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土壤墒情传统监测方式主要采用人工观测方式,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自动化采集技术逐步应用到土壤墒情的自动监测中。本文结合新疆阿勒泰地区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数据和实测土含数据,建立两者多元自回归方程,对自动监测墒情数据进行修正。结果表明:误差修正前,墒情自动监测点误差呈非正态分布,存在明显误差,而修正后,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数据的精度可提高20%~30%,满足测墒误差要求。  相似文献   

2.
关于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精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时域反射和频域反射土壤水分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在安徽六安望城岗蒸发实验站土壤墒情仪器自动监测和人工对比观测的数据,分析了土壤墒情仪器自动监测数据的精度;探索了通过对比观测数据修正仪器的土壤水分计算公式参数,提高土壤墒情仪器自动监测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退墒曲线在墒情数据过滤及预报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李华 《水文》2016,36(1):80-83
在对历史干旱年的墒情数据进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壤退墒曲线,滤除自动监测的异常值,使自动墒情站数据的可靠性得到保证。在满足生产精度,充分发挥自动监测作用的同时,减少了干旱期间人工加密监测的频次,节约了监测成本。同时利用退墒曲线可对连续无雨条件下,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墒情进行预测,从而为抗旱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分监测仪器野外对比测试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抗旱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日益得到重视。鉴于目前我国土壤墒情自动监测工作起步较晚,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建设的墒情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准确性、稳定性不高等问题,水利部水文局组织对目前在国内应用的国内外主要土壤水分传感器开展了两期土壤水分监测仪器野外对比测试分析研究。根据两期比测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经验,提出了比测技术方法、评估技术指标,初步分析了不同产品性能,并进一步探讨提出了提高土壤水分监测仪器产品质量和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辛玉琛  张敬东  常义  辛星  金颖  李羚  范长玉 《水文》2017,37(4):68-73
土壤墒情监测迟迟不能实现自动化,主要原因是墒情监测仪器的监测精度始终停留在只能定性地监视旱情的变化趋势,无法用自动监测数据准确分析出不同的干旱等级和计算出对应的受旱耕地面积。结合吉林省墒情监测工作实际,开展了土壤墒情监测仪器拟合公式的研究,提出了土壤墒情监测仪器拟合公式的最佳形式,对于仪器厂家转变观念,改变仪器公式形式,提高仪器监测精度,早日实现墒情监测自动化具有很好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16年实地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土壤的湿度情况,了解了土壤的墒情,并提出土壤墒情监测的发展对策。通过这些墒情信息,可以指导有关部门进行定量灌溉、适时灌溉,有效地减少水资源浪费,保护、改善水环境,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
沧州市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建强  祝明  朱艳飞 《水文》2017,37(6):74-79
依据沧州市捷地旱情试验站2003~2014年监测资料,深入分析了沧州地区土壤墒情特点,研究了捷地试验站所代表区域(滨海平原区)的土壤墒情变化规律。采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计算土壤消退系数K值,并求出逐月平均K值,建立退墒预报方案。构建P-θ_0-△θ组合图,即建立降雨量、雨前土壤含水率、雨后增墒的相关关系,由此分析得到土壤墒情增加的相关公式,进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对未来墒情增加进行预报。通过2015年实测资料验证,比较增退墒方案以及经全面评定,其精度可以满足本地区墒情预报的要求。该成果对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指导农作生产,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微震事件中常常包含一些异常信号、强噪声干扰信号和弱信号,这些通道信号的P波到时自动拾取精度往往很低,甚至拾取错误。目前国内外微震监测系统进行自动定位时,并不对各个P波到时拾取值预先筛选,而需要技术人员手动剔除或修正部分无效P波到时,然后才能进行正确定位。为此,首先引入了一种Akaike信息准则(AIC)两步骤拾取算法,并基于某深埋隧道微震监测案例定量分析了P波到时拾取误差与震源定位精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了P波到时拾取值容许误差的概念。然后,利用AIC两步骤拾取算法拾取微震波形的P波到时,并计算各项波形参数,进行大量统计,深入研究了影响P波到时拾取精度的波形参数。以容许误差为基准,将P波到时拾取值分为有效(标签为1)和无效(标签为?1)两类,并以相应的波形参数为数据输入,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SVM)训练数据,最终建立了P波到时拾取值质量控制模型。实际应用表明:P波到时拾取值质量控制方法能有效剔除错误拾取值,从而大幅度提高数据自动处理效率和震源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
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在北京上庄试验站选择四种不同工作原理和型号的土壤墒情传感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对比分析测试,利用监测数据对土壤墒情传感器的稳定性、灵敏性、准确率三个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类传感器在监测效果方面表现各有优缺点,均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对降水反应也良好,准确率略有差别,监测数据基本在烘干法值附近上下波动。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对了解土壤墒情传感器性能和大范围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连续性、极端干旱灾害时有发生,对我国粮食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土壤墒情是旱情监测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实时性强以及成本低廉等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土壤墒情监测。本文分析了土壤墒情与地表参数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和LJST(地表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基于NDVI和LST、并考虑土壤类型的土壤墒情遥感监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基于MODIS遥感影像和地面实测墒情,对2010年10月到2011年5月山东省旱情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山东省的旱情经历了不断加重,再到逐渐缓解。然后又局部加重。最终全部缓解的过程,干旱核心区为鲁南地区,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1.
范长玉  辛玉琛  陆占军  李澎 《水文》2018,38(1):86-89
在以往墒情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中,对仪器参数调整研究较少,因而导致系统的监测精度始终得不到提高,致使监测信息难以在旱情分析与评价中得到应用。在吉林省中西部旱情应急监测系统工程的建设和试运行中,通过技术研究、实验和总结,首次提出调整仪器参数的方法,并且提出了在限定条件下"调一点,管一线"的观点。实际应用后,系统的监测精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工程建设之初提出的精度控制目标。本文对调整仪器参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对提高墒情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精度,早日实现墒情监测自动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监测仪器监测精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含水量是干旱区旱情分析不可缺少的水文要素。准确监测干旱区土壤含水量对旱情分析、灾害评估、抗旱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快速、准确测取土壤含水量是摆在墒情监测工作者和监测仪器生产厂家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墒情监测工作实际,针对提高土壤水分监测仪器的监测精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刘海生 《物探与化探》2002,26(3):207-208
对采自云南省个旧地区的100件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多道伽马能谱分析后发现,该地区土壤的铀镭平衡系数为0.65,表现出贫镭偏铀的特征。铀镭的不平衡导致地面或航空伽马能谱测量中铀道数据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误差,因此需要作适当地处理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4.
环刀称重法介电类土壤水分传感器公式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文安  吕守贵  金福一 《水文》2018,38(5):71-74
传感器是墒情自动监测仪器设备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墒情监测数据精度的核心器件,科学合理进行传感器精度校准(率定)十分重要。从生产实际出发,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和文献成果,利用被测介质中表观传感器输出电信号随着土壤含水量变化而改变这一原理,系统阐述了环刀称重法进行介电类土壤水分传感器公式率定方法,为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土壤水分传感器率定流程和技术要求提供借鉴和参考,为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墒情实验和墒情监测与评价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5,(5)
土壤墒情是土壤中水分含量的一种简单表述。其受到气象条件、土质本身、农业生产活动等的影响。结合墒情监测的实际情况,选取衡水市15处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十余年资料进行计算及研究,分析总结当地的土壤墒情在时程上的变化规律,希望对当地农业的科学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16.
冻结层的存在使得寒区有着与非寒区差别明显的水文循环过程,土壤冻融规律、水热盐运移、融雪水入渗等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寒区低温条件下冻融土壤持水性质与非冻融土壤不同,其包气带冻结层往往具有弱透水性、蓄水保墒和隔热减渗的作用,使得寒区春季冻结层土壤的墒情较高. 以冻融土壤和非冻融土壤墒情对比监测为基础,选取地表以下100 c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设置冻融和非冻融对比监测试验场,同时段、同频率、同埋深(间隔 20 cm土层)进行土壤结构、水热及环境参数监测. 通过对比分析了不同埋深不同冻融阶段的墒情参数,量化了低温冻融条件下土壤墒情较非冻融土壤的高出部分,最后对冻土保墒的机理进行探讨与分析. 结果表明:冻结条件下土壤水分重新分布,在土水势的作用下由非冻结区向冻结区迁移. 初冻期地表土壤墒情达到最大,冻结期土壤最大墒情值随冻结锋面迁移分别在20、40、60 cm处达到最大,稳定冻结期和融化初期在80 cm处达到最大;土壤最大墒情值一般在冻结锋面前沿的10~20 cm处,较好地保持了土壤水分. 无论是从空间(不同埋深)还是时间(不同冻融阶段)角度分析,冻融土壤含水率均大于非冻融土壤,二者含水率的差值随埋深和冻融阶段的推移而加大,在稳定冻结期80 cm处达到最大,差值量可达6.4%~7.8%.  相似文献   

17.
单志学 《地下水》2022,(4):107-109
本文对庙宫灌区3个典型分渠渠首远程在线计量监控断面进行水位、流速和流量的人工监测。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水位情况下,监测断面水面流速和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人工观测水位与自动水位数值的偏差大小,人工监测流量与在线计量流量之间的偏差。通过人工监测数据和自动计量数据对比,对于改进自动计量系统各项计算参数,提高引水口的取用水量的计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熊孟琴 《地下水》2012,34(6):111-115
研究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典型作物,分析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变化特点,研究三个旱情试验站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进行分区研究,创建代表山前平原区、中部平原区、滨海平原区的区域土壤墒情模型和高精度区域预报方案,揭示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对类似地区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面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通常不仅在不同地质单元下的地球化学背景存在差异(即多背景),不同图幅之间由于采样方法和样品处理分析方法的差异也使得化探数据存在系统偏差。笔者对黑龙江多宝山地区不同图幅化探数据调平后,按不同地质单元进行子区划分,将各子区土壤测量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即利用异常下限值计算不同子区各采样点元素的异常衬度,利用异常衬度值圈定土壤测量单元素异常,同时利用采样点元素的异常衬度,对其进行规格化处理,进行综合异常信息提取。地球化学异常图显示,该方法与常规的处理方法相比,既能有效缩小背景差异,又不因调平出现假异常。通过对遴选的综合异常进行异常查证,在后期的勘查中发现多处金矿体,证明了该方法提取异常信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自动化监测仪在地下水水位监测中已经广泛应用,但数据冗余、经费限制、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使人们必须重视自动监测仪器采样间隔的科学性.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采样间隔与监测精度间的关系,得出华北平原地下水监测点大致分成三类:采样间隔不宜过小,人工监测宜能满足;采样间隔、监测手段宜因需调整;采样间隔很小,宜采用自动化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