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鲁西南深埋粘性土物理力学指标多元统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R因子分析和R型聚类两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鲁西南地区深埋粘性土的20组样的8个物理力学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利用R因子分析方法,揭示了各指标对鲁西南地区深埋粘性土状态和力学性质的影响关系。利用R型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深部粘性土各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从物理力学指标对深埋粘性土的特殊状态和力学特性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土体工程地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在地矿部下达的“松嫩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评价”工作的基础上,集中讨论了有关土体工程地质特性问题。根据粒度成分和其他工程地质特性,将土体分为砾质土、砂性土、粘性土和特殊土四大类。又依据成因、时代、物理力学性划分亚类。按亚类描述其分布、厚度变化、结构特征等,并根据物理力学指标评价其强度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轴抗压试验,剪切试验,变形试验及渗透性试验等方法,对旋喷固结体的物理力学性状和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旋喷固结体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较低的渗透性,呆完全发迹天然土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轴抗压试验、剪切试验、变形试验及渗透性试验等方法,对旋喷固结体的物理力学性状和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旋喷固结体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较低的渗透性,可完全改变天然土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王明年  王玉锁  李玉文 《岩土力学》2008,29(12):3235-3240
砂类土的抗剪强度和重度与砂类土体隧道围岩稳定性有较大的关系。从影响砂类土体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及围岩分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利用综合性指标SBQ值作为基准指标来评定砂类土体隧道围岩稳定性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表明,SBQ值可以作为其他物理力学指标的代表值,可以综合评定砂类土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并给出了用SBQ值描述各物理力学指标的定量表达式。  相似文献   

6.
天然沉积中间土的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石名磊  张波  洪振舜 《岩土力学》2005,26(11):1753-1756
长江口北岸天然沉积土主要由粉粒和细砂粒组成,其渗透系数介于10-7~10-3 cm/s之间,既不属于完全排水的砂性土,也不属于完全不排水的粘性土,针对这样的天然沉积中间土的我国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大量的物理力学试验,探讨了天然沉积中间土的物理力学性状,结果表明天然沉积中间土具有类似于软粘土的物理性质,但原位静力触探试验显示其天然沉积中间土的原位强度却与天然含水量分布在塑限附近的硬粘土差不多。研究结果亦表明颗粒分布对天然沉积中间土的原位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采用灰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对这类中间土物理状态指标与力学特征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孔隙比用于亚砂土稠度划分,含水比用于亚粘土、粘土稠度划分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吉林敦化地区草炭土的工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  佴磊  梁兵 《岩土工程技术》2004,18(6):311-314
我国广泛分布着一种褐黑色、结构松软、高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有机质含量 ,抗剪强度高于一般淤泥软土的一种工程地质性质特殊的草炭土。选取吉林敦化地区的草炭土 ,通过野外调查 ,分析了草炭土形成的地形地貌特征及野外特征 ;通过室内物理、力学、化学试验研究 ,对草炭土的成分结构、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地层形成年代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8.
云南泥炭土作为一种特殊土类。其物理力学性质不同于一般粘土和有机质土,对这层土的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通过三轴的不固结不排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对昆明泥炭、泥炭质土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在不同围压下的轴向应力、周向应变和孔隙压力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土样的破坏形态。作为一种特殊土,其应力应变关系,孔压与应变关系是否存在归一化性状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北京地区工程地质钻探工法的土工试验指标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回转钻进和锤击钻进对黏性土、粉土物理力学指标的影响,提出了两种工法互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上海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冻结法越来越广泛地用于隧道建设中。为了避免冻结法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问题,有必要对上海软土地区的土体冻融过程中物理力学性能进一步地研究。通过对上海软土某工程3种不同的土样原状土、一次冻融土、二次冻融土进行不同状态下土力学试验,得到了土体在二次冻融循环作用下物理力学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隧道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Lao Guoli 《岩土力学》1988,9(4):51-61
This paper from the point of regional,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on a great number of geotechnical test, deals with the geneses and composition of Hainan soils and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various soils in the Hainan Island, the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ll this is the summary on the work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research results listed in the paper can be used to a certain extent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inan Island.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晨星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含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了在海南岛东部晨星石炭系地层中发育的玄武岩,并对其主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玄武岩具高铁、强亏损N-MORB型火山岩的特点,上述特征暗示了海南岛晚古生代古洋盆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几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评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海南岛太古宙古老结晶基底的属性、海南岛古特提斯洋存在的可靠性证据、海南岛科马提质玄武岩、海南岛花岗岩及海南岛前寒武纪地层等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认为海南岛基础地质工作仍相当薄弱,所取得的相关成果仍存在明显不足和分歧,而解决这些不足和分歧除了必须加强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和区域地质对比外,还有赖于精细年代学,它们是正确理解岩石成因、岩浆来源及其动力学机制、构造演化事件和地壳演化的关健,也是研究海南岛大地构造和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其与周缘地块(南海、东南陆缘带)运动间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论海南、广东地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广东省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预测”研究课题成果之一。笔者认为这些成果对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岩相古地理展布以及矿产分布规律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借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实际工作和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在石炭纪,广东大陆和海南岛分别属于二个联合地体。前者属华南地体的一部分(许靖华,1987),它是在加里东褶皱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石炭系沉积前(实际上古生代早期就开始),它与扬子地体已经形成了一个联合地体。后者包括了海南岛主体部分及其南端(九所—陵水断裂之南)。本文仅讨论石炭纪时的二个联合地体。地矿部南京地矿所李耀西、张瑛及成都地矿所潘杏南、赵济湘四位副研究员与我们配合  相似文献   

15.
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对沿海地区具有深刻影响,但是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的最大海侵范围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高精度DEM数据解译以及野外钻探验证,发现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精确的最大海侵古岸线空间展布位置,其总面积约260 km2,其中约115 km2属于现今的江东新区规划建设范围内,占整个江东新区规划面积的38%。海南岛北部全新世最大海侵古海岸线的发现,不仅对理解南海全新世高海平面特征及规律提供琼北地区新证据,并且对海南自贸区(江东新区)应对未来海平面升高问题提供背景参照。  相似文献   

16.
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对沿海地区具有深刻影响,但是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的最大海侵范围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高精度DEM数据解译以及野外钻探验证,发现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精确的最大海侵古岸线空间展布位置,其总面积约260 km2,其中约115 km2属于现今的江东新区规划建设范围内,占整个江东新区规划面积的38%。海南岛北部全新世最大海侵古海岸线的发现,不仅对理解南海全新世高海平面特征及规律提供琼北地区新证据,并且对海南自贸区(江东新区)应对未来海平面升高问题提供背景参照。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是南海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演化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南海的构造活动特征。新生代,海南岛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断块差异升降比较明显,形成了大致以王五 文教断裂为界,北为沉降区,南为断隆区的构造格局。对断隆区隆升过程的研究能够帮助揭示海南岛新构造活动历史,但至今为止,琼中南山地隆升的原因和时限仍存在争议。为了厘清海南岛中部的剥露隆升事件,本文选择琼中南地区海拔最高、高差最大的五指山为研究区,采集8组高程岩石样品,高程范围为203. 55~1153. 52 m。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热历史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五指山地区新生代主要经历了两期快速隆升剥露。第一期为渐新世—中新世(32~17 Ma):隆升速率较快,此时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后撤,南海正经历第二次扩张,使得海南岛拉张,活动强烈,造成琼中山地区快速隆升,直到中中新世转为缓慢隆升。第二期为中新世末期(5 Ma)的快速剥蚀隆升阶段:南海扩张已经结束,随着菲律宾板块俯冲亚洲板块,南海北部陆缘整体处于加速热沉降阶段,且全球气候变化加快,造成了海南岛广泛的隆起和加速剥蚀。  相似文献   

18.
田旭  徐方建  吴淑壮  张晋  郭晨  董江 《地球科学》2015,40(9):1497-1504
以往针对南海北部陆架沉积物物质来源的诸多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海南岛物质的影响.基于柱状沉积物样品的岩性、粒度、粘土矿物和AMS14C年代分析, 探讨了琼东南陆架沉积区X2站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 X2站沉积物可划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Ⅰ, 240~120 cm)主要为粘土质粉砂, 上段(Ⅱ, 120~0 cm)主要为粉砂质砂.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高岭石组成, 含有少量绿泥石和蒙脱石.对比分析显示, 伊利石和绿泥石可能主要来自于珠江和台湾岛; 高岭石可能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珠江, 蒙脱石主要来自于近源的雷琼地区, 即海南岛物源对南海北部陆架西段具有一定的影响.近4 ka以来, X2站沉积物的明显变粗和高岭石含量逐渐增高, 说明海南物质的输入增强, 这可能是由于近4 ka以来的气候变化或者人类活动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19.
海南地块的亲缘性质归属一直存在分歧。选择海南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峨查组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年龄为635~1814Ma,具4个年龄峰值,分别为1700Ma、1580Ma、1073Ma和680Ma,记录了哥伦比亚(1700Ma和1580Ma)、罗迪尼亚(1073Ma)和泛非(680Ma)三大地质事件。1700 Ma、1580Ma和1073Ma三个峰值可与南极洲、越南Song Hien、华夏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东南缘同期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峰值对比,说明海南地块在中元古代与南极洲、越南、华夏和扬子陆块东南缘共同经历了哥伦比亚和格林威尔(罗迪尼亚)造山事件。1700Ma和1580Ma的峰值虽然在扬子陆块东南缘有弱的显示,但在扬子陆块内部基本没有该年龄峰值的报道,680Ma峰值在扬子陆块未出现,说明中—新元古代海南地块与扬子陆块之间相距较远,而与华夏、越南和南极洲较近。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地壳演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系采用历史分析法对海南岛的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作用、构造型相进行分析.可将其地壳演化划分为前地槽、地槽、烛台、地洼四个发展阶段;采用动力分析法把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成分归为一起。作者认为海南岛存在着古北东,古东西、北北东、南北构造系和环状构造系:用历史和动力综合分析法全面探讨海南岛地壳演化与构造格局变迁特点。可得出结论:其前地槽发展阶段受北东古构造系控制,于地槽发展阶段叠加了东西古构造系:地洼初动期北北东构造系又疊加在东西古构造系之上并产生复合;地洼激烈期北北东向构造系与东西构造系产生联合环状构造系:地洼余动期的东西构造系和南北构造系又先后叠加在环状构造系之上.海南岛地壳在长期复杂多阶段的演化过程中,曾几经左,右旋交替的剪切作用,最终导致形成海南岛环形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