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上约有14种海狮,其中南海狮是人们知道得最少,也是最离奇的一种。关于南海狮有许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尤其是它们的“家庭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2.
一夫多妻的海兽海狮因雄兽颈部多有鬃状长毛其状如狮而得名。其中既有身体密披绒毛的海狗和毛皮海狮,又包括体形很大,常破坏鱼网、危害渔业的北海狮,以及常被训练作各种表演的加州海狮等。海狮以北太平洋和南极海域为主要分布区。它们整年以2/3的时间分散在海上漂泊巡游,索铒觅食,主要吃鱼和乌贼。每到生殖季节,便陆续返回它们的生身故乡,离海登陆,交配繁殖。与鲸类相比,海狮(也包括其他鳍脚类)对海洋的适应程度低,它们必须在陆地上生育后代。它们虽称作海兽,但尚未完全和陆地脱离联系,实际上应算是两栖性海洋动物。它们在…  相似文献   

3.
青岛海豚馆里有四头北太平洋宽吻海豚,经过驯养师的教练,能表演唱歌、跳舞、转呼拉圈、高空顶彩球等20多个精彩节目。四头南美海狮则会表演握“手”、套圈、顶球、单“手”倒立、学人走路等16个节目。反过来看,我们不能训练带鱼、鲳鱼、鲅鱼、加吉鱼等表演马戏团节目,因为它们是海鱼,而海豚、海狮则是海兽,同是脊椎动物,而海中哺乳兽的进化级次比鱼类高得多。  相似文献   

4.
国外对加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anus)的回声定位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其它种类海狮未见报导.我们在对加州海狮进行了一些实验后,对南海狮(Ostoriabyronia)进行了研究,以对其回声定位能力进行判断和评价,并与加州海狮进行对照比较.  相似文献   

5.
以水族馆内圈养的北海狮为研究对象,利用长达29 h的连续被动声学观测数据,对北海狮水下声信号类型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出22 689个水下声信号,对时长、最小频率、最大频率和峰值频率这4个声学参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信号分为10种类型:单脉冲(SP)、哨声(WS)、咕咕声(GG)、咚咚声(DS)、狗吠声(BK)、吼叫声(WY)、嗡嗡声(BZ)、撞击声(BG)、单频声(SF)以及咩咩声(BT)。该分类方式涵盖了北海狮92.6%的水下发声。北海狮水下声信号时长的均值为5~1 244 ms,峰值频率一般小于10 kHz。10种类型信号的占比各有不同,BK,BT和BG信号的比例较高;SP,WS和BZ信号的比例次之;DS,WY,SF和GG信号的比例较低。对北海狮水下声信号类型的分析能帮助了解北海狮的声行为特征,对野外北海狮的声学观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鳍足类Pinnipeds是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类群,现存种类包括海象科Odobenidae、海狮科Otariidae和海豹科Phocidae的所有物种。在海豹属Phoca中,atp8基因的Ka/Ks最高,仅为0.084 7(远小于1),因而海豹属所有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选择压力均非常高。对于群海豹属Pusa,cox1、cox2和nad3基因的Ka/Ks均为0,表明在这3个基因中,所有的核苷酸的替换均为同义替换,没有出现氨基酸的改变。科内、属内基因变异位点的分析表明,nad5、nad4和nad2基因可以作为cox1和cob基因辅助的分子标记。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结果,强烈支持食肉目所有12个科均为单系群,并且鳍足类(海狮科、海象科和海豹科)为食肉目Carnivora内部的一个单系群(BPM=100,BPP=100)。在鳍足类内部,海狮科与海象科亲缘关系最近,聚类为海狮总科Otarioidea,然后与海豹科聚类:(海狮科+海象科)+海豹科。在海豹科内部,线粒体基因组的证据支持将海豹科划分为2个亚科,即僧海豹亚科Monachinae和海豹亚科Phocinae。线粒体基因组的证据,强烈支持鼬科Mustelidae与浣熊科Procyonidae关系最近,臭鼬科Mephitidae与熊猫科Ailuridae近缘,同时,鳍足类与[(鼬科+浣熊科)+(臭鼬科+熊猫科)]为姊妹群,而与熊科Ursidae较远。犬科Canidae在犬型亚目Caniformia中分化较早,位于犬型亚目的基部。  相似文献   

7.
象海豹趣话     
不久前,美国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象海豹考察队,采用专门的考察船。直升飞机等设备,在加拉帕斯群岛海区对象海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象海豹的人工饲养训练,把象海豹的外貌、行为、智慧描述得十分奇妙动人。鳍脚类之王在海兽中,海豹、海狮、海象的脚形都象鱼鳍,因而海洋生物学家把它们并归为“鳍脚类”。象海豹有两种,一种南象海豹,主要生活在南  相似文献   

8.
鲸是生活在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 ,其“大横海吞舟 ,出则水溢 ,入则潮涨”。完美的非常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的纺锤形体型 ,使之能信步万里海浪 ,遨游千米水底 ,难怪古人曾幻想“骑鲸遁沧海”(苏轼 ) ,做“海上骑鲸客”(李白 ) ,或“欲跨长鲸临弱水 ,神州东去访蓬莱”(王枢 ) ,“此日骑鲸去 ,它年化鹤还”(赵蕃 )。人们对鲸的神往由此可见一斑。到了近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各地相继建起了许多水族馆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鲸豚、海豹、海狮等海兽类的展示和表演 :顶球 ,跳舞 ,飞越障碍物 ,与人握手或同游 ,等等。然而 ,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却…  相似文献   

9.
1977年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区,借助水下装置“阿尔文”号发现了全新的底栖生物,它们生活在细菌化学合成和甲烷营养环境的基础上,为了生活在极高浓度还原化合物——硫化氢、甲烷、氢以及一系列重金属的极端条件下,热液底栖生物种群通过析出和/或改造金属离子成其无毒性的形态适应了这种环境。所研究的底栖动物标本是“和平-1”号和“和平-2”号载入深海装置在高速扩张的太平洋海脊和低速扩张的大西洋海岭热液场上采集的。60个瓣鳃类和腹足类软体动物的个别器官、软组织和贝壳、蟹类的角质和硬皮以及Вестuиентифер的管状体和营养体的…  相似文献   

10.
最早的运输潜艇——美国“海狮”号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鉴于盟军运输舰艇在大洋上被德军潜艇屡屡击沉,美国海军决定用潜艇从水下运送兵力和物资,于1944年将一艘老式作战潜艇改装成水下运输潜艇,取名为“海狮”号,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运输潜艇。该艇排水量为  相似文献   

11.
塑料垃圾已成为目前海洋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陆地上被称为“杀羊不出血的软刀子”,在海洋中被叫做捕杀哺乳类动物的“恶魔”。大量事实证明,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是当今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986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举行了专门讨论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首次会议。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海300米深处,生长着一种巨蟹。其蟹足就有3米长,此物凶猛,人惧称“杀人蟹”……  相似文献   

13.
第33届世界地质大会于2008年8月6—14日在挪威奥斯陆召开,本届大会专门设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分会场,共收编论文摘要34篇(见附录),就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领域涉及挪威大陆边缘、韩国陆缘、日本海、日本南海海槽、西伯利亚冻土区、麦肯齐三角洲、墨西哥湾、智利陆缘、台湾西南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南极附近海域、尼罗河深海扇、加利福尼亚陆缘、鄂霍茨克海萨哈林陆缘、贝加尔湖等水合物发育区。  相似文献   

14.
北京海洋馆的外形如同一只可爱的大海螺,以蓝色和桔红色为基本色调,分别代表神秘浩瀚的海洋和海洋生物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场馆的内部构造更是与众不同、独具匠心,饰以蓝色,将一个蔚蓝色的海洋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馆内共分六个不同内容的展示场馆,分别为“雨林奇观”、“海底环游”、“触摸池”、“鲨鱼馆”、“鲸豚湾”及“海洋剧院”。馆内展出的海洋及淡水观赏鱼类达千余个品种,总数达数万尾,另外还有包括海豚、海狮、鲸等在内的多种珍稀哺乳类海洋动物。人们可沿着馆内那由陆地至深海的独特布局,逐步走人大海的心脏,进行一次神奇的海洋之  相似文献   

15.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87,18(5):437-441
本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30多年来在我国各海区进行调查时所采获的海螂科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新种和新记录,它们是第一次发现于太平洋的球海螂属的两个新种:黄海球海螂Tugonia huanghaiensis sp.nov.和中华球海螂Tugonia sinensis sp.nov.。另外还描述了两个新记录:矩形拟海螂Paramya recluzii和侧扁隐海螂Cryptomya busoensis。加上过去由各学者报道的砂海螂Mya arenaria、日本海螂Mya arenaria japonica和截形脉海螂Venatomya turncata,中国近海共有海螂科7种。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南部沿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狮栖息地。有关澳大利亚海狮的记载,最早见于1801年欧洲航海家马修·弗林德斯的航海日记,他说这些庞然大物有点象海豹,只是头颈部有一撮毛,就把它们叫作“毛海豹”。事实上海狮是数种海豹的统称。当欧洲的第一批探险船只到达澳大利亚南部时,船员捕杀海狮仅是为了补充食品不足。后来,他们发现海狮的皮毛和脂肪有很高的经济价  相似文献   

17.
鳍足目动物分为三大类:海豹科、海狮科及海象科、共有 34种。鳍足目动物分布全球各地,但是,它们最为集中的生活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日本海南部、中部和西部3个沉积岩芯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不同区域的沉积作用、环境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发现:在距今8ka以前,日本海南部、中部和西部陆源碎屑物质分别由河流物质、西风携带的风尘物质和海冰输运的物质组成;8ka以来日本海西部沉积物中存在连续分布的火山物质,推测与利曼寒流形成有关,标志着现代日本海表层环流格局的形成。在末次冰期,日本海中部和南部因为水体层化较强,导致底层水通风较弱,而日本海西部则由于盐析作用,通风较强。在冰消期早期,随着海平面上升,东海北部高盐水团再次入侵日本海,改善了日本海深层水体通风条件,但在日本海西部因受到常年海冰覆盖的影响,沉积物氧含量显著减小;在冰消期晚期和早全新世,日本海南部深层水体通风减弱,而在日本海中部和西部通风较好;但8ka以来日本海通风普遍增强。日本海的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受海平面、东亚季风(西风环流)和对马暖流控制,但不同海域对上述3个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海平面变化是控制日本海环境变化的首要因子,它直接制约着日本海与周围水体的交换程度;东亚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则控制着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8ka以来对马暖流成为控制日本海环境演化的重要因子,它的入侵增强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提高了日本海深层水体和沉积物溶解氧的更新速率。  相似文献   

19.
提起多蒂岛,其神秘色彩不亚于传说中的“幽灵”。最早发现该岛是在1804年。当时几名海狮猎手在南太平洋上寻找海狮的栖息地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小岛。他们踏上这座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报告的黄海的多毛类环虫研究的一部分——沙蚕科。研究的标本大部分是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沿岸采到的(其中包括渤海塘沽的标本),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0年以来在黄渤海沿岸陆续采到的一些标本,共计16个种和亚种(内包括4个变种),由此可知黄海的沙蚕科环虫比日本海(大彼得湾)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