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济阳坳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王勇  钟建华  马锋  鱼宏珍 《地质学报》2008,82(8):1152-1159
从岩芯、薄片、扫描电镜以及FMI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发现,济阳坳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大量发育的次生孔隙不仅增大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储层的孔隙结构,使储层孔喉增大,大大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能。研究认为长石、岩屑、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性组分的溶蚀以及构造运动是深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垂向上存在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应深度范围从上至下依次为3450~3850 m和4075~4550 m。其主要形成机理有:①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②去石膏化和去白云化以及硫酸盐热化学作用;③异常高压加速有机质热演化和对已形成孔隙的保护作用;④构造作用、脱水收缩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概念及石油地质意义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次生孔隙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概念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高值带、孔隙度低值带等术语的含义,分析了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特征,并探讨了次生孔隙正确识别及次生孔隙发育带对中深层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次生孔隙应该专指岩石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新孔隙,在识别储集空间类型时应将原始粒间孔隙和其周围颗粒溶解形成的新孔隙区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带指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有次生孔隙发育的带,在纵向上对应于某一深度范围,横向上表现为某一孔隙度区间。次生孔隙发育带指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的高孔隙度储层集中发育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包括3层含义: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孔隙度高于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第三,高孔隙度储层在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某一深度范围内集中成带,孔隙度包络线明显向孔隙度高值方向凸出。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纵向上发育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2 800~3 500 m、3 750~4 050 m、4 300~4 500 m、4 700~4 9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度高值带是中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是,分析认为现今孔隙度[CD*2]深度剖面中孔隙度低值带可能是一直被忽视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薄片镜下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手段,对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储层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部分为湖相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储集性好,孔隙度一般为20%左右,渗透率为100×10-3 μm2~1 000×10-3 μm2,为高孔—高渗储层.区内古近系中深层储层中发育有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别为2 500 m~2 8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3 200 m~3 4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和3 700 m~3 9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以贫石英、富长石为特征的储层具备了在中深层形成次生孔隙的基础,孔隙演化与成岩演化具有耦合关系,成岩演化是控制储层发育至关重要的因素,溶蚀作用是形成中深部优质储层最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4.
袁静  王乾泽 《矿物岩石》2001,21(1):43-47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埋深大于 30 0 0 m的深部碎屑岩储层普遍发育 2~ 4个次生孔隙带 ,Φ=10 %~ 30 % ,K=0 .1× 10 - 3μm2~ 30× 10 - 3μm2 ,为中孔低渗低孔低渗油气储层。综合有机质热演化过程、成岩作用和构造断裂等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埋深大于 30 0 0m碎屑岩地层中 ,第一、二个次生孔隙带埋深在 30 0 0 m~ 390 0 m之间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在深大断裂附近储层同时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 ,而深陷带包裹于暗色泥岩中的浊积砂岩的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还与泥质岩异常压力带有关 ;第三个次生孔隙带埋深一般为 390 0 m~ 430 0 m,主要成因于粘土矿物转化造成的还原环境 ,同时受到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储集油气有效。第四个孔隙发育带埋深在 470 0 m以下 ,主要是构造成因的微裂缝 ,较难成为有效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5.
西湖凹陷砂岩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黏土矿物X衍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以及物性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砂岩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储层2 500~3 100 m和3 400~4 400 m的深度段发育大量的次生孔隙,两段次生孔隙带成因不同。第一段次生孔隙是在酸性环境下主要由有机酸等酸性流体溶蚀长石类矿物导致,还有少部分是由TSR反应生成的H2S溶蚀造成。第二段次生孔隙带主要由残余的早期酸性溶蚀孔和碱性环境下高岭石的伊利石化导致,少部分则由碱性流体溶蚀石英颗粒形成,同时异常高压保护深层次生孔隙,而且形成了一定量的裂缝。异常高孔带成因机理有助于优质储层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分析了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一深部储层中孔隙的成因类型、微观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混合孔隙及次生孔隙3个发育带。中一深部储层中原生孔隙所占比例很小,以次生孔隙为主,随埋藏增大,次生孔隙所占比例相应增加。中深部储层中主要分布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3200~3500m,3600~4000m,4200~4500m。次生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也可见到铸模孔和微裂缝。导致原始孔隙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压实和胶结作用,次生孔隙形成机理主要包括长石、方解石的溶解作用和矿物的转化等。本文还讨论了储层岩相、岩性特征、地层水中有机酸浓度的改变、早期方解石的充填、烃类注入、异常高压及微裂缝等地质与地球化学因素对中深部储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湖凹陷戴南组储层总体为一套中低孔-中低渗碎屑储层,次生孔隙是本区最有效、最重要的孔隙类型,而搞清次生孔隙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成为下一步有利储层预测的关键。文中综合利用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参数等资料,对戴南组储层的岩石类型、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次生孔隙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溶蚀作用的发育条件入手探讨了次生孔隙的成因,以期为下一步有利储层预测和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认为,金湖凹陷戴南组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滨浅湖,受沉积相带控制,储层类型复杂,以不等粒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不同地区岩性存在差异。根据岩性三角图,砂岩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戴南组砂岩孔隙度峰值分布在12.0%~14.0%,渗透率峰值分布在1~10 mD。不同沉积环境和地区储层物性也存在一定差异。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约19.4%,平均渗透率约134.2 mD,岩性以细砂岩为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中部。扇三角洲物性次之,平均孔隙度约12.5%,平均渗透率约6.2 mD,岩性以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位于桐城断裂带东南部便1井附近。滨浅湖亚相的储层物性最差,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约8.3%,平均渗透率约2.3 mD。戴南组储层孔隙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以次生粒间溶蚀孔隙为主。溶蚀孔隙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粒间溶孔多由粒间碳酸盐胶结物如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等溶蚀后形成,粒内溶孔主要是长石及碳酸盐岩屑被选择性溶解而形成,可见白云石晶粒溶解留下的铸模孔。戴南组储层中的原生孔隙相对较少,主要以石英次生加大后的残余粒间孔的形式存在,发育于埋藏较浅的井如新庄1井、关1-1井。戴南组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总体上,在浅于约1 100 m,储层主要处于早成岩A阶段,以原生孔隙为主。在1 100~1 500 m,储层处于早成岩B阶段,形成混合孔隙段。超过1 500 m,储层进入中成岩A阶段,原生孔隙消失殆尽,基本上以次生孔隙为主。戴南组储层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在1 200~1 600 m,分布于埋藏相对较浅-中等的井区;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在1 800~2 800 m;第三次生孔隙发育带在2 900~3 000 m左右。第一、二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的绝对值较大,说明溶蚀作用较强。戴南组储层次生孔隙发育与方解石、白云石胶结物的溶蚀及长石碎屑和碳酸盐岩岩屑的溶蚀有关。烃源岩成熟排烃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碳酸盐胶结物发育提供了次生孔隙发育的物质基础;长石的溶蚀对次生孔隙发育有一定的贡献;次生孔隙的形成与黏土矿物的相互转化有一定的关系;断裂活动进一步促使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歧北凹陷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同位素特征与次生孔隙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部 ,其中的油气田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后 ,剩余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埋深 >3 5 0 0m的深层。而深部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所以 ,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寻找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本文试图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 ,分析储层次生孔隙的成因 ,为该地区以及渤海湾其他凹陷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预测奠定理论基础。1 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特征歧北凹陷新生界从下到上依次发育古近系沙河街组(Es)、东营组 (Ed)、新近系馆陶组 (Ng)、明化镇组 (Nm)和第四系 (Q)。在 2 3 0 0…  相似文献   

9.
浊沸石是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砂砾岩中广泛分布的一种胶结物,被有机酸溶蚀后,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为了预测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分布,本研究应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定量讨论了徐家围子断陷深层营城组砂砾岩中浊沸石的溶解-沉淀过程和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溶解-沉淀指数DPI的计算模型,定量表征溶蚀作用的强度。通过叠合DPI等值线图和沉积相图,预测了浊沸石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分布。结果表明,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分布于DPI>2.5的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砾岩体中。  相似文献   

10.
江汉盆地西南缘白垩系渔洋组储集层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机械压实、早期碳酸盐和硫酸盐胶结、石英和长石的次生加大、长石和早期碳酸盐的溶蚀、晚期碳酸盐的沉淀,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损失殆尽,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纵向上发育两个次生孔隙带,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2 800 m~3 100 m,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等的溶解有密切关系,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3 300 m~3 600 m,其形成可能是由于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次生孔隙的发育受到温度和流体性质的控制,断裂是酸性水从烃源岩注入储集岩的重要通道,长期继承性的构造高部位成为了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发育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1.
阿尔泰造山带喀纳斯地区出露一套钾质富镁英安岩,锆石U Pb定年显示其形成于早泥盆世(411±4 Ma)。该套英安岩富SiO2(6471~6777 wt%),MgO(328~353 wt%)和K2O(212~275 wt%),贫Na2O(170~185 wt%),K2O/Na2O比值介于(120~153),具较高的Al2O3(1412~1533 wt%)和较低的CaO(112~128 wt%),ASI指数>18,显示过铝质钙碱性岩浆系列特征,明显不同于初始的高镁安山质岩浆。样品具有中等的Cr(134×10-6~153×10-6)、Co(1747×10-6~1865×10-6)、Ni(71.64×10-6~80.76×10-6)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高场强元素U、Th、Pb及LREE,发育Sr、Ba及“TNT”(Ta、Nb、Ti)负异常,显示俯冲带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其高的Mg#(5171~5247)和低的εNd(t)值(-46~-42)说明该套火山岩可能来自遭受强烈交代作用的地幔楔部分熔融。样品具有较高的Ba/La、Pb/La比值和较低的Th/Yb、Nb/Y比值,显示地幔交代作用以俯冲沉积物熔体的交代作用为主。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喀纳斯钾质富镁英安岩可能主要是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上覆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阿尔泰泥盆纪处于俯冲作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此外,该套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制约了其下覆的哈巴河群沉积上限,显示哈巴河群沉积于早泥盆世之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岩石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特针对N12和N22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以及影响因素,对30余口井的样品和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南油田N12和N22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粘土膜(粘土环边)的形成、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是次生孔隙和原生粒间孔隙,其中次生粒间溶孔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基质内微孔隙和裂缝孔隙。孔隙度多为8%~18%,渗透率多为0.5×10-3~10×10-3 μm2,属中低孔低渗储层。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有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其中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微相为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细砂岩和粉砂岩相),其次为远砂坝粉砂岩相,间湾薄层砂岩储集性能差。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是影响乌南油田N12和N22储层的最主要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3.
蜀南地区须家河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沉积的岩屑砂岩、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埋藏深度变化较大(0~2 673 m),大部分埋深800~2 000 m,平均孔隙度4.64%,平均渗透率0.147×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造成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是:(1)在构造背景上,须家河组沉积时研究区靠近刚由海变陆而隆升的物源区,沉积物搬运距离较短,分异程度低,大量的泥岩、千枚岩等塑性岩屑及杂基被保存下来,同时碎屑颗粒分选磨圆程度较差,均不利于原生孔隙的形成;(2)在沉积条件上,由于辫状河河道水动力不稳定,侧向改道迅速,早期泥岩易被冲蚀,导致砂泥混杂,砂岩中含较多杂基,堵塞充填原始孔隙;(3)早期持续快速的埋藏过程,压实作用强烈,岩屑压实变形被挤入粒间孔隙中,同时普遍发育的石英次生加大使得砂岩越发致密,孔隙消失殆尽。(4)研究区须家河组远离沉积中心,缺乏烃源岩成熟产生的酸性流体溶蚀改造,导致次生孔隙不发育。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地块西北缘的阔什布拉克钾长花岗岩富碱(Na2O+K2O平均836%>8%),富钾(K2O/Na2O=127~147),准铝质(A/CNK=082~088),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岩石的稀土含量较高(ΣREE=26390×10-6~44575×10-6),富集Th、U、Ta、Nb、Hf和Y等高场强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具有强的负Eu异常(δEu=0003~0019),富集高不相容元素(Zr+Nb+Ce+Y=368×10-6~531×10-6>350×10-6),高Ga(Ga/Al×10〖CS%0,0,0,0〗〖CS〗000=417~472>26),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Th/U比值(平均为386)、Nb/Ta比值(平均为1275)和Rb Th富集、Ti亏损指示其壳源成因。对花岗岩进行的LA ICP MS微区原位锆石 U Pb 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的结晶侵位年龄为2754±28 Ma。综合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的特点,认为早二叠世西南天山的后碰撞岩浆活动不仅在西南天山内部引起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而且对塔里木地块西北边缘的花岗质岩浆活动也有显著的影响。阔什布拉克A型花岗岩也说明西南天山地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在2754±28 Ma之前已经趋于结束,以南天山洋盆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已基本结束了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储层中发现的高含硫天然气三级储量已近1×1012 m3。鲕粒白云岩储层集中分布在含蒸发岩的层序中,储层中有残余石膏、硬石膏及它们的模孔、方解石铸模(假象)等,表明白云石化流体与蒸发海水有关。白云石化由层间古暴露面向下增强的成岩层序说明这种白云石化是成岩早期发生的,并可能有大气降水与蒸发海水混合的影响。白云岩样品各结构组分氧、碳同位素微区测试数据差别显著,这说明采用岩石混合样做研究白云石化成因的地球化学分析可能导致误解。飞仙关组的白云岩中多数保存了原岩结构幻影、结构残余或原岩的全部结构说明白云石化过程是等体积交代。白云岩储层中的孔隙是各种溶蚀孔而非白云石化等摩尔交代的体积收缩孔。飞仙关组高含硫气藏储层中沥青和溶蚀孔的关系表明深埋晚期溶蚀孔最发育。在溶液中碳酸的电离常数大大高于氢硫酸,飞仙关组高含硫气藏天然气组分中的CO2相对于H2S的质量亏损和储层中有富轻碳的高温方解石充填晚期溶孔、裂缝表明储层中的晚期溶解作用是由硫酸盐热还原过程(TSR)中生成的CO2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K-Ar和Ar-Ar法定年的需要,年代学工作者研制了一个用于中新生代定年的K-Ar法年龄标准物质——ZGC粗面岩。该粗面岩采自广东省南海市走马营第三纪火山岩。~(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40)Ar~*在矿物晶格中保存均匀稳定,年龄谱平坦,~(39)Ar析出量高达97.9%。证明该粗面岩结晶以后未受过热扰动,完好地保持了~(40)K-~(40)Ar~*同位素计时的化学封闭体系。坪年龄为52.8±0.3 Ma,总气体年龄为52.9±0.8 Ma。~(36)Ar/~(40)Ar-~(39)Ar/~(40)Ar反等时线年龄为52.5±0.4 Ma,~(40)Ar/~(36)Ar初始值为296.6±4.2,此值与(~(40)Ar/~(36)Ar)。大气氩丰度比(295.5±0.5)一致,表明样品不含过剩氩。国内12个实验室参加了ZGC粗面岩K含量和~(40)Ar~*含量的定值分析。经统计学方法检验,结果显示全部定值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并具等精度。当置信概率为0.95时,~(40)Ar~*和K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都小于1%。~(40)Ar~*和K含量分析的认定值和不确定度分别为:~(40)Ar~*=4.199±0.022×10~(-10)mol/g,K=4.576±0.028%,由此计算得K-Ar年龄为52.2±0.5 Ma。根据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经统计学方法检验在0.05显著性水平下,K和~(40)Ar~*的F分布小于F临界值,说明该标准物质是均匀的。t检验法表明,该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40)Ar~*和K含量在有效期内不会发生显著性变化。ZGC粗面岩粒度为0.3~0.7mm,重量为850 g,缩分成最小样品单元100瓶,每瓶8.5 g。可供K-Ar和Ar-Ar法实验室使用43年。  相似文献   

17.
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的相关模型,预测了该地区古近系Es3下储层的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有效油、气储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的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层分布于孔隙度大于8.5%和5.8%的斜坡区。储层预测平均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之间的绝对误差为2.8%,而研究区储层的填隙物含量在1.2%~45.0%之间,平均为16.9%。由此可见,这种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储层的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孔隙演化史的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富县探区低孔低渗砂体的成因类型与层内非均质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岩芯、分析化验、测井等资料的沉积相精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三种沉积相,在其中识别出的砂体成因类型主要有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重力流水道、远源浊积等10种不同微相类型的砂体,它们的孔隙度分布于2.20%~14.90%,渗透率为0.01×10-3~6.50×10-3μm2,多数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类型。导致这些砂体最终演变成低孔低渗储层的主要原因是沉积期后的压实作用和胶结充填作用,求得压实损孔率为18%~19%,胶结充填损孔率平均约为9%,最终使这些砂体的现今平均孔隙度仅在10%左右。根据单砂体内粒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及其测井响应特征在垂向上的变化型式,区分出孔渗向上变差型、孔渗向上变好型、复合型、复杂型等四种基本类型的层内非均质模式,分析并指出了前三种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砂体微相类型、沉积水动力、沉积物粒度、沉积序列等因素,而复杂型层内非均质性则主要与砂体内差异胶结作用、差异埋藏溶蚀作用等成岩改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12区块奥陶系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露头、铸体薄片、岩性分析和成像测井资料观察和分析发现,塔河油田12区块奥陶系储层内缝洞发育,并且裂缝在一间房和鹰山组的储层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地层流体的存储空间,又是连通孔洞缝的主要通道。裂缝的发育也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所以,精细研究裂缝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并定量地计算裂缝的相关参数对于识别奥陶系储层和对...  相似文献   

20.
张鐘月  高福红  杨扬  张蕊瑶   《世界地质》2015,34(1):157-166
应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砂岩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成岩阶段已达到中成岩阶段A--B期。砂岩的喉道属于中-低喉级别,孔隙度平均为8%~10%,渗透率平均为15×10-3~26×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孔—特低渗--中渗型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