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北京东郊高碑店地区污染农田的调查研究,探讨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和循环,计算出重金属在区域环境中的输入输出量,说明本区仍处于重金属积累状态,为防治农田环境污染,提出了停止施用污水处理厂的晾干污泥,减少灌溉污水中的重金属含量等保护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土壤重金属(镉、铅、铜)化学形态的地理分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文章以我国9种主要类型土壤和同一地域的棕壤和四种褐土亚类以及红壤带中的非地带性土壤,如酸、中、石灰性紫色土,探讨了在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土壤中,重金属Cd、Pb、Cu形态赋存状态及形态的分异特征,如土壤Pb的水溶态、交换态和弱结合态的相对百分含量随土壤地理带的分布,具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异规律。而同一地域各亚类的土壤间差异相对较微小。也探讨了土壤性质,如pH值、有机质与土壤重金属形态区域分异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土壤重金属Pb等元素的形态在南北和东西方向土壤序列中的区域性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3.
Fe、Mn、Cu在锡林河流域温带草原植被中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Fe、Mn、Cu三个同周期的植物营养元素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三个主要草原群落植被中的含量特征,研究表明:三个元素在凋落物及根系中的含量较高,在立枯中较低,在活体中最低;沿降水、气温和海拔梯度,活体、凋落物中的含量按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递减,Cu例外,在植物生长末期是递增的;立枯中的元素含量在生长初期递增,在后期递减,Cu也例外,初期和后期都是递增的;在植物系统各组成部分中,生长初期三个元素的含量要高于生长后期;地上部植物体分解程度越高,三个元素的含量也越高;Cu强烈富集于根系中;土壤及降水分别是影响植物元素含量及植物分解的重要因子;三个元素在各草原群落地上部活体中的含量都能够满足牲畜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地震勘探法以折射波法的形式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之初,在地质学中出现,这种地震勘探法利用了敏储普所发展并出现于莫合洛维奇支著作中的理论概念,同时还应用了很近似于当时在天然地震学中所运用的仪器,它可以用来顺利地解决很多地质问题。在许多国家里,如苏联、美国、德国等,为最初成就所引起的折射波法工作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一篇用γ能谱法放射性测定岩石标本中铀、镭、钍、钾克拉克含量的实验报告。文中叙述了该法的理论基础及选择工作条件的依据。论述了样品的不同物质化学成分和装填密度的对该法分析结果的影响。讨论了该法的灵敏度、精确度和准确度。最后提出了改进测量方法和探测器,以提高分析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在天然产状条件下测定岩石扩散系数的方法,该方法在于,将取样器置于所研究的岩石上,根据取样器内随时间而积累的射气量就可以确定扩散系数。同时文中还推导出计算射气积累量的公式,利用所推导的公式作为例子计算了一些量板曲线。  相似文献   
7.
引言世界各地的地震学家们确信,在地表布设高质量的现代地震仪器台网,现在是立即着手进行的时候了。几乎同时在几个国家制定的实现这项努力的一致性导致了1986年4月10—11日在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的会议。会议是作为一次国际岩石圈计划学术讨论会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不同建造类型金矿床矿石物质成分时,往往主要关心的是成矿矿物组合,而对成矿前和成矿后的非金属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规律则不予阐述。后者在矿带侧翼发育极广,并可作为发现隐伏矿体的标志。 根据矿物学资料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我们对金—硫化物—石英建造类型矿床和矿点中的非金属细脉状矿化填图时得到的材料进行了分析。这些矿床(点)产于里菲期变质岩层中的奥陶—下志留统的再生花岗岩类和辉长—闪长岩中。 标准矿床的矿带呈现为向北东陡倾的线性网状脉。金的工业富集与毒砂矿化和铋矿  相似文献   
9.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10,他引:36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0 0~ 1 0 0 0 0 Pg C;2大气 CO2“未知汇”的量大概在 0 .7~ 3.1 Pg C之间 ,“未知汇”可能存在于中纬度地区 ;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 CO2 排放量估计值差异较大 ,可能在 0 .6~ 3.6Pg C之间 ;4陆地碳循环模型已从静态模型发展到动态模型 ,而且更加注重大气 CO2 浓度增加和 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 C、 N、 P和 S等循环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水下摄影在研究海底的许多方法中开始占着重要地位。这种方法为海底表面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水下摄影可以判断底栖动物区系的质和量的组成,以及它们的栖息条件。海底摄影测量也许是研究海底动物生存活动痕迹的唯一方法,这种痕迹在用取泥器和拖网获得的样品中照例是完全不会保留的。现代海底动物区系痕迹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地质学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