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雷州市低温阴雨的统计和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低温阴雨的气候统计  低温阴雨是雷州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按省局制定的低温阴雨天气标准,雷州市在1960~1995年的36年中,共有21年出现,机率为58%,过程次数为32次,其中28次T日≤12-0℃且持续≥3天,4次T日≤15-0℃,日照≤2小时,持续≥7天,平均每年0-9次。出现时间和机率为:2月上旬47%,2月中旬16%,2月下旬25%,3月上旬9%,3月中旬3%。若以T日≤12-0℃,持续≥7天为长过程,则其机率为19%。最长的一次过程达14天,出现在1980年。本文通过分析雷州…  相似文献   

2.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7,自引:24,他引:27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右高度, 然后向上伸展或向上向下同时伸展, 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14℃。雷雨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出现高度比较低, 强回波生成后向下伸展; 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高于-14℃。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或以45 dBz回波顶温度低于-14℃, 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再根据强回波生长情况, 可提前5~10 min识别出冰雹云, 1999年现场识别准确率为86%。三维冰雹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云的强回波顶高和强度出现剧烈增长是云内冰雹生成引起的, 这也和雷达观测到的冰雹云降雹的先兆特征“跃增增长”现象一致, 而雷雨云的这些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2001年7~9月江西省气候特点是:(1)炎凉相间。7月份高温天气集中,天气酷热;8月晴雨相间,天气偏凉;9月秋高气爽。(2)冷空气强度弱。9月份没有出现寒露风天气。(3)我省中北部7月和9月分别出现中度伏旱和秋旱,但由于大部分县市积极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地减轻了旱灾。2001年7~9月平均气温全省为25.7~28.2℃,距平为-0.9~0.6℃,北部、西部略偏高,南部、东部略偏低;降水全省为117~737mm,距平为-6.5~7.2成,赣北赣西北偏少2~5成,赣南及武夷山西侧偏多2~5成;总…  相似文献   

4.
“4.5”西北区浮尘沙尘暴天气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分析了1994年4月5日-11日西北区浮尘和沙尘暴天气,指出这次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风时间短、沙尘密、沉降量大和地域性显著的特征。它是在天气环流热力和动力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成因是热浪进入青藏高原加强,西北区上空大气异常增温,地面气旋性热环流发展是浮尘天气的启动因子,蒙古冷高压底部强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激化了浮尘和沙尘暴天气,沙尘暴消散后大气层结稳定使浮尘得以维持呈准静止状态,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浮尘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天气雷达快速探测风暴中是否含有冰雹,以组织有效的人工防御,本文根据当冰雹增长区的中数体积水汽凝结体的直径为0.4cm时所对应的等效雷达反射率因子是45dBz的理论计算值,通过对旬邑雷达站1992年7—8月14次风暴的RHI探测,得出降雹时风暴剖面等效雷达反射率因子45dBz的高度应位于O℃层以上2.2km的结论,并对风暴中不同高度出现的45dBz作了物理解释,同时提出了强冰雹云从发生到消亡的演变模式。  相似文献   

6.
利用LLA-C光化学反应机制,在NOX保持高值不变时,模拟分布范围很广的8种初始[NMHC]/[NOx](109/109)(1.0、3.0、7.1、14.3、28.6、57.2、100.0、200.0)条件下臭氧体积分数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当[NMHC]/[NOx]≥15.0时,臭氧生成量对NMHC的改变不大敏感而主要依赖于NOx的大小。但是,当非甲烷烃与氮氧化物的比北较低(<7.0)时,臭氧生成量紧密地依赖于非甲烷烃体积分数。进一步的验证工作还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7.
2000年1月~3月总的天气特点是 :冬有雨雪 ,春无严寒 ,光照不足 ,降水适量。2000年1月~3月 ,赣北、赣中平均气温分别为7.9℃和8.9℃ ,比常年偏高0.5℃和0.2℃ ;赣南10.5℃ ,比常年仅偏高0.1℃。1月份赣北平均气温为5.1℃ ,与常年持平 ;赣中、赣南各为6.7℃和9.1℃ ,比常年偏高0.4℃和1.0℃。2月份全省气温偏低 ,北、中、南3片平均气温各为6.0℃、6.8℃和8.0℃ ,分别低0.3℃、0.9℃和1.4℃。3月份全省气温明显偏高 ,北、中、南3片平均气温为12.7℃ ,13.2℃和…  相似文献   

8.
周筠君  龚乃虎 《高原气象》1993,12(4):442-449
本着重研究了在过冷云风洞中,温度为-4—16℃,含水量为1.4gm^-3,爆泡后增长45s的初始冰晶的一些特性。结果表明:(1)初始冰晶质量在-4—13℃有两个峰值,它们是-5.7℃时的1.8×10^-8与-11.4℃时的6.3×10^-8g,而在-8.4℃和-13℃时出现的极小值分别为2×10-9g和5×10^-9g。(2)初始冰晶的浓度值随着温度的降低出现三个递减的峰值,它们分别是-4.2℃  相似文献   

9.
1999年9月16和17日,韶关各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表1),最大日雨量出现在乐昌市(136.8mm),达到大暴雨量级,乳源县桂头镇出现了山洪爆发等灾害。1 9910号强热带风暴发生发展过程 9910号强热带风暴是1999年9月11日由菲律宾一带生成的热带低压发展而成,13日移入南海,14日08时位于18.4°N、119.3°E,中心气压997hPa,以后向西北方向移动,移速14~16km/h,强度加强,并逐渐发展为强热带风暴。16日08时中心气压降至980hPa,位于22.1°N、114.4°…  相似文献   

10.
刘学著  周守华 《气象》1994,20(8):54-57
采用两种方法,对河北,北京及天津地区1月,4月,7月和10月累年平均5cm地湿场进行了估算。一是采用以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为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估算;二是利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对所选站点实测地湿资料进行内插估算。结果表明,以地理位置坐标为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估算模型的剩余标准差为0.4-0.7℃,Kringing内插估算的剩余标准差为0.2-0.3℃。此外,回归分析表明,各月累年平均5c  相似文献   

11.
高留喜  张飒 《山东气象》1998,18(3):42-44
1天气概述1998年夏季(6—8月)我省的天气气候特点是:气温接近常年;降水偏多且降水时段相对集中。汛期7月1日开始。全省季平均气温为254℃,比常年偏高02℃。全省季平均降水量为5039mm,比常年偏多576mm(偏多129%)。但降水时...  相似文献   

12.
黄淮气旋与山东飞机人工增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以琳  赵增亮 《气象》1994,20(12):42-45
依据1979-1988年4-6月、9-10月逐时降雨资料,分析了影响山东的黄淮气旋天气、气候特征、认为在山东人工增雨作业中黄淮气旋是最适宜的天气系统,中还分析了一次黄淮气旋的宏、微观特征,得到了云滴粒子、降水粒子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给出了云滴谱的拟合表达式。在这个黄淮气旋的北部,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为0.16g·m^-3。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79-1988年4-6月、9-10月逐时雨量资料、地面逐日云观测资料和济南、青岛的探空资料,分析了阴天与降雨日的关系,全省阴天时降雨日占阴天日的50.1-82.8%。文中还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降雨日的分布和可播云状的地理分布。认为黄淮气旋是所有天气系统中层、波状云降雨日最多和自然降雨量最大的天气系统,其次是黄河气旋、江淮气旋和西北冷锋。针对不同天气系统,文中设计了不同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航线,分析了不同月份的作业高度,并根据不同系统的可作业天气计算了作业机率。  相似文献   

14.
2002年4~6月总的天气特点是:气温大部分地区正常略偏高;日照南多北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赣南南部偏少,其余地区偏多,其中赣中局部降水异常偏多。另外,2002年4月全省风雹天气较明显,5~6月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比较突出。2002年4~6月全省平均气温为22.5℃,较历史同期偏高0.6℃。除南部部分县市偏高1℃左右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正常略偏高。4月份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1.8℃;5月份赣北较常年偏低0.2~2.0℃,赣南较常年偏高0.6~1.1℃;6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偏高0.7~2.4℃…  相似文献   

15.
白城市一次罕见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2001年4月7日05时左右 ,白城市的天空灰蒙蒙 ,之后逐渐由扬沙发展成沙尘暴天气。滚滚黄沙遮天敝日 ,持续了14个小时 ,致使天空弥漫浑浊 ,能见度迅速降低甚至不足百米。空中泛起的沙粒在太阳光的折射作用下使天空呈桔红色。这次沙尘暴天气持续的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是我市近60年来没有发生过的天气现象。此现象发生过后我们在水泥场地取样每平方米地表积沙粒18 .7g。白城市总面积2 .57万多km2,相当于有48万t沙粒移入本市境内 ,这种现象实属罕见。沙尘暴天气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土壤风蚀 ,行人不便 ,车辆行驶困…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91~1994年6~8月本台地面、高空08时资料及每日逐时观测记录,选因子建立雷暴预报方程y=3.2x1-0.4x2-0.8x3+4.3x4。回报率78.7%,试报准确率80%。  相似文献   

17.
刘学著  周守华 《气象》1994,20(8):54-57
采用两种方法,对河北、北京及天津地区1月、4月、7月和10月累年平均5cm地温场进行了估算。一是采用以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为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估算;二是利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对所选站点实测地温资料进行内插估算。结果表明,以地理位置坐标为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估算模型的剩余标准差为0.4-0.7℃,Kriging内插估算的剩余标准差为0.2—0.3℃。此外,回归分析表明,各月累年平均5cm地温随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值的增加而降低。纬度每增加1°地温下降0.2—0.8℃,夏季地温随纬度变化不明显;经度值每增加1°地温下降0.3—0.7℃;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地温下降0.5—0.7℃。  相似文献   

18.
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地闪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利用在甘肃中川地区一次雷暴过程的5站电场变化同步观测资料,对1996年8月12日的4次地闪过程分析发现甘肃中川地区负地闪回击所中和的负电荷离地高度为2.74~5.41km(对应环境温度为-2.0~-15.0℃),而正地闪回击所中和的正电荷离地高度低于2.0km(对应环境温度为±5.0℃)。正地闪放电过程较负地闪中和的电荷量要大7倍左右。在雷暴初期及活跃期前期,地闪回击发生之前有持续170~300ms的云内放电过程,它发生在云下部正电荷区和主负电荷区。与雷达回波的对比发现,负地闪发生在雷暴大于20dBz的强回波区或40dBz强回波边缘而正地闪却发生在相对较弱的回波区域。  相似文献   

19.
选用试验基地定西站1985-1989年5月至9月24小时降水量和天气观测中出现的雷雨、冰雹天气过程80次,日降水量≥5mm的稳定性降水过程70次。以天气过程发生当天08时500hPa和700hPa、14时△P_24,为依据,综合分类归纳讨论。  相似文献   

20.
1996年度(1995年12月至1996年11月),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6.0-22.7℃,全区大部比常年偏低0.4-0.7℃;年降水量为973.0-2277.4毫米,钦州、防城港两市和南宁、玉林两地区南部比常年偏少1-2成,百色地区大部偏我1-2成,其余地区正常;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121.5-2266.5小时,大部分份地区偏少80-300小时。1996年度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以夏季洪灾害及春季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