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海洋学   1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东海及邻近水域浮游有孔虫地理区划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界限,通常是与大洋环流系统或较大水团的分布范围相符合。因此,在进行海洋浮游生物区系性质的分析时,除了考虑种类组成、地理分布以及区系的发展历史过程外,还应该结合环境条件和浮游生物的生态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在生态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它是随波逐流的,其地理分布界限  相似文献   
2.
有孔虫是一类原生动物,除极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环境、少数种类生活于与海有联系的半咸水环境外,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海洋环境;其生活方式,大多数种类营底栖生活,少数种类营浮游生活。由于有孔虫具有个体小、种类多、数量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较敏感、地理分布广泛、地质历程长久、其遗壳能在地层中长期保存等特点,因此,它不仅是研究现代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研究古海洋生态学、恢复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识别海相地层、进行地层对比等的重要微体化石之一。“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地层对比、岩相识别、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西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生物考察队于1957年采自赵述岛、北岛和中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对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在我国有孔虫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开展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层中的有孔虫动物群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极其丰富多采,种类当远远超过本文所记录的种数。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样品数太少,只能是一个极其初步的记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我国西沙群岛现代有孔虫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 笔者在《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Ⅰ》一文中已报道了175种。本文共记述了底栖有孔虫240种(包括6个未定种),其中的235种为首次记录,分隶于3亚目,10总科,38科,110属;有8个新属和86个新种。砂质胶结型种类有31种,占总种数的13.2%;钙质无孔型种类有48种,占总种数的20.4%;钙质有孔型种类有156种,占总种数的66.4%;浮游有孔虫未见有新增加的种类。凡是在前文己报道过的属以及本文重复报道的5个种,均不再加以描述。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通过本文对现有的56份砂样所含有孔虫的分析鉴定,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是极其丰富的。随着今后更全面的调查,特别是水下样品的进一步补充采集,待发现其他种类时,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4.
黃海和东海浮游有孔虫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的浮游有孔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范围的或区域性的海洋调查和海洋沉积研究的迅速发展,目前对世界各大洋和各主要海区的浮游有孔虫都已或多或少的进行过调查研究,惟对南海的浮游有孔虫还了解得很不够。过去,仅有Challenger号(1872—1876)和Albatross号(1907—1910)的一些零星记录。前者曾在吕宋岛(Luzon I.)西岸(17°54′N,117°14′E)记录过7种(Brady,1884);后者在南海的调查站主要布设于菲律宾群岛西面海域,并有几个调查  相似文献   
6.
7.
红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 ruber是一种浮游有孔虫,有粉红色和白色两种类型。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赫蒂地质观测站的汤普森和马维骅等人的研究,粉红色的红拟抱球虫在上新世和更新世的一段时期内,曾经出现在环球的暖水带里。在现代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中,它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距今12万年前就已经同时消失了。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体中和现代沉积物中都没有粉红色的红拟抱球虫,只是在更新世和较老的沉积物中有所发现。布勒尼曼和雷习格报道,在赤道太平洋西部深海钻探项目62区的更新世岩芯中,有粉红色的红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第四纪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东部平原和浅海地区石油及其他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岩相识别、地层对比、恢复古地理及古气候等所依据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965年,我们承担了山东省打渔张灌溉区(以下简称"灌区")七个钻孔岩芯中的有孔虫分析任务。目的是根据有孔虫在灌区地层中的出现情况,识别其海相层,进而划分出海、陆相地层,以便为探讨灌区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更合理地利用水利资源、进一步改造灌区的盐碱化土地等,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一任务已于同年完成,并已将初步分析结果送交有关单位。 为了配合生产单位对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研究,近来,我们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又将灌区的有孔虫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除对93种底栖有孔虫进行分类记述外,并试图以灌区地层中的有孔虫群与现今渤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群进行粗略对比,以便根据有孔虫的区系特点和生态组合等,探讨灌区地层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 由于在划分灌区地层的海相层和探讨海相层的古沉积环境时,我们仅是以现有有孔虫方面的资料为依据,因此,所讨论的问题必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     
郑守仪  宋岩 《海洋科学》1982,6(5):57-57
有孔虫Foraminifera单细胞动物,属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多列为一目Foraminiferida。原生质分为内、外质。外质伸出伪足,根状,往往愈合成网状。外质和伪足分泌假几丁质、钙质、硅质或以分泌物胶结外来颗粒形成外壳(一般小于1至数毫米,  相似文献   
10.
黃海和东海的浮游有孔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浮游有孔虫是一种大洋性的浮游原生动物,具石灰质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抱球虫软泥(Globigeeina ooze)即由浮游有孔虫的遗骸大量沉积所构成。在太平洋有36%,印度洋有54%,大西洋有67%的海底是被这种软泥所复盖。远在白垩纪,这种软泥就开始累积起来了。到了第三纪,那些出现于白垩纪的浮游有孔虫种属绝大部分趋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