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CT成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和影像诊断为HSOS的6例(男2例,女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分析增强CT成像上肝实质、肝脏相关血管及其他扫描范围相关影像变化,并参考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结果,总结分析HSOS增强CT的特征。结果:CT平扫6例均表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增强后6例均表现为“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1例除此之外还可见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5例三支肝静脉均未见显示,1例肝左静脉未显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变细成线样改变。下腔静脉肝段3例重度狭窄,3例稍受压,但所有病例经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均证实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CT平扫所显示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匀减低和增强扫描所显示肝实质“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或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特点有助于HSOS的诊断。但增强CT对诊断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是否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其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病理确诊的PSH患者的CT征象,3例仅行胸部CT平扫,余36例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男6例,女33例,平均年龄(46.9±14.36)岁,均为单发病灶,左肺19例,右肺20例。周围型30例,中央型9例,胸膜下32例(15例宽基底贴于胸膜),非胸膜下7例。病灶最大径5~57 mm,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11例边缘见浅分叶。平扫33例密度较均匀,6例欠均匀,平均CT值(34.0±13.4)HU,12例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多为中等至明显强化(30例),22例强化较均匀,14例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见低密度坏死区。动脉期平均CT值(77.0±25.6)HU,静脉期病灶呈渐进性或持续强化,平均CT值(91.0±17.1)HU。贴边血管征30例,周围磨玻璃密度影4例。结论:PSH的MSCT表现中贴边血管征、周围GGO征、显著肺动脉征、空气新月征及尾征,具有相对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程长、演变复杂且累及范围广的疾病,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准确、全面地识别、评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如是否处于活动期、肠管狭窄性质、有无其他系统病变等,对指导治疗尤其重要;仅依赖临床指标或内镜检查的评价方式,存在缺陷,影像学的监测作用不应忽视。本文将重点阐述CT与MRI在监测克罗恩病活动性、纤维化、肠腔狭窄、瘘管与脓肿、消化道外病变中的价值,介绍相关的新技术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错构瘤的MSCT平扫及22例MS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MSCT上所有结节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密度(无钙化)的12例,占37.5%,既有脂肪又有钙化的8例,占25.0%,只有钙化的2例,占6.3%.增强扫描(22例)强化值<20HU的20例,占90.9%,强化形态呈间隔状强化16例,占72.7%.结论:肺错构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和钙化有助于诊断,动态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脂肪栓塞综合征的X线及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被诊断为肺脂肪栓塞患者的影像资料,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患者的胸部X线片及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评价。结果:行X线片扫描5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分布的片状密度增高影,2例表现为双肺中下野分布为主的片状阴影,1例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强。行CT检查5例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3例弥漫性分布、1例呈"地图样"片状分布、1例合并肺小叶间膈增厚呈现网状阴影),3例表现为多发实变影或结节影,2例合并有双侧胸腔积液。结论:X线平片仍是诊断肺脂肪栓塞比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螺旋CT能够提供更多特征性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pPNET的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强化方式及转移情况等。结果: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8~71岁,中位年龄34岁。14例pPNET中发生于腹腔4例,腹膜后3例,盆腔3例,后纵隔2例,肋骨1例,骨盆1例。8例为单发肿块,6例表现为多发肿块或结节。12例(85.71%)患者病灶直径≥5 cm。单发者多呈不规则分叶状。CT平扫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见低密度坏死区,4例病灶内见点片状钙化。病灶实性部分平均CT值约为41.18 HU,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增加了14.85 HU、21.42 HU和22.50 HU。多发者呈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肿块,密度、边界及强化方式与单发者近似。合并病灶周围静脉血栓者2例。12例胸腹盆部患者中7例有周围淋巴结转移。3例患者合并腹膜转移。结论:pPNE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增强CT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扫描技术在小肠炎症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18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男53例,女65例,平均年龄48.5岁)行256-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情况等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18例患者中,小肠炎症性病变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5岁),其中Crohn病12例(因克隆恩病肠壁增厚引起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小肠结核1例,病毒性肠炎1例,小肠黏膜一般炎症7例,另外2例临床无法确诊。MDCTE诊断21例,4例漏诊者均为一般炎症。结论:小肠炎症性病变在MDCTE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MDCTE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对小肠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共计18个病灶,均为单侧,10例位于左侧,8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径范围从1.5~18cm,平均8.7cm。13例腹腔见积液,其中4例同时合并有胸腔积液。18个病灶多数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例伴有浅分叶,4例形态不规则,边界或大部分边界清晰和光整。肿瘤呈较均匀实性密度7例;囊实性密度11例。增强后囊性部分三期均未出现强化;实性肿块或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或渐近性轻度强化,增强后延迟期与平扫比较实性部分CT值增加幅度为2~18HU,未超过20HU。结论:卵巢卵泡膜纤维瘤CT特征性表现为单侧边界清晰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增强后轻度强化,有时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9.
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3cm)46例,全部行HRCT扫描,分析其各种CT征象。25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病灶强化前后CT值增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HRCT表现:①分叶征(91.3%);②毛刺征(87%);③胸膜凹陷征(78.3%);④血管集束征(54.3%);⑤空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34.8%);⑥棘状突起(32.6%);⑦磨玻璃样密度(10.9%);⑧钙化(8.7%)。强化前后CT值增幅20~30HU占16%,30~65HU占76%,>65HU占8%。结论 :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是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重要的检查手段。同时具备3个及其以上CT征象,尤其是前5个征象中2个以上即可确诊,其正确率为91.3%。强化前后CT值增幅在20~65HU之间,对于肺癌诊断更加可靠,正确率达92%。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巨淋巴细胞增生症胸腹部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自2000年1月至2014年9月收集的60例巨淋巴细胞增生症患者,运用西门子16排CT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患者的胸腹部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具有低或稍低密度15例,缺乏均匀的密度10例。通常情况下,肿块具有较为均匀的密度,胸腹部肿块均有显著强化,部分强化不均匀,腹膜后肿块部分有斑点状、片状高密度钙化存在于中央;缺乏均匀密度的肿块,增强没有显著强化存在于中央;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分别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强化方式和附近脏器受压情况。结论: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具有较高的胸腹部误诊率,增强扫描病变呈现几乎同步于胸腹部主动脉的显著强化,延迟持续中度强化,在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克罗恩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质量及肠壁相对强化值,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该病患者腹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CD,并进行了小肠CTE检查的30例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碘浓度为400 mg/mL),常规浓度组(B组碘浓度为350 mg/mL)。所有患者通过自动触发技术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对腹部主要血管显影质量以三级评分为基础进行评价,对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及肠壁强化进行以CT值测量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计算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定性评价上,动脉期腹部血管成像质量A组高于B组(P<0.05)。定量评价动脉期A组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值均高于B组(P=0.025),且A组在肠壁的动脉期相对强化值(39.25±11.99) HU高于B组(30.27±11.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皆高于B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主干分支强化程度更高、显影更佳,对病变肠壁强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局部并发症的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在CT和MRI观察局部并发症的部位、数目、CT密度/MR信号、囊内碎屑、与主胰管关系以及是否继发感染。结果:本组21例患者合并胰腺假性囊肿(PPC),共见31个PPC病灶,其中小网膜囊PPC最多(12个/31个),PPC囊内均未见坏死物;临床上8例手术切除,13例保守治疗。43例患者合并包裹性坏死(WON),WON病灶与胰管交通11例,感染伴囊内气泡5例,所有WON灶内见脂肪和/或坏死物残渣;临床上22例手术切除,21例保守治疗。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和急性坏死性积聚(ANC)见于AP起病的早期(2周内),CT和MRI诊断不难。结论:CT和MRI检查对于AP局部并发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CT显示病灶内气泡及脂肪密度直观明了,MRI显示少量坏死物及脂肪信号更敏感,两者作用有时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胰腺癌胰外神经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实验组20例胰腺癌患者及对照组50例健康人腹腔神经节的形态、大小及各期CT值变化。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MSCT对腹腔神经节侵犯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实验组腹腔神经节形态为粗条形,周围脂肪间隙不清;对照组腹腔神经节形态为细条形或小结节形,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实验组双侧腹腔神经节长径、短径均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左侧腹腔神经节3期扫描CT值均大于对照组。与病理结果比较,CT对胰腺癌腹腔神经节侵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60%和75%。结论:MSCT对胰外神经浸润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清晰显示腹腔神经节的形态、大小及CT值变化,当出现腹腔神经节呈粗条形增大、脂肪间隙不清及明显强化时,提示已有肿瘤的神经侵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在肠道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39例肠道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口服水造影检查技术,运用工作站多平面重建(MPR)方法,获得冠状面、矢状面重建,结合横断面图像,对39例肠道肿瘤患者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肠道肿瘤中,小肠肿瘤5例,其中腺癌2例、间质瘤2例、淋巴瘤1例;回盲部肿瘤3例均为腺癌;结肠肿瘤22例(包括升结肠11例、横结肠4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4例),其中腺癌17例、间质瘤4例、淋巴瘤1例;直肠肿瘤9例均为腺癌。肿瘤并发肠梗阻2例,合并肠套叠1例,肿瘤穿孔1例。肿瘤侵及深肌层28例,突破浆膜层侵犯周围脂肪间隙16例,周围淋巴结转移10例,肝转移1例。结论: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肿瘤检出率高,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变部位和周围侵犯情况,有助于对肿瘤的定性,对术前诊断肠道肿瘤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粪便征(SBFS)在小肠梗阻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76例小肠梗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56层CT增强检查,应用多种后处理成像方式分析获得病例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梗阻程度将病例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按梗阻的病因类型,分为粘连组、炎症组、肿瘤组、克罗恩病及疝气组。将每组中出现SBFS的病例归入其所在组阳性病例中,未出现SBFS的病例归入其所在组阴性病例中。详细记录每组阳性病例中SBFS的长径范围及其与梗阻移行带的关系。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SBFS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结果:选取的76例小肠梗阻患者中42例出现了SBFS,其中轻度组13例(17.1%)中出现SBFS 2例(15.4%);中度组25例(32.9%)中出现SBFS 16例(64.0%);重度组38例(50.0%)中出现SBFS 24例(63.2%)。选取的76例小肠梗阻患者中粘连组45例(59.2%)中出现SBFS 22例(48.9%);炎症组10例(13.2%)中出现SBFS6例(60.0%);肿瘤组8例(10.5%)中出现SBFS 5例(62.5%);克罗恩病组7例(9.2%)中出现SBFS 5例(71.4%);疝气组6例(7.9%)出现SBFS 4例(66.7%)。在各组阳性病例中,35例(83.3%)患者的SBFS能明确定位到梗阻移行带,其长轴范围约为4.5~22.1 cm,CT值范围约-215~9 HU。SBFS在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中出现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FS在粘连组、炎症组、肿瘤组、克罗恩病组及疝气组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FS能快速准确定位小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节约诊断时间,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鼻窦CT断层扫描联合CD24检测在鼻窦癌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鼻窦癌患者及50例鼻窦炎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鼻窦CT断层扫描联合CD24检测,以病理检测作为金标准,分析鼻窦CT断层扫描、CD24单独及联合诊断鼻窦癌的价值。结果:采用CT断层扫描诊断的阳性共48例,CD24检测阳性共51例,平行联合诊断阳性共59例,系列联合诊断阳性共40例;系列联合诊断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平行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平行联合及系列联合诊断鼻窦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术前鼻窦CT断层扫描联合CD24检测在对鼻窦癌进行诊断时,可有效提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效能,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E评价克罗恩病(Crohn)活动指数(CDII)与Harvey-Bradshaw指数(HB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两家医院病理证实的30例CD患者为研究对象,HBI评分后行MSCTE检查并根据CD影像指数评分表评价Crohn病活动指数,比较CDII与HBI在CD活动度分级差异及相关性。结果:CDII与HBI在CD各分级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CDII和HBI在CD活动度各级中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DII与HBI呈显著相关性,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扫描图像联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评判小肠袢聚集对预测腹膜假黏液瘤(PMP)患者小肠系膜挛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黏液瘤科17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假黏液瘤的患者,其中31例术中证实存在小肠系膜挛缩,148例无小肠系膜挛缩,通过CT轴位、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技术分别进行小肠袢聚集的判定,并进一步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诊断效能,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ROC曲线及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小肠袢聚集的检出率:VR>冠状位>轴位>矢状位,对系膜挛缩诊断效能的预测:VR>冠状位>轴位>矢状位。采用ROC曲线分析小肠袢聚集对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诊断效能:轴位敏感性58.8%、特异度79.6%、阳性预测值46.5%、阴性预测值86.5%;冠状位敏感性55.9%、特异度89.6%、阳性预测值61.4%、阴性预测值87.1%;矢状位敏感性50.0%、特异度72.6%、阳性预测值35.4%、阴性预测值82.8%;VR敏感性76.5%、特异度78.8%、阳性预测值52%、阴性预测值91.8%。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通过轴位、冠状位、矢状位、VR对小肠袢聚集的判定与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结果有较高相关性。结论:单一轴位CT图像对于小肠袢聚集的评价效能有限,结合冠状位和VR,有助于提高小肠袢聚集评价的准确性;小肠袢聚集对于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结果有较高相关性;单纯利用小肠袢聚集判定小肠系膜挛缩,敏感度及特异度有限,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研究提高术前小肠系膜挛缩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CT能谱诊断在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60例,按照的疾病发生部位将其分为淋巴瘤组、肺腺癌组以及胆管癌组,安排各组患者接受CT能谱成像检查,对比各组淋巴结在不同能量下的CT值,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预后判断,能谱的范围应保持在40~140 keV之间,梯度为10,对比不同组患者在同一能量下淋巴结中含水量以及含碘量的差异。结果:能量达70 kev时所呈的图像最清晰,此数值在各组患者中均适用,相同的能量状态下,各组患者转移性的淋巴结碘含量以及CT值大小关系为:淋巴瘤组>肺腺癌组>胆管癌组(P<0.05)。各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中的含水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癌组的预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他组(P<0.05)。结论:应用CT能谱进行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疾病诊断能够通过检测的碘含量判断疾病发生情况,不同来源的转移性淋巴结在70 keV下的CT值差异较大,可作为观察转移性淋巴结中的能量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体成分信息,探讨QCT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2例,根据不同的透析时长分为3组,运用定量CT技术测定患者的骨密度值、腹部脂肪及肌肉含量,同时选取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6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透析组骨质疏松者占17.70%(11例),骨量减少者占30.60%(19例),而在健康对照组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者分别占6.50%(4例)和16.10%(10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透析组的腹内脂肪和皮下脂肪含量分别为(113.70±63.29)cm2、(80.65±59.67)cm2,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35.90±58.80)cm2、(122.26±54.94)cm2,透析组L3-SMA<对照组 L3-SMA,(107.00±30.70)cm2<(121.37±32.87)cm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不同性别透析患者中,男性透析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值为(156.11±51.94)(mg/cm3),与女性(124.29±50.89)(mg/c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的皮下脂肪含量要高于男性,而男性和女性的腹腔内脂肪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组的骨密度值和L3-SMA变化与透析时间长短无差异。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腹部脂肪及肌肉含量低于健康人群,定量CT对体质成分监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