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T213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等,对广西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的物理条件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有利的环流背景使得副热带经圈闭合环流形成,促使的低空西南急流发展、超低空偏南急流加强.在暴雨发生过程中超低空南风急流是暴雨所需水汽的最大提供者,低空西南急流是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者和维持者,也是暴雨区低空天气尺度上升气流的建立者和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者.另一方面,暴雨又促进了低空急流的维持和移动.  相似文献   

2.
利用区域自动站小时雨量资料、全市历史气象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对罕见冬季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而中高层南支槽稳定维持,将孟湾的暖湿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河池上空,配合北方冷空气及切变线南下,有利于强降水的形成与维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是本次冬季暴雨产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1月25日桂林市局地暴雨过程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较大南风引发的低空急流建立和维持、高原小糟东移是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2011年5月8日桂林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5月8日桂林大暴雨过程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由较大南风引发的低空急流维持、高原多小糟东移、水汽辐合、低层强烈的上升运动是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应用常规资料、TBB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25日发生在湘黔边境的一次梅雨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深厚的高空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有利于冷暖空气的辐合和梅雨锋的长时间维持.梅雨锋上不断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产生,这些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在受到大尺度强迫作用和梅雨锋自身的强迫抬升作用而发展增强并长时间维持,在暴雨区形成强烈的降水.暴雨区上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特征,低层的辐合使得涡度往中上层输送,这种耦合形势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和暴雨的维持.积云对流释放的凝结潜热加热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引起梅雨锋锋生,维持和促进了垂直上升运动和对流活动.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尺度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分析和6 h预报资料,分析了河南省4场连续性暴雨过程中动力条件,结果表明,次级环流是暴雨维持的原因,倾斜特征是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干冷空气活动对2008年梅雨降水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梅汛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高压脊)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导致干冷空气南下,极涡活动的异常偏东和加强有助于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展.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有利于对流层中高层干层的形成和维持.而且,干冷空气侵入是梅雨湿度锋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动力和热力原因.在此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中期预报着眼点,供实际业务预报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11年8月24日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下桂西南出现的大暴雨过程的热力、动力、水汽等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暴雨前期水汽及能量条件不满足广西典型暴雨天气特征,暴雨前0-12小时水汽、动力、热力条件的急剧增加,水汽辐合上升运动的强盛,有利于触发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对暴雨的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中尺度系统的维持少动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维持发生具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8月19日的一次出现在百色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是由高空槽和低涡及切变线触发形成的较大范围的暴雨过程.过程性的暴雨发生于500hPa高空槽、850hPa显著气流同时与地面弱冷空气配置下的区域,偏南风低空显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汽和能量条件,增强了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降水的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10.
急流在梅雨期持续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对造成江苏2010年7月9-14日的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特点、配置及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从而使得低空急流加强和维持.低层高能的平流为江苏境内暴雨和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低空西南风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因子,仅在700 hPa出现强劲西南风急流,就可以导致江苏境内的强降水发生.分析还表明:阶段性暴雨起始的时候,暴雨落区上方都出现了负散度和正散度相互交错的情况,直至6h后才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典型形势.高低层急流配置和次级环流的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石昌军  白慧 《贵州气象》2008,32(1):24-25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06-26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特大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与500 hPa两高切变、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中低层偏南气流维持时间长、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喇叭口地形的强化作用为特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持久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采用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造成盆地连续出现突破气象历史记录的暴雨洪涝灾害的6月18~20日川西大暴雨、6月29日~7月2日持续性特大暴雨和7月8~11日川西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对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盆地持续性暴雨具有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大尺度环流背景的稳定少动,以及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稳定维持或发展,是形成持续性暴雨的关键之一;低空急流的长时间维持是暴雨持续时间的原因之二;在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中层能量条件的维持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持续性暴雨过程中,对流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是长时间存在着强盛的垂直上升气流;冷空气的参与为暴雨的持续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海夏季风对强热带风暴Bilis(0604)引发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Bilis(0604)是一个登陆后长久维持并造成了特大暴雨的强热带风暴.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红外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暴雨过程中不断有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产生和发展,这些MCSs是造成强暴雨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在此基础上用中尺度模式MM5对Bilis登陆后66 h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雨带和雨量与实况较符合.利用模拟结果,对MCSs的发展过程和特征作了分析,发现Bilis的低压环流和南海夏季风在华南一带交汇,使得华南一带多中尺度涡旋、辐合中心和中尺度辐合线发展,这些系统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敏感性试验表明,南海夏季风输送暖湿气流为暴雨区补充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对暴雨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物理量等资料,对1319号台风“天兔”登陆减弱成低压环流后造成广西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兔”东部的偏南汽流将南海大量的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广西上空为持续的暴雨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200hPa南亚高压为“天兔”残涡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烈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产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面冷空气、低压环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造成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12~13日柳州市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常规天气图、气象卫星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等资料对2007年6月12~13日柳州市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大暴雨过程的最主要的影响系统是低层的低涡切变和低空急流.柳州市、柳江县的短时大暴雨、特大暴雨产生时低层切变在附近维持,而切变南侧低空急流加强并向北推进致使低层辐合大大加强.随着急流轴的东移,切变线东移南压,地面弱冷空气补充南下,强降水过程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1月上旬末和中旬末广东省出现了2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2次暴雨过程发生在相似的天气形势下,但暴雨的范围和强度不同。利用广东省遥测站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1月广东省2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学特征等进行对比分,结果发现: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大陆冷高压、南海低值系统密切相关,物理量的空间分布与暴雨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气图资料及NCEP1.0°×1.0°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一次典型热低压填塞导致贵州产生暴雨天气过程CAPE值及抬升指数,借以分析热低压天气系统在该次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热低压天气系统的维持为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积累了足够的不稳定能量,同时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性从热低压的南部开始发展,最不稳定区域位于热低压中心偏南的位置,暴雨中心的降压升温过程相当匹配,暴雨过程对应着对流不稳定能量大量释放,暴雨过程结束后大气层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登封2007年春季大到暴雨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Global Final Analyses),对2007年3月3日登封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动力和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湿Q矢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水过程的两个主要降水时段都出现在次级环流的垂直运动上升区内;暴雨过程中登封上空中低层维持一高能区;温度平流值陡降,导致这次降水过程结束和强降温天气的发生;整个暴雨过程登封维持着通畅的水汽通道和较强的水汽辐合,水汽辐合中心区对应降水集中时段.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GDAS、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5月5-7日河西走廊西部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由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空急流和祁连山地形阻挡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降雨强盛时期暴雨区对流层低层维持6 g·kg-1的比湿和...  相似文献   

20.
"6.25"湖北省暴雨过程观测及AREM数值模拟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琪  王丽  孟英杰  贺懿华  李俊 《气象科学》2008,28(3):276-282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2005年6月25-27日的湖北省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分析后认为:河套低槽与副热带高压的对峙,使系统移速缓慢,造成中低层切变维持和急流的发展,激发中尺度系统产生加强,造成了这场强降水.利用AREM数值模拟资料对螺旋度、湿位涡进行了诊断,揭示了暴雨过程中螺旋度、湿位涡的演变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暴雨的发展与螺旋度、湿位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对于暴雨的预报和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