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了辽东山区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特征的基础上,从三个角度讨论了辽东山区的人口垂直分布特征,同时还详细分析了人口布局不合理对山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指出,适度移民、并村并点、整合山村及建设农村小集镇是调整山区人口布局,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区仿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工业开发的状况,在未来的30a以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在工业开发时,首先应顾及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导向,尤其应立足国内市场,实施地上资源与地下资源、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现状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水平以南方丘陵山区为高,以华北山区、东北山区居中,以西北山区和西南山区为低。从工业开发潜力论及则以华北山区为大,东北山区和西北山区居中,西南山区和南方丘陵山区为小。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重点应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推进,以南带北、以东促西,切不可均衡发展要有必要的政策与经济倾斜,首先应向中国西南高山倾斜,这一点至关重要工业开发水平的提高,必须有高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做基础,加强山区文化教  相似文献   

4.
《山地学报》2001,19(1):8-8
我国山区(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85%以上,耕地占53%,县(市)占71%,人口占55%,全国约70%的人口生计依赖山区的资源。我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90%以上的国境线位于山区。山区提供了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孕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低,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较平原地区和大中城市相差几倍到几十倍。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区的工业总产值仅为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1.4%,社会总产值 全国社会总产值的6%,大多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基础产业与基础工业,尚属于工业开发初期阶段。全国山区县中贫困县占40%。落后的山区经济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大障碍之一。同时,它还关系互社会与政局的稳定。只有消除中国山区的贫困与落后,才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开发的持续健康开展,虽中国山区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贫困、人口和环境是山区县域发展中面临的关键因素,但其中最核心也是可改变的是人口分布基础上形成的低水平均衡的区域格局.山区县域突破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的"PPE怪圈"及"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基本路径是县域空间结构重组.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以人口与投资分布的调整为手段、以城镇发展为基点、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积极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向平川区域、重点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是山区县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基本方向.人口、居民点系统是县域空间系统构成中起控制和干预作用的中心环节,以人口、居民点重组为主线,构建县域空间开发的基础格局,以空间管制和配套区域政策为保障,同步推进生态、产业、基础设施重组,是山区县域空间系统化重组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对宁南山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区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在详细分析该区人口现状、各年份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开发宁南山区和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实施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抓好生态移民工作、开发人力资本、加快地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及转变和提高人们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的耦合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青 《山地学报》2007,25(4):455-460
运用地理学、生态学和物理学的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对长江上游山区聚落形成的环境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1.山区聚落场所地处山体的自然截流部位,山区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人类聚落对山地坡面过程中水、土资源截流效果的指示器,截留的规模决定聚落规模;2.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完整的截流或节流体系,水土保持的本质就是对山地坡面过程截留;3.通过水土保持,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因此,水土保持是山区聚落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是链接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纽带,沟通人文聚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层次较低,工业构成以矿产资源的采掘业和以森林资源的采伐业为基础的重工业结构和以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日用陶瓷、建筑业等轻工业上层结构,形成了中国山区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型工业结构,需要不断提高山区工业开发层次,优化工业部门结构与工业产品结构,以此来提高中国山区工业开发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山区主导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北京市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出发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北京市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产业布局优化模式 ,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赵淑玲  丁登山  赵清 《地理研究》2005,24(4):572-580
对山区进行旅游保护性区划,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时空推进上的具体落实。遵循山区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采用自上而下的自然环境要素宏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生态、经济旅游等要素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避免了仅仅对指标数据的简单聚类,又克服了传统区划中缺乏对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分析,以及行政区域不完整、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使区划的结果综合程度更高,对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更具有指导性。以典型山地县龙门为例,进行旅游保护性区划,确定旅游的重点开发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东 《地理研究》2013,32(2):233-244
贵州乌蒙山区是国家划定的18片贫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山区人地资源矛盾日趋突出,已严重阻碍了乌蒙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并改进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研究了1995~2006年贵州乌蒙山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生活水平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对于认清和把握乌蒙山区资源承载力变化规律,完善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贵州乌蒙山区人口严重超载,而承载人口的主要资源为土地资源,经济资源和生活水平承载力偏低;相对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绝大多数县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立兰  余之祥 《地理学报》1990,45(2):146-153
近十余年来,中国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农业地理丛书的编写,完成了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和21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区域地理著作;承担全国综合农业区划、自然区划、农业各部门与农业技术条件区划,进行了农业区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农业发展战略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国情研究;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行农业各部门生产布局研究;1/100万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上述研究是持续而广泛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贫困山区的开发建设,对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四化建设宏伟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全国贫困山区有18片。国家对贫困山区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放宽政策、扩大农民经营主动权和减轻农民负担等。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些成绩。为加快贫困山区开发建设步伐,要采取五种政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辽东山区的自然特点,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开发该区的四点建议:1.大力发展林业,确定以林为主的方向;2.根据山区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提出大农业生产划为三个经济活动带;3.利用山区资源优势,选择振兴山区经济的突破口;4.抓好山区的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与理论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大鹏  刘胤汉 《地理研究》2010,29(4):584-596
回顾和评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经过几代地理学者的不断实践和理论概括,逐渐形成和蓬勃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研究,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在土地系统分级、结构、演变、系列制图、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地带划分、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与拓展。今后,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应在自然地域系统方面,把自然、人文、生态经济等各个要素进行系统综合,开展综合地理区划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土地系统方面,把尺度、结构、过程结合起来,开展土地结构与演变研究,加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特点、驱动力和生态效应研究;在自然地理过程方面,把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综合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系统界面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18.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是科学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的“坚持可持续、提升竞争力”要求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已有农业区划的单一目标和单一类型划分问题,以宁夏为例,基于农业相关的耕地、气候、水、地形、地貌、项目布局、生态规划等空间数据,采用地理学综合区划的方法,提出了动态与静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农业与生态结合的13项多维指标体系,提出了合理且可操作的技术流程,科学划分了包含过渡类型的一级区划(7大类型:重点开发区、“重点+限制”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保护+限制”开发区、“限制+重点”开发区、“限制+保护”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和二级区划(24个亚类),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本文是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科学划分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之后,首次实现在省(区)级以乡(镇)为单位的科学划分,可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项目的科学布局和精准投入提供重要依据,为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工作的具体落地实施提供科学保障,同时也可为其他省份或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按照1986年5月中国山地综合开发讨论会建议,1987年10月8—10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召开了全国贫困山区经济开发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主题是,贫困山区经济开发。会议的主要议题有:1.山地生态环境;2.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3.山地灾害综合治理;4.贫困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5.山区脱贫致富和加速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Analyzing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s in mountainous areas is critical to clarify the dynamic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This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transitions in mountainous areas is proposed to fill the gap of current research with an empirical study in the Caotangxi Watershed,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China. The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s from 2000 to 2018 as represented by sloping farmland, abandoned land, and orchards are analyzed from a holistic-local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rchards expanded along river valleys, and abandoned land expanded at high elevations, which led to reduced sloping farmland. This phenomenon gives regional landscape differences at the holistic and local levels. Namely, it enhances the region’s holistic landscape diversity but causes fragmentation and aggregation of landscape patches in local areas.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transitions within the farming range in the study area are manifested primarily in four modes: sloping farmland-orchard conversion type (FOCT), comprehensive conversion type (CCT), partially abandoned type (PAT), and wholly abandoned type (WAT). Each transition mode reveals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mountainous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s. In general,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transition is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TGRA and is bidirectional. This attribute is expressed a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grain-planting landscape with an even distribution to the eco-economic win-win orchard in valleys and transitions from sloping farmland to abandoned land in high-elevation areas. Overal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e uniquenes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s in China’s mountainous areas in recent decades, which has enlightened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s of rural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TGRA, as well as improvements in rural developme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