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流体是控制地球内部能量传递和物质迁移的重要媒介之一。俯冲带流体循环对弧火山的形成、全球物质循环和地震的发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限定流体在俯冲带的分布范围和迁移机制对理解全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研究普遍认为:俯冲洋壳脱水产生的流体只在较深的深度(通常在弧火山以下~105 km处)才开始进入上覆地幔,降低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温度,进而控制弧火山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热水塘下二叠统位于滇西南澜沧江带西区,为一套弧前深水斜坡盆地环境的碎屑浊流、等深流沉积组合,其物源主要来自东侧的大陆火山岛弧。它们和更东的龙洞河组,形成澜沧江带海西期“弧前-火山弧-弧后”的构造古地理格局,表明思茅地块西侧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活动大陆边缘,标志着滇西南古特提斯洋板块自西向东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幔的楔状岩体和俯冲的岩石圈是改造地壳和上地幔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火山弧和弧后的岩浆作用不足于行星熔化物的5%,但是这些岩浆作用在地壳和地幔演化中占绝对优势。相反地,大部分俯冲带水和沉积物通过这些地带返回到深地幔中。虽然人们一致认为岛弧岩浆在地幔楔状岩体中占95%的优势(侵人厚地壳的地幔楔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区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量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利用布置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的305个临时宽频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9 649个远震事件,共139 021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层析成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前缘已经到达了羌塘地体中部之下,在俯冲前缘存在一个从地幔深处延伸至地表的大规模低速体。该低速体可能是由于印度岩石圈地幔前缘俯冲进入软流圈深处而引起地幔热扰动,造成深部软流圈地幔的热物质向上扩散而形成的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通道;该通道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可能是印度岩石圈地幔持续北向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省绿春地区下志留统—上三叠统地层中砂岩岩屑成分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沉积物物源的变化及其所代表的构造意义。研究区砂岩碎屑组分源区大地构造背景的判别结果表明,下志留统—中石炭统砂岩中的沉积物物源为混合造山带砂岩源区,而中二叠统—上三叠统砂岩中的沉积物物源为火山弧造山带源区。下志留统—上三叠统砂岩物源的属性经历了从再循环造山带到火山弧造山带的转变。志留纪—早二叠世为被动陆缘盆地发育时期,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边缘的造山带;到中二叠世,随着哀牢山洋盆向西俯冲,洋盆逐渐关闭,研究区由之前的拉张环境转变为挤压环境,盆地性质转变为弧后盆地,此时盆地沉积物的物源应来自于研究区东侧的火山弧。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板块理论的发展,作为板块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岛弧理论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对岛弧理论的各个主要方面,上田诚也等曾作了详细的论述。大洋板块在海沟处向大陆板块下俯冲可以解释岛弧靠海沟处的温度低、热流量小、没有火山、产生浅震等一系列现象,但上田先生也指出:“在岛弧靠陆地一侧下面的地幔流向更深处俯冲的地区,则热流量和地幔的温度高并有火山,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点显然与冷板块向下俯冲的模型不符合,但实际上  相似文献   

7.
火山碎屑密度流是一种危险的火山活动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盆地物源供给方式,对其沉积机制的研究具有灾害预防和油气勘探的双重意义。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九台营城煤矿地区白垩系营城组古火山机构保存良好,发育有典型的火山碎屑密度流沉积物。本文在精细刻画火山碎屑岩的岩石结构、沉积构造的基础上,运用薄片观察和沉积物粒度统计的方法,从物质来源、搬运机制和就位方式角度系统地分析了火山碎屑密度流的整个沉积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火山学、沉积学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浓度火山碎屑密度流的沉积机制。研究区内的火山碎屑密度流沉积物可以划分为五种微相:①块状熔结角砾凝灰岩微相;②无序含集块凝灰角砾岩微相;③逆粒序或双粒序角砾凝灰岩微相;④正粒序角砾凝灰岩微相;⑤韵律层理凝灰岩微相。第一种微相具有熔结结构,可能形成于高挥发分岩浆喷发柱的垮塌,火山碎屑密度流的就位温度较高;后四种微相具有正常火山碎屑岩结构,可能形成于火山口的侧向爆炸,火山碎屑密度流的就位温度中等。沉积块状熔结角砾凝灰岩微相的火山碎屑密度流具有黏性碎屑流的流体特征,沉积物整体冻结就位;沉积无序含集块凝灰角砾岩微相和逆粒序或双粒序角砾凝灰岩微相的火山碎屑密度流具有颗粒流的流体特征,沉积物整体冻结就位;沉积正粒序角砾凝灰岩微相和韵律层理凝灰岩微相的火山碎屑密度流具有湍流的流体特征,沉积物连续加积就位。火山碎屑密度流的颗粒浓度是一个连续变量,但流体性质可能会发生突变,稀释的火山碎屑密度流的沉积机制符合下部流动边界模型,稠密的火山碎屑密度流的沉积机制符合层流(碎屑流或颗粒流)模型。  相似文献   

8.
张鹏  张爱民 《现代地质》1997,11(2):244-252
晚侏罗世金刚台组火山岩分布在北淮阳中生代火山岩带的中部,主要岩石类型为火山碎屑岩类。据岩石化学成分,金刚台组火山岩可划分为安山质、英安质、粗面英安质和流纹质几种类型,并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其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显示岩浆起源于下地壳,并经历了正常的分离结晶作用,有轻微的混染,岩浆开始结晶温度为936~1122℃,压力约为024GPa。据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判别,其构造环境具有类似于火山弧的特点,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分析,其形成可能与大别山造山带后期的陆内俯冲而引起的陆壳增厚有关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的时代探讨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由俯冲-增生杂岩和火山弧两个单元所组成,前者以早奥陶世具洋壳性质的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为主体,夹中、晚寒武世大陆裂谷及洋陆过渡环境的火山岩及碎屑岩块。同位素年代学显示俯冲-增生杂岩的深部单元经历了489—440Ma的HP/LT变质作用,而火山弧的形成时代为495—466Ma,它们均形成于O1—O2期间早古生代祁连洋向北俯冲在阿拉善地块之下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塔木察格盆地火山碎屑岩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温度下(100、120、140、160、180℃)CO2流体对火山碎屑岩(流纹质凝灰岩、沉凝灰岩)成分的改造.研究发现:在CO2流体的作用下,火山碎屑岩中的长石、碳酸盐矿物发生溶蚀,且其溶蚀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石英的溶蚀程度较弱;火山碎屑岩中的凝灰质成分易溶蚀,并且是CO2流体溶蚀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沉凝灰岩在160℃下样品表面有绿泥石(?)和一水软铝石(?)生成.结合塔木察格盆地中的碳酸盐矿物(尤其是片钠铝石)的存在及盆地中次生溶孔大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盆地内有CO2流体活动且CO2流体对塔木察格盆地次生孔隙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多数被描述的现代弧后盆地的经典例子,诞生于最引人注目的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的弧盆体系。而古代的弧后盆地则多幸存于碰撞造山带中,如东特斯构造域内的义敦弧后盆地。目前普遍认为大多数的弧后盆地是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弧后扩张作用形成的。弧后盆地火山沉积特征主要为:物源具双向性,一是大陆物源区;二是岛弧或扩张中心火山活动处。沉积类型复杂多样,靠近大陆一侧多半发育浅水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岛弧侧发育大量的火山碎屑岩与火山熔岩,并与碎屑流、浊积沉积和深水相沉积共生,沉积作用方式多,沉积速率较高等。沉积序列上具有下粗上细的双层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美洲火山弧是洋-陆俯冲带火山作用的典型代表,由科科斯板块向东俯冲到加勒比板块之下而形成。本次对尼加拉瓜境内中美洲火山弧康塞普西(Concepción)火山、马德拉斯(Maderas)火山和马萨亚(Masaya)火山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熔岩内部的显微结构,统计熔岩内斜长石斑晶大小分布(CSD)特征,利用温压计估算岩浆房的温压条件,讨论三座火山岩浆演化过程及岩浆活动特征。结果显示三座火山岩样品显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岩浆来自受到科科斯板块流体交代的MORB型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康塞普西和马德拉斯火山岩全岩成分相似,范围很大,从玄武质演化到了粗安质,它们的稀土和微量元素标准化曲线相似。两火山熔岩的岩相学特征相近,在基性岩和中性岩中均含有自形的钙长石质斜长石。推测钙长石来自捕获的堆晶辉长岩,钙长石的混入导致统计的斜长石斑晶CSD曲线呈上凹形。计算它们的岩浆平衡温度和压力与岩浆Si O2含量呈负相关,岩浆平衡温度1039~1138℃,平衡压力1.8~9.7kbar,对应岩浆深度6.6~35.4km。马萨亚火山岩样品均为玄武岩,其全岩和斑晶内的Fe O含量明显比康塞普西和马德拉斯火山中的Fe O含量高,未见钙长石质斜长石,其轻稀土元素含量低,Nb和Ta强烈负异常,87Sr/86Sr比值略高与其他两座火山,岩浆部分熔融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聚敛型板块边缘火山岩浆流体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渊 《西北地质》1999,32(2):6-11
聚敛型板块边缘,由于俯冲作用产生的部分熔融上升岩浆,含有较多挥发分形式的岩浆流体。当岩浆从海义或火山喷出时,在其喷出过程中或稍后,岩浆流体通过脱气而脱离火山岩浆,与海水汇合,在适宜的部位形成与海火山作用关系密切的对流循环热液体系。这种热液体系由于发育部位和岩浆流体所提供成矿金属物质的不同,在火山岩系由浅而深的不同部位,形成与低温热液作用有关的高硫贵金属矿化物和中-低温热液作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贱金属  相似文献   

14.
金伯禄  魏海泉 《吉林地质》2011,30(3):12-24,46
敦化盆地是由白垩—古近纪的新开岭盆地、大山嘴子—镜泊湖盆地和新近—第四纪敦化火山盆地的组合总称。它的形成严格受敦密断裂带地堑式两条平行断裂所控制。敦密断裂带在侏罗—白垩纪时期受伊佐奈歧板块的向西俯冲、挤压形成的火山造山带的地堑式断裂带,而新近—第四纪则主要受长白山火山地幔热柱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带而形成的不完整复式裂谷...  相似文献   

15.
朱永峰 《地学前缘》2003,10(3):171-177
在俯冲过程中形成的超高压单斜辉石 (>5GPa)含一定量的H2 O和K2 O ,它因此能把地球浅部的水和钾携带到地幔深处。超高压单斜辉石在折返过程中以两种方式释放其中的H2 O和K2 O :(1)在低温环境下进入与单斜辉石共生的出溶矿物相如金云母、角闪石、多硅白云母、钾长石等 ;(2 )当温度足够高到发生部分熔融时 ,H2 O和K2 O将进入熔体相 ,形成富钾岩浆。超高压变质岩石能不能在其折返过程中产生部分熔融主要取决于折返的 p T轨迹。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熔体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质岩的部分熔融程度。虽然经受 p <5GPa变质作用的榴辉岩通过极低程度的部分熔融也有可能形成富钾熔体 ,但由于这类榴辉岩所能携带的K2 O和H2 O相对比较少 ,因此不可能产生大规模富钾熔体 ,但可能形成相对富Na的岩浆。超高压单斜辉石 (>5GPa)部分熔融产生的富钾岩浆可以解释碰撞后富钾岩浆的成因 ,这种富钾岩浆的形成深度一般较大 (位于~ 10 0km的地幔 )。而绿辉石部分熔融形成相对富钠熔体的深度相对较浅。从单斜辉石中释放出来的H2 O和K2 O能够合理地解释大陆碰撞后富钾岩浆的成因 ,通过俯冲板片折返过程的脱水和取钾反应 ,俯冲和折返过程与碰撞后岩浆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6.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俯冲杂岩增生地体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105,自引:9,他引:105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火山岛弧带前缘为弧前俯冲杂岩增生地体。它由多重的增生火山岛弧、复理石增生楔、高压变质滑脱带及蛇绿岩残片组成,为早古生代古祁连洋壳自SW往NE俯冲于阿拉善地块之下的结果。俯冲过程的高压变质阶段经历了中温高压的初期、降温增压的主期而进入降压增温的驰后期。提出了450-500Ma期间,中祁连地块向北俯冲、阿拉善地块向南增生的海沟后退的俯冲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常认为大洋岩石圈俯冲到地球深部,从而导致地幔的对流并产生地幔的不均一性。然而,大洋岩石圈作为一个整体可能并非均匀地俯冲:即由于化学成分、密度和熔融温度的差异,玄武岩壳与其下伏橄榄岩层俯冲到地球深部后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有人认为俯冲的玄武岩壳可能在地幔中660 km 处的不连续面附近形成一个浮体,且该浮体至少延伸至800 km 的深处,从而产生可能由于重力捕获作用形成的石榴石岩层。本文报道大洋中脊玄武岩在高达64 GPa 压力下(相当于1 500 km 的深度)的相态关系和熔融温度。我们的研究发现当俯冲的玄武岩壳在大约720 km 的深处转化为钙钛岩的岩性特征时不再是浮体,并且在该转换带压力与温度呈正相关,这与橄榄岩正好相反。据此可推测,具钙钛岩岩性特征的玄武岩壳有可能因重力作用而下沉至深部地幔。熔融实验资料表明,在下地幔底部,当温度超过4 000 K时,玄武岩壳将会产生熔融。  相似文献   

18.
滇西南澜沧江带龙洞河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洞河组位于滇西南澜沧江带东区,为一套以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凝灰岩为主夹硅质岩、灰岩和岩屑砂砾岩的建造组合,代表了弧后裂陷盆地的半深水斜坡-较深水局限海盆-浅水沉积环境。其物源主要来自其西侧的大凹子火山岛弧。其地层序列反映了弧后裂陷盆地从形成到消亡的过程。龙洞河组沉积特征与其构造古地理表明,澜沧江带在思茅地块西缘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已属滇西南古特提斯洋东侧的活动大陆边缘,标志着滇西南方特提斯洋壳最半的自西向东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秦岭商丹带内黑河地区砾岩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孟庆任  薛峰 《沉积学报》1994,12(3):37-46
发育于秦岭板块结合部位的黑河砾岩是由水下碎屑流,颗粒流和砾质高密度浊流形成的。它们与周围相关岩相一起构成了二个明显的相组合,代有了二个独立的裙状沉积体。组合Ⅰ中的砾岩是由火山泥流泻入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沉积而成,而组合Ⅱ中的砾岩则与中一细粒浊积岩一起表现为深水远端沉积。砾岩的形成和发展与古生代秦岭板块的俯冲及相邻火山岛弧的演化密切相关,是当时弧前盆地沉积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纪地质事件群耦合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祁连造山带和北秦岭造山带在早古生代经历了相似的洋陆转化过程,于奥陶纪时发育了汇聚板块边缘的沟-弧-盆体系,分别形成了北西向展布的北祁连造山带走廊南山北缘早古生代岛弧及弧后盆地和东西向展布的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岛弧及弧后盆地。期间,秦岭-祁连洋的俯冲造山作用和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沉积类型和内陆湖盆的发展演化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构成了盆-山耦合体系,引发一系列构造事件、火山喷发事件和多种类型的事件沉积等。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成因机制上的联系,有着共同的宏观背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在几乎相同时期存在一次构造背景的转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主动大陆边缘,并诱发了多期火山喷发事件,在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形成多套斑脱岩夹层,这些斑脱岩可能为同时期或者稍后的钾盐矿(包括含钾卤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源。同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由浅水碳酸盐台地陷落为深水斜坡,在盆地西、南缘奥陶系有规律的集中发育重力流沉积(海底扇、浊积岩等)、滑塌沉积和震积岩等事件沉积。从形成机制上,华南板块向北俯冲触发了火山活动和地震,火山喷发在奥陶系集中沉积了多套凝灰岩夹层,地震活动导致同时期大套重力流沉积,并触发相对深水区沉积物向深水区移动,使得重力流沉积转化为浊流沉积,形成了具有良好储层的浊积岩。统计表明,上述事件发育的时间与秦岭地区构造活动相对最活跃的时期基本一致。因此这些分布稳定的凝灰岩薄层和中奥陶世集中有规律分布的重力流沉积砂体为华南板块向华北本快俯冲背景下形成的,它们之间存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