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吴佳翼  曹学锋 《地震学报》1987,9(3):225-238
本文利用 ISC 和 USGS 的6级以上地震资料,计算了1964——1983年共20年的全球地震活动性指数.作者提出一种求 Ms-mb 回归线的方法,得出一组换算公式.计算表明,1964——1965,1968,1971,1975——1976各年全球浅源地震活动性水平较高,其中以1975——1976年的峰期最为显著.1984年已取代1954年成为20世纪中浅震水平的最低年份.按实际计算值,深震水平以1971年为最高,以1977年为最低.1977——1983年,全球浅震活动水平持续下降,深震活动水平长趋势上升.   相似文献   

2.
1985年第三季度发生的墨西哥地震和中国乌恰地震,显示了全球地震活动的进一步增强。1985年的地震活动正处在回升和“爬坡”阶段,但 A(b)指数可能尚未达到峰值。1985年全球地震活动的中心地带是美洲的西海岸。地震的迁移现象只是表观的,其实质是同一地震带上不同地点在短时间内先后发生地震。亚欧带上的地震活动正在逐渐加强。乌恰地震发生在兴都库什地震之后仅仅25天。笔者估计西南太平洋岛弧地区在1986年内将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深、浅震的频数比在1984年为1.59,1985年前九个月为1.11,可见深震减少和浅震增加的趋势已很明显。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前提出过,用地震活动性指数 A(b)来描述全球地震活动性。1984年 A(b)下降到1976年以来的最低值,但在1985年3月间智利发生了一次 Ms 7.8级地震,这似乎使得地震活动性开始增强。笔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估计:1986或1987年全球地震活动有可能达到下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4.
现存几个全球性地震目录中的深震震级标度彼此间是不一致的,为了能在统一而又严谨的基础上探讨本世纪以来全球深震活动的时空图象,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基式地震仪的观测资料,将阿部胜征的中、深震目录延续至1980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全球深震活动的重复特性。从而认识到,b 值的计算明显地依赖于用来测定的地震数目,有迹象表明,地震的累积频度随震级的分布是非线性的。本文进而沿用每年发生的深震次数、能量释放量以及震级一频度分布关系中系数 b 值随时间的变化,希图统观深震活动的特征。据此认为,在本世纪初,深震活动性较高,而在近期内深震活动性偏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板块相互作用的原理,对全球地震带作了新的具体的划分:Ⅰ带为美洲西海岸地震带;Ⅱ带为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Ⅲ带为大洋岛弧地震带;Ⅳ带为亚欧地震带;Ⅴ带为全球海岭地震带。各带地震活动水平从强到弱的顺序是Ⅲ,Ⅱ,Ⅰ,Ⅳ,Ⅴ。求出本世纪各年Ⅰ,Ⅱ,Ⅲ三带的地震活动性指数A(b),并对A(b)指数随时间的变化作了最大熵谱分析和周期图分析。结果显示Ⅱ,Ⅲ两带的周期成分与Ⅰ带有明显不同。Ⅰ带的变化较平稳,富于短周期成分,在1942年和1960年有两个峰期;Ⅱ带从1964年以来处于长趋势下降阶段,至八十年代已降至极小;Ⅲ带的五十年代事件效应显著,其变化趋势能较好地代表全球地震活动的变化总趋势。Ⅱ,Ⅲ两带有较强的长周期变化成分,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面积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1996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共发生6次强烈地震,其震级为6.9 ̄7.2。除亚欧带外,全球各大地震带均发生7级左右地震。这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地震活动正处于广义余震阶段。地震发展趋势在地域上逐渐扩散,强度逐渐降低。1995年全球地震的b值反常减小,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逐年变化基本上与全球同步,但稍有滞后。从1994年开始,全球深震活动连年上升,与浅源地震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7.
今年第二季度的全球地震活动接近于第一季度的水平,频次仍为29次,发生7.1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三个月中,每月都有一次海岭带的地震。同1984年相比,全球深震活动开始减少。吕宋岛有一次深、浅震相继发生的特殊震例。本文附表还补充了 PDE 震级不足6级、而中国台网震级较高的16次地震。  相似文献   

8.
1986年第四季度全球又发生了两次震级大于7~3/_4的a级大地震,成为全年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时段;1986年的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明显超过1985年而更接近峰值。全年深、浅震频数比经历了较大的起伏,总体上与1985年基本相同。东半球与西半球相比明显“缺震”。1987年全球地震活动的趋势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9.
系统分析了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三次MW9.0左右地震的孕育过程.验证了实际地震孕育过程与岩石力学实验揭示的应力积累过程和后续的临界状态(或亚失稳阶段)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中利用视应力和b值分析构造应力动态变化,以描述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之间的相关性的统计检验参量P值评价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地壳介质的临界状态.得到的结果显示,三次MW9.0左右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构造应力都表现出明显而连续的增加过程,持续6~10年左右.通过对应力增长期间震中附近较大区域内的b值下降幅度空间扫描,发现震前在破裂区及其附近存在一个b值下降幅度高值区,其相对下降幅度比其他地区都大,反映的是这个地区的应力增加幅度比其他地区都大.低P值(<5%)表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即,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震活动所在区域地壳介质处于临界状态.P值随时间变化表明,一般低P值在震前约4年内出现.在P值达到最低值期间,低P值(<2%)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未来强震震中关联性较好.低P值区是极不稳定区,初始破裂一般在其内及附近发生,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文中也给出了其他一...  相似文献   

10.
1989年第二季度,麦夸里岛发生8.3级大地震,全球地震活动增强。亚欧带东段继续有地震活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发生强震。根据美国 PDE 月报资料统计,1988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较低,深、浅震频数比较高,美洲带地震活动减弱,亚欧带地震活动同时增强。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属于高水平,有4次大深震和4次浅源大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34次,超过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中心仍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10月4日的千岛群岛地震是最大的浅源地震;6月9日的玻利维亚地震是最大的深源地震。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开始转折,揭开强烈活动期的序幕。各大地震带的A(b)值几乎按同一比例上升,显示全球地震整体性增强。全球地震A(b)值在6月和10月有两次高  相似文献   

12.
1995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恢复到1994年的高水平态势:浅源地震频数猛增,并出现两次Ms7.7以上巨大地震。大洋岛弧带成为本季度地震活动中心。所罗门群岛有两次中强震。菲律宾萨马岛附近发生大震群。千岛群岛大震的余震未息。秘鲁北部和缅印边界各有一次中深源地震。希腊发生中强地震两次。萨哈林岛地震显示全球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ity indexes of global earthquakesM ≥ 6 during 1964–1983 were calculated, using data of ISC and USGS. The authors suggested a method suitable to make a set of regression formulas betweenm bandM s. Calculation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global seismicity of shallow earthquakes during the years 1964–1965, 1968, 1971, 1975–1976 was higher than normal, especially the peak for the years 1975–1976 was more conspicuous. The year 1984 took the place of the year 1954 in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year of lowest global shallow focus seismicit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value ofA(b) calculated, the level of deep focus seismicity reached the highest point in 1971 and dropped to the lowest point in 1977. In the time interval of 1977–1983 the global shallow focus seismicity decreased continuously whereas the deep focus seismicity increased with fluctuations.  相似文献   

14.
1994年第一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仍为中等水平,三个月内共发生三次7级以上浅源地震。秘鲁-玻利维亚边界发生大深震。美国加州又发生强烈地震。大洋岛弧地震带本季度地震活跃。伊朗发生三次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5.
全球强震活动性的某些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6,8(2):137-145
根据阿部胜征新近研究和发表的均匀化全球大地震目录(1897——1980),获得如下几点关于全球强震活动性统计特征的初步认识:(1)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全球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的阶段;(2)在全球活动高潮时段中b值偏低,大陆地震区的b值偏低;(3)据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序列的结果,全球不同的地震区内,存在几十年尺度的强震活动高潮幕和平静幕交替出现的现象;(4)北半球大陆浅源强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特征有关。上述特征对估计全球和不同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可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4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在维持了一年多的中等水平以后,出现了高水平的活动。全球地震如1993年,继续以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为中心,千岛群岛和日本本州以东接连发生海沟浅源大地震。1993-1994两年,全球最大地震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菲律宾海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多次,日本南部近海海槽区发生大地震的形势更加迫近。中国大陆东半部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迹象,1995年,中国华北地震活动将有新发展。本季度美洲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要地震活动区的地震间隙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地震间隙和强度变化分析了本世纪全国及国内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强以 上地震活动特征,间隙大多在5.5a内,一半以上在2.5a内,最大间隙近18a.50年代 以后全国7.5级以上和7.0级以上、青藏块体7.0级以上地震活动及近20a来台湾 7.0级以上、华北和四川6.0级以上地震活动明显减弱,20-30年代青藏块体北部大 震的活动影响一直持续到70年代,5.0-6.5级地震活动自80年代明显增强,云南 70年代后形成的地震活动高潮实际上从60年代就开始增强,华北和台湾地区表现 了强震前活动增强而甘宁青地区表现了强震后活动衰减的典型过程,制约我国地震 活动的大三角应力场、东部应力场和全球应力场具有长期稳定的20a周期性,后面的 应力场依次滞后于前一个应力场约1/4个周期,前两者起主导作用,青藏块体东北缘 的地震活动除受东部应力场的影响外,还与青藏块体地壳物质东流的重要作用有关, 今后几年要特别注意四川和甘宁青6.0级以上、甘肃地区5.0级以上及新疆7.0级 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8.
杜品仁 《地震研究》1993,16(3):221-228
本文根据月球交点运动周期规律,发现全球主要地震区的浅源大地震(1897—1990,Ms≥7.0)都存在18.6年地震轮回:活跃期为12.4年,平静期为6.2年。根据最好的统计结果,13个研究区中有4个区这种轮回存在的置信水平为95%,有9个区为98%。本文给出了各研究区的范围、各活跃期的具体时间、x~2检验结果和时空分布图。本文还定义了标志震级Mm来反映各研究区不同的地震活动水平。本文的结果可以充分代表全球浅源大地震的活动图象,为认识地震轮回的机制和地震的混沌性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