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其林 《气象》1980,6(5):24-24
根据云的特征去识别雹云,是群众在人工防雹作业时普遍采用的方法。“拉磨雷、雹子锤”,“闷雷带横闪、雹子大如碗”等谚语,说明了低沉而连续不断的雷声,频繁而多为横向的闪电,是雹云的主要宏观特征。雷声沉闷连续,实际上是闪电频次多的一个标志。国内已有不少单位观测记录雷雨云的闪电频次,研究  相似文献   

2.
《气象》1977,3(8):19-19
我县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看天防雹经验,如在预测冰雹方面的有:早上太阳出山有“绿阴绿霞”则下午有雹;“云打架”有雹;“拉磨雷”有雹;“蜂子朝王声”有雹;“云黄”有雹等等。这些经验在群众性防雹工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冰雹作为一种短时强灾害天气,常给农业、建筑、电力、交通甚至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防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冰雹形成机理和雹云物理研究情况,然后围绕人工防雹机理、技术、科学试验及效果评估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人工防雹工作的进展,增进对人工防雹科学问题的认知,从而为促进中国人工防雹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累积带理论”和“循环增长理论”是冰雹形成的最常见理论,限于早期的雷达观测技术和缺乏完整的冰雹数值模式,早期认知的冰雹形成机理存在一定的局限。(2)雹胚一般分为冻滴胚和霰胚,冻滴胚由过冷雨滴冻结而成,霰胚则是冰晶、雪花撞冻生长而成。冰雹云中哪种雹胚占优势,主要看云底温度的高低。雹云的发展依赖于水汽条件、动力不稳定条件、风垂直切变等关键因子。(3)人工防雹主要遵循“播撒防雹”和“爆炸防雹”2条技术路线,“利益竞争”和“早期降雨”是常见的6种防雹原理假说中最广泛被用来作为防雹作业设计依据的2种播撒防雹理论。(4)人工防雹技术上多采用通过飞机、地面火箭、地面燃烧炉等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或通过地面高炮向云中发射含人工冰核的炮弹等方式,影响冰雹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抑制或削弱冰雹生长的目的。(5)大量外场试验证明人工防雹效果有较大的地域差异,需根据各地冰雹云特征及其降雹特点制定和发展本地适用的人工防雹技术体系。(6)人工防雹效果检验仍然是制约人工防雹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常用的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检验技术方法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雹云变化迅速、降雹过程短促,人工防雹技术实施的时效性以及防雹效果评估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今后应更多地借助多种探测设备进行冰雹云的精细化探测,开展有科学设计的人工防雹外场综合试验,运用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检验技术方法评估防雹效果,推动人工防雹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云军 《气象科技》1974,(7):26-30
预先识别雷雨云和冰雹云对人工防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科学而简易的方法达到这一日的,是防雹地区广大群众的需要。采用闪电观测方法去分辨上述两种强对流风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将简要介绍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供在防雹工作中有关人员参阅。我国不少雹区群众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指出:冰雹云中雷声比较沉闷而连续不断,常称为“拉磨雷”或“闷雷”;而雷雨云则相反,通常响亮而短促,称为“炸雷”。一些台站和单位也利用收音机中雷电干扰声来帮助判别雹云。在此基础上,我国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中  相似文献   

5.
冰雹云雷达识别方法及防雹作业经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总结了辽宁省40余年人工防雹工作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了3种类型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回波形态、回波参量和综合指标对其进行雷达识别的方法,并结合冰雹云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了对具有液态水累积区的雹云、对超级单体冰雹云和对多单体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一些经验,对于各地的科学防雹作业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咸阳市冰雹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16年旬邑711雷达资料和咸阳市冰雹资料对冰雹云的发生、发展、移动和合并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咸阳市五条冰雹移动路径.其主要特征有:雹云移动路径、影响区域等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多条路径雹云相互作用、合并加强是造成咸阳冰雹灾害的一大特征;根据冰雹移动路径科学规划防雹作业点布设,可有效实施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7.
昔阳地区冰雹云形成过程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昔阳地区冰雹云形成进行了个例分析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冰雹云形成演变常有发生、跃增、酝酿、降雹和消亡五个阶段。云体并合是雹云出现跃增的重要成因之一;较强回波伸入低温区是成雹的重要条件。文章指出,雹云形成常有“酝酿期”存在,它对雹云识别和人工防雹都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8.
《气象》1977,3(5):10-12
在大或密的成灾冰雹形成前,对冰雹云作出迅速的判断,是整个防雹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又避免浪费的关键。 广大群众根据雹云的声、光、雷电等宏观现象,用耳听目测来识别冰雹云,在生产斗争和防雹抗灾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雷达回波来识别冰雹云,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描述回波外形特征;另一类是确立回波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9.
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普查阿克苏地区8县1市、10个气象站和120个防雹作业点1991~2000年4~9月在地区人工防雹作业阶段的降水、降雹情况及对应的雷达回波生消演变情况,对地区冰雹云天气发生背景、雹云路径及雷达回波、降雹情况等进行分析,摸清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的活动规律和结构特征,改进地区人工防雹的作业模式,提高全地区人工防雹作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刘松英 《贵州气象》2002,26(5):25-25
冰雹云是发展十分旺盛的积雨云 ,它是局地强对流性天气的产物之一。在冰雹云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往往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因此 ,如何识别冰雹云 ,观察其发生发展 ,进一步搞好人工防雹 ,降低或消除冰雹云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从云的颜色和所伴随的声、光、电等现象出发 ,就如何识别冰雹云谈点自己的看法。①从颜色识别冰雹云。谚语 :“黑云黄边子 ,必定降雹子”和“黑云尾来黄云头 ,冰雹打死羊和牛”。冰雹云的云底灰黑或黑中带黄红。黑色是日光透不过云体所造成 ,白色是云体对日光无选择散射或反射的结果。由于冰雹…  相似文献   

11.
人工防雹,首先必须准确地识别雹云。现介绍一些识别冰雹云的经验,概括如下:1、声:冰雹云雷声沉闷而延续不断,即“拉磨雷”。群众民谚有:“拉磨雷有冷子”。“不怕硬雷响破天,就怕闷雷挤磨眼”。2、色:冰雹云的特征是,云体翻滚剧烈,起先顶白底黑,以后云中呈现红色,后转为白、黑、红的乱纹云丝,云边呈土黄色。  相似文献   

12.
1引言人工防雹[1],是对将要降雹的冰雹云施加人工影响,以减少和避免冰雹灾害。目前,人工防雹作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群众所愿意接受的减灾手段,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雹作业后,冰雹的密度、质量、个体减小,减轻了雹灾程度。冰雹云内存在着雷电和强大的升降气流,给观测和试验研究带来了困难,人工防雹至今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雹云认识的深入,人工防雹工作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2冰雹的预报冰雹预报有下面几种主要方法。有天气图方法、点聚图、T-LnP图及高…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组网产品在人工防雹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冰雹云的雷达三维拼图反射率分布形态特征,提出在人工影响防雹作业中识别冰雹云的6个候选指标,分别是组合反射率、云回波顶高、最大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以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跃增值。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数据应用风暴跟踪(SCIT)算法实现风暴跟踪并计算部分指标,形成模糊逻辑判断方法,确定防雹作业区域。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对北京、江西的多个降雹个例进行三维风暴单体的冰雹云识别试验,对比地面降雹观测数据,计算多个个例模拟命中率77%,误报率26%,空报率22%。考虑组合反射率三维形态分布特征的模糊逻辑法可以较好地识别大部分可作业冰雹云,跟踪模拟效果较好,有利于在人工影响防雹作业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冰雹灾害是困扰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防雹减灾的关键在于对冰雹云的判识与预警。通过总结新疆1959—2021年的人工防雹发展历史、冰雹云的空间分布特点,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和冰雹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雹云的微物理特征、气流结构以及气象卫星、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及数值模拟技术在冰雹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对新疆冰雹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降雹回波系统的分类及单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防雹试验中,需要雷达及时判断一块积雨云是否是冰雹云,并确定它的降雹部位、时间和强度。为此目的就要求对冰雹云回波单体的结构、活动和演变等方面特征有较精细的了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对冰雹灾害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往往要求更长一些的预报时效。这就迫使我们在研究单块雹云的同时,还必须研究时间尺度更长一些的中尺度降雹回波系统。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兴义市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冰雹云的形成.冰雹形成生命史短、雹粒较大、防雹时间性极强.根据实时的冰雹云的特征,结合近2a的雷达历史数据情况,归纳出兴义市冰雹云的路径及冰雹云的多谱勒雷达回波判别指标.初步实践表明,应用以下冰雹路径分类和冰雹云的多谱勒雷达回波判别指标,可以快速判定冰雹云及冰雹云的移动路径,有利于提早作业,减少灾害,增加人工防雹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人类企图抑制冰雹活动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很早人们就采取打炮的办法来抑制冰雹,打炮防雹的方法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中欧各国非常盛行,当时也有试验使用火箭的。那时,欧美气象部门的负责人曾经开了几次关于爆炸防雹的国际会议,但没有多久,这项工作就停顿了下来。1950年以来,由于受人工降水工作的影响,抑制冰雹的研究工作又逐渐多起来,使用的方法与过去没有多大差别,主要是在云中爆炸TNT炸药。爆炸防雹方法到1970年已经不用了。现在主要是用往云中播撒催化剂的方法抑制冰雹。往云里播撒催化剂抑制冰雹是云物理过程的人工变换。成功与否取决于对雹云结构的认识。雹云种类很多,雹云中的风场很复杂,而且风的垂直分量很大。对每种雹云必须掌握好播撒催化剂的时间和部位。因此对雹云进行分类是很必要的。雹云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超单体雹云和多单体雹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10-2018年黑龙江省降雹资料和人工防雹作业数据,统计分析了冰雹发生的变化和人工防雹作业的特征;同时人工防雹作业与冰雹发生的站次数在月际变化上呈正相关,人工防雹作业时段合理。  相似文献   

19.
杨德生 《气象》1977,3(9):15-15
目前群众性的人工防雹试验,多用炮击。但是,只有正确识别雹云,才能为指导炮击提供依据。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识别雹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看风向 “有雹无风,冰雹稀松”,“雹前风头乱”。下雹前一般都出现大风,风向常变化180°,  相似文献   

20.
许焕斌  段英 《大气科学》2001,25(2):277-288
在播撒防雹中,如何实现人工雹胚与自然雹胚的增长竞争是决定防雹效果的关键,这实质上也是雹云物理的关键课题。经过对强对流(雹)云的流场特征和相应的过冷水场配置的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1)由于雹云流场的对流性,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主上升气流区和相对于云体的水平风速零的区域,它在垂直剖面上,可呈现出一条零线,可长大成冰雹的水凝物粒子是绕零线循环运行增长的,并逐步进入主上升气流区;(2)在雹云中存在着冰雹“穴道”,它位于主上升气流区边侧及零线下的入流区,其体积约为雹云总体的6%或更小,不论自然雹胚或是人工雹胚,只要进入“穴道”都经历着循环运行增长,其轨迹是相互交叉的,因而可以实现平等“竞争”;(3)“穴道”的存在和位置由流场特征决定,运行轨迹的基本形态也由流场决定,而粒子增长率及运行路径的长短由“穴道”内的过冷水场(过冷度和量)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