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石林  解广轰 《矿物岩石》1997,17(3):69-75
本文利用Sr,Nd,Pb同位素资料,得出横断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地幔源区以高μ值的地幔端员HIMU组分为主,并参杂有亏损地幔端员DMM组分,原生岩浆由具高μ值特征的HIMU深部地幔柱与浅部欠流圈亏损地幔DMM组成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2.
王怀颖  袁志梅 《地质论评》1990,36(5):414-422
本文对宁波盆地四种地下水的矿化特征、成分起源、经历过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做了综合研究。认为:山边淡水来源于现代降雨和河水补给,是最有开发游力的可再生水资源;微咸水起因子海侵时海水混合,透镜状淡水是海侵时封闭在含水层中的古淡水,后两者都没有现代补给,急需加强管理和保护;盆底基岩水的化学成分来源于水对岩石矿物溶滤,受开采影响、基岩水已对上覆透镜状淡水体发生了越流补给。  相似文献   

3.
ABR反应器结构对水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ABR反应器的结构决定了反应器的流态, 从而控制着可能达到的处理效率.为进行反应器结构优化设计, 首次研究了ABR的下、上向流室宽度比、折流板底端距底板距离和折流板折角等结构参数与ABR水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的典型结构由一系列相同结构单元串联组成.反应器的水力特性可通过研究单个单元的水力特性推知.采用停留时间分布RTD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方法研究了反应器各结构参数的变化对一个5.2 5L的ABR单元清水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ABR的死区较小, 远低于其他厌氧生物反应器; 流态接近理想推流式; 下、上向流室宽度比不宜过小, 最佳值为1∶3;折流板底端距底板距离与死区在本试验所取范围内(1~ 5cm)成正比关系; 折流板折角以50°左右为佳.   相似文献   

4.
361铀矿床热液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研究了361矿床热液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了热力学模拟计算,认为矿床热液是大气降水与深源流体混合而成。深源流体是与基性岩脉同源的富含Na^+,Cl^-和CO2等挥发组分的流体,它沿深大断裂上升,对地壳表层的大气降水加热、混合。混合热液运移时把花岗岩中的活化铀浸出,并主要以[UO2(CO3)3]^4-,[UO2(CO3)2·2H2O]^2-和UO^2+2等形式迁移至断裂附近的破碎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
用混合流反应器研究了毒砂在溶解氧(DO)浓度为8mg/L和温度为35℃条件下的氧化作用与水溶液pH的关系。结果显示,毒砂氧化释放的溶解As浓度随溶液pH升高呈V字形变化,在pH7~8之间最低。D0氧化毒砂释放的As主要有As(Ⅲ)和As(∨),以As(Ⅲ)为主,As(Ⅲ)/As(V)的比例与溶液pH变化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桂西金牙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桂西金牙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作了氢、氧、碳、硫、铅和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获得该矿床早期成矿热液源于同生热卤水,而晚期成矿热液则是由下渗雨水与封存的油田卤水混合形成混合热液的同位素证据。成矿热液中的硫主要源自赋矿地层中三叠统百蓬组。获得两组同位素年龄,其中206±12Ma属印支末期,是金矿床早期同生热卤水成矿年龄。130-82Ma为燕山期,代表金矿床晚期混合热液成矿的年龄。  相似文献   

7.
陈岳龙  张本仁 《地球科学》1994,19(3):375-382
对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燕山期具类似于板块俯冲带花岗岩成分变化规律(成分极性)的八宝山,柳关,后瑶峪花岗斑岩类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斑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新太古代的太华群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与地幔来源物质混合形成的产物,稀土元素含量非常低的八宝山花岗斑岩在岩石形成过程中有流体与其发生交代作用,由于交代及混合作用造成花岗斑岩类的Rb-Sr等时线多为假等时线;柳关花岗  相似文献   

8.
油藏地球化学的基础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系统综述国内外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其4个研究领域及地质意义,即:油藏地球化学描述、油藏原油混合作用原理、油藏中的有机隔层-沥青垫、油藏内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储层润湿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山东新生代火山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了山东新生代玄武质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它们在丰度模式上,除相容元素外,均有富集。根据丰度特征及相互关系表明它们是地幔岩浆源直接演化的产物,推测其成岩过程可以由低部分熔融的亏损源和富集源组分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温泉岩浆混合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秦岭温泉岩体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寄主岩石(酸性端元)属铝过饱和钙碱性系列,贫CaO富FeOtotal,ANKC值大于1.1,NK/A均小于0.9,富Mo、Sn、Bi、W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及Co、Nj、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10~15。基性端元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及基性岩墙,富Na2O、K2O2而贫FeOtotal,异常富集轻稀土和Ba、Rb、Sr、Zr、Th、Hf、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Co、Ni、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9.98~13,5,异常富轻稀土。由2端元岩浆混合形成的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介于2端元间,并有显著的过渡特征和依从关系,反映了重要的岩浆混合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前苏联某些河流流径矿带的河水及城市市自来水中铀及其他有害元素的污染研究,探讨了饮用水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地区具不同的天然环境和不同的天然异常生态环境,但多数污染除重金属之外,主要来自农药中的杀虫剂和硝酸盐,事实证明,天然和人工的污染物能无障碍地进入地下水系统中,为了有效地评价饮用水的质量必须开展生态-地球化学填图。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实验地球化学的快速发展,元素在熔/流体系中的分配行为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元素在硅酸盐熔/流体系中的分配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文对近30年来国内外在谊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固相组成、金属元素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流体组分中阴、阳离子对硅酸盐熔/流体系中元素分配行为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月山地区铜成矿作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周涛发  岳节仓 《矿床地质》1996,15(4):341-350
月山地区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铜矿床氢、氧、硫、铅、和硅笔同位素组成及演化的特征显示,区内具工业价值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由闪长质岩浆经熔-流分离作用提供,主要成 在放阶段的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地矿中晚期大气降水混入量逐渐增多,三叠系和部分前三叠系提供了部分硫源和少量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4.
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地球化学信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西秦岭温泉岩体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寄主岩石属铝过饱和钙碱性系列,贫CaO富FeOtot,ANKC值大于1.1,NK/A值均小于0.9,富Mo、Sn、Bi、W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及Co、Ni、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10~15。基性端元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及基性岩墙,富Na2O、K2O,而贫FeOtot,异常富集轻稀土和Ba、Rh、Sr、Zr、Th、Hf、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Co、Ni、Cr等亲铁元素,IREE/HREE为9.98~13.5,异常富轻稀土。由两端元岩浆混合形成的岩浆混合暗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两端元间,并有显的过渡特征、双扩散性、均一化和依从关系,反映了重要的岩浆混合信息。  相似文献   

15.
蔡家营铅—锌—银矿床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蔡家营矿床是大型中温热液充填-交代脉型铅-锌-银矿床。其硫化物的δ^34S值为2.2‰-7.8‰,同世代共存的10个硫化物对的Δ^34S值表明,Fe-(Zn、Pb)-S系统的硫同位素非平衡分馏占主导,硫是岩浆(为主)与老变质岩层硫的混合来源。石英及其流体包裹体的δ^18OSMOW和δDSMOW值(‰)按混合模式计算表明,成矿流体为混合的岩浆和大气降水,早期成矿流体以岩浆为主,尔后则变为以大气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桂东南混合岩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银矿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破碎带蚀变岩金银矿床为混合岩化复合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热液改造型矿床在我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云南元阳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热液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此矿床的成矿热液系统是岩浆热液和改造热液组成的混合热液系统,为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8.
川西前陆盆地流体的跨层流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讨论了川西前陆盆地气田区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地层水K^ Na^ 、Ca^2 、Mg^2 、Br^-和Cl^-离子、矿物(胶结物和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和水的氢氧同位素成分组成以及相互关系。气田区上三叠统流体来源以地层海陆相沉积物质为主,并与渗流水混合,形成“下部流体”。有气藏的侏罗系内流体(称“上部流体”)与“下部流体”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相近,且具有同一演化趋势,表明它来源于下部流体并与侏罗系层内的渗流水发生过混合作用。本文提出该气田流体具跨层流动、二次混合演化特征,认为大规模的流体对流混合促进了上三叠统内天然气的运移聚积,在三叠系内有利构造圈闭中形成原生或残留气藏并向上运移,在侏罗系内有利圈闭中形成“次生”气藏。  相似文献   

19.
地球化学块体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大文 《地球化学》2002,31(6):539-548
地球化学块体是地球上某种或某些元素高含量的巨大岩块,它们是地球从形成与演化至今不均匀性的总显示,为大型至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供应条件。应用勘查地球化学的方法手段。从元素的角度能够将这些地球化学块体勾绘出来,从中到这种巨大的地球化学块体能够为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其所必需的足够的物质供应量的新认识,通过对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RGNR)所覆盖的全国600多万km^2的国土面积上获得的高质量海量元素分析数据的综合研究,发现了比传统意义的分散晕分散流更为宽广的地球化学模式;区域异常,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域,这种更为宽广的所谓套合着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实际上是地球上富含各种金属的巨大岩块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地表的表现,而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则可揭示该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依此思路发展了一整套的矿产勘查新战略;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并应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项目中,尽管地球化学块体的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尚在初期阶段,但这一概念改变了建立在点源分散模式上的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也为矿床学,成矿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开拓了眼界,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酸性岩浆体系成矿流体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流体成矿作用角度出发,与酸性岩浆体系有关的成矿流体可以分为:酸性岩浆硅酸盐熔融体,岩浆一热液过渡阶段硅酸盐熔融体及其分异的流体,酸性岩浆熔体分异形成的热水成矿溶液。酸性岩浆体系主要提供热源和部分矿质,其提供的热源驱动地下水淋滤、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地下水热液成矿流体。变质岩混合岩化形成花岗质岩浆过程中所形成的混合岩化成矿流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上述不同成矿流体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