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为保护全人类共有的公海资源,尤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世界遗产,文章概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5处潜在公海世界遗产,并分析其保护和管理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潜在公海世界遗产分别为失落之城热液区、哥斯达黎加热穹窿、大白鲨咖啡厅、马尾藻海和亚特兰蒂斯浅滩,均为重要的海洋生物栖息地,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其中失落之城热液区有望成为全球首处公海世界遗产;由于名称和定义尚不明确等原因,潜在公海世界遗产缺乏统一的保护和管理;全球海洋世界遗产较少,公海世界遗产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应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各国的积极参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公海资源。  相似文献   
2.
随着陆地金属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逐渐成为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的新趋势。文章介绍了全球主要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及分布特点,阐述了多个国际矿业公司和国际海洋组织对西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底块状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活动的最新进展。从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金属品质、深海采矿的法律政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开发前景进行探讨,并提出积极投身国际海底资源开发规章制定,进一步细化国内法律制度,为深海采矿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深海治理能力,增强我国在深海领域的话语权;完善深海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深海开发创新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洋中脊及邻区洋盆的洋壳厚度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岩浆补给特征,对于研究洋中脊内部及周缘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西北印度洋中脊作为典型的慢速扩张洋中脊,其扩张过程与周缘构造活动具有很强的时空关系.本文利用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反演了西北印度洋洋壳厚度,由此分析区域内洋壳厚度分布和岩浆补给特征.研究发现,西北印度洋洋壳平均厚度为7.8 km,受区域构造背景影响厚度变化较大.根据洋壳厚度的统计学分布特征,将区域内洋壳分为三种类型:薄洋壳(小于4.5 km)、正常洋壳(4.5~6.5 km)和厚洋壳(大于6.5 km),根据西北印度洋中脊周缘(~40 Ma内)洋壳厚度变化特征可将洋中脊划分为5段,发现洋中脊洋壳厚度受区域构造活动和地幔温度所控制,其中薄洋壳主要受转换断层影响造成区域洋壳厚度减薄,而厚洋壳主要受地幔温度和地幔柱作用影响,并在S4洋中脊段显示出较强的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同时微陆块的裂解和漂移也可能是导致洋壳厚度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江海  洛怡  宋珏琛 《地质科学》2019,54(2):305-318
克拉通盆地是所有盆地类型中最稳定、最长寿的盆地,也是地壳和地幔长期垂向变形最重要的地质记录。地史上面积最大的克拉通盆地(超级克拉通盆地)原型面积常超过200×10^4 km^2,对探讨克拉通盆地成因演化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可以识别出10余个不同时期的超级克拉通盆地。本文根据超级克拉通盆地基底性质、盆地发育的超大陆构造演化背景及其构造特征,将超级克拉通盆地划分为A型盆地和B型盆地两种类型,它们分别以西西伯利亚盆地和刚果盆地为代表。A型盆地形成于超大陆裂解之前至初始裂解的背景下,基底为前期造山带,为短波长盆地。盆地形态不规则性强,内部均一性相对较低,克拉通盆地边缘可能渐变为弧后盆地或前陆盆地。B型盆地形成于超大陆裂解末期(即下一个超大陆汇聚之初),基底为古克拉通陆块,为长波长盆地,盆地多呈对称的宽缓碟型。A型盆地处于短期活动的热地幔柱之上,伴随早期裂谷作用及其随后的热衰减成盆;B型盆地常处于热点和地貌高地之间的部位,盆地沉降长期受地幔持续缓慢下沉控制。  相似文献   
5.
宋珏琛  李江海  冯博 《地质学报》2021,95(8):2273-2283
海底热液系统是地球热量平衡的重要组成,也是地球化学循环和成矿作用发生的主要场所,与洋中脊系统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联系.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确认的活跃热液喷口数量约占全球总数量的三分之一,查明热液发育位置及发育岩性与岩浆-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对于研究海底热液活动演化过程和海底找矿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本文将全球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已确认的活跃热液活动进行统计分类,其中受岩浆活动控制的热液活动有29处,而受构造活动控制的热液活动有15处,相对于快速-中速扩张洋中脊显示出较强的构造相关性.研究发现,岩浆作用控制下的热液活动集中在洋中脊轴部中央裂谷内,而构造主控型热液活动常发育在非转换不连续间断和拆离断层系统内.随着大洋核杂岩成熟,热液活动位置向着离轴方向迁移,并且热液类型由高温"黑烟囱"型向低温弥散流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多波束测深技术在国际上是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对国内外多波束 地形数据的广泛调研,对洋中脊附近洋底构造地貌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文中利用不同扩张速率洋中脊附近的50 m分辨率的多 波束地形数据,基于数字地形空间分析方法,利用不同滑动窗口和阈值自动识别来提取洋中脊附近地形面的最大、最小曲率 以及坡度,并以此对洋中脊进行构造解译。对中大西洋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洋隆两个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表明,基于地形曲面 曲率和坡度的洋中脊构造解译方法是有效且可行的,其结果为洋中脊构造样式解译提供重要参考。但是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7.
李江海  宋珏琛  毛翔 《地质论评》2019,65(3):551-557
二叠纪时期,泛大洋包围泛大陆并向其俯冲,在此背景下泛大陆内部洋盆呈现剪刀差式旋转关闭,并具有此消彼长的特征。前人通过自俯冲平面模型来解释泛大陆裂解过程中裂谷盆地的成因和泛大陆内部简单的应力状态,但是该模型与实际的地质背景相差较大。本文通过球壳三维模型,并考虑非洲核幔边界低速带以及阿拉伯地幔柱对泛大陆的影响,建立了二叠纪时期泛大陆所处的力学模型,模拟了泛大陆形成后古特提斯洋盆俯冲、关闭对大陆内部产生的应力应变影响。模拟结果显示三维球壳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该时期中亚区域发育的大型断裂、残余洋盆,也支持古特提斯洋盆剪刀差式关闭、新特提斯洋盆从古特提斯洋盆被动陆缘后侧张开的地质现象;非洲—阿拉伯板块的地幔垂向作用为新特提斯洋盆的张开提供了力学支持。由于在泛大陆分裂过程中,新老洋盆此消彼长、早期洋盆剪刀差式关闭的模式并不仅局限于古特提斯—新特提斯洋,本模拟结果可适当推广到其他洋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