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轮廓与特征点研究是头足类角质颚形态特征鉴别的基本方法,对于轮廓与特征点的提取最常用的方法是手动描绘与标定,利用计算机视觉进行轮廓与特征点的提取,不仅可以降低手动提取带来的误差、提高准确性,而且更加快速、便捷。文章将利用计算机视觉提取头足类角质颚的轮廓与特征点,首先将自制装置拍摄得到的角质颚三视图放入MTALAB软件中进行编程处理,然后利用Canny算法提取角质颚轮廓,最后根据地标点的定义标定特征点位置并建立空间坐标系得到角质颚的特征点坐标。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计算机视觉提取角质颚的轮廓图像以及特征点坐标是可行的,当标准差σ取值为0.1时角质颚轮廓图效果最佳,在得到的轮廓图上进行特征点的标定,通过迭代遍历轮廓图获得各个特征点的空间坐标。研究分析认为,将计算机视觉应用于头足类角质颚形态学的研究可以提高研究的便捷性,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角质颚是头足类的摄食器官,隐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根据2009-2014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79°20′-84°30′W、10°00′-18°20′S)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提取出361尾茎柔鱼的角质颚,对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进行测量,测定了日龄、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等基础生物学特性,对角质颚的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同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探讨了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与日龄、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上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和下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等因子的关系。研究认为,影响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的主要因子为日龄、体重、性腺成熟度、上喙长和下翼长,其贡献率分别为7.44%、7.40%、9.14%、7.88%和9.07%。日龄、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各形态参数与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呈正相关关系。同时,随着性腺成熟度等级的增大,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为基于角质颚的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通常被用来鉴定种类、估算资源量。根据2007年2~5月和2010年1~3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3 160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对角质颚12项外部形态进行测量,结合日龄数据,研究了不同产卵群间角质颚外形生长特性。主成分分析表明,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翼长(U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和下翼长(LWL)可作为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特征指标。角质颚外形生长存在群体间差异但不存在性别间差异。秋季产卵群的UHL、UCL、UWL、和LHL与日龄关系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LCL和LWL与日龄关系则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冬季产卵群的UHL、UCL、LHL、LCL和LWL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UWL则适合用幂数函数表示。2个产卵群主要外形参数的绝对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相对生长率总体上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小。研究认为,不同产卵群体间角质颚外形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为利用角质颚外形参数进行群体划分及日龄判别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南海鸢乌贼两个群体间角质颚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质颚具有形态特征稳定、良好的信息储存和耐腐蚀等特点,是开展头足类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硬质材料之一。于2012年9月用灯光罩网船采集南海鸢乌贼样品,共采集角质颚1 325对,对其12个形态参数进行生物学测量,以胴长(ML)数据进行校正后,对中型群(MFS)和微型群(DFS)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了不同群体的判别函数。均数差异性检验表明:MFS群体不同性别的角质颚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侧壁长(LLWL)存在显著差异(P0.01);DFS群体不同性别的UHL、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LHL、下翼长(LW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群体雄性的角质颚UHL、上喙宽(URW)、ULWL、UWL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群体雌性的角质颚UH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MFS群体的主成分因子主要集中在UHL/ML和URL/ML,DFS群体主要集中在ULWL/ML、UCL/ML、LRL/ML、LRW/ML和URW/ML。以性别为区分,利用角质颚对2个群体分别建立判别函数,正确率均达到65%以上,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学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具有一定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9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139尾(雌性66尾,雄性73尾)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样本的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各部分的长度数据,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上、下颚的喙长(RL)、头盖长(HL)、脊突长(CL)、翼长(WL)、翼宽(WW)等长度差异较大;(2)伴随RL的增长,HL、CL、WL、WW呈现极显著的异速生长特征(P<0.001);(3)各长度指标随胴长、体重的增长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4)RL/CL、HL/CL的比值非常稳定,随胴长、体重的变化很小,可作为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形态特征的稳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角质颚长度的头足类种类判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必林  陈新军  方舟  金岳 《海洋与湖沼》2015,46(6):1365-1372
本文根据2013 年8 月于舟山市沈家门东河菜场采集的5 种近海常见经济头足类(剑尖枪乌 贼、杜氏枪乌贼、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短蛸), 利用逐步判别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上、下角质颚 的各5 种长度指标(喙长、头盖长、脊突长、侧壁长、翼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这5 种头足类角质 颚长度差异显著(ANOVA: P<0.001), 其中以金乌贼的角质颚尺寸最大, 短蛸的角质颚尺寸最小。判 别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适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为96.2%, 其中以上颚侧壁 长、上颚头盖长和下颚脊突长对判定的贡献率最高。然而, 与之相比, 标准化后的角质颚长度则更适 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达到100%, 其中以标准化下颚喙长和标准化下颚翼长对 判定的贡献率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及标准化后角质颚长度对枪乌贼类和乌贼类的判 定成功率均达到100%.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角质颚长度判别分析法的头足类种类判定的新方法, 丰 富了头足类种类鉴定的技术手段, 为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角质颚是鸢乌贼重要的摄食器官,信息储存能力强,被广泛用于重建头足类生活史等研究。根据2017年5—8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结合经研磨后角质颚微结构中的日龄轮纹,对角质颚微结构及其外形生长特性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角质颚上颚微结构分为头盖部和脊突部,两部均由明暗交替的日龄生长纹组成,头盖部的日龄生长纹较为清晰且易于读取。选取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侧壁长(LLWL)和下翼长(LWL)作为描述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的外形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分析表明, UCL和LCL与日龄的生长关系最适用线性生长模型表示, ULWL和LLWL与日龄的生长关系最适用对数生长模型表示, UHL、UWL、LHL和LWL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则均最适用于逻辑斯蒂生长模型表示。随着日龄的增加,鸢乌贼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与胴长的比值基本稳定。日龄范围为211—240 d时,鸢乌贼角质颚UHL、UCL、UWL、LHL、LCL、LLWL和LWL的绝对生长率(AGR)较低。鸢乌贼角质颚在日龄介于121—210 d时生长迅速,在日龄介于211—240 d时生长速率下降,日龄211—240 d可能是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生长的拐点。研究结果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南海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生态学和关键生活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洋性鱿鱼的洄游路径能够给我们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其时空分布的变化。标记-重捕和电子标记方法在施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头足类的硬组织,如角质颚,有着稳定的形态特征和类似耳石的连续生长纹,同时包含丰富的生态信息,可以为我们研究物种的时空分布提供相关信息。本研究中,我们以北太平洋柔鱼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角质颚生长阶段进行取样来重建鱿鱼的洄游路径。研究结果认为,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取样,发现角质颚的喙端矢状平面(RSS)检测到9种微量元素。针对上述几种元素,发现不同生长阶段的磷(P)、铜(Cu)和锌(Zn)存在显著差异。利用钠(Na)、磷和锌与海表面温度(SST)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基于贝叶斯模型,计算出不同时期柔鱼出现的较高概率的海域。结合不同时期的高概率分布海域,建立起柔鱼的洄游路径,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也证实了角质颚可以为研究大洋性柔鱼的洄游路径提供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西北太平洋柔鱼角质颚微结构及其生长纹周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采集于北太平洋海域的35尾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角质颚的微结构,并对其生长纹的周期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上颚喙部截面由头盖和脊突两部分组成,周期性的生长带明显,每条生长带由明、暗相间的两条生长纹组成。头盖部的生长纹明显比脊突部的清晰,两者交汇于内轴成""形。喙部顶端以及后端常有明显的标记轮,其形成与个体发育期的特殊事件以及外界的突发事件有关。角质颚生长纹数目与耳石日龄相当(P0.05),证明柔鱼角质颚生长纹的沉积为"一日一纹"。根据角质颚生长纹估算柔鱼的生命周期小于1年,样本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喙长与日龄呈显著的逻辑斯蒂关系。研究结果不仅为柔鱼类年龄鉴定和生长估算提供新方法,而且为我国头足类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的生长变化特性,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 896尾鸢乌贼样本,通过角质颚研磨,对不同气候年间角质颚的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微结构包括头盖和脊突两部分,日龄生长纹以明暗交替的方式呈周期性生长,2019年角质颚生长纹间隔及宽度都较小,色素沉积更浅,纹路异常现象较多。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气候年间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2019年雌性个体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但2020年雌性个体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对数函数表示; 2019年雄性个体除下脊突长LCL (lower crest length)与日龄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2020年雄性个体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线性函数表示。除2020年雄性个体6项特征参数的绝对生长率AGR (absolute growth rate)和瞬时相对生长率IRGR(insta...  相似文献   

11.
金枪鱼类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其形态指标对研究金枪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测量形态指标是一种非常繁琐且低效率的测量方法,而计算机视觉是一种高效和客观的自动测量方法。因此,本文通过计算机视觉库OpenCV对3种金枪鱼类图像进行预处理,主要利用双边滤波、灰度变换、二值化处理和提取轮廓等图像处理技术得到金枪鱼类形态轮廓图像。根据预先选定的特征点,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遍历轮廓图像上所有的像素点,并自动定位出每张轮廓图像的预选特征点共17个。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遍历得到的特征点位置,自动测量出3种金枪鱼的形态指标像素长度,并计算出形态指标实际长度。还分析自动测量与人工测量形态指标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3种金枪鱼的形态指标的自动测量效果较好,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长鳍金枪鱼的12个形态指标的绝对误差范围分别为0~1.46 cm、0~1.73 cm、0~1.32 cm,其相对误差范围分别为0.01%~5.84%、0%~6.17%、0%~6.89%。本研究以期为金枪鱼类智能识别提供前期工作基础,也为其他鱼类自动测量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发现和圈定干扰覆盖下的不明显异常,作者从三度磁性体的磁异常公式出发,推导磁异常的不定积分变换结果并由参量图方程绘得不定积分变换的磁异常参量图。本文针对2种规则形态磁性体推导其特征点规律,并进而用不同的方法求取磁性体的深度和磁性参数。在不同的空间几何参数条件下,讨论不定积分变换后参量图的曲线变化规律并总结其异常特征。提取判断产状的要素。该方法能简单有效地发现一些重要的地质信息,所得到的空间参数与变换异常间的特征点关系将有助于磁异常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国海倒颚蟹属仅记录一种,即渤、黄、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异足倒颚蟹AsthenognathusinaequipesStimpson,1858。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采自中国海的全部倒颚蟹属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后共发现除该种外还有以下2种,为中国海的新记录:宽身倒颚蟹AsthenognathusgallardoiSer埁neandSoh,1976和六角倒颚蟹AsthenognathushexagonumRath-bun,1909,均采自南海北部。异足倒颚蟹为中国北方和东部海域常见种,但未见于南海。六角倒颚蟹与异足倒颚蟹形态上较相似。两者差异在于六角倒颚蟹头胸甲六角形,后缘约与额-眼眶缘等宽,背面有2对凹陷,后侧缘有2条颗粒脊,而异足倒颚蟹头胸甲后缘约为额-眼眶缘宽的1.5倍,背面仅有浅横沟。宽身倒颚蟹与其他两种形态差异较大,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9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因其识别结果准确、快速, 而不断被用于生物判别邻域。本文利用MATLAB软件实现动量自适应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对西北印度洋、中东太平洋和南海3个海区的鸢乌贼角质颚及其胴长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显示, 训练成型的神经网络收敛误差仅为4.416×10-2, 加入动量和自适应学习率的BP神经网络对鸢乌贼地理种群的识别率有显著提高。3个海区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100%、88.89%和94.12%, 总成功率为 93.24%, 说明角质颚外部形态和胴长可用于鸢乌贼地理种群的区分。而BP神经网络的其他学习算法, 如梯度下降法、单一动量法和单一自适应法的总识别率分为74.32%, 77.03%和87.84%。本研究的识别效果稳定, 对于大样本训练集的识别率也高达92.77%, 为头足类的种群判别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几丁质是贝壳有机框架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贝类生物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贝壳不同部位的几丁质含量与类型是否存在差异,目前还未有报道。本研究通过脱钙、脱蛋白、漂白的方法分别从长牡蛎贝壳的壳膜、贝壳表面的角质鳞片、贝壳内侧的棱柱层与片层结构中提取到粉末状固体,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对提取产物进行鉴定,发现这3个部位的提取产物均具有几丁质的特征吸收峰。通过对比3个部位提取产物的吸收峰,发现壳膜和角质鳞片中提取到的几丁质产物FTIR结构较为相似,其结构特征更接近于β-几丁质;而在富含钙质的棱柱层及片层结构中,几丁质提取产物在1 620 ~ 1 660 cm-1波数处有两个特征吸收峰,其结构更接近于α-几丁质。在长牡蛎壳膜、角质鳞片及贝壳内侧的几丁质提取物的含量分别为:(15.14 ± 1.13)%、(4.52 ± 0.85)%、(0.27 ± 0.12)%。3个部位中,壳膜主要由几丁质和基质蛋白构成,角质鳞片则积累了更多钙质,而贝壳内侧的棱柱层与片层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导致壳膜中提取产物得率最高,而在贝壳内侧提取产物得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基于形态约束的格网等深线勾绘算法。 首先用普通格网等深线勾绘算法得到制图区域的初步等深线,据此建立等深线树,识别等深线之间的空间关系,然后从等深线中提取特征点,建立父子等深线特征点之间的地性线,以地性线为间隔、父等深线为参照,基于形态约束勾绘满足集群等深线特性的子等深线。 试验证明该方法相对普通格网等深线勾绘方法效果较好,满足形态约束条件,适用于等深线的自动勾绘。  相似文献   

17.
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软体部 (腕式、胴体长与宽等 )测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4个自然群体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结果发现腕式不完全一致。繁殖群体中 ,雌性平均体重明显高于雄性 ,4对腕明显短于对应的雄性腕长。对角质颚的上颚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为 :头盖长 a、冠部长 b、吻长 c、翼状部长 e以及吻端至翼状部下端的距离 g随体重、胴体长的增长而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 ;b/a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 ,区分不同种群。对莆田、南澳和湛江 3群体的齿舌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未发现齿舌在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针对从机载激光点云中提取海岸线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DSM点云数据,结合潮汐模型提取海岛自然岸线的方法。采用计算机视觉理论与方法处理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获取高分辨、高精度的DSM点云,并由DSM点云生成DEM;通过等值线追踪法自动提取基于平均大潮高潮面的海岛岸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海岛自然岸线精度满足海道测量规范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太平洋柔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耳石是头足类生态的重要信息载体,掌握其形态特征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202尾柔鱼,对其耳石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研究发现,柔鱼耳石具有宽大的翼区和长窄的吻区.对耳石9项形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耳石总长(TSL)、吻区长(RL)、翼区长(WL)可以作为耳石长度特征的代表,吻区宽(RW)、翼区宽(WW)则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耳石长度参数TSL、RL和WL与胴长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而耳石宽度参数RW和WW与胴长之间则无显著函数关系(P>0.05).性成熟对耳石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性成熟等级为Ⅰ~Ⅱ期的个体,其TSL增长较快,而Ⅲ~Ⅳ期个体的TSL增长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姬渊  付春龙  毛丽  严然  汤钟 《海洋测绘》2021,41(1):75-78
为解决单景遥感图像上航行船只航向的自动提取问题,研究了船只尾迹遥感特征和基于尾迹遥感特征的提取方法.对海上航行船只尾迹的形态特征和统计特征研究表明,湍流尾迹在遥感图像上出现概率高且特征稳定,其图像表现以条带状特征为主.考虑到湍流尾迹的线性特性,采用Randon变换算法进行了可以表征航向的尾迹提取.通过对10幅尾迹图像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