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旅游社区是承载多元文化、彰显城市魅力的空间载体,是城市旅游特色目的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点评客观地记录了游客对旅游地的感受,为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运用文本挖掘法对旅游者发表在百度旅游、携程旅行网等有关北京市典型城市旅游社区的点评进行质性研究。通过分析国内旅游者对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等5个旅游社区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感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旅游社区认知形象要素可归纳为建筑类、饮食类、文化类、相关地名、(适游)群体、业态等6个群组;(2)各旅游社区情感意象各有特点,体现出一种对认知形象的延伸,但总体而言,文化和氛围类的情感意象较为突出;(3)旅游者对旅游社区的情感态度以喜欢和肯定为主,但在文化理解和感受等方面,各旅游社区存在差异;(4)旅游社区的类型可归纳为历史文化型、现代文化型、综合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南宇  史婧  赵利敏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103-107,144
运用旅游客源市场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空间方面统计了大量相关数据,重点调查分析了西北五省区国内客源市场的定位和消费潜力,运用EXCEL软件统计、文献分析等方法,定量计算了1999—2009年11年间西北五省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概况、旅游产业竞争力、年度变动指数、旅游区位熵、客源市场行为特征等评价指标;建议通过合理定位西北五省区国内客源市场,针对性地开发西北五省区旅游资源,选择合理的客源市场目标层,实施分级开发,并提出开拓西北五省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3.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省区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段区域,科学地评价该区域旅游资源,有利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挖掘旅游发展潜力,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西段的发展。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段即中国西北五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段五省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与丝路文化紧密相关,空间分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大体一致。在空间上,三类旅游资源群呈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向的一致性,体现出各具特色的空间集聚优势,即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群主要以兰州和西宁为中心,呈现椭圆状分布;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群主要以西安为中心,呈现放射状分布;综合风景旅游资源主要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呈现带状分布。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级别和开发程度呈现"整体分散"与"局部集中"并存的特点,但许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还处于原生态,尚未进行规模化开发,以此为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利用及区域旅游合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是旅游地形象研究的7类主题之一。文章基于旅游地形象构成模型,提出了从整体角度评估旅游前后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思路,拓展了注重构成旅游地形象多维属性变化的旅游地形象评估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两配对样本t检验等定量方法,分别评估对比分析了构成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以及整体形象三大组分在旅游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程度,并以旅游前后安徽天堂寨风景区形象感知差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验证了旅游地形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从整体角度比较旅游前后旅游地形象的变化态势以及变化差异的显著程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徐琳琳  周彬  虞虎  张鹏飞 《地理研究》2023,42(2):422-439
重大节事活动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具有时序动态特征,分析其内在机理有利于促进目的地营销和竞争力提升。本文采用Python数据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爬取国内知名旅游门户网站的旅游评论,从“认知-情感-整体”3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探究2022年冬奥会申办期、筹备期、预热举办期的张家口城市旅游地形象的时序变化特征,解析特殊时期冬奥会对城市旅游地形象的潜在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的城市旅游地形象构成要素日趋多元化,冬奥会的作用效果由弱变强。张家口市的冰雪旅游形象关键度不断提升,经历了由模糊向具象转变的细化过程,情感形象产生积极变化;(2)冬奥会对张家口城市旅游地形象产生了渐进式影响效应,通过旅游体验的建构作用、投射形象的引致作用和品牌感知的晕轮作用发挥效果。冬奥会推动张家口市的产品业态创新、基础设施升级及服务水平提升,通过改善游客体验对城市旅游地形象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对东道主城市的旅游营销和规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形象认知心理分析与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当前旅游地形象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从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角度探索旅游目的地形象问题的作用和意义。分析旅游地认知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机理,从理论和方法上提出针对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地认知形象测评基本思路,对在旅游地开发与发展过程中如何认识及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村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特殊旅游地正日益受到关注,古村落旅游也成为旅游的热点;国家从保护、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台了古村落中的精品———历史文化名村的相关规定。以相关概念和古村落旅游进展为基础,探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吐鲁番地区吐峪沟乡麻扎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以资源评价和旅游定位为前提,结合麻扎村实际提出双村模式旅游保护设想和体验性旅游开发模式。旨在探讨历史文化名村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同时为我国西部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晓丽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km2,总人口1069.6万,是安徽省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富集度都很高,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脆弱、整体旅游形象不明、缺乏王牌产品、整合开发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模式,即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旅游地开发过程中,文化事项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即旅游文化开发是一个极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并且缺少成熟的研究方法,具体到实践中可操作性还比较弱。在查阅了国内近20年中的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应用理论、开发实践、方法探索3个方面对国内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国家湿地公园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也是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基于游客网络评论文本和“认知-情感-整体”旅游形象模型,采用共现高频词组、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对广东省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形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国家湿地公园认知形象维度包括旅游环境、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与设施;游客对旅游环境、旅游景观和旅游活动的感知较好,对旅游服务与设施存在服务人员态度和门票价格方面的负面评价;(2)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3)整体形象为“生态型”和“休闲型”。研究结果验证了“认知-情感-整体”旅游形象模型,丰富了国家湿地公园和旅游形象的研究结果,对广东省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与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一体化浅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旅游空间的连续性以及区域文化的相似性奠定了长三角旅游合作的基础。推动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需要从观念、机制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创新。观念更新是长三角旅游合作的关键,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历史文化为线索,以交通为纽带,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联动,统一市场建设,整体形象营销,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制定旅游合作规划,加大旅游市场拓展、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共同构建长三角旅游经济圈。   在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必需加强政府的合作和联动,打破地区分割,加强统一市场建设;同时,加强地区间发展的协同和协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旅游圈的旅游资源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脉络,以交通为纽带,针对圈内外市场特点,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实现多样化产品形式,构建若干个主题不同、功能互补的旅游业圈。长三角旅游合作要取得成功,必须有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保障措施。通过旅游资源的重组和共享、旅游产品的更新和提升、区域旅游功能分工、客源市场的共同开拓与互换、联合促销、旅游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及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构建等,长三角范围内不同城市的旅游产业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张建忠  孙根年 《地理研究》2012,31(11):2104-2414
旅游地的成长是一个由发现引入、加速成长、走向成熟到最终衰退的生命过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旅游地成长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必须采用动态的管理措施来实现旅游产品创新和旅游地系统提升。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1986~2010年乔家大院旅游人次、游客增长率以及指数模拟曲线等指标系统分析了大院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表明:乔家大院旅游地经历了4个阶段,即:探索阶段(1986年以前)、参与阶段(1987~1995年)、发展与巩固阶段(1996~2008年)、衰退阶段(2009年~至今).乔家大院已经进入“衰退期”,不仅要对资源整合营销,而且要改善旅游环境,营造良好运营氛围的战略;同时适应市场需求,深挖文化因子;实行产品差异化策略,打造特色大院旅游产品和提升大院旅游地体验性,打造大院体验旅游创新产品。  相似文献   

14.
边缘型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时代面临的重要命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一些边缘型旅游地开始逐渐成长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区",研究空间与研究意义日益凸显。以具有典型边缘性特征的宣城市为实证,从区位空间、旅游资源、旅游形象、旅游交通和旅游经济等角度剖析其多重边缘化特征,探讨边缘化形成的主要机制。地处省际交界区、地域特征典型性不足是边缘化形成的自然诱因,周边核心旅游地遮蔽效应显著是边缘化形成的空间致因,经济支撑能力薄弱是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制因,政策惠及偏少是边缘化形成的人为促因。边缘型旅游地应实施多元比附、突出个性差异、完善要素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近年出现的"申遗热"现象,大量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入公众视野。如何变"隐性"为"显性",实现资源的旅游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对现阶段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隐性旅游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以梳理,并结合目前国内外遗产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了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界定、特征及显性化方法;以山西侯马为案例地,探讨了其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显性化途径,以期对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大多数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前景而言,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以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测算案例地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值,探讨了该类型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开发社会文化变化的感知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开发将使农业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发生较大变化,且总体上呈正向发展;(2)不同特征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对变化持积极态度;(3)家庭收入、旅游移民、社会治安、建筑服饰等文化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对该地未来旅游发展的态度;(4)只要能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其变化方向,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并促进旅游地更好的发展。论文还对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文化影响调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北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开发应凸现人文精神价值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王啸  甘枝茂 《干旱区地理》2003,26(3):291-295
在阐述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其发掘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在艰苦的环境中开拓进取得精神;大漠戈壁的特殊审美景观。同时就人文精神的发掘提出了开发、保护、引入、宣传等建议,包括:首先调查西北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然后评估其历史与现实价值。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借助国内外优秀人才、经验和资金开发专题旅游线路,组建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旅游活动,建造与西北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人造景观等;通过导游的专业讲解、旅游书籍的普及、西北旅游新形象的设计和媒体等相关文化活动进行大力宣传等,实现深层次的开掘西北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人文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开封旅游资源及历史文脉研究、旅游形象认知调查、旅游形象替代性分析等前期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封旅游形象的策划与构建要突出“北宋文化”和“黄河文化”理念,以古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设宋文化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旅游文化名城;在此前提下,从视觉形象塑造、视觉识别系统形象设计和行为形象设计等方面对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客家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运用游客满意理论,测评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发现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因子,探讨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结果表明,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满意度显著影响因子。提出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形象策略、市场策略、产品策略、环境策略、管理策略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的形象价值、产品价值、环境价值和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旅游形象感知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核心认识,对旅游地形象建设与塑造具有指导意义。为揭示国外游客对长江三峡旅游形象的感知内容,以猫途鹰(TripAdvisor)网站的长江三峡英文游记为数据样本,运用扎根理论建构国外游客的感知体系,借助Nvivo Plus 12软件对感知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表明:国外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认知形象感知符合三峡自然属性;国外游客对游轮设施与服务的情感形象感知呈现极化的特点;旅游购物对提高国外游客的三峡旅游形象感知具有潜在价值;良好的旅游软环境有助于激发国外游客的三峡旅游积极意愿;国外游客对峡谷奇观印象深刻,对三峡旅游总体形象感知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