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09年春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研究了2009年春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7属74种,平均细胞丰度为827.77cell/m 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湾内高于湾口,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则为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差异。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胶州湾东北部浮游植物群落较西南部更加均匀稳定。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2010年冬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4属6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222.8 cells/m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扭链角毛藻Chaetoceros tortissimus、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ldi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垂直分布则为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不大。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胶州湾东南至湾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更加均匀稳定。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2010年冬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010年冬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4属6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222.8cell/m 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扭链角毛藻Chaetoceros tortissimus、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ldi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低,而垂直分布则为上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别不大。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较大,分布显示胶州湾深水区东南至湾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更加均匀稳定,而近岸区可能受海冰影响情况较复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2005年夏季福建罗源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5年夏季罗源湾13个大面站(包括3个连续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3属77种,平均细胞丰度为1633.91×104/m3,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其中中肋骨条藻是罗源湾浮游植物的关键种。调查区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少的趋势。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罗源湾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更均匀稳定。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系统分析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1981年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胶州湾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发生改变,洛氏角毛藻、密联角毛藻、波状石鼓藻、叉角藻与梭角藻等成为近5年来新的优势种。胶州湾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数...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浮游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于春、夏、秋三季提取了胶州湾浮游生物总DNA,用PCR方法扩增了浮游植物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氧化酶大亚基(rbcL)基因片段,构建了三季节rbcL基因片段质粒文库.随机从各文库中选择约50个克隆,测定了这些克隆的序列.以氨基酸序列相同为标准,共获得59个分类操作单元(OTUs),其中春季特有的21个,夏季特有的13个,秋季特有的23个.有两个OTUs为春、夏季表层海水共有.基于OTU丰度计算的香农氏指数能反映遗传多样性水平.胶州湾春、夏、秋三季的香农氏指数分别为2.69,2.44和2.76,表明秋季胶州湾浮游植物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春、夏、秋三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除夏秋季有两个OTUs相同外,其他OTUs在季节间完全不同.表层海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是动态的,随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2009年夏季乐清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8月(夏季)采集于乐清湾18个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丰度分布、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乐清湾海域鉴定出的浮游植物共65种,隶属于2门27属,其中硅藻门为23属57种,甲藻门为4属8种。硅藻门以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种类为最多,其次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根管藻属Rhizosolenia、菱形藻属Nitzschia、斜纹藻属Pleurosigma;甲藻门以角藻属Ceratium种类为最多,其次为多甲藻属Per-idinium。优势种均为硅藻,包括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其中中肋骨条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丰度分布不均匀,湾内部西岸、灵昆北堤附近和大门岛南部的浮游植物丰度较高,湾内部东岸和乐清湾向东海开口处的浮游植物丰度较低。乐清湾夏季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主要受硅藻丰度分布的影响,其中湾口向东海开口区域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受中肋骨条藻丰度分布的影响,湾内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主要受圆筛藻属丰度分布的影响;甲藻的丰度分布基本上不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水平分布格局。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429,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638,两指数均高于2008年夏季杭州湾水平,表明夏季乐清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优于杭州湾。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夏季对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在一个潮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数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是表层大于底层,表层平均8.99×109个/L,底层平均5.23×109个/L。胶州湾水体异养浮游细菌日变化幅度在表层水体较为明显,底层相对较小,但其变化规律均为最高值在小潮期而最低值出现在大潮期。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有机物及水温和日光中的紫外辐射是影响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水交换是影响其日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2010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化,作者根据2010年的胶州湾调查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除了7月以外,甲藻/硅藻比均0.2。生态类型主要以近岸广布种和暖温带种为主,在不同季节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表现为明显的"双周期",冬、春两季较高,夏、秋两季较低。2月为全年最高峰,数量为1108×104个/m3,10月为夏、秋两季的高峰,数量为458.7×104个/m3。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  相似文献   

10.
2010 年4 月-2011 年3月对烟台近海(四十里湾和套子湾)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展开了为期1年的双月 调查。在28 个站位的调查研究中,共发现浮游植物78 属187 种,其中硅藻50 属103 种,甲藻21 属73 种,褐胞藻5属7 种,绿藻1属3种,未定类1种。硅藻在数量与物种组成上为主要类群,分别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7.3 %与55.3 %,其次为甲 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多样性指数(H忆) 和均匀度指数(J) 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细胞丰度周年变动范围为0.6伊104~ 156.7伊104 cells/L,最高峰出现在夏季(8 月),次高峰出现在春季(3,4 月);多样性指数(H忆)的周年变动范围是1.23~ 2.55,均匀度指数(J)的周年变动范围是0.28~0.68,两者在夏初(6 月) 和秋季(10 月) 较高。浮游植物优势种在夏季以 硅藻-甲藻-褐胞藻联合为主,其余调查季节主要以硅藻为主。应用聚类分析分析了6个航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平面分布格 局。四十里湾和套子湾细胞丰度在整个调查期间无显著差异,而在秋季(10 月) 和冬季(12 月) 存在显著差异。春初(3 月),四十里湾与套子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其他调查季节两湾浮游植物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北部水域浮游植物研究Ⅰ——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 1995年 3月至 1996年 1月胶州湾北部水域调查资料 ,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其中硅藻在细胞数量和种类上都占优势 ;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面分布的总趋势依月份而异 ;季节变化属双周期类型 :高峰期出现在 1月和 9月 ,低谷期出现于 5月和 11月 ;与历史资料不同的是 ,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和细胞数量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11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于2011年1-12月对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调查,获得了同步的温盐和营养盐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108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4属93种,甲藻门6属14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全年甲藻/硅藻比均小于0.08。优势种共有35种,夏、冬季优势种交替明显,全年几乎均出现的种类为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态类型主要以广布种、广温近岸种、温带近岸种为主,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分别在2月、4月和7月份达到峰值,其中4月全年最高,为591×106cell/m3,2月是次高峰,数量为468×106cell/m3,7月为172×106cell/m3,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与胶州湾浮游植物典型双峰型变化不同。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秋、冬季节较高,春、夏季节偏低,水平分布上呈现湾外 > 湾口 > 湾内的趋势,均匀度平均值为0.26,分布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湾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湾口和湾内更为稳定,温度、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对浮游植物丰度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2009 年春季(5 月)渤海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丰度分布, 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相似性。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 门23 属32 种, 主要隶属硅藻门和甲藻门, 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型和广布型种类, 少部分为暖海性物种或大洋性物种。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巨圆筛藻(Coscinodiscus giga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浮游植物在各站位的细胞丰度分布不均匀, 其平面分布呈现由沿岸海域向海湾中部海域递减的趋势。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较低, 群落结构简单, 稳定性较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in Jiaozhou Bay, Qingdao, North China, four seasonal sampling were carried out in 2017.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bay was composed of mainly diatoms and dinofl agellates, and several other species of Chrysophyta were also observed. Diatoms were the most dominant phytoplankton group throughout the year, except in spring and winter, when Noctiluca scintillans was co-dominant. High Si/N ratios in summer and fall refl ect the high dominance of diatoms in the two seasons. Temporally, the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peaked in summer, due mainly to the high temperature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summer. Spatially, the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was high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y than in the other parts of the bay in four seasons. The diatom cell abundances show signif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hile the dinofl agellate cell abundances show no correlation or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but a signif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tratifi cation index. This discrepancy was mainly due to the diff erent survival strategies between diatoms and dinofl agellates.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 H′) values in the bay ranged from 0.08 to 4.18, which fell in the range reported in historical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 values was quite diff erent from that of chlorophyll a , indicating that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might have high biomass with a low diversity index.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studies, we believe that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have been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due mainly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the Jiaozhou Bay in recent 30 years.  相似文献   

15.
夏季外海水入侵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熙  谭烨辉 《海洋科学》2019,43(7):96-105
夏季大亚湾存在由粤东沿岸上升流所引起的外海水入侵现象,且入侵强度存在年际差异,作者利用大亚湾2004~2017年历年夏季航次调查数据,将弱入侵年份与强入侵年份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外海水入侵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外海水入侵由弱变强时,湾内水体理化特征发现显著变化,水体由高温低盐转变为低温高盐,N、P等营养盐含量出现下降。海水理化性质的改变导致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硅藻、甲藻种类数以及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出现升高;浮游植物总丰度和硅藻丰度下降,甲藻丰度变化不明显;常见浮游植物种类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sp.)、角毛藻属(Chaetocerossp.)和叉角藻(Ceratiumfurca)丰度出现下降,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丰度出现升高;优势种由单一硅藻种类向硅藻和甲藻共为优势转变。此外,外海水入侵还会通过改变海水理化因子的空间分布以及湾内上层水体流向来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2003年胶州湾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温度和营养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生态类型为近岸广布种、温带种和暖温带种以及少数暖水种。浮游植物数量一年中出现2次高峰期,主高峰出现在9月,次高峰出现在2月,低值期在7月和10月至翌年1月期间。浮游植物数量较近几年继续降低,尤其是峰值。浮游植物在春季以角毛藻、丹麦细柱藻、中肋骨条藻和冰河拟星杆藻为优势种群,夏季至秋初暖水性近岸种中华齿状藻、泰晤式旋鞘藻和广温性种星脐圆筛藻占优势地位,而秋季至冬初羽纹硅藻和派格棍形藻逐渐占优势地位,并一直持续整个冬季。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和磷酸盐与硅藻丰度无明显相关性(R^2〈0.1)。中心硅藻丰度与溶解态无机氮呈线性负相关(R^2=0.4399),而与硅酸盐和磷酸盐无明显相关性(R^2〈0.1)。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中心硅藻丰度和硅酸盐呈线性相关(R^2=0.3198和0.4443)。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特征,于2015年7月采集胶州湾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甲藻孢囊分析,共鉴定甲藻孢囊37种(分属5个类群)和2种未定种,包括自养型20种和异养型17种,优势种为膝沟藻。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log2)]介于2.84—3.91,平均值为3.42;均匀度指数介于0.75—0.98,平均值为0.88,总体值较高。胶州湾海域各站位的甲藻孢囊丰度介于96—969cyst/g DW(干重),平均丰度为401cyst/g DW,呈现出临近湾口处丰度较高,而湾内较低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两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甲藻[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的孢囊和3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minutum/affine)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的孢囊在胶州湾海域大多数站位均有分布,尽管其数量不高,但其广泛的分布范围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