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在地震观测中已积累了相当数量模拟磁带记录的地震信号,由于没有合适的数据采集系统,影响了这些资料的有效使用和处理。最近,我们在紫竹饭店工地动力参数测量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研制成适于处理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信号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适用于目前最普及的TRS-80型微计算机。目前市面上卖到的数据采集系统,普遍没有去假滤波器和采样保持电路,这在应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我们设计的系统中,没有采样保持电路,从而减小了孔径效应引起的误差,并消除了路间的采样时差;系统中设有去假滤波器可消除频谱分析中的假频干扰。该系统方框图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行西藏高原地区的爆炸地震研究,研制了一套模拟磁带记录系统。每台仪器包括三个两周的拾震器(LS-1型)、三个相应的低噪声线性放大器(DDF-5型)、三个调制器、一台低频磁带记录器(DCJ-1型)、石英钟、对时器和收音机。仪器频率范围是2周-20周(对速度),时间误差小于0.1秒。采用抖动补偿和频率滤波的办法,使系统的信噪比提高到50分贝。系统的幅度误差小于10%。经过野外实地观测和资料整理分析,证明其性能和指标能够满足地壳与上地幔爆炸地震研究的需要。通过模/数转换器,把模拟磁带转录成数字磁带,可以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各种数字处理。  相似文献   

3.
前言 迄今,地声观测记录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可见记录。虽模拟带记录和数字磁带记录仪的种类很多,但由于采用普通模拟磁带记录仪因速度快对观测人员来说工作量大,处理费时。若采用数字磁带记录仪,因对地声频段的信息采样要求更高,一盘磁带记录的时间就更短,因此不能进行磁带连续记录。为此我们试制出一种带有时间服务系统的四路慢速磁带记录仪,采用直接记录方式,记录速度为2.35毫米/秒,用快速回放,回放速度4.75厘米/秒,比记录速度提高二十倍。可以延长记录时间,节省磁带,便于连续记录、可减少处理资料的时间。同时也能  相似文献   

4.
人工爆炸地震野外数据处理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底在华南地区连县-港口近400km的测线上,首次使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工爆炸地震野外数据处理装置.该装置由AT型微机及必要的接口板和外围装置组成,能在野外条件下把模拟或数字记录仪记录结果以数字数据形式输入计算机,并进行显示、打印、存储等操作.由于成功地解决了诸如磁带信号直接屏幕扫描搜寻,时间信号自动识别、解码,钟差和零时信号屏幕光点比测,采样率随磁带速度自动调节,多通道长时间信号连续存储,数字滤波和再采样,用普通打印机快速打印高分辨率图形等技术问题,我们在野外记录后2-3天内即能绘出全测线120道记录的剖面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STM-PC微机系列上实现的地震测深资料现场收录系统,其中包括对模拟磁带地震记录进行A/D转换、数据采集等。在研究中,对时标信号的采集方式、六响报时信号处理、模拟回放电路的改进与采集速率等方面进行了试验,为高质量地进行A/D转换取得了经验。本文是以海城震区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对A/D转换的精度与效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收录系统对模拟地震记录的A/D转换精度达到了规范要求。该收录系统与一般微机系列兼容,适用于我国目前使用的几种模拟磁带地震记录仪。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着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如何应用于工程地震领域中,进行基底勘查这个问题,从地震仪的改制原理、模拟磁带记录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第五篇文章概括介绍了我国下扬子地区“8401”工程实施情况。该工程是下扬子地区首次开展的大型、细致的人工地震测深工程,共投入151套模拟磁带地震仪,进行了40次井下组合爆炸,获得磁带记录6,000多张,为详细研究下扬子地区地壳深部构造,特别是这些构造与该地区地震发生过程、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地学领域内对可见记录进行模数转换的需要,本文开发应用了 K-510mK2型数字采样仪与日立(HTACHI)微机组成的数值采样系统。用 BASIA 语言编写的采样程序具有多种功能且通用性强。该数值采样系统可广泛用于对各种模拟图形或记录曲线的数值采样,也可代替手工对各种模拟记录的测量,与手工测量相比,它具有速度快、读数方便、数据精度高优点等,在地震研究工作中,可为计算机数据处理及图形再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使用数字地震记录时,一个重要问题是使存贮于磁带、硬盘、软盘等介质上的地震波数据形象化,同时也需要在数据记录中提取某一部分数据形成为专门计算目的服务的数据文件。本文介绍了在VAX11/780机上为屏幕显示并剪裁地震波形数据所开发的软件。  相似文献   

10.
地震测深数据处理系统的建立是为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从野外观测到剖面解释的自动化处理。本研究中,模拟磁带记录通过相应的解调系统,使时间讯号与地震讯号分别送入计算机进行模数转换,其数字化的PS格式磁带又经过解编与拼装形成标准化的CGG格式磁带,各记录道的参数和观测数据分别被记入带头与数据块中。这种标准化的磁带格式便于进行国内外资料交流和调用产业部门的应用软件。该系统采用相关迭加技术使正点时刻的确定精度提高到5—10ms。利用Robbins公式高精度地测定了方位角和炮检距。绘制时间剖面图的程序具有简便通用和功能较全的特点。本研究结果已经用于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赵国敏  徐中信 《中国地震》1994,10(4):378-387
本文介绍了STM-PC微机系列上实现的地震测控资料现场收录系统,其中包括对模拟磁带地震记录进行A/D转换、数据采集等,在研究中,对时标信号的采集方式、六响报时信号处理、模拟回放电路的改进与采集速率等方面进行了试验,为高质量地进行A/D转换取得了经验。本文是以海城震区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对A/D转换的精度与效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收录系统对模拟地震记录的A/D转换精度达到了规范要求。该收录系  相似文献   

12.
前言无人值守地震台站的地震信号,经放大调制以后,转换成适于遥测通路所要求的形式,通过有线或无线遥测系统传至台网中心,解调以后集中记录于模拟磁带,并用统一的绝对时间授时,经模数转换以后进入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实时自动处理。这样的信息记录及处理系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与精度,节约了大批台站管理人员。本文主要介绍国家地震局768工程中地震数据处理用的原理方法和程序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模拟爆炸振动时间过程的混合方法.现场记录了单井爆炸产生的地震信号,其中包含从爆炸源发出的辐射地震能量的复杂机制、以及信号传播路径的过滤效应。假定排炮各井的地震效应为线性叠加,则可以模拟爆炸产生的振动。单炮信号与表示点火顺序的脉冲系列混杂在一起.通过模拟过程中点火时间的系统变化,研究了它们对振动的影响,发现振动的峰值可以降低.使用电子点火系统,可以优化爆炸点火时间,以及成功地验证合成地震图.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磁带记录在地震观测上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模拟和数字磁带记录和相应的时间服务系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CTM-302型三分量磁通门磁力仪配接的智能数据采集记录系统,于1987年开始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地磁台投入使用。取得了全年完整、准确的数字记录。该系统以高速采集、高密度磁带记录数据、定时打印每分钟均值曲线,具有在恶劣条件下长期连续工作的能力。在动态范围、稳定度和可靠性等方面优于模拟记录系统,明显地改善了数据的质量。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性能,并提出了一些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6.
地球内部物质的运移,以及它们弹性性质、密度的变化,都会引起固体潮观测值改变。反之,由固体潮观测值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物质的上述变化,从而取得地震预报的依据。可靠的地震预报是建立在多台站的实时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的。如果总是用手工处理,则难以及时取得区域性的地球内部的信息。由于数字磁带可直接提交计算机处理,在地震固体潮研究中应用磁带记录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撇开地震预报,就固体潮研究本身,采用磁带记录也有省工、省时、精确等优点。因此,在一些先进的固体潮观测仪器上,磁带记录与可见的曲线记录构成两套并行的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地震正演模型和面波振幅数据对比分析了天然地震、爆炸,与核试验数据,以探索改进辨别天然地震与爆炸的方法。所提方法是基于波数域和频率域的双积分变换解。用于研究的地震事件都发生在北朝鲜,其中包括2001年6月26日(39.212°N,125.383°E)和2001年10月30日(38.748°N,125.267°E)所记录的爆炸数据,2006年10月9日(41.275°N,129.095°E)所记录的一次核试验数据、以及2002年4月14日(39.207°N,125.686°E)和2002年6月7日(38.703°N,125.638°E)所记录的两次天然地震。基于这些数据通过地震波分析与理论模拟表明爆炸引起的地震与天然地震有着不同的波型特征。爆炸引起的信号特征是P波的能量较S波强,在爆炸记录上0.05-0.5Hz频率之间Rg波清晰呈现,而在然地震记录上没有。这是由于爆炸地震记录上P波是优势波,与SH成分发生了耦合。  相似文献   

18.
台湾遥测地震台网(TTSN)1972年架设用以监测北纬21°—26°,东经119°—123°地区发生的地震。台站数目由1972年6个增加到1987年的24个。台站装备有固有频率为1Hz的速度型地震仪,1983年以来在几个台站增加了水平分向传感器。由野外记录到的信号通过电话线或无线电传送到台北记录中心,记录在调频(FM)磁带上、纸上及通过A/D转换器记录在九轨磁带上。地震震中日常由HYPOC2计算机程序测定。地震的大小由信号的持续时间估计。再有,为了测定近震震级,台北还运转着一个仿伍德—安德森地震仪的台站。为了自动收集数据和资料处理设立了一个地震工作系统(SWS)。避免信号振幅限幅,将“最佳遥测系统”与TTSN连接。  相似文献   

19.
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仿真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傅里叶分析法,把速度型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变成台站人员所熟悉的长周期,中长周期模拟常规地震记录,分析人员能在仿真后的记录波形图上识别震相和计算震级。为地震台站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取代模拟记录提供了一种资料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87年6月-11月,我们对 BSO 地震观测系统进行了全面预测试,全部数据记录在数字磁带上,由计算机程序处理,得到各个项目的测试结果及其图表显示。在此总结一下测试方法及处理方法,对于其他类似系统的测试也会有借鉴作用。一、测试及计算方法我们拟定测试了系统的七项特性,当每一测试项目准备完毕,即可运行数据采集系统测试程序,开始磁带记录。数据磁带在微机上回放,在不同的程序下做各种相应的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