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洼区的特征和性质及其与所谓“准地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地洼区是地壳发展经历了地槽阶段及地台阶段后,继续往前发展,由地台区转化而成的一个新的基本构造单元。当笔者初提出这种新构造区的时候,本来建议名为“活化地台”或“地台活化区”(简称“活化区”)。这两名称已为大家所熟识并使用。但因“活化地台”一名有缺点,即易被误解为地台区的一种,或被误解为等同于“准地台”,而不能表达  相似文献   

2.
闻广 《地质论评》1959,19(7):331-332
近来,大地构造方面的活化学说在我国某些地方开始流行起来了,陈国达并加以“发展创造”成为“地洼”的说法。陈国达对“地洼”所下的定义如下: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首先为活动的地槽区存在,然后由“地槽区固结、僵化转变而成为稳定的地台区”,最后“由地台区活化转变而成为更高级的新的活动区——地洼”。而且,分别称这“三个阶段”为第一、二、三构造层,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境内所见到的大地構造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發展歷史也是非常复雜的。在这里,有若干构造单元具有地台的性质,可是在漫长的地质史中,它们表现相当高度的活动性,它们的沉積盖层往往褶皺成山;这一特性和我們一向所理解的地台,如俄罗斯地台的特性颇不相同。另有若干構造單元具有地槽的性質,可是經过强烈的造山运动以后,他们并  相似文献   

4.
作者同意B.M.西尼村的意见,认为中国地台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大的构造单位,它是在吕梁运动后造成的。中国地台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它的北部称中朝地台,南部称华南地台。中国地台有一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活化”的地台。华南地台的东南部“活化”尤其强烈而显著,在中生代的太平洋运动时,差不多具有类似地槽的特征。但是它的“活化”是有悠久历史的,即开始於震旦纪,所以加里东运动给与很大的影响,但加里东运动只是地台内部的褶皱。地台“活化”直到中生代太平洋运动才得到高度发展,产生巨大的火成活动以及“中国式”的构造型式。新生代时地台还有中等强度的运动和火成活动。自第四纪冰期之后,地台仍在较弱的升降运动中。华南地台无论从沉积岩相、区域变质及火成活动,或从山字型、华夏式及南岭东西褶皱的构造体系等构造型式发育史的研究,都可以看到它的“活化”过程,在这过程里发育了“过渡类型”的构造形态,这都是不同放地槽或地台的构造形态的。本文是作为学习心得性质的初步尝试,文中不成熟和谬误之处尚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如果能在集体的讨论和研究之下将我国大地构造研究清楚的话,这是作者所衷心期望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导致大陆岩石圈内能升高,包括TTG在内的基底地槽构造层的再次熔融(重熔),产生再生或重熔岩浆形成活化造山期的"成熟花岗岩";壳内重熔岩浆层形成和增厚最终导致大陆克拉通发生大规模压缩变形(活化造山)。造山作用的多幕性和花岗岩活动多期性,以及上老下新的花岗岩"层序",被认为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地洼构造理论及其成矿学的研究,自1956年陈国达教授的《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及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发表以来,逐步开展,日渐深入.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地洼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某些已运用于找矿勘探、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某些方面,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地洼学说在国外一些国家也受到重视和盛行.一、地洼学说及其成矿学的理论意义地洼区是后地台阶段的活动区,是在地槽型活动区演化为地台型稳定区之后,由于地台区的活化解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活动区.因此,地洼区是在继地槽区、地台区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地洼区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瑞华 《地球化学》1978,(3):179-193
地洼区又称活化区,是陈国达提出的一个新的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它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其中一般地包括地槽区(属于活动区)转化为地台区(属于“稳定”区)这两个阶段之后,地台区衰亡,转化(也称活化,即向活动区转化)而成的后地台阶段新型活动区。  相似文献   

8.
研究我國大地構造的方法問題 我國地质工作者研究大地構造是从兩方面進行的,一方面是純地質学的方法,这個方法是由國外大地構造学說而來的,根據各地質時代的古地理海陸分佈,沉積物的厚薄和相變、岩漿活動,以及褶皺斷裂程度,來劃分地殼為活動地帶(地槽)与穩定地帶(地台),將我國大地構造單位劃分為地台(前寒武紀)、加里东褶皺帶、華力西褶皺帶、燕山褶皺帶等等。按照这個方法,首先分析古老岩系以確定地台(前寒武紀),然後再分析較新岩系以確定以後的褶皺带(也就是新地台):另一方面是地质力学的方  相似文献   

9.
中亚天山造山带中央克兹勒库姆铀成矿区是世界驰名的铀矿产地,区域构造上属叠加于海西期地槽褶皱造山带上的喜马拉雅期活化造山带中的次级造山带,有大量层间氧化带砂岩型和碳硅质板岩型铀矿床分布。经活化构造成矿分析,铀成矿作用经历了多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地槽造山阶段形成铀源层、体,地台阶段形成部分有利铀成矿和储矿的砂岩层,活化造山阶段形成淋积和热流体成因的工业铀矿床。  相似文献   

10.
地台区的海进、海退 ,分别与相邻地槽区的造盆和造山运动伴生这一普遍现象 ,主要是在重力均衡作用下 ,上地幔流变层 (软流层 ,异常地幔 )物质侧向迁移所致。地槽区造盆运动 ,造成该区地壳减薄 ,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 ,相邻地台区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便向该区顺层流入 ,促使其上地幔隆起。地台区上地幔流变层物质大量他流 ,势必引起地壳沉降 ,产生海进。华北地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整体沉降 ,形成了中国重要的石炭二叠纪聚煤区 ,便与其南北两侧秦岭和中亚蒙古地槽区在该时期的造盆运动有关。地槽区的造山运动 ,造成该区地壳加厚 ,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 ,该区隆起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 ,又流回相邻地台区 ,促使地台区地壳抬升 ,产生海退。华北地台区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抬升剥蚀和从早二叠世晚期起转入陆相沉积发展阶段 ,便分别与南北两侧的秦岭和中亚蒙古地槽区于加里东早期和华力西晚期的造山运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个旧矿集区锡铜多金属多因复成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地槽及地槽阶段、地台阶段和地洼阶段。地槽演化阶段即有锡的初步富集;地台演化阶段的早期即初“定”期,由于受基底活动余波的影响,地壳仍有较大的活动性,在滇东南一带产生了强烈的断拉谷运动及与之伴生的海底火山成矿作用,造成锡铜多金属的再次富集;当壳体演化至燕山期地洼阶段,早期北东向断拉谷系统再次活化,形成大规模的深部壳源重熔岩浆,岩浆重熔及上侵定位过程中同熔或萃取了大量的深源锡铜等成矿元素,在构造有利部位对先成矿体或矿化体进行再造和叠加富化,并形成了一系列具后生成矿特征的矿化类型。文章阐述了个旧矿集区锡铜多金属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多因复成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强调了陆内地台活化造山,是地洼学说即活化构造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从板块构造“地学革命”对经典地槽造山成因论的否定;从近廿年板块构造研究华南大地构造取得突破经典板块碰撞造山模式,提出了板内弧后造山新模式的研究实例;以及从活化构造理论与多岛海板内变形理论的对比等几方面的阐明,指出陆内活化造山区,作为地台区、陆缘造山带之外的第三种大地构造类型,其自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至今并未改变。强调了地洼学说或活化构造理论与板块构造理论之间并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一分为二、取长补短,有利于推进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和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1国际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槽-台学说独领风骚百年 20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关于地壳演化规律问题的理论,最流行的一直是1859年由美、奥等国学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学说”,简称槽台说,视为不可触犯的真理.该学说认为:大地构造发展过程是:地槽区→地台区.在找矿意义上认为,地槽区为活动区,岩浆活动强烈,金属矿床较多;地台区为稳定区,岩浆活动微弱,金属矿床较少.一本前苏联的<怎样找金属矿>的书说"到地台区去找寻金属矿是徒劳无功的”.  相似文献   

14.
范锡朋 《地质论评》1964,22(1):8-13
大地构造最新的研究材料,证实了地壳发展的不可逆性。Е.В.巴甫洛夫斯基的“穹折运动”、Б.Л.李奇可夫所谓的“新造山带”以及“块断带”、“活化地台”和我国学者陈国达关于“地洼”的学说等等,都正确地指出了一个事实,即:大陆地台某些地段晚近的发展显然不能包括于地槽与地台的概念中。最完善的地槽  相似文献   

15.
1后贝加尔地区 后贝加尔地区是中亚活动带北支的一部分.依Г.B.Адeкcaндров(1975)等人的研究,它有如下特点:(1)处于内陆--分布在两个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和中国地台)之间;(2)位于两个全球构造--近东西向的中亚构造和近南北向的太平洋构造--的衔接点附近;(3)从晚元古宙到新生代无典型的地台环境;(4)显生宙历史中旋回性和方向性复杂地、辩证地结合;(5)晚元古宙和中生代历史特殊,不能纳入地槽区或地台区的经典图式.这是一个地洼区.在俄罗斯,本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是创立活化学说的样板,并且正是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过程中,形成了后贝加尔的基本矿床.  相似文献   

16.
地台区的海进,海退,分别与相邻地槽区的造盆和造山运动伴生这一普遍现象,主要是在重力均衡作用下,上地幔流变层(软流层,异常地幔)物质侧向迁移所致,地槽区造盆运动,该区地壳减薄,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相邻地台区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便向该区顺层主,促使其上地幔隆起,地台区上地幔流变层物质大量他流,势必引起地壳沉降,产生海进,华冱地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整体沉降,形成了中国重要的石炭-二叠纪聚煤区,便成该区地壳加厚,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该区隆起的上地幔流变层物质,又流加相邻地台区,促使地台区地壳抬生,产生海退。华北地台区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抬升肃蚀和从早二叠世晚期起转入陆相沉积发展阶段,便分别与南北两侧的秦岭和中亚-蒙石地槽区于加里东早期和华力西晚期的造山运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钕、锶、铅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作者近些年来对中国北方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钕、锶、铅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工作得出 :在华北地台区富碱侵入岩的εNd(t)均为负值 ;而兴蒙地槽区的εNd(t)则全为正值εNd(t) εSr(t)图解上 ,前者投影点主要落在了富集地幔演化趋势线附近 ,而后者投影点主要落在了亏损地幔演化线附近。在地球不同区域铅模式图上 ,地台区钾长石铅投影点大部落在了地幔演化线附近 ,而地槽区的则落在了地幔与造山带演化线之间。以上事实说明华北地台区富碱侵入岩的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关系密切 ,而地槽区的则与亏损地幔关系密切。同时也揭示出中生代华北地台区上地幔具有富集性 ,而兴蒙地槽区上地幔则具亏损性。  相似文献   

18.
关於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华南的基底是“华夏古陆”,或古元古—太古代的“华夏地块”,或“扬子-华夏古陆”。另一种意见认为除小的古老地体外,华南不存在古老基底,而是在洋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槽褶皱区。华南地槽褶皱区开始于造山纪(2050Ma),它的西部边界是武陵断裂带,与西南地台相邻;其北边界一般认为是长江断裂带,其实很可能是华北地台。对持“华夏古陆”及相似观点进行了质疑和评论,对华南地质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椐长期地质研究积累,如地槽相沉积、复理石或浊积岩的巨厚沉积、蛇绿岩套、细碧(角斑岩系、安山岩带、许多下古生代等地层标准化石,以及大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提出华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5个造山带,即:① 武陵—双桥山—双溪坞—舟山造山带;② 震旦—早古生代造山带;③ 海西造山带;④ 印支—燕山火山岩带;⑤ 台东—喜马拉雅火山弧。  相似文献   

19.
引言东北北部地跨东北地洼区和松辽地台区,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经历了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的发展历程,历期的岩浆活动、断裂构造运动频繁,区内有色金属矿产的分布与区域构造格架密切相关。笔者在研究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经初步分析写成此文,其论述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限于篇幅,本文仅阐述区域深断裂构造与有色金属矿产的关系。不妥之处,请予以指教。  相似文献   

20.
成矿旋回     
自从1948年毕里宾提出关于地壳活动带成矿作用的重要概念以来,地槽区内生成矿作用的学说得到了发展.众所周知,这个学说的基本点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思想,即一定的岩浆岩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床,产生于活动地槽转化为相对稳定的褶皱区的各个连续阶段之中.与此同时,斯塔里茨基等人开始了古地台成矿作用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主要是由于舍格洛夫及卡尔波娃有关活化区成矿作用的著作,使古老地台与年青地台的成矿作用研究更加深入了,并对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不仅如此,综合上面提到的以及其他成矿研究的成果,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