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主式深海海底溶质通量原位观测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深入了解深海海底界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及机制的观测需求,综述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着陆器,lander)在深海海底溶质通量监测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海底观测站的设计与实施技术,分析总结了深海自主式原位观测站在沉积物-水界面化学组分通量的观测机理,讨论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自主式海底观测站具有可灵活机动选择观测地点、操作简单、便于多参数综合测量的特点,为获取深海海底长时空尺度综合参数资料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根据目前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特点,提出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数千米的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海洋生物。然而,好奇心并不是海洋科学家探索深海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深海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它们对人类的未来意义非凡。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法、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鱼并不陌生。我们人类的祖先大都经历了猎渔为生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我们对一些鱼类,尤其是海洋深处的鱼类了解得并不多。因此,深海鱼类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般来说,构成深海鱼类的一般特征是眼睛和嘴都比较大,牙齿锋利,身体能发光。有的深海鱼的雄鱼还寄生于雌鱼身上。这些特征都是为了适应深海残酷而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结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深海鱼大都是在7000万年前由浅海进入深海生存下来,并为继续生存练就了适应深海环境的身体形态和能力。在黑暗、高水压、低温、食物奇缺的深海中,约有  相似文献   

4.
刘燕飞  王金平  高峰 《海洋科学》2017,41(12):17-25
利用数据分析工具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对SCIE文献数据库2007–2016年国际深海研究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揭示国际深海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国际深海研究论文在近十年来持续增长,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在深海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最强,其中美国处于研究合作核心地位。(2)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是主要的发文机构,其中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处于研究合作核心地位。(3)与国际深海研究联系最紧密的学科领域包括海洋与淡水生物学、海洋学、地球科学综合、生态学等。(4)深海研究的热点分布在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深海营养环境研究、海底无脊椎动物研究,以及海底有孔虫类和食物网分析研究。(5)中国在深海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国际影响力较为欠缺。未来,中国需要加强该领域气候变化、海洋生物等方向的研究,并借助高水平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国家和机构在深海研究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陆地金属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逐渐成为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的新趋势。文章介绍了全球主要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及分布特点,阐述了多个国际矿业公司和国际海洋组织对西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底块状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活动的最新进展。从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金属品质、深海采矿的法律政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开发前景进行探讨,并提出积极投身国际海底资源开发规章制定,进一步细化国内法律制度,为深海采矿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深海治理能力,增强我国在深海领域的话语权;完善深海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深海开发创新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国际深海采矿的现状和中国现有国际海底区域矿区的情况,分析中国国际海底区域矿区采矿存在缺少法律依据、尚未完成矿区资源评价和"区域"放弃、深海采矿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海洋环境影响评估尚有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即开展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深度合作,在制定"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中有所作为;加快对中国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工作,尽快完成矿区资源评价和"区域"放弃;跟踪国际深海采矿行业进展,加快推进中国深海采矿系统的建造并尽快试开采;继续加大深海采矿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尽快形成深海采矿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深海发现"号潜水器在深海发现了很多奇异的生物。在此次深海探索任务,"深海发现"号从夏威夷海岸附近海域下水,潜入到大约4829米深的海底,并成功发回光波信号,实况直播海底探索过程。"深海发现"号发回的图像和视频显示,尽管在数千米的洋底暗无天日,寒冷又高压,但是"深海发现"号仍然能够发现大量的海洋生物生活于这种极端环境中,如细长黏滑的海参、高茎海绵、管状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于2016年11月在实验室对水深3164~5 592 m的菲律宾海深海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的声学特性进行测量,获取了沉积物声速、声速比、声阻抗、声阻抗指数等声学特性参数。结合沉积物的孔隙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参数,分析了海底沉积物声速、声速比、声阻抗、声阻抗指数与孔隙度、密度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该海域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海数据与浅海回归方程符合度较差,与深海回归方程符合度较好;Hamilton校正方法有助于修正实验室测量引起的温度和压力误差,声速比与Hamilton方程符合度比声速好;声阻抗和声阻抗指数与物理性质参数的相关性优于声速和声速比。此外,研究认为由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较为复杂,其声学特性回归方程存在差异。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在使用基于不同海域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预测时,应加以区别对待。该研究丰富了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数据,对促进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底热液系统氨基酸合成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水生物与地球生命起源的关系是当前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由于缺乏食物来源,深海环境一直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热液活动为海底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源,从而在生命的“禁区”里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群[1,2]。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底黑烟囱喷口周围已经建立了一个  相似文献   

10.
基于ROV的近海底地形测量及其在马努斯盆地热液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重点的特殊深海研究区(如热液冷泉、洋中脊区域),在船载多波束数据获得研究区大面积地形资料的基础上,有必要选取典型深海小靶区进行高分辨率地形测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保障。根据船载多波束实测数据选取PACMANUS热液区作为靶区,基于长基线定位,利用“发现”ROV搭载多波束系统进行近海底全覆盖地形测量。结果表明,依托于船动力定位系统及差分GPS,长基线为ROV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定位,使得近海底测量的地形数据分辨率数倍优于船载多波束测得的地形数据的分辨率。高分辨率地形清晰的显示了PACMANUS热液区锥形丘体等特殊微地形,与已发现的热液点和火山区有很好的对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区域活动的热液区主要发育于坡度大于30°斜坡上的地形突变区,其成因仍需深入研究。利用ROV搭载多波束近底测量是获取深海小靶区高分辨率地形的可靠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深海海底研究的针对性,将促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辽阔的海洋是人类资源的宝库,尤其是海洋深处蕴含极为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及陆地资源的开采耗竭,深海海底这一特殊区域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有效保护和利用深海海底资源,201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这是我国积极践行担保国义务的重要举措,为深海资源的合理调查开发提供法律基础。文章分析深海资源调查的必要性和我国深海资源调查的主要成果,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等一系列涉及深海资源调查的法律规范,重点分析我国深海资源调查装备的发展,并对深海资源调查装备促进深海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调查和研究的深入,世界各国对国际海底区域分布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和深海稀土几种深海固体矿产资源的关注程度日益增高,越来越多的国家为占有国际海底资源,加快了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步伐,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的竞争形势愈加紧迫。通过调研的方式收集了大量资料,对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和深海稀土几种深海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勘察现状进行评述,从而对国际海底矿产资源的研究趋势有所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思源 《海洋世界》2007,(1):12-17
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深海勘查技术力量支撑,即便明确了深海资源的重要性,也无法真正在国际海底区域竞争中占有先机。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08,(7):4-4
最新研究报道称,一些深海鱼类体内富集的有机污染物也同样出现于鲸脂和其他组织之中。调查人员猜测海洋哺乳动物受有机物质污染是由于吞食受污染的鱿鱼造成的。他们随后发现,深海食物链中受到大量化学物质污染,严重威胁到深海鱼类(特别是深海鱿鱼和八足类动物)的生存。这些受污染的深海物种是有齿鲸和其他掠食动物的食物。  相似文献   

15.
作为深海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装备,深海超长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在海底地形地貌、海洋地质构造、气候环境变化等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海底矿产资源勘探、海洋工程地质勘察等方面展现了巨大应用价值。针对传统超长柱状沉积物取样系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盲目采样、安全隐患大、甲板作业空间受限等问题,自主研制了一套适用于深海的超长可控可视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该系统具有液压锤击、立式收放和实时监控功能,能获取连续、超长、具有精准姿态方位信息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现通过对独立排缆方式、取样管快速拆装、样品封堵、低扰动取样刀头等关键技术细节进行优化,解决了样品扰动大、取样率低的问题,提高了取样作业效率与样品质量,且降低了作业安全风险。2017—2021年,该取样系统搭载不同母船在南海1 700,1 725 和1 778 m水深分别获取了15.25、16.01和15.83 m的长柱状沉积物样品。该设备的成熟应用,可为我国深海探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深海油气勘探中的海底地形勘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简述船载多波束测深系统、三维地震、AUV搭载的多波束系统测量深水水深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实测数据,从勘测结果的分辨率、精度以及勘测成本方面比较了这三种深海油气海底地形勘测方式,并根据比较结果给出了在深海油气勘探的不同阶段海底地形勘探的方式。总体和初步勘探阶段可以使用效率和精度都较高的船载多波束和地震勘探,在大比例尺详查阶段,使用AUV搭载的多波束系统。这样,既能发挥各自的长处,又能使深海油气勘探经济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海底热液硫化物——深海采矿前沿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深海采矿的现状,以海底热液硫化物这一潜在开采对象为基础,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开发动态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海底热液硫化开采远景,在剖析海底热液硫化物开采研究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海底热液硫化物是我国海洋采矿发展的新契机.并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大洋战略逐步完善我国深海基础机电产品及工程装备研发体系.结合海底热液硫化物探测技术的发展,同步开展开采系统的前期研究工作,从而引导并推进我国深海采矿及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底矿产资源的实质性开发有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环境问题,全球治理是协调各方利益、调节相互冲突和解决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文章概述国际海底区域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此机制框架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在生态环境风险和治理挑战,介绍了可实现深海资源商业开发和深海生境保护平衡发展的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并对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在分析中国国际海底区域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治理的策略建议,即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完善国内相关立法、研究海底空间规划、发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加强国际联系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人类对深海开发的需要,科学家正在计划建造各种探测装置,能够搭载海洋学家、潜水员、海底观光旅游者或其他任何想到深海的人。人们依靠它,就能够在海面和海底间来来往往,从事各种科研和参观活动。浮标式探测船:“浮标式深海探测船”的原理颇像钓鱼时使用的浮标。这种探测船从船头到  相似文献   

20.
曾志刚 《海洋与湖沼》2021,52(6):1333-1349
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是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切入点之一。近十年来,中国在西太平洋弧后盆地、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脊,发现了一批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围绕着热液活动区的硫化物、流体、热液柱、生物等热液产物开展了调查研究,构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提出了热液活动、冷泉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同源异汇假说,出版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成矿地质学》、《现代海底热液活动》、《东太平洋海隆热液地质》专著,获得了一批调查研究成果。未来,聚焦海底热液活动的深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关键问题,发展海底热液活动探测技术,拓展极地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新领域,围绕烟囱体、热液柱、含金属沉积物、流体以及热液区生物等热液产物,开展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无疑将推动海底热液地质学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