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中央气象台业务实时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对2019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活动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9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平均值偏多2个;秋季台风异常活跃,生成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台风整体强度偏弱,超强台风数与常年持平;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多年平均值略偏少;登陆台风平均强度较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弱,但台风“利奇马”登陆强度强、风雨影响重。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偏少,生成源地整体偏西;台风强度偏弱,但有多个台风出现了快速增强,其中台风“烟花”“灿都”的24 h强度增幅达40 m·s-1,为近30 a少见;2021年先后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另有2个台风影响我国。在登陆台风中,4个登陆华南的台风强度均弱于历史平均值。所有登陆台风在登陆后的维持时间都明显高于历史均值,特别是台风“烟花”为历史上登陆华东后维持时间最长的台风,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3.
殷明  肖子牛  李崇银  葛耀明  贾亦君 《气象》2016,42(9):1069-1078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AKn~D〗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AKn~D〗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台风路径多发生向东北的偏转。2015年生成的TC符合这一规律。El Ni〖AKn~D〗o成熟前赤道西太平洋存在大面积的西风异常,同时El Ni〖AKn~D〗o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偏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2015年台风季TC数量偏少。强El Ni〖AKn~D〗o年台风不但整体强度偏强,个体台风的强度也偏强,这是由于强El Ni〖AKn~D〗o年的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偏小,有利于TC活动的加强。强El Ni〖AKn~D〗o年西北太平洋东南部生成的TC偏多,并且强度偏大;东北部生成的TC偏少。2015年的TC活动特征符合上述规律,生成于我国南海的TC个数少、强度偏小。从路径上来看,2015年台风路径多呈抛物线型,发生了向东北方向的转向,进入我国南海的TC明显偏少,这与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东,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异常的西北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4.
2018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皘  张玲 《气象》2018,44(11):1501-1508
2018年8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且强度偏强,亚欧洲大陆中高纬为多波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偏西,强度接近常年略偏强。8月全国平均气温21.9℃,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高;全国平均降水量127.7 mm,比常年同期(105.3 mm)偏多21.3%,与历史同期相比呈现中部偏少的分布特征。月内我国有11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多站出现极端日降水量。8月共有10个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活动,其中1812号台风云雀、1814号台风摩羯、1816号台风贝碧嘉、1818号台风温比亚登陆,生成和登陆个数较常年偏多。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同时强对流天气频发,影响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5.
《气象》2016,(9)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台风路径多发生向东北的偏转。2015年生成的TC符合这一规律。El Nio成熟前赤道西太平洋存在大面积的西风异常,同时El Nio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偏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2015年台风季TC数量偏少。强El Nio年台风不但整体强度偏强,个体台风的强度也偏强,这是由于强El Nio年的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偏小,有利于TC活动的加强。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东南部生成的TC偏多,并且强度偏大;东北部生成的TC偏少。2015年的TC活动特征符合上述规律,生成于我国南海的TC个数少、强度偏小。从路径上来看,2015年台风路径多呈抛物线型,发生了向东北方向的转向,进入我国南海的TC明显偏少,这与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东,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异常的西北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6.
2016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纯怡  许映龙 《气象》2016,42(11):1418-1424
2016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偏强;亚洲大陆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东偏北、强度偏弱,大陆高压偏强。8月全国平均降水93.9 mm,较常年同期(105.7 mm)偏少11.2%;全国平均气温22℃,较常年同期(20.8℃)偏高1.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月内共出现了6次主要的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其中4次是由热带气旋或热带辐合带活动引起。8月共有8个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活动,其中1604号台风妮妲和1608号台风电母登陆华南沿海。月内,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东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东部气象干旱持续。  相似文献   

7.
应用1979—2005年的台风资料和NCEP/DOE AMIP-Ⅱ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生成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的热带气旋(MTTC)活动特征及季风槽强弱对MTTC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79—2005年5—10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TC)共有672个,年平均24.9个,其中MTTC为491个,占73.1%,占登陆中国TC频数的79.2%。②27年间MTTC年频数经历了正常期(1979—1987年)—多台期(1988—1994年)—少台期(1995—2005年)3个阶段;具有准4年和准2年的变化周期,1994年为MTTC频数由多台向少台转换的转折点。③MTTC频数异常年份,MTTC生成起止日期和生成位置有明显差异:MTTC异常偏少(多)年,MTTC活动起始日期较晚(早),且5—10月皆不活跃(活跃),MTTC生成海区范围较小(大)。④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强度和位置异常与MTTC活动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1 概 况 1999年热带气旋(TC)活动的主要特征: (1)生成个数及编号数都比常年平均少,是1995年以来连续偏少的第5年,总数偏少主要是西北太平洋TC活动相对较少所致; (2)强度偏弱,台风(TY)数少,强热带风暴(STS)和热带风暴(TS)明显偏多,热带低压(TD)也较多; (3)在南海生成及活动的比例较常年高; (4)登陆我国及广东的比例也比历年平均数多,与南海TC活跃有关; (5)由图1可见,1999年TC个数的月际分布与历年平均数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仅2、4月略偏多。2 …  相似文献   

9.
运晓博  杨寅  刘海知 《气象》2023,49(11):1414-1420
2023年8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强度略偏强,500 hPa上亚洲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高空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段脊线的平均位置较历史同期偏南。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9℃,较常年同期(21.1℃)偏高0.8℃,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0.9 mm,较常年同期(107.1 mm)偏多3.5%。月内,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区域高温过程持续影响我国,西北、东北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我国出现6次暴雨过程。8月共有6个台风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活动,生成个数较常年偏多,登陆个数较常年偏少。强对流天气多发,局地受灾严重,江苏盐城大丰区出现龙卷风。  相似文献   

10.
2015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芳  张芳华 《气象》2015,41(11):1425-1432
2015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极涡呈偏心型分布,亚洲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槽脊强度均强于常年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接近常年略偏强,位置偏西、偏南。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05.1 mm,接近常年同期(105.3 mm);全国平均气温为21.1℃,较常年同期(20.8℃)偏高0.3℃,上旬,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月内共出现5次主要区域性暴雨过程。8月共有4个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活动,其中,第13号台风苏迪罗登陆我国,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均偏少。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及内蒙古中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全国多个省(区、市)遭受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11.
2018年共有29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生成台风个数偏多,南海台风活跃。有10个台风登陆我国,登陆强度整体明显偏弱,但是登陆台风个数明显偏多、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段偏北、北上台风偏多,造成台风降水范围广、暴雨强度大、超警河流多。其中,“安比”、“摩羯”、“温比亚”一个月内相继在华东地区登陆并深入内陆北上,且登陆后长时间维持热带风暴级强度,给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雨。“艾云尼”移动缓慢,与西南季风环流相结合,给广东等地区造成长时间的持续强降水。“山竹”是2018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其7级风圈明显偏大,给广东、香港等地区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风和强降水。2018年所有预报时效的路径预报误差较2017年均有所降低,路径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强度预报水平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2017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皘  钱传海  张玲 《山东气象》2018,38(2):1-11
2017年总计27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其中8个在我国沿海登陆。台风生成时间集中于7—8月,生成源地较多年平均偏西5°,南海台风数(8个)较多年平均(4~7个)明显偏多,台风登陆点集中在广东沿海,气旋峰值强度(30.9 m·s-1)较多年平均(40.3 m·s-1)明显偏弱,登陆台风的平均登陆强度(29.0 m·s-1)较多年平均(32.8 m·s-1)偏弱。台风雨水情呈现降雨范围广、暴雨强度大,主要江河平稳、部分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的特征。使用实时业务定位、定强及降水、大风、水文观测数据,针对2017年影响我国的10个台风个例的气象水文特征及社会经济影响做出详细分析。“天鸽”为2017年登陆中国最强的台风,导致灾损最为严重,其与“帕卡”在4 d内先后登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珠三角地区,造成损失叠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1968—1981年8月南支热带东风急流的年际变动与台风生成数的关系,通过计算分析了南支急流强弱月热带大气环流的动力结构,联系台风活动频数差异进行了讨论。 最后重点剖析了1979—1981年夏季高空南支东风急流与低纬西南季风逐日演变以及与台风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聂高臻  高拴柱 《气象》2021,(1):127-132
2020年10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极涡呈偶极型,强度与常年平均相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30°E附近断裂成东西两环,整体而言其强度相比常年平均明显偏强,东段位置显著偏东偏北;月内副热带高压经历了东退减弱又再次西进的过程。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0.1 mm,较常年同期偏少16%。全国平均气温为10.4℃,接近常年同期。月内有4次全国性冷空气过程,以中等强度冷空气为主,20—23日为一次较强冷空气,并引发了扬沙天气。共有两次暴雨过程,一次由弱冷空气背景下低层切变线引起,另一次由台风引发。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7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平均偏多3.3个;其中有1个台风登陆。月内发生一次雾-霾天气过程。另外,华西秋雨较常年同期偏多,降水时长偏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误差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锦华  唐家翔  戴雨菡  虞本颖 《气象》2012,38(6):695-700
利用2005 2009年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资料,比较了各类型台风路径、台风登陆位置及登陆时间的预报误差,登陆台风不同阶段以及华东登陆和华南登陆台风的路径预报误差。结果表明:CMA在2005 2009年的路径预报水平与1999 2003年的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南海台风预报误差大于西北太平洋。异常路径台风主要出现于南海,三个预报时效(24、48和72 h)异常路径的预报误差平均都小于正常路径。将登陆台风分为远海、登陆期间和登陆后三个阶段,显示登陆期间台风预报误差最大,同一阶段华南登陆台风的预报误差大于华东登陆台风。台风登陆位置在24、48和72 h预报时效的平均预报误差分别为71.1、122.6和210.6 km,48和72 h台风实际登陆时间有70%早于预报时间,平均分别提早8和12 h。比较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24 h路径预报误差,得到南海三种典型登陆台风路径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其与路径预报误差的关系不一样,即误差成因不同。南海倒抛物线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大,其预报误差最小;西一西北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小,其预报误差最大,可能与大尺度环流预报准确性差有关。登陆华东的预报误差小于登陆华南台风的预报误差,这与台风登陆华南时其大尺度引导气流和台风移动的偏差大于登陆华东的台风有关。  相似文献   

16.
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1970~2004年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和广西北部湾各站日雨量实况,对影响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北部湾地区的台风主要出现在7~9月,与南海台风相比,西太平洋台风引发北部湾地区的大暴雨次数较多,从台风登陆路径分析,Ⅱ类和Ⅰ类在湛江到钦州登陆路径的台风造成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机率最大;Ⅲ类路径登陆的南海台风几乎都不影响该地区,不管何种路径,造成北部湾沿海地区暴雨,台风低压中心必须进入或者靠近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7.
According to me lime cross-section or SSI in me equatorial eastern racing and me historical data on typhoon action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inclu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a composite analysis of the actions of typhoon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in El Nino year (SST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are continuously higher than normal) and in the inverse El Nino year (there are continuative negative anomalies of SST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ons of typhoon are in close relation with El Nino: The annual average number of typhoon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is less than normal in El Nino year and more in the inverse El Nino year; The annual average number of the landing typhoon o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bears the same relationship with El Nino; The anomalies of typhoon actions mainly occur during July-November and their starting are behind the anomaly of SST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Based on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  相似文献   

18.
中央气象台台风强度综合预报误差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张守峰  余晖  向纯怡 《气象》2015,41(10):1278-1285
本文从总误差、逐年趋势、误差分布等方面对2001—2012年中央气象台(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CMO)的台风(TC)强度综合预报水平进行分析,初步分析了强度迅速变化台风预报偏差大的原因。结果表明,强度预报水平没有明显改善,预报误差呈现逐年波动状态,强度稳定TC的预报误差最小,迅速加强TC的预报误差最大。24、96~120 h预报偏强的概率较大,而48~72 h预报偏弱的概率大。南海东北部等海域的预报误差较大,应在业务预报中特别予以关注。随着TC强度的逐渐增强,强度预报在120 h内预报偏强的可能性变大,而强度预报偏弱的可能性减小。根据误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个强度概率预报方案,检验结果表明可在业务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