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剪切波速是建筑场地类别判定的重要依据.剪切波速Vs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应用广泛,如划分建筑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液化判别、建(构)筑物地基地震反应分析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明确提出"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准确地得到土体剪切波速才能够准确地进行建...  相似文献   

2.
吉利 《探矿工程》2007,34(12):32-35
介绍了河北省廊坊市某小高层住宅小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场区工程地质情况,并进行了场地土的液化判别,对建筑地基土层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提出了地基处理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宝鸡某场地污染土的分析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宝鸡某场地由于长期堆放食盐,造成地基上污染、通过勘察,查明了污染土层,进行了腐蚀性测试和评价,对场地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土的污染机理,提出了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某国际机场地基土波速试验为例,讨论了剪切波速在确定场地卓越周期,场地划分、进行液化判别和Gdmax的计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区地基土的工程地质区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根据南京市区地基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将地基土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分区:阶地硬土区,低漫滩软土区;埋藏型古河道、古湖泊复杂地层区.并着重从地基承载力等土体力学参数方面分析了各分区中地基土对建筑地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张国强  杜立志 《世界地质》2018,37(3):952-957
通过波速测试技术进行岩土体弹性波速度原位测试,利用岩土体的纵、横波速度值能够进行场地类别划分,确定场地卓越周期,以及计算地基土的动参数,为岩土工程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通过计算获得了徐州苏宁广场场地土的纵、横波速度以及场地土的动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徐州苏宁广场场地为二类场地,利用波速值计算场地卓越周期为0. 415 s与规范中查表获得的特征周期一致。为该工程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和抗震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场地原位试验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津院综合楼地基勘察为实例,较详细地介绍了剪切波速法,标准贯入法,静力触探法等闰试验技术在场地类别划分及地基土液化判别中的应用,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互层土的动参数试验研究及其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海洋  刘雪珠  陈国兴 《岩土力学》2005,26(9):1495-1498
通过对两个工程场地的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粘土、粉细砂及粉土与(粉质)粘土、粘土与粉砂互层土的自振柱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了部分土的 - 和 - 曲线,与Seed和Idriss建议的砂土和粘性土的 - 和 - 曲线变化范围进行了对比;同时分析了这两个场地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在强震时互层土对地震波有很强的滤波作用,且互层土的最大剪应变远大于一般土,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很容易接近或达到破坏状态。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互层土具有软土的动力特性,这主要是由互层土的特殊物理构造造成的,即在互层土中存在很密的水平薄弱面。  相似文献   

9.
徐榴胜 《贵州地质》1995,12(1):84-89
在岩溶发育、碳酸盐岩绵延与裸露,亚热带气候与潮湿多雨环境中,经淋滤与风化作用,贵州的土是具特殊性的,本文定性(成因)和定量(工程特性)地对贵州土类进行了判断和划分。  相似文献   

10.
长春市城区岩土工程地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概述了长春市城区地形地貌特点及地下水类型,着重介绍了长春市城区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建筑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类型划分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有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回顾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影响的研究历史,总结和评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地形地貌、岩土类型、覆盖层厚度、土层结构、地下水、岩土动力性质及物理地质现象等对地震动和震害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提炼和概括了目前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影响研究中比较一致的几点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一领域当前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地震现场资料调查、局部地形几何尺度、场地分类、覆盖层安全厚度界限、近断层地震动参数分布规律、活断层避让距离,以及强震资料积累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连捷先生是著名的土壤学家。因为有地质学的背景,他的土壤发生与分类研究特别注重地学因素,其中包括成土母质的影响。1932年他在燕京大学毕业后,跟随J.Thorp开始了他的土壤学专业生涯。J.Thorp1936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即基于李连捷与他的同事们累积的土壤调查资料。李先生毕生从事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研究,走遍中国许多地区,对揭示中国土壤的特性、发生和分布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前,李先生的土壤调查工作主要是建立土类和土系。解放后,他参加和领导了许多重大的服务于农业发展的土壤综合考察工作。通过土壤调查和教学活动,他为我国的土壤分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总是追求土壤分类的革新。他在晚年引入和介绍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支持建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丰富的资料,论证了江西省的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崩塌、泡泉、地震、冷浆田、地裂缝、瓦斯爆炸等地质原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青海玉树M_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玉树地震产生较连续的地表破裂和大量房屋破坏,并诱发了滑坡、崩塌和震裂山体。此外,地震诱发的砂土液化、水渠溃决等加剧了局部山体地质灾害。通过现场调查和地震前后玉树县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简要阐述了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特征,包括震后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加、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受活动断裂控制、低位滑坡为主、地质灾害链生效应显著等,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和系统采样热发光年龄测定结果,首次对研究区第四纪地层和新构造活动的年代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基本划分。这一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地质发展史和地震预报的研究,以及论证区域开发和建设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地震震区主要位于川西高山峡谷区,本身就较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受到重创。而生态地质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正确评价生态地质环境的质量及其对生态景观格局的效应,是制定和规划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从以往研究来看,借助于遥感与GIS技术对高山峡谷山区生态地质环境及生态景观格局时空效应进行全面而定量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应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和航空图像进行地震灾区前后对比分析的尚未见到。 本文以汶川县桃关地区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技术,探讨了生态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方法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思路,基于高精度卫片/航片以及震后地形图等资料,提取了桃关地区景观时空分布信息和生态地质环境因子,分析了生态景观格局时空变化效应,并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评价模型对生态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运算,得到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等级图及受损区域分布图。最后。从生态地质环境和生态景观两方面准确地对震区地质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为山区居民经济发展和居住地址的合理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成为影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对汶川I地震区地质灾害进行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模拟,对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震裂山体)和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震诱发滑坡灾害发生特点与岩性结构和地形条件有较明显的关系,在硬岩、软岩和松散堆积物分布区,滑坡的启动、运动和停积形式有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都具有高速、高动能、强大动力等特征。强震诱发的崩塌主要包括高位大型崩塌;小规模块石崩落、抛射;崩塌诱发大规模滑坡3类。强震条件下大多数崩塌都表现出一定的水平抛射特征。强烈的地震动力使极震区众多山体大范围震裂松动,形成了大量震裂山体。这些震裂山体的地表裂缝具体又可细分为断裂裂缝、震裂裂缝和滑裂裂缝3类。汶川地震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后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在今后数年内,泥石流将是影响灾区恢复重建的最大地质灾害隐患,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壤热流场及与深层大地热流场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岩石圈内的某些过程是气候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依据对土壤热流、大地热流、地震和旱涝关系研究所得到的一些现象和结论,利用气象站地温资料计算了土壤热流,初步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据线性热传导理论设计的热流的计算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多年平均土壤热流场计算精度的要求;(2)平均土壤热流场、深层大地热流场、地震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平均土壤热流高值带一般都有大地热流高值带和地震带与之对应;(3)土壤热流距平场与汛期降水场有相似的分布形势,土壤热流距平的变化与强震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地震学中非线性预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年来地震预测学中非线性理论和非线性方法的研究趋势和最新研究进展。在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研究中,较为成功地将非线性门限模型,指数模型、具有长程关联自回归模型等应用于地震的中期预测上,在分形研究上,明确地取代了以往的一些经验结果,使对地震的活动的经验统计关系上升到分形的理论,在研究地震的动力学机制中,以多滑块-弹簧模型为代表,模拟地壳上地震断层运动机制和事实,建立了粘滑摩擦情况下的参数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0.
公元600年秦陇地震发震构造分析及考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史料记载,公元600年秦陇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关于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震中烈度和发震构造长期存在争议。根据在陇县固关一带发现的地震崩塌体,同时结合史料考证、卫星影像判读、野外调查、探槽开挖、年龄测试等手段,研究认为: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固关段;秦陇地震震中在陇县固关镇一带,震级为6$ {}^{3}\!\!\diagup\!\!{}_{4}\; $级,震中烈度为Ⅸ度。该地震的研究对于六盘山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和青藏块体北东向扩展的动力学过程理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