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东部地洼区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瑞华 《地球化学》1978,(3):179-193
地洼区又称活化区,是陈国达提出的一个新的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它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其中一般地包括地槽区(属于活动区)转化为地台区(属于“稳定”区)这两个阶段之后,地台区衰亡,转化(也称活化,即向活动区转化)而成的后地台阶段新型活动区。  相似文献   

2.
闻广 《地质论评》1959,19(7):331-332
近来,大地构造方面的活化学说在我国某些地方开始流行起来了,陈国达并加以“发展创造”成为“地洼”的说法。陈国达对“地洼”所下的定义如下: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首先为活动的地槽区存在,然后由“地槽区固结、僵化转变而成为稳定的地台区”,最后“由地台区活化转变而成为更高级的新的活动区——地洼”。而且,分别称这“三个阶段”为第一、二、三构造层,其  相似文献   

3.
(上接1998年第4期)2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介绍、引用、评述和发展地洼学说的情况1956年,我国学者陈国达发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一文,把“地台活化”理解为“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指出在地壳发展史中存在一个后地台阶段...  相似文献   

4.
作者同意B.M.西尼村的意见,认为中国地台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大的构造单位,它是在吕梁运动后造成的。中国地台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它的北部称中朝地台,南部称华南地台。中国地台有一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活化”的地台。华南地台的东南部“活化”尤其强烈而显著,在中生代的太平洋运动时,差不多具有类似地槽的特征。但是它的“活化”是有悠久历史的,即开始於震旦纪,所以加里东运动给与很大的影响,但加里东运动只是地台内部的褶皱。地台“活化”直到中生代太平洋运动才得到高度发展,产生巨大的火成活动以及“中国式”的构造型式。新生代时地台还有中等强度的运动和火成活动。自第四纪冰期之后,地台仍在较弱的升降运动中。华南地台无论从沉积岩相、区域变质及火成活动,或从山字型、华夏式及南岭东西褶皱的构造体系等构造型式发育史的研究,都可以看到它的“活化”过程,在这过程里发育了“过渡类型”的构造形态,这都是不同放地槽或地台的构造形态的。本文是作为学习心得性质的初步尝试,文中不成熟和谬误之处尚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如果能在集体的讨论和研究之下将我国大地构造研究清楚的话,这是作者所衷心期望的。  相似文献   

5.
地洼构造理论及其成矿学的研究,自1956年陈国达教授的《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及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发表以来,逐步开展,日渐深入.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地洼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某些已运用于找矿勘探、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某些方面,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地洼学说在国外一些国家也受到重视和盛行.一、地洼学说及其成矿学的理论意义地洼区是后地台阶段的活动区,是在地槽型活动区演化为地台型稳定区之后,由于地台区的活化解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活动区.因此,地洼区是在继地槽区、地台区  相似文献   

6.
结合现代大陆动力学与地球动力学最新理论与研究和应用进展,以及国内几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实例分析,本文重新审视了地台活化区(即地洼区)多因复成矿床的形成机理。作者认为,陈国达先生所研究的地台活化区应特指中国东部或全球类似地区大地构造发展至中生代时期因发生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关成矿作用而在大陆地壳的表现。由于成矿作用与大地构造发展和/或地球动力学事件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以及由于地壳演化及其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还具有独特性或存在某些差异,成矿作用从而表现出多旋回性、特殊性或叠加改造和富化特点;特别是,地台活化区往往包含多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并发生大规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构造–岩浆–热(流体)事件,因而这种活化构造区内的成矿作用往往具有多因复成成矿特征,并形成了具有经济意义的、大而富的矿床。实质上,多因复成矿床是多地质过程包括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及伴生的大规模流体事件等耦合的产物,其动力学机制可能来源于(多期或幕式)地幔(柱)对流和上涌及壳?幔相互作用或地幔柱–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作者最后指出,多因复成矿床今后的研究重点仍应关注其成矿动力学机制与过程。  相似文献   

7.
构造区的定义、级别及其划分根据构造区是地壳中各个具有不同大地构造性质的地区,或者是大地构造性质虽同而地质发展史不同或不大相同的地区。依它们之间差异的大小,构造区可以分为大小各级;凡级别愈高者其间差别愈大。第一级构造区是大地构造性质不同的地区,目前所知共有三种,即地槽区、地台区及地洼区(原称“活化区”或“活化地台”),它们是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一般地说,无论在属于何种基本构造单元的一个构造区内,如研究程度容许,都可以根据地质发展史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以及所包括范围的大小,分别依次划分为各级分区。  相似文献   

8.
地台是地壳的兩大基本搆造單元——即地槽区和地台区——之一。和地槽区相反,它是一个業已“穩定了”的地区。过去在人們的观念中,所有地台区域那是“穩定”的,但据苏联学者的研究結果,实际上有些地台建成以后,經过或長或短的“穩定”时期以后,曾出現过强烈的、顯非一般地台所常有的活动。这种有过重新活动的地台,叫做“活化地台”。如同我們所知,活化地台在中國境內分布特广(参考)。所以正确地辨識这种構造区域对于我們  相似文献   

9.
1后贝加尔地区 后贝加尔地区是中亚活动带北支的一部分.依Г.B.Адeкcaндров(1975)等人的研究,它有如下特点:(1)处于内陆--分布在两个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和中国地台)之间;(2)位于两个全球构造--近东西向的中亚构造和近南北向的太平洋构造--的衔接点附近;(3)从晚元古宙到新生代无典型的地台环境;(4)显生宙历史中旋回性和方向性复杂地、辩证地结合;(5)晚元古宙和中生代历史特殊,不能纳入地槽区或地台区的经典图式.这是一个地洼区.在俄罗斯,本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是创立活化学说的样板,并且正是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过程中,形成了后贝加尔的基本矿床.  相似文献   

10.
热能聚散交替、地幔蠕动是构造–岩浆活化理论创建初期提出的动力学机制假说。深部地质研究开拓了岩浆活化构造动力学研究的深度。许多地球化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对中国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给热能聚散交替、地幔蠕动假说提供了科学证据。近20年来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机制研究,促进了构造–岩浆活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深入。构造–岩浆活化的动力学过程如同克拉通破坏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从稳定的地台区到地台活化区,其动力体制的转化既具有渐变到突变的特点,又是呈阶段性发展的;既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又有空间上的迁移性。在由地台阶段向地台活化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上地幔化学结构由亏损状态向富集状态转化,地幔交代作用是导致地台活化的先驱事件。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减薄的事实证明,控制岩石圈破坏过程中物质交换与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位发生在壳幔过渡带。通过大陆岩石圈中孔隙波的产生和传播,地幔物质和热量通过壳–幔过渡带传输到地壳中去,导致东部大陆地壳的构造–岩浆活化。由于孔隙波造成物质和热流的向上运动,导致大陆岩石圈热结构发生调整。为了探讨这一机制所导致的上涌流对大陆岩石圈中热结构模式的可能影响,在岩石圈尺度范围内通过数学运算推导出了与上涌流有关的传热问题的理论解。由理论和数值分析获得不同上涌流条件下的大陆岩石圈不同热结构模式与依据地球物理、地质资料获得的大陆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十分吻合。大陆岩石圈内传质传热模型与热能聚集、地幔蠕动是一致的。华北克拉通破坏(地台活化)的数值模拟实验与地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主动活化,反映了地幔传导热流与上涌流速率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过程中起着的重要作用,而华北克拉通边缘的板块活动是克拉通破坏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和中朝准地台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其构造位置在中国东北占有重要地位。从地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吉林南部从太古宙到中元古代处于地槽阶段,从晚元古代开始转化为准地台阶段;吉林北部从寒武纪开始发展成为地槽,到早二叠世逐渐隆起上升为陆,经过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过渡阶段,于早三叠世末发生褶皱造山运动,自晚三叠世开始,与南部准地台一同进入滨太平洋大陆活化阶段。这一总的地质构造背景导  相似文献   

12.
强调了陆内地台活化造山,是地洼学说即活化构造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从板块构造“地学革命”对经典地槽造山成因论的否定;从近廿年板块构造研究华南大地构造取得突破经典板块碰撞造山模式,提出了板内弧后造山新模式的研究实例;以及从活化构造理论与多岛海板内变形理论的对比等几方面的阐明,指出陆内活化造山区,作为地台区、陆缘造山带之外的第三种大地构造类型,其自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至今并未改变。强调了地洼学说或活化构造理论与板块构造理论之间并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一分为二、取长补短,有利于推进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和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1.辽东——吉南构造区特征按地层区划,本区统属华北区东北端的辽东分区。本区南西隔海与胶东相望,南东接朝鲜北部,三者为一统一的构造单元“胶辽——狼林地块”。总的是一结晶基岩隆起,它虽是中朝准地台的一部分,但与其西之华北地块在基底岩相等方面仍有所不同。回溯先震旦的历史,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构造体制和组合。晚太古宙时,华北地台尚处从陆核向萌地台演化的阶段;后经阜平运动(26—24亿年),陆核扩大、联合,才构成了华北萌地台。自此,方始元古宙的地质演化史。早元古宙早期(25—20亿年),萌地台的周边形成了活动带——萌地槽,本区即处  相似文献   

14.
1974年,亚美尼亚学者И.Г.Магакьян在《成矿学》一书中,从成矿学的角度,采用地洼学说的观点,也把地壳构造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1)地盾及其地台,(2)活动褶皱带,(3)活化区(地洼型构造)。作者在谈到活化区时说:“陈国达在研究中国地质——...  相似文献   

15.
扬子准地台西南陆缘的活化与右江地槽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笔者在研究中国三叠纪古地理时,曾注意到右江区的地台活化和地槽再生的地史演化历程,及其对过程特征的溯源探索和认识。本文主要应用古地理、古构造、古生物地理等分析方法,对右江区进行历史发展阶段的剖析。当前,主要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右江印支地槽发育于扬子准地台西南陆缘区,而非华南加里东褶带。(2)地槽再生,是扬子西南陆缘长周期递进式活化的结果。其初始活化期,是整个华力西期。活化型式是陆壳深断陷的区域地堑带。(3)地槽萌发于晚二叠世,而非早三叠世。回返期是前诺利期,而不是中三叠世晚期。因此,按传统划分它是一个晚海西—印支地槽带。(4)右江地槽的构造演化,包括陆内裂谷和弧后边缘海两个发展阶段。按构造分异,可区分出岛弧带和弧后三个差异沉降的断块区。(5)本文初步厘定了右江地槽北缘的地质、地理边界。 此外,文中尚指出研究本命题的普遍意义在于,它涉及:(1)我国印支构造旋回下限的合理划分;(2)对我国印支期构造活化或构造过渡型式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的认识;(3)位于滨太平洋域和特提斯域交接地带的构造演化及其特征的探讨等。本文对这些重要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浅谈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与金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新近资料分析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对金矿成矿规律的控制作用.由于该区的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不同的金矿类型:前地槽阶段形成含金矿源层;地槽发展阶段,由于多期混合岩化、多期变质分异和侧分泌作用使矿源层中的金矿质富集溶移而在扩容构造中充填和交代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地洼发展阶段,由于古地台的构造岩浆活化解体,在巨厚的的地槽构造层的基底上形成大量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叠加(再造)富化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腾冲地区是由元古代的地槽褶皱带,经古生代—三叠纪的地台体制,至侏罗纪开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形成的地洼区。该区地洼阶段的演化及成因机制分为二个阶段。早期(侏罗纪-早第三纪)以花岗岩多次侵入为特征。这些花岗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特征均可与中国东部地洼花岗岩相对比。此阶段的地台活化作用源自该区的深部活动过程。晚第三世纪开始,该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机制发生重大转折。巽他陆块与印度陆地的碰撞控制着该区的活化作用,形成广泛的中—基性火山岩喷发,这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其构造背最及成因均与火山弧岩石相似。因此,从成因机制角度,腾冲地区属一个复合型地洼区。  相似文献   

18.
湘南区域构造应力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有林  林舸 《湖南地质》1996,15(3):134-136
该文应用构造应力解析的方法,对湘南地区地槽,地台,地台期后活化作用三个阶段地质演化过程中所发育的构造,岩石,地层等特征进行了讨论,并简略地分析了影响湘南地区构造应力格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关于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调了后克拉通(地台)活化区在岩石圈四维时空呈阶段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动力学属性,这是任何一种地球动力学假说对活化区动力学作出解释时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结合活化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阐述了与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相关的4个问题:活化区历史—动力学属性的意义,活化区动力机制的主动式与被动式,活化区动力作用中的继承性和自主性和活化区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意义,提出了“矿石探针”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台区金成矿地质构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华北地台区构造作用具有多期次板块俯冲和碰撞,是金矿形成的有利条件。深大断裂在成岩成矿中占重要地位。地台活化主要表现为燕山—喜山期构造和岩浆活动对原有地质构造和金矿化进行了强烈的改造。本区有利的找矿方向是地台边缘金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