)出现在17点,郊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GPS数据的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申悦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13,68(4):506-516
在城市快速郊区化的过程中,北京市兴建了大规模的郊区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和郊区新城,形成了特有的郊区居住和日常生活空间。由于这些郊区巨型社区周边配套设施和就业岗位的不足,造成了社区居民的长距离通勤,激化了北京市交通拥堵、职住空间错位等城市问题,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伴随着人文地理学中的行为转向,时空间行为已成为透视城市空间的重要视角,行为论方法中的活动空间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测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国内已有的活动空间研究往往基于传统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密度插值法从汇总的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居民的个体差异性。本研究利用2010 年基于GPS的北京市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以天通苑和亦庄两个郊区巨型社区为例,采用GIS 空间分析和标准置信椭圆法,从非汇总角度对郊区居民的整日活动空间进行测度,并在居民活动空间叠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日常活动空间及其对城区空间和案例社区附近空间的利用情况,挖掘工作日居民对城区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从而透视中国大城市郊区化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法国巴黎区的规划与整治及其对上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法国巴黎区城市膨胀扩展过程、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由同心圆模式向轴线发展模式、由单个要素转移到郊区城市综合功能开发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以巴黎城市副中心和郊区新城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经验教训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目标,分析了上海市规划中存在的郊区城市规模小、城市工业“空洞化”、城市建设政策措施协调配套以及浦东建设项目利用效益低下等几个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为解决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美国联邦政府一方面继续鼓励发展郊区住宅,如为退伍军人制定优惠贷款政策、修建州际高速公路,另一方面发起了城市更新运动,试图通过拆除城市中心衰败社区来改善居住环境,为城市中心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这些政策在推动郊区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中心的衰落。这些政策的实施,既塑造了战后美国城市面貌,也对诸如城市暴乱、社会分化等问题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时期郊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上升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玉明  王瑞康 《地理学报》2018,73(9):1647-1657
本文认为,此前一直被当作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快速上升,应是指城市化地区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上升。城市化时期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向均衡化方向的明显变动,引起了郊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上升;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却未有上升,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在城市化时期基本稳定,或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类型有所集中,导致其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基本不变或有所下降。郊区的局部城市化区域对郊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上升有着主要贡献。数据分析显示,城市化时期郊区的农用地较多较快地转化成了城市建设用地,且后者的面积占比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是引起郊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上升的主要原因。熵变化分析表明,城市化时期郊区系统的熵变化与郊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动方向一致,均大于零,表征了郊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在此期间是向着有序性降低的方向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郑州城市空间扩展及其对城郊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时空过程,具有继承性,城市的空间扩展是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文章以郑州市为例,在分析了城市空间扩展的历史过程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空间扩展对郊区经济的影响,对人们正确认识城市空间演化规律、合理处理城市与郊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个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衡量社会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的新维度。基于个体行为分析郊区就业者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有利于透视郊区就业者的空间需求以及就业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利用2012年北京市活动出行调查数据,选取居住在北京郊区且在上地地区(郊区)工作的203个就业者样本,从非汇总角度对该群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揭示郊区就业者日常活动的时空需求。研究结果发现,郊区就业者在休息日的活动呈现较强的时间碎片化与空间分散性特征;郊区就业者对中心城区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很大一部分休闲购物活动需要前往中心城区发生,同时郊区大型商业设施也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郊区就业者,郊区功能趋向复合化;郊区就业空间职能较为单一,公共和商业设施供给不足,利用率较低,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产生、聚集、演绎文化的过程, 并由此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品质。从文化角度来审视城市化现象, 可以更综合、更系统地去认识和把握城市化及其本质。通过 对大连市城市文化特质现状调查, 借助GIS 技术, 剖析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建成区与城市 郊区的文化分异, 并研究这种分异的空间特征、空间规律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大连的城 市文化发展现况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 中东部和南部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程度较高, 西部和北部 地区发展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杨富民 《地理教学》2008,(10):23-24
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阴、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进行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探究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 自1900年以来,美国郊区的发展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1900年以前,美国郊区的发展从空间上看是相当紧凑的,都处在公交系统和步行者可达的范围之內。从那时起,尤其是1945年以后,美国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低密度、以私人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展等特点。各级政府的土地利用、住宅及交通政策促进了这个转变。现在,一个一般的郊区发展计划往往包括许多低密度的、单一用途的开发项目,它们之间距离很远,一般由专为汽车设计的公路相连接。  相似文献   

19.
清代北京城市郊区行政界线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郊区是行政上隶属于城市的城市外围地区,是兼有城市和田园双重职能与景观特色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城市郊区清代称为城属,其行政边界划定于雍正中。但这条行政界线的具体走向却长期存在歧异认识,实有必要予以考察。为此,本文系统考察了清代北京城市城属行政边界的大体走向,进而阐述了清雍正中勘定京师城属外部行政边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郊区乡镇企业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城市郊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它既不同于远离城市的县乡农村,又不同于城市街道;它既与城市互为依托,接受城市的辐射作用,又和县乡接壤,密切相连,是联系城市和县乡的桥梁,适宜发展商品生产和第三产业。漯河市源汇区建立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他们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坚持以乡办、村办集体企业为主的所有制形式,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