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第四纪海相地层是第四纪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面变化、海侵海退过程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演变。我们在开展滦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通过对该区东麦港(乐7孔)、坨  相似文献   

2.
蔚县水西堡钻孔发现的微体古生物群与泥河湾组剖面相符,从古地磁测试泥河湾组顶部已属中更新世.从钻孔确定介形虫组合序列,Ⅴ—Ⅷ单元为泥河湾组下部,Ⅰ—Ⅳ单元为上部.发现二个有孔虫层位,从而确定华北上新世-更新世界限提供依据,这对该区新构造运动、古地理、古环境等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放射虫是海洋浮游原生动物.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门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对放射虫的分类、生态、演化、地理及地史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进展.化石放射虫的研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学的恢复和地层的划分及对比.因而,放射虫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日趋重要.我国放射虫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六十年代初,张作人、谭智源等对东海水域中的浮游放射虫作过一些工作.东海沉积物中的化石放射虫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到专门报导.近年来,我所和同济大学,在研究东海有孔虫时,曾对东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作过零星的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4.
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泥河湾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阳原-蔚县盆地的泥河湾层,是我国下更新统的标准地层之一,研究的历史较久,早在1926年巴博尔(Barbour,G.B.,)等人认为泥河湾层(Nihewan Bed)是黄土堆积之前,红土堆积之后的一套河湖相地层,自此之后,驰名中外.到目前为止,有近60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对泥河湾层进行了论述.笔者在1979—1982年期间对泥河湾层进行了调查.本文对泥河湾盆地的大南沟、铺路、红崖南沟、虎头梁、小渡口、下沙沟、石匣西、石匣东、五里台九个地层剖面(图1)采得的324个岩样标本,做了光谱半定量测定,用取得的各元素含量数据,进行了最优分割法(Optimal partitioningmethod)计算,对所计算的结果做了初步的整理分析,进而对泥河湾层的划分与对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纂的,《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一书,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泥河湾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国内外学术上享有盛名.《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一书,虽然由文物部门从地质考古学角度编篡出版,实际上是一本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荟萃.全书共搜集论文65篇,约60余万字,内容包括第四纪地层、沉积相、古脊椎动物、古人类、旧石器考古、软体动物、微体动物、孢子花粉、地貌、新构造、古环境、古气候和年代学等方面,论文数量之多,涉及学科之广,都居我国区域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首位.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第四纪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东部平原和浅海地区石油及其他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岩相识别、地层对比、恢复古地理及古气候等所依据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965年,我们承担了山东省打渔张灌溉区(以下简称"灌区")七个钻孔岩芯中的有孔虫分析任务。目的是根据有孔虫在灌区地层中的出现情况,识别其海相层,进而划分出海、陆相地层,以便为探讨灌区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更合理地利用水利资源、进一步改造灌区的盐碱化土地等,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一任务已于同年完成,并已将初步分析结果送交有关单位。 为了配合生产单位对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研究,近来,我们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又将灌区的有孔虫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除对93种底栖有孔虫进行分类记述外,并试图以灌区地层中的有孔虫群与现今渤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群进行粗略对比,以便根据有孔虫的区系特点和生态组合等,探讨灌区地层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 由于在划分灌区地层的海相层和探讨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时,我们仅是以现有有孔虫方面的资料为依据,因此,所讨论的问题必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热释光技术已成功地用在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在地质年代的测定、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岩相古地理、碩石和月岩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应用国产FGR-2型热释光计量仪对海洋沉积物的测定也作了初步探讨。 一、地层划分和岩性概况 东海Dc-2孔位于舟山群岛以东约10海里浅海区;水深28米,孔深91.5米。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四纪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的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漫长而曲折,全程约32000公里(包括岛屿岸线).沿海除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三大平原外,还有许多狭长的小块沿海平原,它们与中国坦荡的大陆架相连,伸向太平洋.在第四纪期间,这些地区有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如台湾西部云林县北港地区第四系海相沉积厚达686米;华北平原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也厚达400—500米左右.这些海相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对中国及其沿岸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古气候、古地理变迁的解释、新构造运动的判别,都有很大意义.近年来作者对辽宁、河北、浙江和福建等省区45个钻孔(图 1)的微体动物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了配合对这些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还对我国24个现代陆上水域进行了有孔虫概略调查,同时参考了兄弟单位大量资料,对中国第四纪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及上新世与更新世的界线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工作的日益进展,第三系孢粉化石资料也随之日渐丰富.笔者经过系统整理建立了广东第三纪十一个孢粉优势组合带,并通过对这些孢粉组合带的研究,与我国东部各盆地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纪的古植物群进行对比.“孢粉优势组合”这一术语系沿用地植物学对现代植物群落中优势科,属进行统计的方法移用于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按百分比的最高含量作孢粉优势组合统计,并根据组合特征,用于鉴定地质时代.笔者认为从已知时代的地层中采用“孢粉优势组合”这一方法,不仅在鉴定时代、划分地层、进行区域对比;而且在反映古植物地理区内不同时代的古植物群面貌,回溯过去古植物群的演化历史等,均具有相似于“标准化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渤海西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是我国北方大陆的内海,又是目前我国海上石油勘探的重点区之一。开展渤海地区的海洋孢粉研究,不仅可为渤海海洋沉积物的时代划分和地层对比提供依据,而且对研究该地的古气候、古地理、沿岸植被的演变及海面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对渤海地区进  相似文献   

11.
江苏北部沿岸第四纪海相地层中的孢粉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第四纪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我国北方近海平原地区的第四纪地层中,普遍发现了浅海相与海陆过渡相地层(以下简称海相地层)。主要是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引起的海陆进退的产物。近海平原和大陆架都在第四纪海陆进退影响范围之内,对近海平原海相地层的研究不但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地下咸淡水层的划分提供依据,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陆架的发育历史,恢复大陆架及陆缘地区的古地理。早在1948年,K.拉尔森就研究了第勒尼安海沉积物剖面的孢粉。六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12.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第四纪地层对比讨论会于1988年10月6—16日在苏联远东的纳霍达卡市举行.会议由亚太第四纪委员会主办,即INQUA地区分会主办.正式会议为五天,野外地质旅行一天.会议收到论文150多篇,涉及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地质的工作方法、测年、海平面变化等,会议论文将由亚海矿委会(CCOP)组织出版发行.出席本届大会代表130余人,除苏联代表外,中国、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南朝鲜及民主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采用大会发言,主要介绍自上届(1986,日本)亚太会议之后的新成果.会议按第四纪地层;古地理及沉积过程;地貌与构造地貌;第四纪以来生物界的演化四个专业进行大会介绍.中国代表做了“江苏第四纪瓣鳃类动物及古地理研究”、“第四纪地层下  相似文献   

13.
渭南阎村W7孔岩心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渭南阎村W7孔岩心地层样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了黄土组、三门组地层的时代。这一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层形成始于松山反极性时晚期,约为1.1MaB.P.。按照地层样品的剩磁特征和岩性特征对黄土/古土壤层作更精细地划分,这一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层相当于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层,缺失午城黄土。地层的剩磁极性资料表明,三门组地层形成于高斯极性时晚期—松山极性时中期,按照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为第四纪下限的年代准则,确定三门组地层的时代为晚上新世。 W7孔岩心的地层样品的剩磁极性序列与已有的地磁极性年代表的磁极性序列大体相当,本项研究也揭示了二个短周期极性事件的存在,位于第5黄土层的安比拉事件(Emperor)发生的年代约为0.445—0.458Ma B.P.。位于第9黄土层的后期哈拉米洛事件(Post-Jaramillo)发生的年代约为0.77—0.81MaB.P.。 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在松山反极性时中晚期出现过沉积间断,持续时约0.5Ma。 根据W7孔的地层学研究认为,选择以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末期的年代(1.60MaB.P.)作为第四纪下限是有利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  相似文献   

14.
金小凤 《海洋科学》1984,8(3):16-24
渤海为我国内海。有关单位曾对海区中部及海峡地区的六个柱状剖面样进行了孢粉分析,为渤海海洋孢粉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为了进一步探索渤海西部及沿岸地区沉积物中孢粉的分布规律,推断沉积物的地质时代,划分、对比地层,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追溯海盆物质来源和运移等,本文对位于渤海西部的渤25、渤12-2和位于现代滦河三角洲上的乐五杜状剖面样进行了孢粉、藻类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松辽平原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平原的第四纪地层,过去尚缺乏磁性地层的研究资料.为了进一步修订地层表,我们用磁性地层学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吉林省榆树和长春地区以黄土为主的剖面,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和库伦旗地区的黄土剖面(图1),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并试以辽河以西地区的黄土地层,把黄土发育不够典型的松辽平原区与北方典型黄土区的第四纪地层,从磁性地层学的角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外近40 a海洋沉积硅藻表层组合及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古地理环境重建、海平面升降和岸线变迁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硅藻休眠孢子化石的分类学、地层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中国海洋沉积硅藻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基本查明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大海区表层硅藻属种组成及表层硅藻组合面貌;利用硅藻组合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古海洋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并将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到硅藻分析中,使中国海洋沉积硅藻研究逐渐由定性或半定量向定量研究发展.但在利用硅藻进行古环境定量重建等方面,与国外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应加强建立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表层沉积生物硅的溶解、硅藻休眠孢子化石的分类学和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普查和勘探陆架上的新油田和固体矿产,研究俄罗斯南部海洋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正是在这里,解决着亚速海一黑海盆地的地层和古地理,以及与同时代形成的地中海和里海沉积层对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泥河湾层古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几乎所有关于泥河湾层的著述中,皆或多或少地涉及泥河湾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问题.早在二十年代,Barbour,G.B.和Licent,E.等人,即根据泥河湾动物群的性质,认为泥河湾期相当温暖湿润,同时也指出该层上部的蒸发岩,标志着后期气候变干的趋势.六十年代以来,北京大学等单位,对湖盆演变及其与新构造运动关系等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近年来微体古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古气候信息.周昆叔研究了红崖南沟剖面下部孢粉谱,认为这里记录了一个“冷期”.刘金陵(1980)研究了虎头梁剖面下部孢粉谱,认为它代表一种“凉——北方型”气候.任振纪研究了蔚县142钻孔孢粉组合,认为泥河湾层记录了三个“冷期”.汪品先等(1975)在东窑子头发现的有孔虫  相似文献   

19.
书海拾贝     
叠合盆地层序地层分析与构造古地理——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林畅松,于炳松,刘景彦,等著科学出版社资环分社出版本书从构造多期活动的叠合盆地分析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层序地层学与构造古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论述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序列与构造古地理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榆社组”地层的时代归属及其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榆社组”这一地层组的名称是三十年代由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和杨钟键教授通过对山西省榆社新生代盆地的研究之后提出的,并将该组地层的地质时代归属于上新世至更新世早期.随后,又有巴尔博(G.Barbour)教授、桑志华(E.Lin-cent)教授等人先后数次对榆社、武乡、太谷等地的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进行过调查和研究.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理系、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也相继在这一地区作了程度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提出研究报告和地质报告,对“榆社组”地层的地质时代归属提出了各自的认识和看法.笔者对他们报告中提出的看法,大体上有两点是基本一致的:第一,“榆社组”的上段应归属于早更新世;其中段和下段应划为上新世时期;第二,这套地层是连续沉积的河湖相地层,沉积厚度较大,出露比较完整,是华北新生代地层颇具代表性地点之一.近年来,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若干方面的实验测试研究认为,“榆社组”地层的时代应重新加以厘定,并对这一时代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其环境变迁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但是,限于笔者的水平,不足和错误之处难免,望有关专家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