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浅谈气象科技档案市场张瑞兰(山西省气象档案馆030006)气象科技档案是气象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广大气象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气象事业和四化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多年来,由于诸多的原因,使气象科技档案缺乏社会交流,气象科学的潜在价值没...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阐述了气象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气象的现状。提出了推进气象事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大力依靠气象及相关领域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依靠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的高素质气象科技队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依靠科技进步,是加速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文中对我国未来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制约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因素等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蒋丙然老前辈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先行者,也是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75岁高龄时(1957年)撰写的《四十五年来我参加之中国观象事业》一文(以下简称“蒋文”),可以认为是一篇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科学事业(主要是气象事业)的自传。它是欲知中国早期近代气象事业发展过程的人,不可不熟习的重要文献。但似有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是加快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三大核心理念,它也为开创新时期县(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新局面注入了活力,为其领域拓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县(市)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技服务举足轻重。为了开创气象科技服务新局面,必须抓住若干重点,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祝小妮 《干旱气象》2000,18(3):52-5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 ,大力发展产业是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 998年 ,省局适时制定了《甘肃省气象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1 998~ 2 0 0 0年 )》推动了全省气象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全面展开 ,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技服务和综合经营工作积极开拓 ,取得了可喜成绩。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现代气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马鹤年最近指出 ,气象产业可望成为知识经济重要成员。展望未来 ,气象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一些重大高新科技的突破 ,预示着即将开发出一些新的气象智力资源 ,为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6.
实现气象科普社会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出发,从社会保障、依靠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中坚力量和发挥学会组织的主力军作用三方面论述了实现气象科普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出通过立法将科普纳入法制轨道。使实现气象科普社会化有了法律保障;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在实现气象科普社会化的进程中有责任和义务挑起重担;各级气象学会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社会方面的力量;实现气象科普社会化,乃是学会一项重要的、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气象事业及新疆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工作十分重视。中国气象局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判断,对新疆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深刻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认真分析战略机遇期带给新疆气象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宋宏  冯瑞昭 《山西气象》1998,(2):1-7,29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气象发展机遇和气象知识经济宋宏冯瑞昭王正泽(山西省气象局030002)引言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气象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根据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山西气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发展...  相似文献   

9.
冯月琴 《内蒙古气象》1996,(1):39-40,F003
气象科技材料归档的讨论冯月琴(内蒙古气象档案馆)气象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气象科技活动并归档保存的气象科技材料(含气象科技文件,下同)。履行了归档手续,集中保管起来的气象科技材料才称之为气象科技档案,其作用、性质、数量和存在形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留...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月21~22日,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在哈尔滨召开,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各市(地)气象局局长及分管业务副局长、办公室主任(或业务科长),省局直属各单位及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各县(市)气象局局长,以及农垦、森工等行业部门负责人1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学习传达了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总结了2008年全省气象工作,部署2009年重点工作任务。此次会议将对推动黑龙江省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2008年山西省气象科技服务全省情况和市、县基本情况,从不同角度对科技服务主要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并且和过去几年进行对比,给出了近年来科技服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应进一步结合全省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气象科技服务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Since the early or lat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M) has a large impact o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East Asia, the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early or late onset of the SCSM are an worthy issue to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nalyzed by using the observed data show that the onset date and process of the SCSM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al state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in spring. Whe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is in a warming state in spring,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hifts eastward, and twin cyclones are early caused over the Bay of Bengal and Sumatra before the SCSM onset. In this case, the cyclonic circulation located over the Bay of Bengal can be early intensified and become into a strong trough. Thus, the westerly flow and convective activity can be intensified over Sumatra,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n mid-May. This leads to early onset of the SCSM. In contrast, whe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is in a cooling state,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omalously shifts westward, the twin cyclones located over the equatorial 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Sumatra are weakened, and the twin anomaly anticyclones appear over these regions from late April to mid-May. Thus, the westerly flow and convective activity cannot be early intensified over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the SCS. Only whe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moves eastward, the weak trough located over the Bay of Bengal can be intensified and become into a strong trough, the strong southwesterly wind and convective activity can be intensified over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the SCS in late May. Thus, this leads to late onset of the SCSM. Moreover,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the thermal state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the SCSM onset is discussed further from the Walker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different thermal states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定位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活动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3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平均值(27.0个)偏少4.0个;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多年平均值(7.0个)偏少2.0个。2020年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有:台风生成源地明显偏西;生成总数偏少,极值强度偏弱;7月“空台”,是1949年以来历史首次;8月台风活跃,出现多个近海快速增强的台风;8月下旬至9月上旬,3个台风连续北上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历史罕见;10月生成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多,先后影响我国南海或中南半岛。  相似文献   

14.
发展气象知识产业的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气象知识产业是当代气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气象部门必须将发展气象信息产业作为启动气象知识产业的突破口,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尽快建立新型的气象科技进步体系。  相似文献   

15.
葛家荣  任雪娟 《气象科学》2019,39(6):711-720
使用常规资料及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式,分析了早夏和晚夏期间南亚高压次季节尺度异常偏东事件和异常偏西事件发生时,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及水汽输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早夏期间当南亚高压异常东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可西伸至我国东南沿岸,此时,降水正异常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表现为江淮区域降水异常偏多;而晚夏期间当南亚高压异常东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更偏东,降水正异常区位置比早夏偏西,表现为四川盆地的降水异常偏多。早夏期间,与南亚高压异常偏西事件相比,南亚高压异常偏东事件有利于更多的水汽从南方的水汽源地输送到我国江淮区域,加上此时江淮流域存在异常上升运动,动力和水汽条件共同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晚夏四川盆地地区有类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柳伊  范磊 《山东气象》2019,39(3):36-42
通过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了西北太平洋低空环流特征及其与海面温度(SST)异常关系的季节性差异,得到如下结论:1)西北太平洋低空环流的空间尺度和位置在春季和夏季存在明显差异,从春季到夏季,异常环流范围缩小且中心位置向西北偏移;2)西北太平洋低空环流与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温的相互作用存在季节差异,春季西北太平洋冷海温与上空反气旋异常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夏季则以大气影响海洋为主,异常的反气旋/气旋可以加热/冷却其下垫面的海温,大气超前3~4 d影响海洋;3)夏季异常反气旋环流(WNPAC)的维持主要来自非局地海温异常(北印度洋暖海温与中太平洋冷海温异常)的强迫,这两个海区对WNPAC的影响也存在季节性差异,北印度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晚春至盛夏,而中太平洋则主要在晚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江西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江西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建设,应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明确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深入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事业发展的研究型业务,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气象队伍素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既懂科研又懂业务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广东"三农"气象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广东的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用天气预报、灾害预警评估、气象信息发布等“三农”气象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如缺少针对性、缺少多样性、缺乏准确性、缺乏及时性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三农”气象服务,应采取转变观念、建设农村综合气象监测网、丰富服务产品、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农村突发灾害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完善人工增雨减灾作业体系、推进气象科技扶贫等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运用气象影视节目强化气象科普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目前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电视气象节目气象科普宣传的优势,提出强化电视气象节目气象科普宣传的建议,为我们搞好气象科技服务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种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1960~2011年中国601站9~10月逐日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针对他人提出的华西秋雨指数,并结合华西秋雨的天气气候特征,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华西秋雨指数,并与他人提出的指数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能够相对更好的反映华西秋雨易发地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强度变化,更准确地表征华西秋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新指数发现华西秋雨的全区一致性特征明显,并呈现准6年周期的年际变化,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偏强,197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偏弱,进入21世纪,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