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象》1977,(9)
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各种动物、植物和无生物都会有程度不同的物象反应。根据这些反应来预测未来天气、展望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叫做物象测天。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象测天经验,这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具  相似文献   

2.
干支测天法,是流传于民间的几千年来的一种预测天气变化的工具。是广大劳动人民测天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始于春秋战国时的道法儒墨四家的百家争鸣时代。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风、雨、雪、霜等天气现象,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即农谚)表达外,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世界解释为是由金木水  相似文献   

3.
《气象科技》1975,(5):2-3
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农业气象科学也发生、发展得最早。远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反映季节和农事活动关系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此后在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又形成了反映冷空气活动规律的四十六个“农暴日”,积累了丰富的测天经验,仍为我们今天所采用,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雄辩地证明:劳动人民创造气象科学并推动气象科学的前进。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科学发展历史看,作为自然科学的气象学就是从观云测天开始的。《史记》、《相雨书》、《观象玩占》、《乙已占》、《三辅黄图》、《农候杂占》、《武备志》、《田家五行》、《农政全书》等著述中,都有丰富的观云测天记录,诸如测风、测雨、测湿、观云和察看虹、晕、露、霜、雪等自然景象的记载,莫不俱备。我国气象观测记录之早,积累资料之长,观云测天方法之多,群众预报经验之丰,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竺可桢教授就是继承我国气象科学优  相似文献   

5.
我国广泛流传着许多气候谚语。它们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同自然斗争的经验结晶。它有着很强的地方性。对于这些谚语需要我们用当地资料加以验证,将其适宜的拿来应用。  相似文献   

6.
茫茫宇宙,气象万千。人类就生活在这瞬息万变的大气海洋中。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根据考古发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关于风、云、雨、雪、虹和雷电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并有人们占卜天气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气象》1975,1(1):27-27
云与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看云识天的经验。为了使广大群众了解看云识天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气象变化的规律,以战胜自然灾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天气谚语是从古以来劳动人民予测天气经验的结晶,用现代科学吸收与发扬它,是气象工作者的责任之一。本文作者多年来坚持在平时工作中制作天气新歌谚,语言简炼生动,是可喜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日、月引潮力与台风强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振球 《气象》1975,1(9):18-20
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不仅产生海洋潮汐,而且还产生固体潮(地球外壳上下振动)和大气潮。可是,过去一般认为对流层中大气潮的作用不大。然而,我国劳动人民在历代与天奋斗的实践中,却积累了不少用天文条件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例如,沿海渔民就有“台风来临如遇朔、望日,则风大雨大,容  相似文献   

10.
易仕明 《气象》1975,1(1):2-3
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可是林彪一伙捡起孔老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破烂,自比“天马”,自称“天才”,把广大劳动人民说成只知“怎样搞钱,怎  相似文献   

11.
相风铜乌     
胡善美 《气象》1975,1(6):29-29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素称发达的农业,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许多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气象知识。在劳动人民发展气象科学技术的伟大斗争中,我国历史上的法家人物,继承和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现在广泛应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早在2500多年以前的周朝,已有“二至”,“二分”的节气,到秦汉时代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全确立。最初只在黄河流域应用,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交通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逐渐推广到其他各地,结合当地农事活动而得到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3.
马甘 《青海气象》2004,(2):65-65
谚语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闪烁着智慧的异彩。谚语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劳动生产中产生的,有农谚和气象谚,这是劳动生产的经验结晶,是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道理;一  相似文献   

14.
杨德生 《气象》1978,4(1):34-34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看天经验,有许多关于长期气候预报方面的农谚,世代相传。如“夏至五月端,麦贵一千天”、“清明对立夏,牛羊不上山”、“夏至小暑在同月,集中力量种山药”、“冬至头,冻死牛”……等,不仅反映了节气在农历不同日期时的气候特点,而且还指出了未来气候的演变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夏至五月端,麦贵一千天”的农谚,在我国中纬度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农村广泛流传,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积累了丰富的观云测天的经验。现代气象学的常识也告诉我们,云是大气中各种物理因素互相影响共同运动下的产物。不同的云可以反映不同的天气系统,预示着不同的天气变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方的云天变化就是一幅生动、形象、直观的“天气图”。 本文介绍的上海宝山地区冬季一次连阴雨前的云天演变,虽有其季节上和地方性的特点,但用云的系统演变来反映天气系统的性质、来向、强弱、进退、快慢,进而预报未来天气的变化,却带有普遍的意义。 我们希望大家都来摸索总结本地云天演交与天气变化的规律,为发展我国的县站天气预报,建立我们自己的天气学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茫茫宇宙,气象万千。人类就生活在这瞬息万变的大气海洋中。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根据考古发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关于民、云、雨、雪、虹和雷电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并有人们占卜天气的记录。到了周代,人们对天气现象的相互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新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气象科学的发展。这时已有了八风的记载和云的分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充实完善,观测气象的活动也日益增多。到了唐朝,李淳风将风向进一步区…  相似文献   

17.
张家诚 《气象》1975,1(12):15-16
我国天气预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天气预报知识来源于生产,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古代劳动人民,是我国天气预报最早的主人。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关于天气预报的民歌。“朝(阝齐)于西,崇朝其雨”(早晨西方有虹,这一天就会下雨),“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东风劲吹,阴雨将到),“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天上层状  相似文献   

18.
章淇 《气象》1984,10(3):22-23
农业生产是在露天进行的,随时随地都要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因此,农业生产迫切地需要气象的服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而农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速度的快慢对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我国气象工作为农业的服务,就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人类很早就知道了探索气候规律和预测天气以决定农事活动的重要性。著名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杰出成就之一。而在近代的气象学研究中,农业气象也很早就已受到重视并早已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加强,却也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5,(2):2-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西周我国农作物品种已有“百谷”之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我国古代气象学是劳动人民适应农业生产和战争的需要,在与天斗、与地斗、与儒家反动“天命论”斗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一门科学。历史上,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气象科学的发展。在劳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创造科学的基础上,法家的政治路线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气  相似文献   

20.
云的分类     
童乐天 《气象》1980,6(8):34-36
云是大气运动的产物,又是天气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云的观测是气象观测中一个难度较大的基本项目。而天上云的构成就好象是一幅立体的天气图,我国自古以来,在“观云测天”方面已有许多群众经验。为帮助广大气象观测人员进一步掌握这个基本观测项目,并为气象站、哨的预报人员在“观云测天”方面提供一些基础知识,本刊从本期起举办《云的基础知识》讲座。读者对本讲座有什么要求和意见,请及时告诉我们。——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