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洱海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粒度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洱海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粒度分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水动力较弱的水域,TP、Fe-P、O-P与粘土矿物的相关性较好。而近岸水动力较大的水域,如河溪入湖处,有利于TN、TOC、氨氮、残留磷的富集,它们与碎屑矿物的相关性很好,如石英和方解石。另外,沉积物中粘土矿物越多,粒径越小,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作用就越强,在洱海这种类型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岸深水-较深水的北部湖心。  相似文献   

2.
涨落潮槽是河口区的重要地貌单元,涨落潮槽的水动力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涨潮槽新桥水道和南小泓以及落潮槽南支主槽和南港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粘土矿物、重矿物以及磁性特征分析,发现落潮槽表层沉积物的粒径较粗,为粉砂质砂,涨潮槽沉积物主要是砂质粉砂。在双向水流的作用下,粘土矿物重新发生分配,涨落潮槽粘土矿物的组分变化不大。涨潮槽的重矿物颗粒百分含量中,稳定的不透明矿物比落潮槽有所减少,而比重小的片状矿物有所增加,碳酸盐含量较高。磁性矿物的含量在不同的地方相差很大,落潮槽中的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高于涨潮槽。这些沉积特性的不同是对涨落潮槽内水动力差异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底沉积物的矿物物相及有机质保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湖沉积环境是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地质环境。本文以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为例,根据有机质与粘土矿物含最及矿物表面积的关系,分析了矿物学因素对盐湖相富有机质沉积物中有机质保存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底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富,为上层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南河流携带束的陆地高等植物两种来源。矿物物相分析发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含量达到32.4%,以伊利石为主。沉积物经密度分离后测试发现,有机碳含量与粘土矿物含量及矿物表面积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说明粘土矿物吸附是青海湖底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赋存形式。  相似文献   

4.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等组成,其含量分别为34.2%,27.3%,21.1%和17.4%。采用人工判别分区和Q型聚类分析分区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按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和分布水深,划分出3个粘土矿物组合区,各分区的矿物组合特点显示它们的赋存现状受控于各种粘土矿物本身的粒度、形态特征、水动力条件和水深等因素。在南海海域首次鉴别出有较高含量的伊-蒙混层矿物存在,根据前人对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和高岭石所指示气候条件的研究结果和本研究区内这些表层粘土矿物的含量、组合特征,判断海南岛及周边区域1 500 a以来一直处于比较温湿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5.
李原  尚榆民 《沉积学报》1999,17(12):769-774
根据粒度分布特征、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结果,推测洱海存在以下几胡水流动特征。第一;弥苴河流,方向由北向南形成了洱海北区水流向南部的原水动力,其沉积物在北区形成大的弥苴河三角洲;第二、由洱海西岸向东岸,人湖的溪流引起的辐射流,这种辐射流体现在入湖河流沉积物形成的扇三角洲上,沿洒岸向湖心推进,在湖心和东岸被减缓;第三、存在沿西岸的南北向的湖水流动;第四、受水下地形,存在围湖心的环状流动,由粒度分布推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对环境气候的指示意义, 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方法, 对临夏盆地晚渐新世的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及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的坡缕石主要为自生成因, 极少量具有碎屑成因.自生成因的坡缕石呈细长丝状的形态特征, 往往沿片状的伊/蒙混层粘土矿物颗粒的边缘交代、生长;碎屑成因的坡缕石呈平直细纤维状的, 以单颗粒形式产出, 与细小的粘土矿物颗粒混杂, 或叠合在片状粘土矿物颗粒的表面.在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 下段岩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和高岭石;中段岩层的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而上段岩层则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和绿泥石, 反映在盆地形成之后, 气候演化经历从湿润→冷干的变化过程.而沉积物中坡缕石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增多, 其分布特征与粘土矿物组合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趋势相吻合.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普遍存在于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 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和高岭石的共存表明这些粘土矿物具有不同的来源.坡缕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泥灰岩风化以及风成沙漠尘土沉积物的特征矿物, 临夏盆地晚渐新世的沉积物中碎屑成因坡缕石的发现, 表明自~9Ma以来便出现风成黄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7.
徐昶 《地质科学》1985,(1):87-96
青藏高原是我国盐湖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对该地区盐湖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前人未进行过系统研究。近年来,作者对柴达木盆地盐湖中的粘土矿物做过一些工作。本文报道了该区49个湖区约200个样品的粘土有关资料,其中包括藏北某些半咸水湖和盐湖周围的某些土壤和泥样的有关资料。文中对含粘土矿物的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粘土矿物类型、粘土化学组分以及粘土资料在盐湖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地质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太湖人湖河道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和营养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太湖入湖河道的营养状况,研究了太湖西部河流沉积物生物利用磷的组成与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沉积物中营养元素较高,南部较低;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的含量次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03提取磷(0L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其中AAP是重要的生物利用磷,AAP的比例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高。AAP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在不同区域河道有所不同,北部河道与总氮(TN)、总磷(TP)相关性较好,中部和南部河道与沉积物有机质总量(TOM)相关性较好。沉积物的生物利用磷受不同污染源影响较大。对比河道沉积物与湖泊沉积物的特征,发现湖泊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BAP)/总磷(TP)、藻类可利用磷(AAP)/总磷(TP)都高于河道沉积物,表明湖泊沉积物中的磷更容易被植物吸收。  相似文献   

9.
太湖入湖河道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和营养水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太湖入湖河道的营养状况,研究了太湖西部河流沉积物生物利用磷的组成与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沉积物中营养元素较高,南部较低;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的含量次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提取磷(OL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其中AAP是重要的生物利用磷,AAP的比例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高。AAP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在不同区域河道有所不同,北部河道与总氮(TN)、总磷(TP)相关性较好,中部和南部河道与沉积物有机质总量(TOM)相关性较好。沉积物的生物利用磷受不同污染源影响较大。对比河道沉积物与湖泊沉积物的特征,发现湖泊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BAP)/总磷(TP)、藻类可利用磷(AAP)/总磷(TP)都高于河道沉积物,表明湖泊沉积物中的磷更容易被植物吸收。  相似文献   

10.
从粘土矿物特征初步探讨苏北辐射状沙洲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全基 《沉积学报》1984,2(1):125-135
以粘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分析,来研究大洋或近岸沉积物的文章已不〔Biscaye,1965, Griffin, 1968, Aoki 19i}-1918)。而应用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分析研究动力沉积特征的文章尚少见。苏北近岸海域有长江及旧黄河等河流流入,泥沙来源丰富,途径多,水动力作用活跃,海底泥沙运移变化大,海岸冲淤变化快,形成比较复杂的海底地形。有名的苏北辐射状沙洲就在这里,而查清该区泥沙的来源及运移规律是研究沙洲成因及演变的中心课题。为此,我们做了粒度、重矿物、抱粉、微体古生物、化学、悬浮体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应用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分析便是有意义的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东太平洋粘土沉积物组成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东太平洋-中国大洋调查区粘土沉积物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其物相组成划分了7个沉积物类型,其中以伊/蒙 高岭石 石英型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含量最高;IR分析证明东太平洋粘土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对沉积物粒度分布和XRD测试结果显示,东太平洋粘土与地表同类粘土相比粒度明显细小且结晶差;SEM结果显示东太平洋粘土矿物为絮状和片状;综合分析东太平洋粘土的结构特征认为其活性比地表同类粘土大,预示该地区海洋粘土将会有更好更广的用途.  相似文献   

12.
粘土矿物在形成过程中受构造运动、气候、盆地规模、地表母岩、土壤、植被、地貌、介质环境、风以及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地层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和含量的影响程度不一。构造运动和气候是影响粘土矿物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对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形成和含量以及影响粘土矿物形成的其他次要影响因素有着控制作用。在构造活动稳定的状态下,气候则成为影响粘土矿物形成和含量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因素尽管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可以看成是相对稳定不变的,粘土矿物携带的主要是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地表水系的复杂程度引起的沉积物的混合程度影响粘土矿物信号的清晰度,沉积埋藏成岩作用对粘土矿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粘土矿物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光华 《沉积学报》1987,5(1):48-57
采取同一盆地中含有不同指相化石的泥岩和现代已知不同环境中的泥质沉积物样品分别作为海水、半咸水和淡水沉积的代表,进行电镜、X光衍射和差热分析。发现不同环境样品中粘土组构、粘土矿物组合和自生粘土矿物类型均不相同,这些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水介质条件所引起的。因此,粘土矿物的这些特征有可能成为指相标志。  相似文献   

14.
平水期洞庭湖不同形态磷赋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丛丹  汪金成  杨宇  钱宝  杨朝云  阎梅 《水文》2019,39(6):74-79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对平水期洞庭湖24个断面上覆水-沉积物磷的污染程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同时,分析了各形态磷间的相关性,探讨了磷的赋存形态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沉积物释放量和释放风险。结果表明,水体内总磷分布规律为南洞庭西洞庭东洞庭大通湖,东洞庭湖以颗粒态磷为主,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大通湖均以溶解态磷、无机磷为主。沉积物中总磷的分布规律为南洞庭西洞庭东洞庭大通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则以Ca-P为主,大通湖以Fe/Al-P为主。Ca-P与Fe/Al-P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大通湖释放风险较大,可释放量大;东洞庭湖有一定的可释放量,应对这两个湖泊给予较多的关注。与国内其他湖泊比较,洞庭湖沉积物中TP处于中下水平,IP在沉积物中占据较高比例。湖区沉积物中Fe/Al-P与水体中DIP、DTP、TP均具有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存在磷的内源释放。  相似文献   

15.
近2 ka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物源分析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对近2 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进行了粘土矿物和元素测试,粘土矿物对比分析表明,所研究的泥质沉积物来源为长江沉积物.金属元素聚类分析以及使用判别函数,均得到了与上述一致的结果.沉积物物源的定量计算表明,近2 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中长江的贡献基本稳定在83%~85%,可以排除有黄河沉积物输入的可能,且历史上黄河的改道与北徙并没有对本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来源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安徽龙河口水库流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河口水库是巢湖上游的重要水源地,对水库钻孔ALE的粘土矿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发现水库沉积的粘土矿物主要是绿泥石(含绿泥石/蛭石混层矿物),多年平均含量达40%,其次是高岭石和伊利石及少量的蒙皂石,伊利石的多年平均含量只有21%,远低于该流域中晓天河(54%)和滑石河(63.5%)的表层样。水库和龙潭河粘土矿物的含量组成较相似,与晓天河和滑石河差别较大。表层样中粘土矿物的差异主要受流域的地质地貌的影响,水库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特征主要与环境动力和粘土矿物的结晶习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粘土矿物是土壤、底泥沉积物和大气颗粒的重要矿物组成部分,粘土矿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其迁移转化、生物可利用性等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探明粘土矿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特征。由于粘土矿物的吸附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粘土矿物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柴达木盆地下侏罗系河流夹沼泽相沉积的第三系以来湖相沉积的粘土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电镜等分析和观察,在此基础上讨论粘土矿物的成因,母岩分布和性质、水介质条件和古气候对粘土矿物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并通过粘土矿物含量和组合对比,讨论粘土矿物的继承性和粘土矿物组合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昶  林乐枝 《地质科学》1989,5(4):348-354
本文对青海湖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沉积物的粒度成分一般以粉砂级为主,湖周沉积物较粗,湖内沉积物较细。湖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含少量蒙脱石和高岭石等。沉积物表层未见蒙脱石,粘土中Al2O3、K2O和MgO的相对百分含量的特征与海粘土的化学成分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沉积物磷吸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干湿交替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式、吸附等温曲线的分析,揭示了干湿交替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分布规律、吸附特征以及磷的源汇变化。结果表明:上覆水总磷变化呈现11月总磷<5月总磷<8月总磷。消落区覆水到出露沉积物最大磷吸附量、土壤最大缓冲能力在增加,磷零吸持平衡浓度、易解吸磷在降低,表明沉积物在夏季出露落干的过程中,固磷能力增强,释磷能力减弱;消落区土壤首次覆水过程中土壤磷呈现出由源到汇的转变。成库初期,覆水时沉积物主要表现为磷的积累,次年水库开闸放水排沙时,消落区表层富磷沉积物被冲刷排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