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南昌、赣州1980~1986年07h与19h探空资料,计算我省空中水汽资源与影响潜力,分析了:(1)江西空中水汽量时空分布特征;(2)空中水汽量昼夜差异变化;(3)空中水汽降出率及变化特征;(4)空中水汽量的影响潜力;(5)临界降水能力与人工增雨机率。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省实施人工降雨作业四种主要天气系统的典型个例,计算其地面降水率,空中水汽含量,及水汽凝结率。对各系统云水资源及水汽转化有了定量的认识。用云中水汽含量估算各系统的降水效率为7.31-10.06%,约有90%以上的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空中水资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97~1999年逐日探空资料和同期水文水资源资料,分析了山东省域空中水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气系统的水量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空中水汽资源受天气系统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静态水汽含量年均值为20.75 mm,动态水汽净输出量全年平均为440.91 mm,并以850 hPa层的水汽净输出为主.水汽净收支率年、季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全年的水汽输入量很大,但空中水汽资源转化为地面降水的效率不足5%,而降水转化为水资源的量约为27.31%,空中水汽资源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另外,从大气水量平衡角度分析了山东干旱气候特征的客观必然性,并提出开源增量、增加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三种大气可降水量推算方法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向玉春  陈正洪  徐桂荣  陈波  程亚平 《气象》2009,35(11):48-54
以湖北省为例,分别用气象探空资料累加计算、地面气象资料推算(又有两种)、地基GPS探测资料反演等三种方法计算出该省空中水汽资源含量,并以探空法计算的水汽资源含量为基准来评估其他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偏差情况.结果表明:(1)与探空法计算结果相比,地面法计算结果偏小,恩施、宜昌、武汉等3站年平均空中水汽资源含量分别只偏小4.7%、2.9%、5.4%,且两种推算方法计算的月空中水汽资源含量变化趋势一致;(2)宜昌站GPS法比探空法计算结果偏大5.6%,同期地面法比探空法偏小3.5%;(3)对于有降水日的有效空中水汽资源,地面法、GPS法推算的整层水汽含量与探空法计算结果分别相差-1.4%和8.4%.可见地面法和GPS法推算空中水汽资源精度均比较高,可满足空中水汽资源推算要求,且站点多,从而可有效弥补探空站少的不足.总体上GPS法推算空中水汽资源精度略低于地面法,还可在今后应用中进一步订正优化.  相似文献   

5.
河南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郑州、南阳、驻马店及周边与空中水资源密切相关的站1961~1990年各月逐日各时次探空资料,进行了地面至各标准等压面层的水汽特征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空中水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及地理分布变化特征,而且和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别特征基本一致;各高度层多年平均水汽资源量皆以夏季最为丰富,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各月水汽资源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400hPa以下水汽含量占整层水汽量的96%;空中水汽含量地理分布基本上为南部多,北部少,南北差异也以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空中水汽资源的来源、分布及收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71-2005年河南省及其临近地区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同期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空中水汽来源、水汽资源的时空分布、水汽输送特征以及河南省域水汽收支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水汽来源、水汽通量强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水汽通量散度等特征有相当大的差异;河南省空中年水汽含量平均值为25.79 mm,水...  相似文献   

7.
1992年冬季兰州城市污染大气的辐射状况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江灏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5,14(2):151-156
利用1992年12月在兰州进行的辐射观测资料,特别是使用了以前未有的空中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城市污染大气的辐射状况。分析表明,直接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较大,其中600m以下所占的比例尤为显著,最大可达42%,平均为24%,低层大气浑浊度比1980年稍有减小,但最大值仍较大;总辐射大气中的减弱主要集中在200-400m高底;低层大气的短波辐射加热率约为3.6℃/d;空中测得的城市反射率平均为0.1  相似文献   

8.
在计算机报表预审程序中,判断轻雾时,有一个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60%的判据,于是便在某些观测员中出现了以下情况:当湿度计读数在60%附近时,由于不能立即确定相对湿度实测值是否大于或等于60%,便将应有的天气现象忽略不记,能见度记为10.0km,或只耍相对湿度小于60%,能见度小于10.0km,此时又不宜记其他现象时,则必记霾。 轻雾为空气中水汽凝结而成的稀薄的雾,呈白色或灰色,且气层稳定,空气较潮湿,早晚常见,其出现时能见度在1.0~10.0 km之间;而霾为大量极细微尘粒均匀浮游空中形成,可使空气…  相似文献   

9.
太阳辐射各因子的变化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建辉  王庚辰 《气象》1995,21(9):3-6
利用北京地区1990年太阳分光辐射的观测资料,计算了影响太阳紫外辐射的各因子的变化所引起的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当臭氧、水汽、气溶胶分别减少5%时,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将分别增加0.84%、0.27%和1.90%。在分析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趋势时,应当全面考虑各个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从大气可降水量、水汽输送及收支等方面分析西北干旱区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其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979—2008年西北干旱区整层年水汽含量略呈增加趋势,而夏季水汽总收入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区域空中水资源的变化与中纬度西风水汽输送密切相关。尽管区域西风指数的年代际减弱反映了西北干旱区东、西边界西风水汽输送的减弱趋势;但受区域特殊地形的影响,区域东边界水汽收支的减弱趋势远强于西边界,使得大量的水汽滞留于西北干旱区,从而导致该区域夏季水汽总收入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历年的高空和地面资料,深入分析了兰州市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相对较多,冬季相对较少;2~7月是水汽含量的增长期,9~1月是递减期,8月与7月持平;97%的水汽集中在400 hPa以下;(2)兰州市空中水汽变化与降水量、降水日数、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别;(3)兰州市空中水汽输送强度中心接近500hPa高度;冬季水汽日变化最大层位于700~600 hPa,这与我国东部地区空中水汽输送高度和边界层水汽日变化特征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内蒙古地区12个探空站的资料,求算全区空中水汽含量,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10a来,1月份内蒙古地区月平均空中水汽含量最低只有0.303cm;7月份月平均空中水汽含量最大达到3.106cm;空中水汽含量高值区在河套地区有西凸的倾向;空中水汽含量和降水量分布有正相关关系;逐年平均空中水汽含量处于缓慢的减少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9—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高时空分辨率(0.125°×0.125°)再分析资料以及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对六盘山区近30年东坡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近30年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700hPa比湿、水汽通量与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呈东高西低、南大北小的特征。②六盘山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层孟加拉湾、南海及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水汽输送。③六盘山区的水汽输送特征表现为700hPa和750hPa以西南风水汽输送为主导,750hPa以下六盘山东侧为东南风迎风坡,受地形强迫的影响,东南暖湿气流在东坡抬升。④六盘山系东坡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或弱辐散的动力场配置,加之地形、东亚季风与天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六盘山区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初步的研究结果可揭示区域空中水汽条件的分布特征,为该地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可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结合探空资料与内陆河径流量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年内变化及多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单位面积垂直累积水汽含量随季节变化差异大,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与以往认识不同的是在适宜天气条件下,祁连山春季空中水汽也具有开发前景。此外,祁连山东段水汽含量一年四季都高于西段,在祁连山西段山区中稳定存在一水汽低值中心,这是以往资料空间分辨率不高时未曾认识到的,该低值中心年内水汽差异很大,夏季是冬季的6倍之多;水汽密度分布与之类似。祁连山区逐月单位面积垂直累积水汽含量呈单峰型变化,6-9月是水汽分布最多的时段,进入冬季起水汽含量快速减少。近37年来,祁连山区空中水汽年保有量呈现增加趋势,这也与同时段疏勒河与黑河径流量的逐步上升趋势是一致的,但不同季节表现态势不同,夏、秋季整体呈增加趋势,冬、春季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空中水汽分布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58-1997年月平均NCEP比湿资料研究了中国西部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汽的垂直分布结构非常相似,850hPa以上的水汽分布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5-10月水汽含量主要集中在500hPa以下,其中7月的空中水汽含量最丰沛。水汽含量随高度减少,从季节变化来分析,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40a的水汽年代际变化表明,夏季空中水汽含量呈现线性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明显;冬季比湿呈线性上升趋势,1月和7月比湿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呈反位相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7—2016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0.5°×0.5°)和国家气象数据中心24 h累计降水资料,计算分析了成都地区空中水资源的特征,包括可降水量、水汽、实际降水量等,并比较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地区为净输入区域,主要水汽输入、输出口分别为西、东边界;成都地区位于强辐合中心附近,四季水汽输送通量较稳定,夏季相对偏小;700 hPa以下为主要的水汽输入层,700 hPa以上为主要的水汽输出层;500 hPa以下的水汽利用率较高,尤其是夏季;水汽输送较强的区域集中在700 hPa以上秋季的西边界和四季的东边界、700 hPa以下夏季的东边界以及500 hPa以上四季的西边界;成都地区可降水量稳定丰富,年平均水汽总输入量也很大,但二者转换为实际降水的量很少。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空中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华北地区近30 a(1979~2008年)12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分析了华北地区空中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水汽含量和降水量在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纬度增高而减少的分布特征,即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燥。近30 a来华北地区水汽含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降水量和降水效率均呈减少趋势,降水效率较低,华北地区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SVD的第1模态反映出华北地区水汽含量与降水量存在密切联系,当空中水汽含量偏多(少)时,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少)。华北地区夏季涝(旱)年在南海至西太平洋地区有(无)明显的水汽向华北地区辐合,同时西风带也有(无)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且大部分地区850 hPa垂直上升运动强(弱)于常年。  相似文献   

18.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6年7年逐日资料和同期淮河流域的降水资料,计算了该地区的大气水汽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它们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的7年平均降水量为857.5mm,年蒸发量为842.0mm,水汽收支大致相当。水汽汇的年际变化较大。7年平均水汽汇最大值在淮河上游信阳一带,最小值位于流域东部。淮河流域平均降水在7月份最大(211mm),蒸发量同时达到最大(167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荆州市荆州区1985~1999年逐年钩端螺旋体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钩端螺旋体病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7月降水量在145mm以上,钩端螺旋体病发生率将超过0.15%;同时,在该病发生率与各气象因子之间建立了-0.1化回归方程,经回代检验,其历史拟合率达93.3%。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空中水汽量与降水效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天气学原理,利用省境内、外11个探空站1988~1997年7、8、9月资料,分别计算各网格点(地面→400hPa)各层气柱水汽量与降水效率,与同期天气系统(低槽、副高、低压辐合、东风波、台风低压、大陆高压、台风外围)一起计算与分析,得出了江西省空中气柱水汽量与降水效率特征及分布规律,从而为我省人工增雨的科学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