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昔阳地震台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予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地震工作方针,努力开展地震予报工作,在最近一年半中,在该台观测范围内共予报地震十次,其中准确无误的一次,基本准确的五次,在地震予报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昔阳地震台是一九七一年建立的,全台共有三名工作人员,他们都是一九七一年以后才开始搞地震工作的,文化程度最高的只有初中毕业。那么,他们在文化水平低,业务不熟悉的情况下是怎样取得这些成绩的呢?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这是贯彻执行党的地震工作路线方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7级以上的强震并不是在一片空白上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种间歇性的地震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研究这种背景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判定一个活动期的强震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对华北历史上记录到的18次7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史和震后史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背景地震活动的四条规律:①强震前多有6级以上的背景地震发生;②并且多有信息地震发生;③短时间近距离的两个强震之间可能出现缓震现象;④强震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文中根据这四条规律,对华北地区1501—1730年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做了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3.
章淮鲁 《地震学报》1989,11(3):225-235
7级以上的强震并不是在一片空白上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种间歇性的地震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研究这种背景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判定一个活动期的强震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对华北历史上记录到的18次7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史和震后史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背景地震活动的四条规律:①强震前多有6级以上的背景地震发生;②并且多有信息地震发生;③短时间近距离的两个强震之间可能出现缓震现象;④强震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文中根据这四条规律,对华北地区1501——1730年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做了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地震工作方针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运用土地电予测予报地震的方法,几年来在实践中证明是简单易行的一种测报手段。在松潘、平武间7.2级地震中,采用土地电连续自动记录,较好地记录了几次大震临震异常的全过程,根据临震异常的特点,采用周期性组合法和脉冲二倍法进行计算,对8月16日7.2级和8月22日6.7级的发震时间作了较准确的予报。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几年来,我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认真贯彻地震工作要“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予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给合,大打人民战争”的方针和周总理对地震工作的重要指示,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地震科学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地震群测群防运动的发展,使我省地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群测群防工作开展情况山西在历史上沿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曾多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解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山西地震工作是很重视的,特别是一九七一年国家地震局组织了地球物理所、地震地质大队、测量队、物探队、河北及山西省地震队二百多人在临汾、晋中地区进行会战,统一计划,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基本上掌握了临汾盆地的地  相似文献   

6.
用地震电磁波法作临震预报,发现地震的发震时间是有规律性的,仪器到的辽南发生的地方震和有些大地震,就是在预测的“发震时段”里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两个部分研究了我国西部滇、川、甘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和小地震的活动特征。 首先研究了强震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围空区的一般形态、围空区形成时间与强震震级的关系、形成地震围空区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震围空区特征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 其次还研究了近年来川、滇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3级以上小地震的活动特征。并从强震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小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有无直接前震等方面探讨了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强震的不同特点。发现发生在“块间”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很低,形成“空区”,多无直接前震。而发生在“块内”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高,形成“条带”状分布,震前从几秒到几个月内有3.0—5.5级的直接前震活动。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的强震前小震活动具有的这种不同的特征可能与发震地区的构造、结构条件、应力状态以及边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特别是华北及邻近区域内,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强震,地震活动频繁.自 1966年以来,又连续发生了系列成串性强震.对于大面积的华北块体,对弱震能量、频度、小震群,以及b值等地震活动性,在统一应力场中成串性强震成因上的联系,巳有论述,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对我国境内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亦有专门讨论.本文基于地震活动性,综合考虑地质构造条件,划出“蒙古发震块体”,用以解释华北北部地震发生的条件和活动方式,分析了蒙古发震块体内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其地震趋势.二、蒙古发震块体的边界划分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的刚性岩石圈,因内力作用而断裂,形成若干块体,也有人提出地球的自转运动和重力、热力作用的原因,岩石因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断块.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下水中的气体、化学成分的变化探索地震予报的研究,虽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66年4月26日苏联塔什干5.3级地震后,乌莫洛夫等人首先总结了震中区深钻孔水中的氡气与该次地震的对应关系,指出震前水氡具有长达10年之久的趋势升高异常。在其后的余震系列研究中,又发现震前水氡有明显的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0.
1976年龙陵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陵地震是由7个相对独立的次级序列组成的强震群,除了两次大震(M7.3,7.4)之外,还发生了M≥6的强震5次。 龙陵地震序列的主要成分发生在被三条大断裂包围的三角形断块内部。发震构造是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断层组成的“断层带”,这是一种新生的、处于崛起过程中的活构造,强震的发生是断层发展、连贯过程的体现。发震构造是由北北西—南北向和北东—北东东向的“断层带”交切而成的构造格架,在北北东向的主压应力场作用下,地震活动过程显示了突出的共轭性构造活动。 整个龙陵序列没有一条规模较大的构造统一控制,7个次级序列的主震有各自的破裂面,这些破裂面对震区地震活动的控制能力很低,说明龙陵地震的脆性“碎裂”特征。龙陵序列的主要成分发生在花岗岩基上,花岗岩的相对各向均一性是“碎裂”特征的物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引言1966年至1969年,在我国华北的东部,先后发生了邢台6.8、7.2、河间6.3、渤海7.4级地震,依据这些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和迁移的趋势,当时我国地震界曾提出辽南地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地点的预报意见。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在预料之中发生了。1975年底,有人提出:“海城地震可能是一个转折,东西向的华北块体北界将出现地震活跃”1),并提出几个可能发震地点。相隔仅三个多月,1976年4月6日在阴山-燕山地震带中段的和林格尔发生了6.3级地震;接着7月28日在该带东段的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9月23日又在该带西段的巴音木仁发生了6.2级地震,这其间还发生了磴口震群,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震的孕育与强震的增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地震的孕震构造是唐山菱形块体,在NEE向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最大剪应力集中在它的对角线上,正好与唐山断裂带相一致,因此成了唐山地震大破裂的始发点.唐山地震前兆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在空间上有“震中→外围→震中+外围”的转移过程;在时间上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兆异常频次的每一次加速都发生在外围强震发生之后,本文用强震的增、减震理论,推测外围强震的发生对唐山地震的孕育有强化作用,在一个大的区域,强地震的增、减震效应可以形成多个高应力集中区,这些高应力集中区多数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白超英  王筱荣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2):149-154,159
用“震源触发-系统响应”孕震模式,分析讨论了新疆1996-1998年成组强震活动前后地震活动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由此定义了“诱发信号震”,进而分析研究了诱发信号震与后续主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后触发(或引起)的中等地震活动区及边缘很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强震或其强余震发生当天或稍后1天内发生的信号震具有预报意义,信号震发生后,其周围200km范围内3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其震级可能比信号震的震级高0.5-2.0,最后对成组强震活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川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首先基于本世纪第五强震活跃幕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图象的结构性转移;二是该区“第一类地震空区”或“空段”的存在及强地震复发周期接近;三是大地形变复测证实监测区内“闭锁段”和“隆起区”的存在;四是在其空段和闭锁段或隆起区近年曾发生注目的中等地震活动;五是测震和其它微观前兆趋势性异常出现,说明所圈定监视区的中期强震危险性存在。本文通过构造活动速率、历史地震计算的复发概率值和测震学及微观前兆异常信度的分析和综合信度运算,探讨了并给出了川西地震重点监视区及附近地区的近期分段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摘自安启元同志在“一九八六年全国地震活动趋势会商会”上的总结报告。其中述及的我国新时期地震工作方针,系局党组最后议定并已报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今后对我国地震工作方针的表述均以此为准。——编者)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中部由于构造部位特殊,中强地震及弱震活动不但频度高,而且有着特殊的意义。华北历次活跃期中,强震的活动,空间上虽有着迁移规律,但山西中部总是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台网记载以来,山西中部的弱震括动,在其频度的上升时段,同样反映了华北区内强震的活动。山西地震带上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存在着由北而南和由南而北对迁的现象,山西中部是对迁的中心地区。因此山西中部地区是华北地震活动的一个“敏感区”,研究它的地震动态,将有可能提供华北强震活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域近期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现今小震活动也较活跃。本文总结了地震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强度的特征,为本地区地震灾害的防御、减灾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闽东南沿海是我国东南沿海强震活动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强震,现今弱震活动频繁。区域地质构造控制地貌格局,新构造运动在老构造的基础上,为继承性的断裂差异活动,与地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会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际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地震活动性图象 地震活动性图象,主要指前兆性地震活动性图象,以研究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本身的演变规律为目的。其基本思想是:地震活动性图象是深部构造应力场的一种反映。后期的地震活动与前期的地震活动是直接有关的。因之,可以利用地震活动性图象达到所谓“以震报震”或“以小地震预报大地震”的目的。 既然地震活动性图象是以前期的地震来预测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