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核磁共振测井地层界面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磁共振(NMR)测井是在仪器运动状态下实现对地层NMR信号的观测.研究垂直方向的速度对NMR测井响应特征的影响,能够为仪器设计和资料解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给出NMR测井在地层界面的响应方程,对单界面、对称双界面和不对称双界面等地层模型进行模拟分析,以此为基础,深入讨论NMR测井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运动状态对NMR响应有显著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天线长度、测速、等待时间、累加次数、信噪比、层厚等.随着天线长度、测速、累加次数和等待时间的增加,纵向分辨率明显降低.文章最后为提高核磁共振测井纵向分辨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用神经网络模型评定城市工程地震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影响城市工程地震环境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城市工程地震环境质量评定的指标体系,以烟台市为例,探讨了BP神经网络在城市工程地震环境质量评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电缆核磁共振(NMR)测井中,CPMG T2回波串测量已成为NMR测井的工业标准.随着水平井、多分支井的发展和测井硬件的突破,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得到很大的促进,对钻柱运动造成的影响不敏感且低能耗的T1回波的测量方法得到成功应用,为NMR测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观测模式与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磁共振(NMR)测井是确定地层孔隙度的有效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我国部分油田的应用中发现核磁测井孔隙度与常规孔隙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对NMR测井孔隙度观测模式和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NMR孔隙度误差的来源.针对富含蒙脱石、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的陆相沉积砂泥岩地层,根据这些粘土矿物的NMR横向弛豫时间T2值特征以及孔隙度处理结果得到的40 ms附近孔隙度分配量不合适,提出了新的观测模式和处理方法,并用实验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在电缆核磁共振(NMR)测井中,CPMG T2回波串测量已成为NMR测井的工业标准.随着水平井、多分支井的发展和测井硬件的突破,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得到很大的促进,对钻柱运动造成的影响不敏感且低能耗的T1回波的测量方法得到成功应用,为NMR测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电缆核磁共振(NMR)测井中,CPMG T2回波串测量已成为NMR测井的工业标准.随着水平井、多分支井的发展和测井硬件的突破,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得到很大的促进,对钻柱运动造成的影响不敏感且低能耗的T1回波的测量方法得到成功应用,为NMR测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羌塘盆地冻土层的结构,利用核磁共振测深(MRS)技术对羌塘盆地的两个研究区进行了野外勘探。结合室内实验及野外实际资料,冻土层基本无法引起仪器核磁共振响应是划分冻土层和探测水合物的重要证据。在钻井附近进行的MRS方法对试验点进行测量并采集到了NMR信号,分析认为是天然气水合物处在亚稳定状态,分解产生水或者液态烃,形成水-水合物-气三相共存的情况,引起了NMR反应。实践表明可以将MRS方法运用于探测陆域冻土带分布以及冻土带,该方法对于冻土层的结构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一个地震波CT技术检测混凝土防渗墙质量的实例,其检测结果和部分墙体的钻孔取芯、土工试验和注水试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地震波CT技术在检测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时快速无损,准确可靠,在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前采用的油气检测方法和技术严格意义上讲都是基于单相介质理论的,而含油气储层是多相介质的,因此,造成了油气检测结果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以BIOT理论和实验室数据为依据,研究出一种快捷的油气检测方法。该方法已在中国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的10多个区块中得到应用,其检测油气的符合率高于现有的其它烃类检测技术。该方法在勘探阶段的油气检测方面和开发阶段油气藏动态监控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主要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单介绍了江西省主要城市的自然地理、区域环境地质背景及社会经济概况;阐述了对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目的,进而采用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全省11个主要城市的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江西省各主要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其中地质环境质量80%以上为好和较好的有抚州市和九江市,地质环境质量50%-72%为好和较好的有吉安市、新余市、南昌市和上饶市,地质环境质量30%-40%为好和较好的有鹰潭市和宜春市,地质环境质量为好和较好的在30%以下的有萍乡市、赣州市和景德镇市。  相似文献   

11.
中间件技术屏蔽了底层分布式环境的复杂性和异构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开发,使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健壮性、可扩展性、可用性更好。介绍了面向对象中间件、面向消息中间件、面向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间件、服务质量中间件等当前各种中间件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中间件技术的原理、种类及在地震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中间件技术研究的几个发展趋势,即网格技术、面向移动计算、面向服务质量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医学核磁共振与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是核磁共振技术应用的不同领域。本文通过对二者在方法原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地面核磁共振找水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数字化地震台网业务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对地震台站业务考评、网络及设备信息、台站参数、系统运维、数据共享、大震速报、速报编目数据统计和台网资料等信息管理功能。该系统在Windows 7系统环境下,使用MyEclipse平台和MySQL数据库通过JSP技术开发动态Web Service系统,使用Delphi XE10环境开发移动APP。在新疆地震台网投入运行后,解决了日常业务中台站与台站、台网与台站数据和信息交换困难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新疆地震台网的运行质量监管力度,方便用户使用各类数据,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如何表达流域复杂的系统结构是实现流域信息与模型集成,构建流域决策支持系统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在分析现有流域数据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西南部的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面向对象的Geodatabase地理数据技术,通过分析流域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过程,提出面向流域水文、水质应用需求的数据库信息组织体系;应用Arcgis的Archydro水文分析模块,基于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数字地形提取流域要素信息,构建了包括河流流线、集水区出水口、监测台站位置、湖库出口等要素的完整水文网络,并分析水文网络要素上下游关系,对流域集水区与河流的水力联系进行表达;通过分析流域监测台站空间信息、监测项目、时间序列的信息特征,设计Geodatabase的表结构和连接类,实现流域空间特征与状态序列的一体化表达,研究可以为流域数据库建设及流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平台构建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钻声波测井固井质量评价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斜度井、水平井的固井质量评价需求,推动了基于随钻测井仪器的固井质量评价技术的发展.本文基于弹性波传播理论,建立柱状分层介质的套管井随钻测井模型,模拟了不同水泥胶结情况的随钻声场响应,特别是其波形特征.结果表明,套管井中随钻与电缆波形特征最大的区别在于随钻波列中存在隔声衰减后的钻铤波.特别是当水泥胶结较好时,钻铤波与套管波幅度大小相近,甚至钻铤波幅度更大,而时间域上两者波形重叠,该特点使得常规电缆声波(声幅/变密度)固井质量评价方法不适用于随钻测井环境.本文考察了不同水泥胶结程度下随钻波列中套管波幅度和衰减与胶结指数的关系,形成一种同时利用幅度和衰减的随钻声波胶结指数计算方法,为随钻声波固井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阐明核磁共振测井(NMR)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利用NMR测井资料对桩海地区长堤油田的储层特性及产能、复杂岩性储层的孔隙度作出评价,并在电阻率测井资料显示不好的复杂储层条件下进行油气水层识别,以及指导完井和钻井方案的实施等。不阐明了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具有常规测井技术所不具备的特点,特别是定量的评价孔隙流体流动特性、准确划分产层、直接识别油气水等优点,从而有利于解复杂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稳定可靠的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是台站产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基本要求.对台站观测环境的改造,是中国地震局近年来项目重点支持的方向.全国重点地震台站优化改造项目致力于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等保障系统的优化改造,使其适应和满足现代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需要.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重点台站优化改造项目自2001年开展实施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9.
彭朝勇  杨建思  薛兵  陈阳  朱小毅  李江  林湛 《地震》2011,31(4):140-148
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都是基于IPv4协议开发的, 由于IPv4地址的匮乏, 无法对各个台站直接进行数据访问, 只能进行台网级数据访问; 另外, 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只是简单的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 而且传输时没有对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加密, 安全性低。 通过研制基于IPv6协议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 开发出了新型的IPv6环境下地震观测系统组网协议, 实现了台站级数据共享的目标; 使用各种类型实时数据加密方法, 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建立了新型的证书管理和认证机制; 在实验的基础上, 开发出了现有基于IPv4的地震观测系统向IPv6的过渡技术, 为下一步IPv6技术在地震行业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Oceanic electromagnetic studies: A review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review covers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oceanic electromagnetic studies presented during last 4–5 years. Seafloor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s are dedicated to studies in solid Earth geophysics and oceanography. Thus, a large range of objectives and targets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Techn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advances provide an increas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collected seafloor data. The host conductivity models for oceanic crust and mantle are being developed; the possibility of obtaining useful structural constraints in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Significant oceanographic results were derived from electromagnetic field observations; these appeared to be a new powerful method for study of long-term large-scale ocean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