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岩型铜矿通常伴生有大量的关键金属,特别是铂族(简称PGE)、铼元素.以我国知名的印支期斑岩型铜矿床云南普朗铜矿为典型案例,在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普朗铜矿床主要矿体与不同类型矿石中伴生元素分布规律开展了调查分析.初步查明了伴生关键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最后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对伴生关键金属元素的找矿潜力和资源前景进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铼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凡  王登红  王岩  江彪  李超  赵鸿 《地质学报》2019,93(6):1252-1269
铼是重要的稀散元素,主要应用于国防和航空航天以及石油化工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对中国铼矿尚未开展过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全国铼矿产资源勘查和科研成果的系统梳理,初步总结了中国铼矿的资源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认为,中国铼矿分布较广泛,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将中国铼矿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型、碳酸岩脉型等8种矿床类型,以斑岩型、矽卡岩型及其复合类型最为重要,占估算资源量的90%以上。铼成矿作用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古元古代到新生代均有发育,以喜马拉雅期形成的资源量最多,次为燕山期、印支期和加里东期,呈现出越年轻铼越富集的趋势。将内生铼矿划分为25个成铼带,以冈底斯成铼带和东秦岭成铼带最重要。首次划分了铼矿的矿产预测类型,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脉型、陆相沉积型和海相沉积型5种类型,对每种预测类型的有利找矿区域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找矿方向,并对未来铼资源调查和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是建立在全球超大型.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丰富研究成果和勘查经验基础上,凝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来作为斑岩型铜矿床普适性标志和区分标准,探寻矿床特征与勘查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程度结合科研成果,优选科学的勘查方案并给出评价依据,构建以地质事实→成矿机制研究→勘查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勘查标识体系。该体系架构分为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机制和勘查方法三个部分。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将有利于增进对斑岩型铜矿床的有效勘查。本文以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西藏驱龙斑岩型铜.钼矿床、环太平洋东段成矿域的智利ElTeniente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中亚成矿域东部的蒙古Oyu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三个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为例,重点对比勘查标识体系中矿床地质和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归纳提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构建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产于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三个斑岩型铜矿床中均发育钾化带、青磐岩化带和绢英岩化带;铜矿化在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中均有发育,钼矿化更倾向于在含水蚀变如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蚀变部位,金矿化赋存于钾化带发育部位;矿化中心向矿区外围硫化物具有斑铜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的分布规律,铜矿化和钼矿化相叠加,但高品位的铜钼矿体相分离。驱龙矿床未发育ElTeniente矿床和OyuTolgoi矿床共有的(高级)泥化蚀变,可能与其形成环境或剥蚀有关。在地球化学数据收集中,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提出筛选方法和程序。岩石地化数据结果显示:致矿斑岩体主要由30%~50%斜长石斑晶和60%左右基质(石英、钾长石)组成,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埃达克质岩石,具有相似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是致矿岩体的硅碱成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表现出与产出环境一致的变化规律,Sr/Y-Y图解显示ElTeniente矿床较驱龙矿床和OyuTolgoi矿床的致矿岩体表现出更典型埃达克岩特征。总之,斑岩型铜矿勘查标识体系的提出和以三个矿床为例的初步探讨为下一步构建该勘查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三江特提斯叠加成矿作用样式及过程   总被引:78,自引:64,他引:14  
邓军  王长明  李龚健 《岩石学报》2012,28(5):1349-1361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作用下,在矿田与矿床范围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叠加成矿作用。叠加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及9种方式:(1)VMS-岩浆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燕山期"VMS型"矿体(老厂式Pb-Zn-Mo矿床和鲁春式Cu-Pb-Zn矿床),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VMS型矿体的羊拉式Cu-Mo-Pb-Zn矿床;(2)沉积-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燕山期沉积矿源层的白秧坪式Cu-Pb-Zn矿床,喜马拉雅期建造热液型Ge矿体叠加沉积煤层的大寨/中寨式Ge矿床,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加里东期分水岭式Fe-Cu矿床;(3)多期热液叠加型。主要为喜马拉雅期与印支期两期叠加成矿作用的老王寨床式Au矿床,燕山期叠加印支期普朗-红山式Cu矿床,喜马拉雅期多期次叠加的金满Cu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增加矿床的资源储量,丰富了矿种类型;但是现在仅有部分年代学与矿田-矿床尺度地质现象的某些证据,叠加矿床的矿体-矿石结构特征、形成条件与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约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银是现代国防、尖端科技不可缺少的材料,也是人民群众用于装饰美化生活的贵金属之一。【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收集了湖南银矿床储量和分布等内容,在对全省93处银矿床资料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湖南银矿床成因类型、主要预测类型及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化学异常、重砂异常等成矿控制因素,总结了湖南银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至2018年,湖南省发现银矿床93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55万t,占中国查明银矿比例4.71%,郴州、衡阳、永州三市,占全省总查明量的89.40%。银主要与铅锌、金、铜、钨等共伴生,以伴生矿床为主、共生矿床及主要矿床为辅。对各矿床划分了岩浆作用形成的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含矿流体作用形成的浅成中—低温热液(MVT密西西比河谷)型,沉积作用形成的机械沉积(砂岩)型、化学沉积(页岩)型,表生作用形成的风化型等6个银矿成因类型及预测类型,其中前3个为主要成因类型及主要预测类型,编制了湖南银矿主要预测类型分布图。【结论】划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共4个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湖南银矿除洞庭湖以外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岳阳—邵阳一线以东,资源储量主要分布于七宝...  相似文献   

6.
智利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利斑岩型铜矿闻名全球,世界上最大的丘基卡马塔和特尼恩特斑岩型铜矿就产于此地,主要分布在圣地亚哥-依基克一带,是地震-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特别强烈的地区,成矿时代为拉拉米期(早白垩世-古近纪).通过对智利斑岩型铜矿区域地质特征和3个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得出智利斑岩型铜矿成矿与多期次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呈南北纵向成带展布、成群出现,成矿时代新、埋藏浅、储量大.Lowell-Guilbert的斑岩铜矿成矿模式和Hollister的“闪长岩模式”对智利斑岩型铜矿的勘查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发现的斑岩铜矿床分布在西南部、东部和北部.成矿时代和空间分布上,它们分别是全球性三大斑岩铜矿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和古亚洲成矿域的组成部份;成矿作用同喜山期、燕山期和海西期(可能还有加里东期)构造一岩浆活动有关.在中条山地区还发现有前寒武纪的斑岩铜矿床.我国斑岩铜矿床既有在大陆内部地台区和地槽褶皱系(带)构造—岩浆活化期形成,也有在优地槽演化过程中以及岛弧环境下产生;既有花岗闪长型斑岩铜矿床,也有闪长岩型斑岩铜矿床以及斑岩—矽卡岩共生的铜矿床;既有与岩筒状和岩株状斑岩体侵位有关的矿床,也有受断裂裂隙带和片理化带控制,与岩墙体或岩床休侵位有关的矿床;工业矿体既有主要赋存在成矿斑岩体内部的,也有主要赋存在成矿斑岩体接触围岩中的.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铜矿床类型、时空分布、典型矿床特征及成矿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铜矿床的系统归纳和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根据大量已有山东省铜矿的科研成果及国土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大调查的部分成果,详细地分析了山东省铜矿资源基本状况、时空分布和不同矿床类型铜矿床特征。依据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划分出了斑岩型、矽卡岩型、似层状热液交代型、热液裂隙充填型、陆相火山岩型、基性超基性岩性6种铜矿床类型,其中,斑岩型、矽卡岩型、似层状热液交代型是山东省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其余类型多为其它矿种的伴生铜矿,中生代燕山期是山东省铜矿的主成矿期,并系统研究说明了每种矿床类型的典型矿区矿床特征,结合铜矿资源形成地质背景和时空分布特征及矿产资源规划,划分出了邹平-淄博、莱芜、沂南、五莲-胶南、栖霞-牟平-荣成等5个成矿远景重点勘查区域。  相似文献   

9.
西藏尼木县白容斑岩型铜钼矿床特征及成矿期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尼木县白容铜矿产于冈底斯山喜山期斑岩带中部,矿化主要赋存于黑云二长花岗斑岩和英安斑岩中,为近年来发现并勘探的中型铜矿床。通过矿区含矿岩体的岩相学和矿床特征研究,划分出不同岩相的岩体侵入顺序为黑云二长花岗斑岩→英安斑岩→花岗斑岩,为多期形成的复式岩体。成矿期次可划分出岩浆期、热液期、表生期。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的平均值为0.15‰,非常接近于零,具有幔源硫的特点。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碰撞造山晚期形成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床特征的描述以及成矿期次的划分,对进一步找矿和勘查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铼是一种战略性的稀散金属矿产,很少形成独立的矿床,多数以伴生元素的形式产出于斑岩型岩浆热液系统。研究表明,富铼矿床主要分布于活动大洋或大陆板块边缘,成因上主要与板块俯冲或碰撞作用紧密联系。富铼矿床成矿时代较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已报道的铼独立矿物约11种,主要包括自然铼、硫铼矿、铜铼矿、钌铼矿、氧化铼等,其中以硫铼矿为主。大多数的铼主要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赋存于辉钼矿中,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黑钨矿等。富铼辉钼矿通常形成于中低温热液体系,辉钼矿中铼常显示不均匀性和多阶段性富集特征,最普遍的置换机制为Re~(4+)?Mo~(4+)。自然界中,由于铼独特的化学行为,铼可以以气相、络合物或离子的形式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如温度、pH、氧逸度、硫逸度等)条件下,相对低温、低pH、还原环境更有利于铼的富集沉淀。为了进一步完善铼金属成矿理论,需着重加强铼的成矿物质来源、赋存状态以及铼富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含稀散金属矿床特征初探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稀散金属是关键金属的重要部分,其矿化特点和成矿规律等方面受到矿床学界高度关注。文章总结了全球稀散金属矿化类型和分布规律,除了镓、镉和铊矿床外,其他锗、硒、铟、碲和铼5种稀散金属普遍伴生于斑岩-矽卡岩铜矿系统。笔者初步地绘制了全球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稀散金属的分布图、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含稀散金属矿床的分布图,指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有2种不同类型含稀散金属矿床:一类呈伴生产于斑岩-矽卡岩铜铁金和铅锌矿床,以多种稀散金属为特征;另一类呈独立稀散金属矿床;以前者为主。文章以长江中下游矿成矿带鄂东南丰山矿田为例,介绍碲和铊的赋存状态,初步地建立了矽卡岩铜金碲矿床+远接触带低温金铊碲矿床组合模型。最后提出矽卡岩型稀散金属矿床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建议加强氧化型含金矽卡岩矿床伴生的稀散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斑岩铜矿的勘查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池顺都 《地球科学》1995,20(2):149-155
在详细研究斑岩铜矿普查准则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矿化直接标志,矿化间接标志,矿化的有利地质前提和有利地质前提的间接标志4类,并以此与矿床产出的3种类型:地表矿、浅部矿和隐伏矿相联系,作为建立矿产勘查模式的基础,对矿产勘查技术手段区出专门测试型、综合调查型和探矿工程,指出了它们在建立矿产勘查模式中的不同作用。在针对不同产出类型建立斑岩铅矿矿田和矿床的矿产勘查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斑岩铜矿勘查模式。  相似文献   

13.
张晓华  朱裕生  肖克炎 《地质论评》2000,46(Z1):120-122
魔岩型铜矿是世界主要的铜矿类型,也是我国主要的铜矿床类型.其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矿床蚀变分带一般较明显.全国已知的斑岩型铜矿床大体上可分为3个成矿带,3个次要成矿带和若干零星斑岩铜矿床.本文将全国斑岩铜矿床划分为6个模型区,选择了12个预测变量,利用GI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对全国10个预测区进行评价,优选出3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类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中国主要类型铜矿隐伏矿地球化学预测指标研究》项目成果的综述。该项目以我国40多个铜矿床不同级次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斑岩型、夕卡岩型、复合型、岩浆型、海相火山岩型、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和热液脉型铜矿的矿带、矿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各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建立了各铜矿类型的勘查地球化学模式—模型系统。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工作近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使金矿储量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共、伴生铅锌、银、铜、铁、硫矿也达到大-中型规模.对北衙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规律的综合研究及地质勘查工作成果表明,矿床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与T2b碳酸盐岩的内、外接触带,属于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矽卡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矿床类型包括矽卡岩型、层间破碎带型(含硅-钙面型)、裂隙脉型以及表生作用形成的风化-堆积型.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是矿床形成最关键的控矿因素,以斑岩体为中心,从斑岩内部→接触带→外带→远程,成矿元素有从Cu-Au→Au-Cu-Fe→Au-Fe→Au-Fe-Pb→Pb-Ag的分带规律.北衙地区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强烈,成矿物质来源丰富,矿化期次复杂且类型多样,成矿空间范围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深部及外围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内生稀有稀土矿床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袁忠信  白鸽 《矿床地质》2001,20(4):347-354
内生稀有稀土矿床在我国广泛分布,矿床的形成时代从太古宙到喜马拉雅期。矿床类型主要有碱性岩型、花岗岩型及花岗伟晶岩型三大类型。碱性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从元古宙到喜马拉雅期,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及华力西-印支期。这类矿床多分布在地台稳定区的边缘,常沿深断裂或裂谷带延展方向呈群分布。花岗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形成于燕山期,主要见于南岭及其邻区。成矿花岗岩常是花岗岩复式岩体的晚期侵入体,沿大岩体周边或隐伏岩体上方作定向分布。花岗伟晶岩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大多数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内。褶皱带内的复背斜及更次一级背斜的轴部及倾没端常是矿化伟晶岩的赋存场所。以攀西裂谷带内的牦牛坪、茨达等碱性岩型矿床,赣南加里东褶皱带内的西华山、荡坪等花岗岩型矿床,闽西北加里东褶皱带内的溪源头、西坑等花岗伟晶岩型矿床为例具体地描述了三类矿床在空间上的定向分布。西部地区是找寻大型内生稀有稀土矿床极有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铍作为最轻的碱土金属,由于其特殊的密度、刚度与熔点等物理化学特性,使其成为具有优异功能和结构的材料,对其开展成因机制和勘探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典型铍矿床的特征、成因及勘探工艺,采用相似类比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总结成矿规律,提出铍矿的勘查、开发和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铍矿床可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外生型铍矿床可分为与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类型;内生型矿床根据岩浆系统的碱铝属性,可分为过铝性、偏铝性、过碱性成矿系统,根据流体演化阶段,可分为岩浆型、伟晶岩型、岩浆热液型。【结论】从成矿时代来看,无论过铝性、偏铝性还是过碱性系统的铍成矿作用均集中于中生代,燕山期更是铍矿的主要成矿期;从成矿构造背景角度,岩浆型铍矿常产于后碰撞环境,岩浆热液型铍矿则产于大陆边缘,而伟晶岩型铍矿基本产于造山带。铍是新兴材料之一,在未来节能减排、碳中和计划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强铍矿综合利用和回收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18.
都龙锡锌超大型矿床是中国第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矿区内铜矿化除主要的夕卡岩型、石英-萤石脉型外,近期的勘查工作还在曼东矿段南部揭露了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内的铜矿化,不少达到了工业要求,是该矿区内新发现的一种铜矿化类型。该类矿化以铜为主,共-伴生锡、锌等,矿体受花岗斑岩脉规模以及贯通岩脉与围岩的构造裂隙控制,具收缩膨胀、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等现象。成矿元素分布特征指示铜、锡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晚期第三期岩浆活动。含矿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成岩-成矿年龄为88 Ma。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矿化具有比较典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特征。与夕卡岩型、石英-萤石脉型相比,该类型铜矿化具有成因明确、找矿标志明显、空间分布范围确定的优点。曼东矿段及其周边,具有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含量较高、结晶程度稍差、蚀变及破碎程度较强等特点的燕山晚期花岗斑岩是有利的找矿对象。  相似文献   

19.
斑岩铜矿是指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性侵入岩伴生,蚀变与矿化受流体、构造控制且分带明显,矿石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低品位、大储量的铜矿床,是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大地构造背景对斑岩铜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经典的斑岩铜矿主要产于岛弧、陆缘弧环境。然而,近年来国内矿床学家发现,国内形成于大陆环境的斑岩铜矿与大洋板块俯冲、板块消减作用无关,斑岩铜矿还可产于碰撞造山带,甚至是在陆内环境。相比之下,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床含矿岩浆、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与共性。综述了目前斑岩铜矿研究内容中的关于构造背景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几个重要进展,对比了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床的含矿岩浆、蚀变矿化、成矿流体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以期对斑岩型矿床的成因与找矿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活杏宝 《矿产与地质》1991,5(6):405-415
近年国外铜矿床勘查与研究工作,在成矿理论和勘查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介绍了智利埃斯康迪达斑岩铜矿床和圣烛节层控铜矿床,印度马兰杰坎德铜矿床,菲律宾勤班陀富金铜矿床,印尼埃茨伯格矽卡岩铜矿床和格拉斯伯格斑岩金铜矿床,加拿大米利根山和卢维库特铜矿床的勘查工作进展;同时介绍了铜矿床成矿理论和找矿研究工作的新进展,斑岩铜矿床成矿与陆内活化带构造环境有关,成矿作用具多期多阶段特征;层控铜矿床成矿与大陆裂谷环境有关,不同类型矿床与裂谷演变的不同阶段有关,以及层控铜矿床分类的特点.最后,为解决我国铜矿资源,结合我国铜矿床勘查利用情况,提出改进提取技术,开发利用低品位铜矿石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