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川盆地、中下游砾石层、江汉盆地、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及边缘海盆地(莺歌海盆地、台湾岛)的物源示踪结果进行归纳梳理,笔者认为:1)长江演化争论的焦点问题依旧是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的形成,但争论的问题已拓宽至古水系模式、侵蚀-沉积过程、夷平面形成等诸多问题。2)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形成的时代尚未取得共识,即长江的形成时代和过程还存在争论。长江中下游砾石层和江汉盆地沉积物具有复杂的源区供应,仅依靠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无法有效区分长江上游的物源信号;江汉盆地和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记录对于三峡贯通的初始信号仍未达成一致;剑川盆地和昔格达组沉积物的年代及其物源意义对于金沙江南流(东流)的指示意义存在广泛争论;海洋沉积约束长江和红河水系演化模式的物源信号也存在争议。3)在长江流域各沉积盆地进行物源研究时,建议加强海陆沉积对比。从地貌-构造演化-沉积古地理-气候变迁的角度,将能更加全面地...  相似文献   

2.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ESR年代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史正涛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163-168
采用ESR(电子自旋共振)方法, 对酒西盆地老君庙剖面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系统测年.结果表明,玉门砾岩开始沉积的年代为3.45 Ma ,结束时间为0.94 Ma;酒泉砾石层自0.84 Ma堆积.玉门砾岩开始堆积的时间大约是祁连山和青藏高原北部强烈隆升开始时.  相似文献   

3.
福州盆地埋藏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以14个钻孔地层编录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初步总结了福州盆地埋藏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特征。福州盆地沉积始于晚更新世中期(约56.5ka BP),由砾石、砂、黏土、淤泥组成,总体表现为从下至上粒度变细的沉积序列,地层岩性横向变化较大;盆地内发育3层淤泥,第1,2层淤泥发育于全新世中晚期,时代为1.44~7.86ka BP,为“长乐海侵”的产物,第3层淤泥发育于晚更新世晚期,时代约为44~20ka BP,为“福州海侵”的产物;盆地埋藏晚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分为4个组,从老至新分别为龙海组(Q3pl)、东山组(Qhd)、长乐组(Qhc)与江田组(Qhj)。龙海组归属上更新统,划分为3段,其余3个组归属全新统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北缘老君庙背斜晚新生代磁性地层与高原北部隆升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河西走廊新生代沉积敏感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隆升过程. 酒泉盆地玉门老君庙剖面高分辨率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疏勒河组胳塘沟段和牛胳套段的年龄分别为>13~8.3 Ma和8.3~<4.9 Ma, 玉门砾岩、酒泉砾石层和戈壁砾石层的年龄分别为3.66~0.93, 0.84~0.14和0.14~0 Ma. 岩性和岩相变化表明祁连山自约8 Ma起, 6.6 Ma略有加速, 由较低的高度开始逐步隆起, 盆地沉积从细粒的湖相砂岩-泥岩逐步转变成粗粒的洪积扇沉积, 至约3.66 Ma后, 祁连山开始急剧地整体快速隆升, 并经约<2.94~2.58, <1.8~1.23, 0.93~0.84和0.14 Ma多次阶段性快速隆升, 祁连山最终被抬升到今天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含钾盐地层年代学认识不清楚,是造成特提斯构造域东南端大型钾盐矿成矿模式和机制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文章针对云南思茅盆地南部江城剖面含钾盐地层勐野井组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剖面总厚度932m,共采集了948个古地磁定向岩心和4件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样品.利用系统热退磁法分离出了857个有效特征剩磁方向,倒转检验、褶皱检验和岩相学分析表明其可能为原生剩磁方向.这些特征剩磁方向揭示出剖面含有七个正极性带(N1-N7)和七个负极性带(R1-R7),可与国际标准极性柱(GPTS2012)的极性期C27r~C34n对比,揭示勐野井组地层的沉积年代序列为>112至~63Ma,不同于传统认为的勐野井组等同于呵叻含钾盐地层的中下部.对比分析显示,思茅盆地与邻区呵叻盆地含钾盐地层年代仅部分重叠,前者至少要比后者早开始沉积20Ma,不同于传统认为的勐野井组等同于呵叻含钾盐地层的中下部.结合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分析,思茅与呵叻盆地在白垩纪可能属于统一泛盆地.因此,~85Ma呵叻盆地大型钾盐矿沉积的时段也可能是思茅盆地另一个重要的潜在成钾时段.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山间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物是研究新生代以来祁连山构造演化的重要材料.本文以位于祁连山中部祁连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磁性地层学方法结合碎屑颗粒裂变径迹定年方法获取其沉积时代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岩性变化与沉积环境变迁分析祁连山构造演化历史.野外实测剖面显示该盆地内的第三系可划分为下部砾岩组和上部砂岩组两大岩性单元.古地磁结果显示砾岩组的沉积时代约为10—14.3Ma.砾岩组沉积大约在14.3 Ma开始形成,指示祁连山14.3 Ma以来构造活动变强烈.磁组构结果显示砾石组顶部沉积形成时的受力方向与现今祁连盆地周缘断层分布所指示的应力方向一致,表明这些断层大约在10 Ma附近开始活动.我们的结果揭示祁连山中部山脉14.3 Ma以来尤其在10 Ma附近构造活动较强烈.这与过去低温热年代学所获得的祁连山山体的快速冷却年龄及祁连山两端大型盆地内的第三系所记录的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基本吻合.而砂岩组的古地磁结果并未通过褶皱检验,其古地磁记录发生了后期重磁化,无法获得地层的准确沉积年龄.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古高度及其时代迄今仍是青藏高原研究的重大课题. 通过对乌郁剖面近 145 m水平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下伏火山岩定年, 建立了乌郁盆地15~2.5 Ma时段的年代地层学框架和盆地发育历史. 研究表明, 15 Ma以来乌郁经历了3个重要的构造发展阶段. 15~8.1 Ma 期间, 乌郁盆地发生了强烈的火山构造作用, 其中包括至少3期强烈的火山喷发并使地层倾斜、 褶皱. 其后, 盆地进入较长的构造平静期, 发育了8~2.5 Ma湖相沉积序列. 2.5 Ma期间, 乌郁盆地经历了一次较强的东西向拉张, 产生了南北向断裂, 结束了湖泊沉积, 沿断裂发育了河流. 与吉隆盆地对比结果表明, 8 Ma以来喜马拉雅造山带和冈底斯造山带经历的构造作用有高度的一致性. 因此, 上述3个不同的构造阶段具有区域性意义. 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中新世以来藏南地区古气候环境演化和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查阅1996~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完成的177幅1:25万地质填图和前人已发表的新生代地层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纪-新近纪残留盆地共98个,归属为南疆-西昆仑、柴达木-祁连-西秦岭、羌塘-川西、扬子西缘、冈底斯-喜马拉雅-恒河共5个地层区,进一步细分为13个地层分区.通过对各个地层分区的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各分区内的岩石地层序列及其沉积特征、地层接触关系、时代确定依据与沉积演化过程的描述,将青藏高原新生代的隆升及其沉积响应划分为3大阶段、8个亚阶段:一是俯冲碰撞隆升阶段(65~34Ma),含3个亚阶段:(1)65~56Ma:印度与欧亚板块初始碰撞,恒河前陆盆地和成都、塔里木压陷盆地形成.(2)56~45Ma: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高峰期,高原北部柴达木-可可西里-羌塘压陷盆地和东北缘的兰州-西宁压陷盆地形成.(3)45~34Ma:约40Ma左右藏南新特提斯残留海消亡,印度与欧亚板块全面完成碰撞;高原东缘走滑拉分盆地初始发育.约40Ma以来喜马拉雅沉积缺失,标志喜马拉雅初始隆升;约36Ma以来冈底斯带区域不整合面发育,标志冈底斯初始隆升.二是陆内汇聚挤压隆升阶段(34~13Ma),含3个亚阶段:(1)34~25Ma:沿冈底斯分布日贡拉砾岩,是冈底斯持续隆升的产物.高原东北缘出现临夏-循化新的压陷盆地.(2)25~20Ma:沿冈底斯带南缘广布大竹卡组砾岩.可可西里-沱沱河地区角度不整合面发育和盆地内的古近纪地层抬升变形,指示可可西里-沱沱河发生较大幅度隆升.约23Ma时塔里木海相沉积结束,高原及周边不整合面广布,标志高原整体隆升.(3)20~13Ma:高原内及周边大型盆地全面发展,盆内发育持续湖侵充填序列,高原及周边出现最大湖泊扩张期;高原东缘走滑拉分盆地发育进入鼎盛期.三是陆内均衡调整隆升阶段(13Ma以来),含2个亚阶段:(1)13~5Ma:喜马拉雅-冈底斯隆升到相当高度,使该带因东西向伸展而导致南-北向断陷盆地形成;约8Ma左右出现强的构造抬升剥露,8Ma之后高原及邻区大型湖泊进入湖退期.(2)5Ma以来:高原整体隆升;高原内和周缘盆地沉积萎缩.约3.5Ma高原周缘堆积巨砾岩.  相似文献   

9.
宁芜(南京-芜湖)盆地火山岩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宁芜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火山岩盆地之一,发育有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和娘娘山4组以安山质火山岩为主的地层.通过对4组火山岩中熔岩的锆石LA-ICP MS同位素定年,得到各组火山岩形成的时间分别为:龙王山组(134.8±1.3)Ma、大王山组(132.2±1.6)Ma、姑山组(129.5±0.8)Ma和娘娘山组(126.6±1.1)Ma.宁芜盆地内火山岩皆形成于早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发生的起止时间约为135~127Ma,持续时间在8~10Ma左右.包括宁芜盆地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火山岩盆地均不存在侏罗纪火山岩浆活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和认识长江中下游及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成果.  相似文献   

10.
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形成受气候、构造活动的影响,并记录其过程。因此,建立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对于气候变化、活动构造、地貌成因等研究十分重要。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中国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的交会地带,对气候变化敏感,构造活动也很强烈,建立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可以促进气候变化、构造活动研究。根据若尔盖盆地的湖相钻孔、泥炭矿、河流阶地和探槽等揭露的26个典型地层剖面,结合14C和OSL等测年方法获得的200多个同位素年龄,对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对比和划分,得到地层综合柱状。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划分6个沉积韵律(75~55kaBP,55~33kaBP,33~20kaBP,20~11kaBP,11~4kaBP,4~0kaBP)和6个标志层(75~55kaBP和22~20kaBP的粉细砂层,13~9kaBP的青灰色粉细砂或灰—青灰色砾石沉积,5~4kaBP、3.5~2kaBP、0.5~0.3kaBP的黑色含炭质砂质黏土沉积)。沉积序列和构造-气候关系紧密,一方面沉积韵律与气候旋回基本吻合,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沉积层岩性特征也受到北侧的东昆仑断裂带和西侧的龙日坝断裂带新构造期持续活动的影响,沉积过程主要受气候控制,地层厚度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也受到构造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海中的日本海盆与大和(Yamato)海盆的年代测定依据三种独立的方法:盆地沉积物的地层研究;年代一深度时比;年代一热流值对比.经过沉积载荷校正的日本海盆及大和海盆的基底深度,与年代受到较好约束的、西太平洋其它边缘海的基底深度进行了比较.在日本海盆,由年代一深度对比和由年代一热流位衬比所得出的年代估算位非常接近.但是,估算大和盆地的年代时,这三种方法之间出现了差异.基底深度法得出的年代范围是6一。Ma;沉积地层法得出的大约是10Ma:而热流资料显示的则为30Ma到刚刚超过10Ma,这一差异可被解释为厚的晚第三纪火山碎屑堆积的影响,在一些地震反射记录上,这些火山碎清岩相当于具有3.skm/s的折射速度的声波基底.日本海盆和大和海盆年代的最后估算值相同,其范围是30Ma或稍老一点、到15Ma或稍微年轻一点.  相似文献   

12.
江汉和洞庭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盆山耦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与造山带是大陆构造的2个重要的组成单元,具内在成因联系。对其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可以恢复和重建岩石圈深部运动过程,了解近地表构造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江汉和洞庭盆地位于长江中游,与周缘造山带具有清晰的盆山边界,盆内河流水系十分发育,是一个多物源沉积盆地,是探讨从山(源)到盆(汇)沉积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文中对江汉盆地盆山耦合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介绍了造山带基岩、盆地和河流沉积物低温热年代学的应用方法,提出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建议今后在江汉和洞庭盆地开展盆山耦合研究时,将造山带基岩和河流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相结合,同时开展同一目标矿物的物源示踪研究,综合分析造山带隆升信息与物源信息,并与周缘构造和沉积学研究结果相互检验,可得到详细的盆山耦合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下蜀黄土是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的第四纪风尘堆积,是低纬季风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但是,下蜀黄土的沉积年代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明确其起始堆积的年代对于深入理解晚第四纪亚洲大陆干旱化进程、东亚季风演化和亚热带区域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对下蜀黄土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磁性地层学结果表明,江苏的仪征青山剖面和镇江大港钻孔岩芯下蜀黄土地层中均存在松山/布容(M/B)古地磁极性倒转记录(这也是首次在下蜀黄土中发现古地磁M/B界线),确认最早的下蜀黄土堆积要早于中更新世,为探讨下蜀黄土底界的年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古地磁约束.以此为基础,结合剖面上部的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推算出下蜀黄土的底部年龄约为0.9Ma,这是迄今所获得的下蜀黄土最老年龄,与安徽宣城红土堆积底部年龄大致相当.下蜀黄土的开始堆积指示了亚洲大陆干旱区域在晚第四纪的进一步扩张,它是江淮亚热带地区气候显著变干和冬季风增强的直接证据.我们认为,这可能主要受到全球变冷和北半球高纬冰量增加的驱动,是中国南方地区对全球降温"0.9Ma事件"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中生代地层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地震资料解释和测井、录井资料分析,将渤海湾盆地中生代地层划分为下-中三叠统、下-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等五个构造层.通过碎屑锆石的分析,渤海湾盆地碎屑岩记录了两期侏罗纪的岩浆活动,分别为180~175Ma、160~152Ma,可分别与燕山地区南大岭组和髫髻山组对应.但是,由于在渤海湾盆地没有直接发现侏罗纪火山岩,推测这两期活动可能主要集中在华北克拉通周缘而不是内部.通过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锆石的分析,渤海湾盆地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主要有两期,分别为120~125Ma、110~100Ma,可以和华北克拉通东部岩浆活动对应.这些锆石年龄唯独缺乏了在华北克拉通北缘极其常见的土城子后期和张家口期火山活动,这可能与渤海湾盆地在晚侏罗世后期抬升有关.通过对比渤海湾盆地与燕山构造带中东段造山带中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地层发育过程,发现两者总体可以对比,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燕山构造带中东段缺少早-中三叠世的地层,渤海湾盆地缺失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地层.结合燕山构造带中东段晚中生代沉积构造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渤海湾盆地及其周缘燕山运动A幕表现微弱,而燕山运动B幕对渤海湾盆地及其周缘均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目前的资料表明其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渤海湾盆地表现为垂直隆升,华北克拉通北缘表现为水平挤压隆升.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时空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是国际古环境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然而至今缺少直接来自中国境外干旱区的新生代干旱化记录.对塔吉克盆地东北缘代表性剖面的沉积相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早新生界地层底部以副特提斯海沉积序列为主,中部为厚层风成砂与河流砂交互沉积,上部以风成黄土、砂黄土状堆积为主,顶部为河湖相沉积和风成黄土状堆积交互沉积.根据已发表的火山灰U-Pb年代、初步的古地磁年代框架及区域地层划分证据,风成砂和黄土、砂黄土状堆积物形成于晚始新世和渐新世,表明中亚的干旱环境可能从始新世晚期已经开始,其形成和发展与构造活动驱动的晚始新世副特提斯海退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底部稳定存在一套凝灰岩夹层,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层.本文对盆地西南部罗36井和庄211井长7底部的凝灰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分析,分别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41.3±2.4)和(239.7±1.7)Ma.结合凝灰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U/Th元素比值,认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其年龄代表延长组长7底部凝灰岩的沉积年龄介于239.7~241.3 Ma.这一测年结果充分说明延长组底部存在中三叠世地层.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议将长10~长8油层组单独划分出来,仍用铜川组命名,而将长7~长1段严格限制在狭义晚三叠世延长组范围之内.通过探讨分析认为,延长组长7油层组底部的凝灰岩是印支早期秦岭主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这期构造运动促使延长组沉积期湖盆古地貌和沉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为后期延长组沉积期湖盆的成烃、成藏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7.
伦坡拉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唯一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一个盆地,然而目前有关该盆地古近系主要沉积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尚较薄弱且鲜有探讨.选择伦坡拉盆地西伦2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为研究对象,运用频谱分析、滤波分析以及Fischer图解等方法,建立了井下牛堡组和丁青湖组天文年代标尺,进行了牛堡组和丁青湖组旋回地层层序划分,初步探讨了该盆地可容空间变化、旋回叠加模式以及层序成因机制.结果显示,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和牛堡组地层中主要地层旋回周期之比与米兰科维奇地球轨道周期参数之比一致,表明天文轨道周期旋回对伦坡拉盆地陆相地层的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其中,丁青湖组对应于405ka周期保存了约37个长偏心率周期旋回,对应于124.5ka周期发育120个短偏心率旋回,旋回堆积平均速率约为4.75cm/ka,沉积时限约为14.985 Ma左右;牛堡组对应于405ka周期发育46个长偏心率旋回,对应于131.5ka周期发育142个短偏心率旋回,旋回堆积平均速率为7.71cm/ka,沉积时限约为18.63 Ma左右.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均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长周期可容空间上升以及下降的过程,可容空间均呈快速上升→快速下降至缓慢上升→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丁青湖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6个三级旋回层序、37个四级旋回层序、120个五级旋回层序及270个六级旋回层序,牛堡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8个三级旋回层序、46个四级旋回层序、142个五级旋回层序和489个六级旋回层序,其中四级旋回层序的发育受长偏心率周期405ka控制,五级旋回层序主要受短偏心率周期控制,而六级高频旋回层序主要受天文轨道轴斜率周期控制.该研究成果为伦坡拉盆地今后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地层分析,建立区域内高频层序单元格架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兰州地区晚第三纪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5 m间距对兰州盆地皋兰山剖面240 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古地磁样品共计422个;以50 ℃为间隔从室温至500 ℃用热退磁仪和超导磁力仪完成了皋兰山剖面样品的系统热退磁和剩磁测量.结果表明皋兰山剖面上部地层的实测极性柱出现2个负极性大段中间夹着4个正极性小段,其特点与Gilbert时的典型特征完全一致,并且两端未完全出露的正极性分别与Chron2A.3n和Chron3An.1n相对应,最终确定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 Ma.由此推断,皋兰山剖面顶部的五泉砾岩形成大约开始于3.5 Ma,五泉砾岩底界年代的确定,为青藏高原的A幕运动提供了地质证据.皋兰山剖面深度602 m处出现由河湖相砂岩向以风成红粘土为主常夹有薄层砂岩的地层转变,通过岩性地层及年代的推断,兰州地区的风尘序列堆积发育的年代至少为7 Ma,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说明了兰州地区与黄土高原在风尘序列堆积过程中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武汉地区90%为第四系所覆盖,但目前针对第四纪年代地层的研究严重滞后。文中在武汉市城市地质调查施工的数百个钻孔中选择了地层发育齐全、适于进行磁性地层研究的SK2钻孔进行了古地磁极性测试和分析,并重点对SK2钻孔进行了磁性地层的划分,初步建立了武汉市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年代序列。结果表明,SK2钻孔的布容与松山(B/M)界线位于孔深约29. 6m处,其古地磁年龄约0. 78Ma;松山反向带中的正极性亚时贾拉米洛(Jaramillo)、奥杜威(Olduvai)、留尼汪(Reunion)Ⅱ分别位于孔深38. 2~39. 8m、66. 5~71. 9m和75. 8~78. 4m处。依据磁性地层结果对研究钻孔进行了第四纪地层划分,SK2钻孔的1. 2~14. 1m为上更新统,15~29. 6m为中更新统,29. 6~78. 8m为下更新统。计算SK2钻孔地层的沉积速率后发现,古地磁年代1. 47~1. 57Ma BP和1. 07~1. 21Ma BP为2个沉积速率相对增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安徽庐枞(庐江-枞阳)盆地火山岩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火山岩盆地之一,发育有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4组以橄榄安粗岩系为特征的火山岩地层.通过对4组火山岩中熔岩的锆石LA-ICP MS同位素定年,得到各组火山岩形成的时间分别为:龙门院组(134.8±1.8)Ma、砖桥组(134.1±1.6)Ma、双庙组(130.5±0.8)Ma和浮山组(127.1±1.2)Ma.庐枞盆地内火山岩皆形成于早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发生的起止时间约为135~127Ma,持续时间在8~10Ma左右.包括庐枞盆地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火山岩盆地均不存在侏罗纪火山岩浆活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和认识长江中下游及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