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铭  李崇银 《大气科学》1986,10(3):225-231
本文用一个二维轴对称的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台风中的眼区,并讨论了在台风发展过程中眼区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当台风发展时台风眼变小这个与观测事实相一致的结论.我们发现积云对流对动量的输送作用以及台风中心地区对流凝结加热相对较小对台风眼的形成和维持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类物理过程对台风强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文中设计了一个极坐标系的准地转正压模式 ,一个直角坐标系定常台风环流条件下的准地转正压模式和一个直角坐标系非定常台风环流的准地转正压模式 ,其径向或水平格距均为 2km ,以研究三类物理过程对台风强度的影响 ,即沿方位角方向的线性平流 ,沿径向的线性平流以及非线性平流对中尺度涡旋涡量内传和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指出 :沿方位角方向的线性平流可导致螺旋状涡带的形成 ;沿径向的线性平流在一定的参数集合可使涡量内传 ,台风略有增强 ;定常台风环流条件下扰动涡量的非线性平流可使内传涡量明显增加 ,台风明显增强 ;非定常台风环流条件下非线性平流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可使内传涡量增多 ,有利于台风的增强 ,另一方面 ,在涡量内传过程中 ,原先呈同心圆轴对称的台风基流结构受到破坏 ,形成复杂流型 ,这又使台风趋于减弱。最后讨论了这些结果在台风强度预测方面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3.
边缘区域扰动演变对台风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罗哲贤 《大气科学》1994,18(5):513-519
在台风环流边缘区域给出不稳定模态的扰动四波分布作为初始场,用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四组数值积分,研究了边缘区域扰动演变及其对台风非对称结构及外区流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性平流对于外缘区域扰动的发展起主要作用。β项导致一个气旋—反气旋涡旋对和非对称结构的形成。非线性平流则使外缘区域较小尺度的涡旋破碎,形成更小尺度的涡旋。在线性平流、β项和非线性平流的共同作用下,台风结构与外区形成象螺旋云系的分布。外缘区域扰动引起的结构变化,进而能影响到台风的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5—2020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广西的台风与非台风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和非台风暴雨时空特征差异明显。从时间变化看,两类暴雨过程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显著负相关,台风暴雨过程的平均综合强度、持续天数均大于非台风暴雨过程;两类暴雨过程发生频次的月际变化均呈单峰分布,非台风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4—8月,而台风暴雨主要在6—10月,期间其过程强度月平均值整体高于非台风暴雨过程。从空间变化看,台风暴雨过程降水中心集中在桂南和桂中部分地区,非台风暴雨过程降水覆盖广西大部地区;台风暴雨过程主要影响桂南沿海地区,各地受台风暴雨影响频率由桂南沿海向桂北地区逐级递减;非台风暴雨主要影响桂北地区,各地受影响频率在桂林、柳州、贺州、河池等市形成高值区。  相似文献   

5.
TUTT对台风形成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本文对热带对流层上部槽(TUTT)在台风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TUTT对台风生成有一些促进作用,但相对于边界层的Ekman抽吸以及积云动量输送作用却是很弱小的。因此,对于台风的发生发展,还是应该更多着眼于热带对流层中低层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台风特大暴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ina(7503)台风于1975年8月在河南林庄造成24 h 1062 mm的特大暴雨,成为中国大陆台风暴雨之最。1975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这场特大暴雨,冲垮水库河堤,洪水泛滥,酿成大灾。中国24 h 1000 mm或以上的台风特大暴雨,称之为极端暴雨(Extreme rain),除这次外,还出现过多次,但都发生在台湾。分析表明,台风特大暴雨并不完全依赖于台风强度或内核对流强度,还和环境不同尺度环流系统与台风的相互作用、下垫面对台风环流的作用及台风上层云微物理过程有关。因此,登陆台风残涡复苏所下暴雨往往会超过强台风的暴雨;台风外围尤其是台风倒槽辐合区所下的暴雨也可能会超过台风中心暴雨。造成极端暴雨的台风有一些显著特点:极端暴雨产生在登陆或近海台风维持和停滞时段;低空急流、季风涌、双台风作用及内陆大面积水体是登陆台风获得水汽和潜热能量的主要来源;中纬度槽与登陆台风或残涡相互作用,可向台风或残涡提供位能和不稳定能量,使其产生更大降水;山脉地形对极端暴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台风高层云团中的微物理过程,对极端暴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台风凤凰形成发展过程中对流凝结潜热和感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裕禄  方祥生  金飞胜  方素青 《气象》2009,35(12):51-57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台风凤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积云对流潜热加热和海面感热通量.表明:感热释放通过海气相关作用使海面风及对流层涡度增强,可能是台风初始低压的形成机制;积云对流潜热释放不但使台风中心增暖并使台风中间层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促使台风加强和发展,因此,对流凝结潜热是台风凤凰维持和发展的主要热力和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8.
台风内核与外围加热对其强度突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准动量无辐散模式,考虑非绝热加热过程,探讨了加热、惯性稳定度、层结稳定度以及非热成风等物理因子对台风中的重力惯性波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而把台风内核与外围的加热过程加以区别,指出要引起内核强度突变不仅要有非线性动力过程,而且要有非线性加热过程;而要引起外围强度突变则要有非线性动力过程以及定常的加热过程。  相似文献   

9.
台风海葵引发浙西山区大暴雨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TBB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12年8月6—9日由台风海葵引发的杭州西部山区强暴雨洪涝灾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台风内部的螺旋云带中有多个中尺度云团活动,云团不断从台风螺旋云带内部分裂生成,并有一个从加强发展到逐渐消亡的过程,正是在中尺度云团的直接作用下,给台风经过地区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强降水,导致了浙西北等地区持续不断发生暴雨,因此,中尺度系统是造成台风暴雨的直接原因;台风外围的东北风、西北风和偏西风在有利地形配合下,往往会汇合形成中尺度辐合线,未来强降水区域也基本落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区域,中尺度辐合线是触发暴雨对流发生、发展的重要系统;浙江杭州西北部山区地形对于台风暴雨主要体现在增幅作用,对台风路径、降水范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β项和非线性平流对台风结构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二维Fourier展开的解析方法和准地转正压模式数值试验的途径,在线性框架内分析了β项对台风结构的影响。指出相速不同和台风能量向外频散两者共同的作用使台风最大风速随时间合理地变化,而不是无限制地增长。非线性平流使台风涡旋衰减速率加快,因能量频散在台风中心以东方向形成的高值系统又使台风涡旋易于维持。  相似文献   

11.
多尺度系统中台风自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罗哲贤 《气象学报》2005,63(5):672-682
在一个4种尺度(副热带高压、台风、β中尺度涡群和γ中涡尺度)共存的系统中,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数值地研究台风自组织及其强度变化问题。结果指出:(1)由于多尺度的相互作用,在初始台风衰减的过程中,在该台风的西南方经自组织形成了一个新的台风,其尺度、强度与初始台风相同。在初始台风衰减消失后,新的台风维持一定的强度继续向偏西北方向移动。(2)初始γ中涡的个数和位置对自组织起来的台风的强度有显著影响。其影响机制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尺度层次的传递。γ中尺度层次或γ中—β中层次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到β中层次涡作用的结果,或者使双β中涡合并,或者使双β中涡分离。β中涡层次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到台风层次———新台风自组织的过程。这种影响最后反映到自组织起来的台风的强度和路径变化的宏观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一次台风变性过程的锋生位涡反演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毅  肖坤  宋辉 《热带气象学报》2010,26(6):694-701
采用锋生位涡反演诊断方法,对一次发生在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变性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机制研究。主要从锋生演变的角度,定量诊断了西风带高空冷涡低槽的动力强迫作用、中纬斜压锋区扰动、台风环流本身以及非平衡风场在台风变性过程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以上各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造成台风变性以及变性后再度增强的演变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台风变性过程具有显著的非平衡特征,在台风变性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发展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城市阻碍效应对局地台风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彩军  唐玉琪  顾问  韩志惠  王晓峰 《气象》2019,45(11):1611-1620
城市阻碍效应是城市化影响降水形成过程的可能物理机制之一,在于其改变了风场、风场辐合,甚至改变了天气系统本身,进而改变了湿度平流,最终影响城市降水的落区、强度。风速越大,城市阻碍效应越明显。现有关于下垫面对台风降水影响研究主要着重分析地形及地表状况对台风降水落区及强度的影响,但对作为下垫面因子之一的城市对台风降水的影响作用考虑明显不够。全面系统回顾国内外有关城市阻碍效应对降水影响研究进展,以及下垫面对台风降水影响研究进展。上海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平均每年受到2~3个台风影响。已有研究关注到了城市阻碍效应对上海局地台风降水影响作用,但是,对于表征台风降水的城市阻碍效应还存在明显不足。最后具体给出了未来有关城市阻碍效应在上海局地台风降水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相似文献   

14.
邓国  周玉淑  李建通 《大气科学》2005,29(3):417-428
通过比较不同边界层方案下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的台风地表特征量以及形势场和风场, 表明台风边界层通过摩擦混合和辐射等作用与地表产生水汽、热量和动量的交换, 并通过湍流效应和积云的夹卷作用将边界层的影响扩展至整个自由大气.对台风Dan的模拟个例表明, 由于边界层过程的差异导致台风尺度大小不同, 风场、形势场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结构都有所差异.不同边界层方案模拟的台风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强度的差异, 与此相对应, 在不同边界层方案下, Eta方案模拟的台风强度偏大; 而Burk-Thompson和Blackadar方案略次之,在没有边界层方案的情况下模拟的强度非常弱,体现了边界层过程对台风发生发展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站、NCEP再分析等资料和WRF模式对1323号"菲特"台风影响期间的浙北特大暴雨过程中"丹娜丝"的作用进行了数值研究。数值模拟和剔除"丹娜丝"台风的数值敏感试验表明,没有"丹娜丝"台风存在,浙北暴雨中心基本消失。此次暴雨过程中"丹娜丝"作用,是相当于一个水汽源,通过其存在有利于建立和维持暴雨区东侧强急流通道,源源不断将其水汽向暴雨区输送,作用占到2/3强,水汽丰富的东风急流和登陆后减弱的"菲特"东南气流在低层汇合形成较强的辐合,激发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和雨带的发生发展,对暴雨的触发和维持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吉林省2018年8月23—26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天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东北冷涡和台风(苏力)倒槽及双台风外围水汽影响,暴雨主要发生在吉林省中东部,第二阶段受冷涡诱发的低空低涡和减弱的台风(苏力)残余水汽影响,降水强度较第一阶段显著减弱,但影响范围较大;(2)第一阶段双台风外围的低空偏东风急流叠加形成来自日本海区域的暖湿水汽输送带,并在吉林省中东部强烈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3)第一阶段在冷暖平流作用下东北冷涡斜压发展加强与北上台风(苏力)倒槽相互作用在吉林省东南部产生暖锋锋生,斜压锋生下次级环流的发展及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显著,有利于降水强度增强,同时Q矢量锋生函数对暴雨落区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尧昌 《大气科学》1983,7(4):456-460
本文对8010台风(即Lex台风)的形成进行了分析.8010台风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的副热带扰动云团在中纬度西风槽东移作用下发展形成的.这种在副热带地区形成的初始扰动云团发展为台风的事实,是比较少见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不同边界层方案下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的台风地表特征量以及形势场和风场,表明台风边界层通过摩擦混合和辐射等作用与地表产生水汽、热量和动量的交换,并通过湍流效应和积云的夹卷作用将边界层的影响扩展至整个自由大气。对台风Dan的模拟个例表明。由于边界层过程的差异导致台风尺度大小不同,风场、形势场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结构都有所差异。不同边界层方案模拟的台风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强度的差异,与此相对应,在不同边界层方案下,Eta方案模拟的台风强度偏大;而Burk—Thompson和Blackadar方案略次之,在没有边界层方案的情况下模拟的强度非常弱,体现了边界层过程对台风发生发展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海台风发生发展问题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1954—1961年在南海发生发展的35个台风,按500毫巴形势进行分类,得出7个有利于南海低压发展成为弱台风的形势。 其次,我们对空气潮湿不稳定性和冷空气爆发两个因子对台风形成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引用1958—1961年14个南海低压的资料,找出南海低压未来能否发展成为台风的经验判别公式。 在1962年对南海发生的五次低压进行验证,有四次报对,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20.
初夏南海台风的动能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准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总动能和扰动动能收支方程详细分析初夏南海台风发展至消亡阶段,主要结果有:(1)由积云对流作用产生的动能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台风能量的内源产生的动能大于外源的消耗时,台风发展:反之则台风趋于消亡;(2)正压能转换的作用非常小,斜压能转换过程产生的能量起重要作用;(3)南海台风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明显,表现在向周围系统提供大量能量,这种过程主要由对流层中上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4)从能量平衡过程出发,可以认为CISK机制是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