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构造信息,探讨了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的遥感示矿模型,通过遥感地质构造解译分析提高遥感找矿效果,为广州城市地质调查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研究建立起城市地质遥感构造信息提取的一套技术体系,在遥感地质找矿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了解青岛市地质资源分布特征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从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2个方面科学合理选取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岛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青岛市地质资源相对较匮乏,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整体以强和较强为主,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环胶州湾地区、东部崂山山区及西海岸新区的西南部,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李沧区以北及周边。分别从生产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及生态环境空间等方面提出了青岛市地质资源环境优化配置建议,为青岛市地质资源合理利用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能够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质工作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阐述了青岛市城市地质工作定位、服务成效、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未来青岛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2018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青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在服务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论证、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实现了滨海基岩城市地质调查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强化城市地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作用,加强监测预警与实现多网融合,有效解决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是青岛城市地质调查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城区演化及发展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8、1997和2002年3个时相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分析,获得适合青岛市城区发展研究的遥感波段组合,获得了青岛近20多年来城区扩展的总体信息。从3个时相遥感影像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1988年到1997年期间青岛市城区扩展较为显著,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和崂山5区面积从89.5km^2发展到169.5km^2,1997年以后仅崂山区西部有小面积扩展。城阳和黄岛区的变化较大,1988年到1997年间分别以大约14倍和15倍的速度增长,1997年到2002年城阳城区面积从38.1km^2扩展到50.3km^2,黄岛城区面积翻番。从自然条件的角度来看,青岛市东部多山地发展空间小,城阳区大部分处于海拔100m以下,而城区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6,黄岛区也存在近3倍于现今的城区面积的发展空间。可以看出在环胶州湾的发展带上,城区扩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今后我们应该改善导致这种不平衡发展的因素,加强胶州湾沿岸交通网的建设,将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放在胶州湾北岸、西南岸以及崂山东北部低地区域的建设上。  相似文献   

5.
青岛胶州湾地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的地质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青岛胶州湾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为基础,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质基础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的影响,提出了青岛市重大工程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对城市整体规划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SPOT5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遥感技术,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建立了青岛市崂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模型,从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植被条件、水文条件、人为活动与历史灾害情况等方面,选取9个评价因子,对崂山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绘制了崂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区图。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引黄济青工程沿线浅层第四系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黄济青工程沿线的地质勘测工作,对黄河口至胶州湾一线的浅层第四系进行了详细的钻探揭露,基本上查明了地表以下10m左右的岩性特征和地层结构.这不仅为引黄济青工程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而且为沿线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其它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管线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实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首先在分析地下管线的的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的基础上,根据GIS空间分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空间分析的城市地下管线的数据库结构;其次,根据城市管线规划、管理和施工的需要,建立了城市地下管线的纵断面、横断面、最佳路径、地下管线三维分析等几种空间分析模型,并对各种模型的表示内容和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从而实现了城市地下管线的可视化和动态化管理。该模型在青岛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应用后,提高了青岛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线管理水平,促进了各个专业管线管理单位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卫星遥感是当代的一项新技术。近十年来,浙江省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卫星遥感技术的科研、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队伍,并已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取海洋环境因子,快速提供对渔业资源与捕捞起关键作用的渔、海况速报,在海洋渔业上获得了很高的准确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浙江农业大学等单位已把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壤分类普查,农作物营养测定,地质找矿和海岸带调查等方面,全省已有10余项成果获得省级或部级奖励。浙江大学已成为国内第一个遥感地质的硕士点。  相似文献   

10.
1986—2017年胶州湾水体透明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借助遥感技术能够获取长时序大范围数据的特点,利用1986-2017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通过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定量反演模型,分析了32年来胶州湾海域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均水体透明度的变化范围为1.55~2.55m,且空间分布规律稳定,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季均水体透明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2.09m)、春季(1.83 m)、秋季(1.82 m)、夏季(1.43 m)。利用气象数据及胶州湾流域的土地利用分类/景观格局数据,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影响胶州湾水体透明度时空分布的因素,发现胶州湾水体透明度与入海径流量、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受到近海养殖区破碎化程度和修建大型人工设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广普  江涛  赵永芳  黄珏 《海洋学报》2019,41(1):183-190
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是研究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河口海湾区域叶绿素a的长期监测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借助遥感技术能够获取长时序大范围观测数据的特点,本文利用1986-2015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通过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定量反演模型,得到了30年来胶州湾海域秋季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情况: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稳定,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叶绿素a浓度均值呈波动略有上升的趋势。本文利用遥感反演的胶州湾海表面温度及胶州湾流域的土地利用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对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胶州湾秋季叶绿素a浓度与海表面温度密切相关,并且受到近海养殖区破碎化程度、修建大型人工设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由于无序的开发以及缺少管理,长年以来造成胶州湾不但面积缩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及海洋生物数量急剧减少,已严重影响了青岛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文章对胶州湾的污染、破坏进行了分析,并报道了青岛市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定及实施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RS与GIS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十年来,海洋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海洋地质调查作为获取海洋数据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关注。海洋数据与陆地数据相比,具有多样性和时空复杂性的特点。近年来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迅速,遥感的实时性、大面积监测性的特点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数据的有序管理及支持辅助决策的功能为海洋地质调查开辟了新的前景。笔者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介绍了其在海洋地质调查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遥感水边线技术在潮间带冲淤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东湾盘锦滩为试验区,利用遥感水边线方法研究了潮间带的冲淤演变,结合遥感水边线和海图0m线边界建立了3个时段的潮滩数字高程模型,获得了辽东湾盘锦滩不同时段近20a来的冲淤空间变化,并用2008年实测地形资料对遥感水边线和反演地形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Landsat5,4,2合成彩色影像上目视解译的水边线与实测地形走向相近;实测地形与反演地形之间的误差集中在-0.9m~0.8m之间,平均误差为-0.16m,标准偏差为0.40,误差在±0.6m之间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1.1%。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可用于潮间带岸滩演变空间分析,其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是黄海伸入内陆的一个半封闭型海湾,位于山东半岛的南岸,分内、外两湾,总面积为388.12km。湾内平均水深为7m,湾口及湾的中部为深水区,湾顶部为浅水区。湾口朝向东南,有一条宽约3km,水深30~40m的深水槽通往外海。湾内水深域阔,风浪不大,不冻不淤,是少有的天然优良港湾[2]。胶州湾是青岛的天然宝库,青岛市经济发展与之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胶州湾就不会有今天的青岛。1胶州湾及周边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地貌特征胶州湾在地质构造上处于胶莱盆地和胶南隆起的过渡区。自太古代以来,长期处…  相似文献   

16.
结合胶州湾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沉积物、水动力、泥沙运动方面的区域背景及近年来淤积情况,分析海上新城的建筑方式,参考青岛海洋规划方案和经济技术能力,提出桩基式海上新城的构想。运用经验公式对桩基的冲刷深度和范围进行预测,讨论了桩基式海上新城构思对胶州湾淤积现状的改变和对青岛市发展的影响,认为青岛胶州湾建造桩基式海上新城是未来海洋利用和未来新兴城市的发展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宋永亮 《海岸工程》2000,19(3):23-33
分析了横过胶州湾的现有交通通道的历史统计资料,依据青岛市国民经济的历史水平及预测结果,利用弹性系数法预测了2000年和2010年青岛与黄岛间的城市交通量,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遥感技术估测水体中的悬浮泥沙的浓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但将其应用于河口地区悬浮泥沙的监测仍然存在一些限制。限制之一是遥感数据(例如MODIS)的空间分辨率太低,不适合应用于河口等狭小水域的监测。相比较而言,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有196个波段,覆盖400-2500nm的光谱范围,光谱分辨率为10nm,空间分辨率为30m,其高光谱分辨率及高空间分辨率,显示了其在河口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中的巨大潜力。利用2006年12月4号的Hyperion数据、同步实测的高光谱数据及悬浮泥沙浓度数据,对珠江口海域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了研究。利用混合光谱分解模型计算了珠江口悬浮泥沙浓度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光谱分解模型可以作为遥感监测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TM影像的胶州湾水深遥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胶州湾20m以内浅水域为研究区域,并按照0~2m、2—5m、5—10m、10~20m的水深对其进行分区,利用Landsat-5 TM数据进行水深遥感。结果表明:各区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反演水深的精度要高于不分区时建立的模型;无论分区与否,多波段组合模型的反演精度最高,且在既不是太深也不很浅的区域反演效果最好;新建立的多时相单波段模型反演水深的精度在水深较浅的区域精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0 引言人类产生的各种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当重金属在土壤中大量富集,将难以清除,在很长时间内对农用地等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青岛城市地质调查项目"针对青岛市可能产生土壤污染的重点区域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及污染风险,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支撑。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胶州湾北部,地貌上与内陆广阔的平原相连接,地势较低,西侧有大沽河。为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