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斑岩铜矿形成后常常遭受后期抬升剥蚀和破坏改造,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是中国北方造山带中少有的几个早古生代斑岩铜矿床之一,其变化保存过程研究具有理论和找矿双重意义。锆石裂变径迹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表明,自150 Ma以来白乃庙铜金矿区总体剥蚀量为3.11~3.25 km。矿区内岩体隆升冷却呈快速—缓慢—快速阶梯状3个阶段:150~<90 Ma快速剥露阶段,构造应力以挤压作用为主,平均剥蚀速率0.045 7 mm/a; 90~<20 Ma稳定剥蚀阶段,矿区构造应力由挤压转变为伸展,平均剥蚀速率0.003 3 mm/a; 20 Ma至今快速剥露阶段,矿区构造应力为挤压作用,平均剥蚀速率0.038 8 mm/a。加里东期到燕山期,矿区受古亚洲洋俯冲、碰撞以及陆内造山活动的影响,白乃庙铜金矿成矿后处于挤压和伸展交替的环境,为白乃庙铜金矿的变化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位于西秦岭西段的光盖山-迭山断裂带是由3条近平行的断裂所组成,其中坪定-化马断裂是该断裂带的主断层.坪定-化马断裂以宕昌岷江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的新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断裂西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层崖,不同期次的洪积扇上均有断层陡坎发育,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明显的活动,最新一次活动的离逝时间约为1kaB.P.左右.通过对断错地貌研究得到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9±0.08 ~1.15±0.28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51±0.13mm/a.而断裂东段由多条斜交或近于平行的断裂所组成,活动性明显减弱,没有发现最新活动的证据.在地貌上多表现为线性沟谷,向东逐渐被褶皱所替代,从基岩断面及相关地貌特征来看断裂活动性质主要表现为逆冲兼具左旋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生长的东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高原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断裂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隆升剥露,指示了断裂体系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收集区域内现有不同封闭温度体系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剥露及生长扩展与整个高原抬升具有准同步性.最为广泛和显著的剥露主要发生在~30 Ma以来,且高原东缘的最大侵蚀量区受控于断裂活动,快速侵蚀带的空间分布与鲜水河断裂带相一致.在区域尺度上,现有数据所揭示的剥露事件启动、持续时间及速率的显著差异性揭示了断层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表剥露过程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是多阶段、非均匀过程,新生代以来不同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向东扩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支持"下地壳流假说"强调的"东缘上地壳变形不显著"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龙首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推挤的最前缘,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分界断裂之一.虽然观测精度有限,1954年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71/4级地震是该断裂上少有的有现代地震观测和记录的大地震.本次地震仅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两个次级断裂段之间的一条转换断层上形成了长7 km左右的连续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北西向右旋兼正断为主要特征,这与区域上近东西向左旋逆断构造运动特征差异较大.经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地质填图,发现在主断层上没有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而地震震害的分布又完全受龙首山南北两条断裂所围限,说明地震的孕震可能与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有关,转换断层上的地表破裂仅为局部的应力释放.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通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模拟可以看到,如果主震发生在南缘断裂上,对地表破裂有显著的触发作用.综合考虑北缘断层可能存在的动态触发作用,说明目前所见地表破裂是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地震的同震响应.小震精定位也显示,龙首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在约10 km范围内形成一狭窄的倒三角形,并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宇宙成因核素~(21)Ne测年原理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在地表暴露测年和沉积物埋藏测年方面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还可用于定量计算地表侵蚀、地形抬升和河流下切等反映气候及构造运动影响的地表过程速率,对研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第四纪年代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测年方法。与放射性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相比,稳定核素21Ne在地表暴露定年方面具有测年范围宽、测年材料选择范围广、测试所需样品量少、前处理过程简单等优点。通过与放射性核素的结合使用,稳定核素21Ne还可用于沉积物的埋藏测年,并具有比10Be-26Al埋藏测年法更高的测年上限和测年精度。稳定核素21Ne测年方法的应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预见,这一方法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第四纪地质学、地貌演化及活动构造等诸多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_S)为锆石U-Pb年代学提供了快速、精确的测试技术。文中利用Agilent 7900型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_S)和ResolutionM50-LR型193nm Ar F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联机,建立了完整的锆石U-Pb年龄测试流程。在激光束斑直径40μm、能量密度3. 5J/cm2的条件下,用标准玻璃NIST 612对测试系统进行调谐,使238U的灵敏度高于30 000cps/s。对5个锆石标样(年龄为4~1 064Ma)进行了详细的定年研究,所获得的91500、GJ-1、Plesovice、FCT和蓬莱锆石的U-Pb年龄与前人报道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3个国际标样(91500、GJ-1、Plesovice)的测试精度优于3%,2个二级标样(FCT和蓬莱)测试精度较低,仅优于15%,结果表明该实验流程是可行的。锆石U-Pb年龄的分析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同位素比值测定误差、仪器灵敏度漂移和同位素分馏校正系数误差、标样推荐值误差。与国际标样相比,影响FCT和蓬莱锆石的分析误差除了以上3个因素外,还有以下3个方面:放射性成因Pb*含量过低,测试误差增大;普通Pb对其年龄影响加剧,不易精确地扣除;样品与标样匹配程度降低。因此,样品的测试精度取决于绝对年龄、普通Pb含量和标样与样品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红沟剖面发育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地层,通过分析其沉积物质来源,可以揭示柴达木盆地潜在物源区隆升、剥蚀历史,为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提供证据。本文以红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为约束,对剖面晚渐新世-上新世的碎屑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物源示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3.7~12.5 Ma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20~290 Ma,锆石ε_(Hf)(t)集中在—13.53~9.27,Hf同位素t_(DM)范围524~1456Ma;大于300Ma的锆石,ε_(Hf)(t)介于—31.77~13.44,其中76.3%为负值,Hf同位素t_(DM)介于484~3727 Ma。采集自12.5~7.6 Ma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400~500 Ma(峰值~440 Ma),ε_(Hf)(t)值(—27.75~10.75)的90%为负值,Hf同位素t_(DM)介于615~2115 Ma之间。6.8~5.5 Ma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400~500 Ma,ε_(Hf)(t)值(—26.8~8.97),t_(DM(Hf)))介于668~2093 Ma,但220~290 Ma的锆石显著增加,其ε_(Hf)(t)值(—11.86~9.42),Hf一阶段模式年龄范围549~1399Ma。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显示红沟剖面220~290 Ma的锆石与东昆仑山锆石Hf同位素特征相似,而400~500 Ma的锆石则与南祁连山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似,揭示东昆仑山在24 Ma开始抬升成为柴达木盆地的源区,~12 Ma南祁连山开始隆升,为柴达盆地提供碎屑物质,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与地貌边界。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北缘寺口子剖面碎屑锆石示踪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伟涛  郑德文  庞建章 《地质学报》2013,87(10):1551-1569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寺口子剖面发育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分析这些沉积物的碎屑来源能够为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过程提供重要证据。本文在寺口子剖面磁性地层年代的约束下,对该剖面27~4 Ma的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示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7~12 Ma的砂岩样品中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470 Ma(以230 Ma、440 Ma为峰值年龄)1600-1890 Ma、2100-2450 Ma,与>12 Ma的砂岩样品相比,7 Ma的砂岩样品中新增了锆石U-Pb年龄为720-980 Ma的年龄峰值;4 Ma的砂岩样品中锆石U-Pb年龄谱主要为200~490 Ma。这些样品中,1600-1890 Ma与2100-2450 Ma的锆石εHf(t)值偏负(-31.1~5.1),720-980 Ma的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为-15.1~-1.7, 200~470 Ma的锆石εHf(t)值范围较宽-11.2~12.5。通过与周围构造单元对比,发现1600-1890 Ma与2100-2450 Ma的锆石可能源于与鄂尔多斯地块西缘,720-980 Ma的锆石与宁夏中部的南华山、西华山岩石具有亲缘性,U-Pb年龄为200~470 Ma的锆石则与六盘山南部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一致。寺口子剖面碎屑锆石示踪与半定量估算表明:六盘山南部可能在27 Ma已隆升、变形,成为宁夏南部盆地的物源区,而宁夏南部盆地晚中新世的物源变迁可能反映了海原-六盘山断裂的强烈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山间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物是研究新生代以来祁连山构造演化的重要材料.本文以位于祁连山中部祁连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磁性地层学方法结合碎屑颗粒裂变径迹定年方法获取其沉积时代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岩性变化与沉积环境变迁分析祁连山构造演化历史.野外实测剖面显示该盆地内的第三系可划分为下部砾岩组和上部砂岩组两大岩性单元.古地磁结果显示砾岩组的沉积时代约为10—14.3Ma.砾岩组沉积大约在14.3 Ma开始形成,指示祁连山14.3 Ma以来构造活动变强烈.磁组构结果显示砾石组顶部沉积形成时的受力方向与现今祁连盆地周缘断层分布所指示的应力方向一致,表明这些断层大约在10 Ma附近开始活动.我们的结果揭示祁连山中部山脉14.3 Ma以来尤其在10 Ma附近构造活动较强烈.这与过去低温热年代学所获得的祁连山山体的快速冷却年龄及祁连山两端大型盆地内的第三系所记录的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基本吻合.而砂岩组的古地磁结果并未通过褶皱检验,其古地磁记录发生了后期重磁化,无法获得地层的准确沉积年龄.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断裂带,其新生代以来丰富的构造变形样式是研究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天然实验室。采自断裂带上盘南华山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果、横跨海原断裂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分析揭示了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先逆冲、后走滑的两阶段变形过程。海原断裂第一阶段强烈的北东方向逆冲推覆变形始于(12±3)Ma,造成了断裂上盘山体的快速隆升与断裂下盘的挠曲变形,同时,破坏了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巨型沉积盆地。海原断裂这种挤压变形代表了青藏高原在约12Ma扩展至现今高原东北部,使其成为高原东北缘的最新组成部分。约5.4Ma,海原断裂第二阶段变形以不断增加的左旋走滑分量为特征,沿断裂带所产生的左旋走滑位移被其尾端的六盘山、马东山以东西向的地壳缩短调节吸收。海原断裂上新世左旋走滑运动,可能主要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北东向挤压变形作用后期高原东北部物质沿其主要边界断裂向东有限挤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