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以下内容: (1)对在1963年5月18日到8月8日拍摄的7条武仙座1963年新星的光谱作了发射带相对强度的测定(表2)。 (2)按新星光度变化的统计规律得到上述新星的距离模数值(10~m),用平均消光法求得目视总吸光值A_v=0~m.23,距离900秒差距,井由此得到改正星际选择吸光后的谱带的相对强度(表3)。 (3)由新星绝对星等M_B和发射带的相对强度求得了谱带的绝对强度(表4)。 (4)对于一些发射带的绝对强度作Δm-lgt图,发现发射带绝对强度的变化也存在Δm=blgt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谱线,系数b是不同的。 (5)根据测定的相对强度,用安巴楚勉和斯托伊两种方法求得核星温度,它们分别在150000°—160000°和30000°—60000°之间,由于前者是上限,后者是下限,真实的核星温度应当在两种方法求得的值之间。 (6)用H_β的绝对强度和[OⅢ]5007+4959对[OⅢ]4363的强度比两种方法分别求得不同电子温度T_e相对应的电子密n_e。并且用由上述两个方法求得的T_e—n_e曲线的交点,同时求得了T_e和n_e的值。由此法求得的结果是:在所讨论的期间内,T_e由10800°K逐渐上升到17500°K,然后又下降至13000°K。n_e则单调的由5.0×10~7cm~(-3)逐渐下降到7.0×10~6cm~(-3)。 (7)求得壳层质量约为2.3×10~(-5)M_⊙。 (8)初步分析了一些壳层物理参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新星V1500 Cyg根据1975年8月至1976年1月观测资料得出的距离、星际消光星等、某些发射带的相对强度比、温度、壳层的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等物理量。中心星的温度和壳层的电子温度都随新星亮度的下降而逐渐升高。同一时期的中心星温度和壳层的电子温度有某些相似的起伏和变化。  相似文献   

3.
北京天文台自1975年8月30日起至1976年1月24日止对天鹅座1975年新星进行了照相光谱观测。本文给出该新星主要光谱的证认结果,简述了光谱的特征和演化。极大刚过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宽的H Ⅰ和Fe Ⅱ发射线,在10月9日看到[Fe Ⅶ]6086和3760A,可见这颗新星的电离度是非常高的。根据光谱的吸收分量测得的膨胀速度在8月31日-9月3日约为2000km/S。光谱的吸收分量较弥漫,未看出表征一般新星的弥漫加强吸收系和猎户吸收系。 1975年9月2日在H_β,H_r,H_δ发射带上可看到叠加在上面的四子峰结构,以后陆续地在其他发射带上也发现四子峰结构。我们还对新星进行了目视星等估计,并绘出了光变曲线。从光变曲线可看出,该新星星等上升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极大后下降3~m的速度之快都是新星纪录史上空前的。我们得到M_v=-10.~m0,这是光度最强的一颗银河新星。  相似文献   

4.
我们从1981年9月至1983年12月对PU Vul进行了光谱观测,本文描述了其主要光谱特征及其变化。1981年9月PU Vul的光谱上只有吸收线,1982年10月出现很强的H_α发射线,1983年9月1日又出现H_β发射线,1983年10月H_α和H_β变得更强,11月发射线开始变弱,12月H_β发射线似已消失,但H-α发射线还是很强。整个观测期间该星光谱型基本与F型巨星相近。 这颗星很可能是一颗变化特别慢的慢新星,而且可能是由一颗M型巨星和一颗低光度的热子星组成的双星。  相似文献   

5.
1976年11月11日-12月16日我们用60/90-厘米施密特卡氏反射光栅摄谱仪对狐狸座新星(NQ Vul)进行了照相光谱观测。在3400—6700A的波长范围内新星主要光谱成份为HI,Fell,NaI,Call,NII,Till,[OI],[NII]等,大多数谱线呈现PCyg型轮廓,根据吸收分量测得的膨胀速度是500—2200km/s。光致电离温度比色温度高,它们都随新星亮度的下降而升高。  相似文献   

6.
朱镇熹  杭恒荣 《天文学报》1999,40(3):247-255
在1995 年至1997 年,用2 .16 米望远镜,50?/m m 色散观测了仙后座1995 新星的光谱.1995 年的光谱以Fe Ⅱ及H Ⅰ的发射线为主要特征,所有发射线呈PCyg 轮廓,1996 年光谱主要是H Ⅰ及He Ⅰ的发射,1997 年光谱呈现很强的[Fe X] 、[Fe VⅡ] 、[O Ⅲ] 发射,表明新星已进入星云阶段.以观测谱的连续谱估算了抛射物质的有效温度,算得1995 年10 月14 日温度为21300K、1996 年10 月26 日为9700K、1997 年12 月16 日为10200K.以测量谱线的流量估算抛射物质总质量约4 .7 ×10 - 5 M⊙,氦的丰度为NHe/NH= 0 .047 .  相似文献   

7.
本文第一部份给出了该星被发现前从1898年起至1979年4月3日止的历史记录,1977年前B星等在14~m—17~m之间不规则地变化,从1977年以后逐渐增亮。 接着,本文综述了该星被发现后光谱和光度变化情况,到1980年2月止V星等大约为8.9~m,此后,高度开始下降,9月达到极小,以后又重新增高,1981年8月达到新的极大。在两次极大时光谱为AF型,当1980年亮度下降和在极小时为M型。1982年10月出现强H_α发射线,1983年9月出现H_β发射线,1983年12月H_β发射线消失,H_α发射线仍很强。 最后,本文简单介绍了对该星的几种看法,如慢新星、共生星、遮挡模型和双星模型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63年武仙座新星的一次“氮闪”光谱作了分光光度测量.表2—表4列出发射带等值宽度、相对强度和连续谱能量分布的测量结果.分析测量结果发现“氮闪”谱同“氮闪”前光谱相比有如下特征:(1)“氮闪”时,容许跃迁的谱带强度高电离的比低电离的明显增强;禁戒跃迁的谱带强度高电离的比低电离的明显减弱.(2)“氮闪”耐,连续谱的强度相对发射带有所增强;并且连续谱的蓝区比红区增强得厉害,即色温度增加.根据上述“氮闪”谱的特征,我们对“氮闪”现象的解释提出如下意见:(1)“氮闪”的主要特征,NⅢ 4640 波长处谱带的增强与变漫乃是由于 NⅢ 4640、CⅢ4647和 CⅣ 4659等高电离谱带的加强与重叠的结果.(2)“氮闪”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氮闪”前新星发生了一次小的爆发.随后,这个被抛射的小壳层逐渐膨胀和稀薄,于是在某个时候出现了“氮闪”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1948年巨蛇座新星和天鹅座新星的光谱:前一顆已经達到星雲階段,后一颗尚很接近爆發時期.我们做了一些分光光度测量,因而一方面,利用氧的禁線的相對強度,定出这两顆新星的电子温度,另一方面也定出天鹅座新星的色温度.  相似文献   

10.
用2。16m望远镜及其卡焦光谱仪对Nova Oph 1994进行了一系列的光谱观测,其早期光谱中出现的大量Fell线表明它是一颗Fell型新星,而它的发射线的多峰结构在其它Fell型新星中是不多见的,它们根据得到的光谱和从国际互联网络得的测光资料,讨论了它的光谱特征和演化。  相似文献   

11.
用2.16m望远镜及其卡焦光谱仪对NovaOph1994进行了一系列的光谱观测,其早期光谱中出现的大量FeII线表明它是一颗FeI型新星,而它的发射线的多峰结构在其他FeII型新星中是不多见的.我们根据得到的光谱和从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得到的测光资料,讨论了它的光谱特征和演化.  相似文献   

12.
1963年紫金山天文台对1963年武仙座新星(NHer 1963)~(++)作了三色(紫外、蓝、黄)照相测光和光谱观测.照相测光从2月17日开始到11月9日为止,用照相方法独立测定了星等,列出了新星和比较星的星等.用对数曲线法讨论了新星光变曲线.光谱观测自2月21日开始至8月8日结束.文中叙述了光谱的特征和变化,列出了壳层膨胀速度的测量结果,以及照相区和目视区的新星光谱描记图各6张,4月24日到25日的“氮闪”光谱描记图一张.  相似文献   

13.
1975年8月30日晚上,我国许多天文爱好者和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独立发现了这颗新星.从8月30日北京天文台所拍底片估计该新星的坐标为赤经21~h10~m,赤纬 48°.0(1950.0).自8月31日起,北京天文台用90厘米折反射式镜的光栅摄谱仪对它进行了系统的光谱观测.8月31日所拍色散50(?)/mm 的光谱中呈现强而宽的氢巴尔末发射线、星际 NaI 的 D 和 CaII 的 H 和 K 的锐吸收线,红区连续谱很强.由 H_β粗略估算壳层膨胀速  相似文献   

14.
1988─1992年间,我们用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的Coude-CCD摄谱仪系统,对大角星的HeI10830A谱线进行了高分辨率光谱观测。从1991年6月2日的观测资料中发现谱线中出现明显的发射特征。该谱线显现出类似于天鹅座P型星的轮廓,有发射峰和吸收谷。发射峰的蓝移有相当于6km/s的向外速度。分析认为我们观测到的是大角星的一次以天计的短时标色球剧烈活动,它伴随着物质的向外抛射,也引起星周物质的向外运动。  相似文献   

15.
Ia超新星作为测量遥远星距离(从而测定宇宙膨胀速率)的“标准烛光”,已经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天体,主要介绍当前Ia超新星研究的理论和观测进展,光谱分光及测光证据表明,Ia超新星是由吸积碳氧白短星热核爆炸产生,但有关Ia超新星前身星双星系统及流体动力学模型仍是有争议的,蓝Ia超新星具有相对均匀的峰值光度,它是天文学家已的校准得最好的示距天体,近年来,人们在利用Ia超新星测量时空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展。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42个类星体的SPITZER IRS中红外光谱,并测量了连续谱和各发射特征强度,其中包括5.5μm连续谱强度、10μm silicate发射,和窄发射线[S IV]10.5μm,[Ne V]14.3μm,[NeIII]15.6μm,和[O IV]25.9μm的流量。5.5μm连续谱强度和窄发射线强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说明5.5μm连续谱也由活动星系核中心光子直接激发,并可以作为活动星系核强度的示踪。发现10μm silicate发射与Eigenvector I没有相关关系,说明类星体中大多数的尘埃不可能与窄线区共存。  相似文献   

17.
1988-1992年间,我们用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的Coude-CCD摄谱仪系统,对大角星的Hei10830A谱线进行了高分辨率光谱观测。从1991年6月2日的观测资料中发现谱线中出现明显的发射特征。该谱线显出类似于天鹅座P型星的轮廓,有发射射 和吸收谷,发射峰的蓝移有相当于6km/s的向外速度。分析认为我们观测到的是大角星的一次以天计的短时标色球剧烈活动,它伴随着物质的向外抛射,也引起星周物质的  相似文献   

18.
射电星     
本文介绍了射电星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恒星射电天体物理的初步知识,并按如下四个方面评介了射电星观测研究最前沿的成果:星风的射电辐射(OB型星,沃尔夫-拉叶星,早型发射线星,共生星,金牛T型星,晚型巨星和超巨星);活动双星和dMe型星(猎犬RS型星,dMe型星,大陵五,激变变星,大熊W型星,活动超巨星);X射线星;新星和超新星。为了更好地理解观测结果,文中也介绍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9.
1991年日全食近红外光谱观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辉  尤建圻 《天文学报》1999,40(1):69-75
介绍1991年7月11日墨西哥日全食的近红外光谱(10712-10972)观测资料和分析结果.从无缝谱得出的极边缘光球连续谱表面亮度曲线上发现在日面边缘之内210km处有一强度凹陷,由该曲线拐点定出色球底的温度为4425±26°K.无缝闪光谱资料显示Hel10830线在边缘外1200km附近发射达极大,其下降段的对数梯度β为0.633×10-8cm-1,与可见区Hel线相近.此外,东边大日珥的资料显示该日珥的强度很弱,仅为普通日珥强度的2%—5%,具有很大的湍流速度(约30km/sec)和视向蓝移运动(210±15km/sec).由于Pγ在光谱上没有显示,所以认为其激发程度很高.该资料中未找到非日珥性质的色球发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967年海豚座新星12月极大前光谱作了分光光度测量,测定了壳层膨胀速度.分析测量结果,提出如下看法:一、归纳出新星极大前光谱变化有三个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1.壳层膨胀速度逐步减小,并渐趋稳定;2.色温度总的趋势是下降;3.某些电离电位或激发电位相对较高的元素的发射线,其相对于连续谱的强度也有下降的趋势.二、海豚座新星特征有利于把其平坦极大阶段看成是极大前休止的假设.三、用连续物质流的假设可以满意地解释我们所观测到的新星极大前光谱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