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POI性质、特点的不同,本文构建了一个融合统计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的城市功能区定量识别模型,有效地识别出了广州市中心四区的功能区类型。利用耦合TF-IDF算法和信息熵算法测算城市功能混合度并进行面积加权,使得城市功能混合度测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中心城区呈现出混合用地为主的特征,总体混合程度高。混合用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心,单一类型用地零星分布在研究区外围,呈现出显著的“核心-外围”式的圈层化分布格局。城市功能混合度呈现“中心高,四周低”“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梯度差异显著的分布特征,并且功能混合程度与发展水平有一定正相关关系;功能分区结果与混合密度情况分布较为一致,表明本研究方法可行、研究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生空间功能角度出发,融合多源地理数据建立了三生空间分类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顾及空间交互特征,建立了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体系。以武汉市为例,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的三生空间格局进行了识别,并对该区域的宜居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武汉市中心城区三生空间的总体配置不均匀,空间上呈现出生活空间中心聚集、生产空间四周分散、生态空间范围大但数量较少的分布格局;②武汉市三生空间混合度较低,大部分城市空间功能类型单一;③受邻近空间的影响,武汉市中心城区中,宜居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中心城区的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区城乡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分析其变化特征,对新区未来建设和发展以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赣江新区为例,从建设用地空间形态模式、空间重心指数、空间紧凑度、空间形状分形维数等方面,分析了赣江新区2017—2018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城乡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均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并符合规划;(2)新区属于组团型发展模式,建设空间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扩张;(3)为有关政府部门继续推进新区建设和规划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宋丽洁  吴政  戴昭鑫 《测绘工程》2023,(2):63-68+8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区作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对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基于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对POI数据构建“空间面积—人口热度”二元权重计算模型,滨城区进行功能区划分并分析结果。经过精度检验,Kappa系数为0.772,功能区的识别精度较高。结果表明,主城区的混合度较高,其承载着主要的居住和生活服务;滨城区功能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般集聚的特点,呈东南—西北分布趋势,且在各个方向上发展较为均衡。功能区划分能够为城市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借鉴,及时发现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并能够优化解决。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城市化空间进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多时相TM数据,对上海西南快速城市化地区近10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揭示了该区域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城市扩展强度; 计算城市化成熟区中建成区用地面积密度值。通过城市化成熟区和各实验区建成区用地面积密度值的比较,制定“城市化进程指数”,进行城市化空间过程的刻画。  相似文献   

6.
高精度的土地覆盖数据是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基础,然而目前较少有研究对较高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10 m)在城市尺度的区域上进行研究。随着国际湿地城市的建立,也需要高质量高精度的土地覆盖数据为相关研究提供信息。本文以中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为研究区,对3套全球10 m土地覆盖数据DW (Dynamic World)、ESA (ESA WorldCover)、ESRI (Esri Land Cover))选择2020年和2021年进行空间一致性分析和精度评价,最后提出基于空间一致性分析与精度评价的融合方法,基于空间一致性分析结果和精度评价结果进行土地覆盖数据集融合以重建生产一套新数据。结果表明:(1)任何两个数据集之间,水体、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这些类型一致度比较高,而湿地、草地和裸地混淆度比较高。(2) ESRI与DW的空间一致性程度最高,全部一致区域占比最高(60%以上),全部不一致区域占比最低(6%以下)且多分布在沿海沿江,湿地广布的区域,这些区域异质性强,土地覆盖类型复杂。(3) ESA的总体精度最高,DW和ESRI的总体精度较为接近;ESA的湿地类型的精度和分类细...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垦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宝泉岭垦区为例,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垦区农村居民点所占建设用地比重高,亟需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密度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别;全区斑块形状较规则、集聚度较高。这种分布受河流、公路、经济环境和耕地条件的影响。在未来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时要考虑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居民点更有利于农民的劳作。  相似文献   

8.
王爱  张强  储金龙  孙圳  季顾烽 《测绘科学》2021,46(9):190-198,217
为了研究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差异性变化,该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城市总规用地、遥感影像数据探讨土地利用差异性的分析方法,为引导城市与轨道交通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以合肥1号轨道交通为例,运用了ArcGIS空间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在时间维度方面:①用地的动态度、变化率和变化量大小排序均呈现出二环以外>一二环之间>一环以内.②在用地面积变化上,相交于二环以外,一环以外、一二环之间区域的用地面积变化不突出;空间维度方面:①轨道交通各站点周边用地均呈现多元复合型,而不同站点周边用地的主导功能有所差异.②各站点400~600m范围用地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大小趋于较高值的平稳状态,200 m范围内信息熵和均衡度波动大.③各站点周边商业、居住和道路用地半径维数较高,道路、商业用地边界维数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村镇尺度城镇建设用地发展适宜性情况,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本文以常州市金坛区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自然、区位、生态和土地转换适宜度四大类10个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平原地区的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城镇建设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金坛区城镇发展适宜区分布与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结果能为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提供依据,尤其在城镇建设用地发展布局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镇建设用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随着城镇的发展发生功能的变化,可能不同程度地与用途和性质产生差异。以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为准则,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数据识别城镇建设用地类型,利用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识别城镇建设用地功能,进而对比两者的协调水平,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进行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用地类型中存在混合用地功能,用地类型与功能识别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两者不协调的区域占比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旧城更新改造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点空间分布是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区域自然环境是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因素也对居民点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澜沧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结合1∶5万地名数据库的居民点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河流、道路信息,研究了澜沧江流域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对居民点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居民点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和起伏度较小、东南坡向的地区,各级居民点沿河流、道路分布明显。另外,较高级别的居民点更趋向于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Landsat影像解译获取东莞市1987—2021年15期长序列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度、转移矩阵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完成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分析。结果表明:(1)1987—2021年东莞市建设用地增加最多(972.17 km2),耕地和草地区域占比分别减少18.19和15.20个百分点,林地小幅波动,水体基本稳定。(2)建设用地呈现镇街点状分布极大增长到市域片状分布,59.57%来自耕地,其次是草地18.28%;耕地破碎化严重,全市点状、块状分布;林地外围逐步收缩;东部山地区域综合动态度最低。(3)自然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产生影响,推动区域综合发展的同时结合三线划定,综合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等措施,提升城市发展的空间利用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全国田径场空间分异格局未知的情况,该文以资源三号数字正射影像为数据源,采用Deeplab V3+语义分割模型,开展全国田径场遥感监测和空间格局分析,并解析田径场数量与社会经济因子、学生身体素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共计提取了89 766个田径运动场,田径场提取个数的F1度量为91.43%;省域和市域尺度上田径场的数量、密度和聚集性都符合瑷珲-腾冲人口线,东南半壁省份的田径场数量更多、密度较高、聚集性更弱;整体上东西部城市区域田径场密度相当、乡村区域田径场密度差异显著,西部城市区域、东部平原乡村区域田径场更趋向于均匀分布;田径场分布受到经济与人口因素影响,田径场数量与跑步速度具有弱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PM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差异与土地利用分布的定量关系问题,该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为实验区,收集PM2.5质量浓度实测数据和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T)遥感数据,并对AOT进行标高订正和水汽校正,建立了PM2.5质量浓度和AOT的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得出了杭州市各季节的PM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杭州市PM2.5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扬尘地表与非扬尘地表)之间的空间分布相关性。结果表明,杭州市2015年PM2.5质量浓度分布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等扬尘地表对PM2.5的浓度贡献较大,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两个季节。该研究结果对于认识空气中PM2.5的来源与时空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可以找出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分析导致政策实施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本研究从节约用地、实施过程、投资效益3个方面构建10个评价指标,采用生态评价中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经K-均值法聚类分析2006 ~ 2014年济宁市11个县(市、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市整体水平较好(Ⅱ级);②各县(市、区)评价结果空间差异较大,其中邹城市实施评价综合指数最高(().572),为优良(Ⅰ级),嘉祥县最低(0.194),为较差(Ⅲ级);③空间分布上,Ⅰ级区与Ⅱ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济宁市的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空间邻接特征指数以及生态安全评价法,以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为例,分析了县域生态用地的景观格局与空间邻接特征,探究生态用地受农业开垦、开发建设活动的胁迫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明区"山水"城市特征明显,林地景观较为集中,而水域和草地形状较不规则且分布散乱;荷城街道景观多样性最大而均匀度和优势度则较小;更合镇林地优势度最大;林地与耕地、开发建设用地的空间邻接关系最为明显,草地、园地与开发建设用地的邻接关系强于耕地,水域与荒地邻接关系较不明显,林地,草地和园地受耕地或开发建设用地的影响程度远大于荒地和水域,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用地的威胁程度远大于农业开垦活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职住空间关系的研究难以在微观维度上有效促进大城市职住功能空间的均衡发展以及规划政策与现状发展存在的时序错位问题,该文以北京市为例,从房屋建筑使用用途的角度切入,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热点分析模型和职住用地比三个评价方法,同时借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分析与可视化表达,探究北京职住空间在乡镇尺度下的组织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职住空间表现为聚类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中心,大致呈现出环状圈层分布,北京市职住空间的“热点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而“冷点区”在空间分布上基本相同,职住空间关系存在失衡,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提出的研究方法从微观维度分析了城市职住空间的组织特征,促进了城市规划与发展时序的有效结合,可在特大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的研究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武汉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基于1990,2000,2005和2010年获取的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建设用地信息;采用城市扩张速度(expansion speed index,ESI)、扩张强度(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EII)及综合扩张程度指数(expansion degree index,EDI)和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该市1990―2010年建设用地扩张时序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建设用地呈扩张趋势,20 a间扩张了749.9 km~2,前期10 a、中期5 a和后期5 a间扩张面积分别占扩张总面积的19.06%,33.33%和47.61%;3个时段的ESI和EII均呈增大趋势,后期扩张程度尤为剧烈。SDE分析表明,20 a来武汉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呈离散趋势,前期局部扩张,中期趋于均衡扩张,这2个时段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格局;后期全局均衡扩张,空间分布不存在方向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武汉市建设用地的理性扩张决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1—2015年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基于SVM方法获取凤阳县石英砂矿区土地利用信息,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矿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SVM方法对Landsat系列影像分类具有较高精度,且提取效率快,省时省力。(2)25年来,凤阳县石英砂矿区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工矿用地面积增加速度最快,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建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为侵占耕地、草地和水域所得;水域总面积变化量不大,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草地面积急剧减少,净减量最大,主要转化为林地、耕地和工矿用地;耕地和林地面积先增后减,但林地净增加,而耕地被废弃、闲置或被建筑用地扩张占用,流失的耕地多分布在乡镇(村庄)、河流周边。(3)工矿用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增加,对植被和水域的侵占逐年增加,矿区土地系统的质量朝着变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分析了北京五、六环之间土地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价了绿带发展的潜力。结果表明,穿越规划 区的几条重要交通干线构建了绿化控制带基本的楔形结构;各类非建设土地资源占60%左右,为绿地的发展提供了可直接利用潜力。 但现有土地资源布局零乱,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管理,各种大型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已大大超过绿带的规划构想。提高建设用地 的空间利用率,缩小建设用地的空间规模,科学配置各类绿色景观是绿带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