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使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1946—1978年月平均海温值和美国世界月气候资料1964—1984年月气压高度值,分析研究热带高度场的长期振荡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发现南美洲、北美洲、北非洲、太平洋等热带地区的850—30 hPa月气压高度值存在准三年振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1—3个月,500—30 hPa热带月气压高度距平值从负值变为正值,反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1—2个月,热带500—30 hPa月气压高度距平值从正值变为负值。全球热带气压高度场变化最敏感的地区是塔希堤站。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自从1971年Madden、Juliar等发现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纬向风有40~50天周期性振荡现象,并证明这种纬向风的40~50天准周期振荡在全球热带地区都存在以后,对这种周期振荡的研究一直得到广大气象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的奇异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奇异谱方法(SSA方法)分析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的演变规律,发现年登陆的热带气旋数存在明显的8年、准3年的周期振荡;登陆珠江口以西的热带气旋数存在12年、准2年的周期振荡。把产生热带气旋的源地——西北太平洋划分为8个海区,对每个海区的海表温度进行奇异谱分析,结果显示NIN0西区和暖池海区分别存在8年和3年的准周期振荡及12年和2年的周期振荡,这很可能是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产生的物理原因。最后结合最大炳谱方法(SSA—MEM)做出登陆广东省的全年和登陆珠江口以西的热带气旋趋势预报,其效果较理想,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义碧 《大气科学》1980,4(3):253-261
一、前言 近年来,发现热带和付热带地区的风场存在一种周期约为15天的振动。这种风场的振动,反映了热带大型流场存在周期约为15天的变动,研究这种振动的变化机制对热带大型环流的中期演变预告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自从1971年Madden、Juliar等发现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纬向风有40~50天周期性振荡现象,并证明这种纬向风的40—50天准周期振荡在全球热带地区都存在以后,对这种周期振荡的研究一直得到广大气象学家的重视。比如,K.M.Lau等以及Murakami等利用卫星得到的射出长波辐射资料(OLR)进一步研究了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中纬度地区大气运动的规律性,人们对于热带大气运动的了解还很不够。近些年来,通过一系列观测实验以及理论分析,对热带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特征已有了较多的了解.本文仅就同热带大气环流演变有直接关系的热带大气低频波作一简单论述。一、热带低频波早在六十年代,柳井和丸山分析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风场资料时,发现在平流层低层的经向风有4—5天的周期变化。Misra根据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N—20°S热带地区的气压变化,也发现有4—5天的气压波自东向西传播。   相似文献   

7.
赵彩  于俊伟 《贵州气象》1997,21(5):45-46
1大气低频振荡的一般概念一些气象因子具有10~90天的准周期变化规律,这种振荡常在30~60天具有较大的振幅,通常将大气中一些气象因子具有的10~20天和30~60天准周期性变化称为大气低频振荡。现在发现具有低频振荡特性的气象因子主要有:纬向风速。气压。云量、降水、南亚季风槽位置、地气系统的射出(外逸)长波辐射等。2大气低频振荡的研究动态七十年代初Madden-J;11tan发现热带岛屿上的风场和地面气压场存在40~50天的准周期性变化,最早提出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现象。此后由于EINino现象和海一气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大气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1982年5—9月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中上层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与太平洋副高东西变动的关系及其对四川盆地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这种厚度低频振荡处于高(低)位相时,太平洋副高中心、西伸脊点位置东退(西进)。并且,太平洋副高588线西伸脊点也存在30—50天低频振荡。特别是厚度低频振荡由谷(峰)值点到峰(谷)值点的过程中,四川盆地东部降水30—50天低频振荡对应处于高(低)位相,有(不)利于东部产生强降水,而西部则处于低(高)位相,不(有)利于西部产生强降水。最后指出,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厚度低频振荡与太平洋副高东西变动和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密切相关这一事实,对于中长期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坚  陈雪峰  费亮 《大气科学》1994,18(5):520-526
本文研究了SPECTRUM-90时期,大气10—20天周期振荡对西北太平洋转向台风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是显著的。在SPECTRUM-90时期,10—20天周期振荡比较活跃,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周期性退缩现象是来自中、高纬和热带的10—20天周期低压扰动共同影响所致,这也是导致热带气旋转向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SPECTRUM-90时期,存在着一支源于热带西北太平洋上呈经向排列的纬向风波列,热带波动沿此波列向北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热带气旋北上转向。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我们在分析单站气压曲线中发现,在各种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中,有一种为期10天左右的大波动最为显著。我们把这类周期比较长的大波动叫做长周期。从长周期的波谷到波峰,气压曲线的基本趋势是上升的,称为升压阶段;从长周期的波峰到波谷,气压曲线的基本趋势是下降的,称为降压阶段。一个长周期由一个升压阶段和一个降压阶段组成。图1的实例中有3个完整的长周期,分别为3—16日、16—22日和22—29日。  相似文献   

11.
ITCZ的季节内振荡及其与热带气旋发生阶段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舸  孙淑清  张庆云 《大气科学》2009,33(4):879-889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 研究了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简称ITCZ)上对流强度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与热带气旋生成频数阶段性变化的关系, 并进一步研究了它与越赤道气流、 赤道西风和ITCZ北侧偏东风季节内振荡的关系。研究发现: (1) ITCZ对流强度的变化有明显的30~60 d振荡, 西太平洋 (5°N~20°N, 120°E~150°E) 范围内的热带气旋约有2/3发生在30~60 d振荡的活跃位相。(2) ITCZ季节内振荡在热带地区表现为向东传播的特征, 而在副热带地区 (25°N~35°N) 表现出清晰的西传特征。在ITCZ季节内振荡较强年, 振荡在由赤道传播至15°N左右时, 与北面向南传播的振荡在该纬度附近汇合, 对流强度增强, 使热带气旋在此期间频繁发生。而在弱年, 振荡由赤道一直向北传播至30°N附近, 15°N附近的ITCZ对流较弱, 热带气旋生成偏少。(3) 赤道西风、105°E~110°E越赤道气流和ITCZ北侧的偏东风气流本身也存在30~60 d振荡。这三支气流的30~60 d振荡与ITCZ的季节内强弱变化密切相关。然而, 相比之下偏东风气流的30~60 d振荡和ITCZ对流强弱的30~60 d振荡对应关系略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COADS资料中选取了低纬地区(主要是太平洋地IX)部分区域的海温(SST)、海平面气压(SLP)的逐月气候距平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等时间序列资料,分别对所得到的序列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的海气系统的年际变动的共同特征和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还利用多变量最大熵谱方法计算了在年际振荡的各主要周期上各海气系统之间的凝聚和位相差函数,并由此讨论了这些系统准周期振荡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用平均云量图分析太平洋热带辐合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月平均卫星云量图揭示了太平洋上热带辐合带的基本气候特征。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和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有双辐合带结构。而东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则始终稳定在5—8°N附近,季节变化很小。东西太平洋的这种差异可能与海洋热状况有关。同时,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又有明显的年际变动,它对台风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1984年8月18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82年7—9月地面气压,850、500hPa高度和温度,广东地区测站的雨量等资料,进行功率谱、交叉谱、凝聚谱以及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这年夏季,印缅槽存在准三周的周期振荡,澳大利亚冷高压存在准两周的周期振荡,两者叠加的结果,与广东地区降水存在的准两周和准一周的振荡周期相吻合。研究还指出,这两个系统的周期变化比广东地区的降水超前1—3天。   相似文献   

15.
对太平洋上三个海岛站每三小时地面气压观测值的长时间序列进行波谱分析。在各站都发现有约33小时的准周期性能量峰。看来这种振动在东西方向上经度约30度的范围内是相关的。据松野(1980)认为,这“33小时波”与带状波数为1的重要的开尔文波相对应。这里通过分析,初步确定地面气压振动的振幅,发现这振动的振幅大约是麦德登和朱利安(1973)所提出的,在热带地区有名的的“五日周期”罗斯比波振幅的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85年6—8月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计算了南半球澳高地面气压与我国近35个台站24小时降水量的凝聚谱、位相谱,发现在准一周(约五天)周期处两者存在反位相振荡。又通过澳高地面气压与北半球有关环流系统的凝聚谱、位相谱分析,发现澳大利亚冷空气爆发与北半球夏季低纬和中纬行星尺度系统存在短周期准一周(约五天)左右遥相关。并且,东亚沿岸从南到北七个站850百帕经向风速,与澳高地面气压在周期五天左右处,有较高的凝聚平方值,风速增强过程有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7.
《浙江气象》2013,(2):5-5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2日报道,在热带地区高度超过16.09km的上空,大约每隔一年盛行风是交替强劲的东风和西风。热带高层大气的这种缓慢的“脉动”简称为准两年周期振荡(QBO),其影响着全球大气的风和化学成分,甚至地球表面的气候。而一项由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和日本海洋地球科技署科学家的共同研究显示,过去的60年里,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13年夏半年(5—10月)月平均风场和两年逐日风场资料研究了200hPa南亚热带东风急流的气候学特征和中期振荡过程。研究表明,南亚夏季热带东风急流显著的非季节性变动和年际差异与低纬对流层高层大尺度环流变化和南亚夏季风活动密切相关,相对于多年平均而言,存在5类异常的东风急流。 各种分析表明,热带东风带存在三种主要的中期振荡。准50天周期振荡与夏季南亚对流层上部大尺度散度场的变化相关联,表现为十分显著的向南的位相传播。准50天和25天振荡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准50天周期振荡系统性不强的年份,准25天周期振荡是低纬行星波的主要振荡,在东风急流区除表现为系统性向西传播外也表现为向南的位相传播。准双周振荡在东风带一般向西传播。   相似文献   

19.
按不同地段统计分析了1884—1980年期间东亚登陆台风个数以偏多期与偏少期交替为特征的长期振动。发现东亚沿太平洋的多数地段上登陆台风数的长周期振动的主要周期为20年左右,较短周期的振动主要有5~6年和2~3年周期。不同地段上长期振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周期、位相和振幅上。还发现登陆台风数的长期振动与春夏季节关键地区的大型气压环流的低频振动有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20.
1.东风波 (1)发生分布 在热带平流层的大尺度波动被发现以前,人们已经知道在热带对流层中存在着波长更短的波动性扰动。平均而言,低纬对流层盛行东风,在东风带中常常观测到自东向西传播的扰动,这种扰动称为东风波。以前,主要是在资料比较丰富的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分析这些东风波,从而知道东风波的周期为3~6日,波长2000~5000公里。其后,由于在热带地区运用谱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在热带中部太平洋、非洲大陆西部、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孟加拉湾等地区也发现有同样的波动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