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耕地保护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SSCI检索出的1998年~2015年共18年的331篇耕地保护研究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itSpaceⅢ、Ucinet及SPSS软件,采用社会网络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近18年我国耕地保护研究可以分为探索研究阶段(1998年~2003年)、全面发展阶段(2004年~2009年)、稳定发展阶段(2009年~2015年);(2)耕地保护研究的知识基础聚类相对集中,形成以"耕地动态变化"、"耕地安全"、"耕地制度"及"经济补偿"四大类;(3)耕地保护热点主要为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及耕地资源五大方面。农户、农民权益及社会责任等则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4)耕地保护研究成果与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政策相对一致,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政策制定及实施。  相似文献   

2.
概括了制度环境的变化与耕地保护制度变迁的特点,指出了耕地保护制度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繁荣做出的巨大贡献,总结了现行制度的被动性、镶嵌式、地方政府主导征用收益、违法占用耕地与地方政府GDP冲动及官员的政绩追求密切相关等特点。评估内在制度的柔性对刚性制度的化解与冲突,提出了诚信与合作意识、用地观念、计划意识与强势主导等3类因子的影响。分析了未来耕地保护制度的供需及其主体,指出耕地保护作为我国重要的管理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的制度供给主体的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制度执行主体及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最终执行主体耕地保护的行为与利益诉求。据此,提出了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改革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保护有效方案与政策一直是国内外政府决策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武汉市农民和市民实地调查数据,基于选择模型法构建假设的政策与交易市场,模拟在此假设市场下主要相关利益群体耕地资源保护偏好意愿。依据选择实验法的基本原理选取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支付耕地保护费用作为环境商品的属性。首先考查了主要相关利益群体的偏好,并获得了对于保护属性主要相关利益群体农民和市民不同偏好的实验证据;然后分析不同环境商品属性组合方案所可能引起的福利变化水平。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中国的农地保护制度和目前实施的耕地保护基金、农业补贴制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耕地资源保护有效方案与政策一直是国内外政府决策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武汉市农民和市民实地调查数据,基于选择模型法构建假设的政策与交易市场,模拟在此假设市场下主要相关利益群体耕地资源保护偏好意愿。依据选择实验法的基本原理选取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支付耕地保护费用作为环境商品的属性。首先考查了主要相关利益群体的偏好,并获得了对于保护属性主要相关利益群体农民和市民不同偏好的实验证据;然后分析不同环境商品属性组合方案所可能引起的福利变化水平。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中国的农地保护制度和目前实施的耕地保护基金、农业补贴制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35 a来海南岛耕地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张正栋 《中国沙漠》2005,25(5):757-763
采用1970—2004年的统计资料,用统计方法,研究了近35a来海南岛耕地变化过程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耕地资源减少量与人口总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间的三个曲线相关模型。结果表明:①35a来海南岛耕地资源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是国家政策引导和调控下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②海南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呈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耕地减少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③从优化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现阶段协调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政策建议:加快现代土地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明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强化耕地管制手段;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体系;强化最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与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我国现行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与效率对于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对比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的效果与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保有量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而非农建设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情况则较好;在政策运行效率方面,1999-2004年,只有1999年耕地保护政策是有效的,2003年只有黑龙江、江苏、广西、贵州、甘肃和宁夏6省(区)的耕地保护政策是有效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欠佳,运行效率不高,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调整现行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其运行效果和效率是耕地保护政策改革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分析和评述了国内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动态,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有关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研究经历了研究背景由耕地无保护向耕地严格保护过渡,研究方法由定性为主向定量和计量为主转变,空间落点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城镇化速度快、耕地资源禀赋条件好的中部地区转移。在某一研究论题断面上,东、中部地区始终先于西部地区。得出以下结论:经济、社会因子与耕地数量保护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已近饱和;耕地质量变动对耕地利用与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机制探讨亟待深入;我国应开展广义的耕地保护,走"目标多样化、政策多样化、途径多样化"的可持续耕地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江苏省建设占用耕地现象越来越严重,耕地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该文利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及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初步探讨了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内在机制。边际产出的差距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直接动力,目前存在的一些制度和政策降低了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交易成本,外资的涌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除了资本的限制。根据其转化的内在机制提出如下建议:1)把耕地减少上升到社会问题的高度来认识;2)改变当前的征地方式;3)把耕地保护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4)提高农业的产出。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分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进展缓慢的原因,揭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存在的问题,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更好开展提供理论借鉴。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相结合。研究结果:目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研究非常薄弱,主要存在永久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模糊不清及永久基本农田在基本农田管理体系中定位困难等问题。研究结论:耕地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耕地保护制度本身,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全面深化的制度改革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如何协调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该文采用LANDSCAPE模型,以武汉市为例,以城市扩张、耕地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协调为目标,开展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在满足城市扩张规模与粮食安全的条件下,优化后城镇用地扩张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侵占仅为未优化布局的64%,该文提出的优化模型能显著提升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协调程度。2)当前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流失过快,特别是城市中湖泊和草地大量减少,因而有必要改变当前的城市扩张模式,采取以城市化为导向的生态化发展政策,以实现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协调。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协调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数量急剧减少,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因此,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本文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巴彦套海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区基本农田进行了工程布置与设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锡林郭勒盟耕地利用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的前提下,依据相关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结合锡林郭勒盟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和锡林郭勒盟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与现实,提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利用及保护的措施,为锡林郭勒盟耕地布局和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省级耕地非农化适度性评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省级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做出评判,将有助于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此,从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评判区域耕地非农化适度性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我国近年来各省市区耕地非农化的适度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全国耕地非农化总体适度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某些耕地非农化过度或滞后的省份.因此,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过度的省份必须采取紧的土地供应政策,而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滞后的省份则应采取松的土地供应政策,这样做才能既调控了耕地非农化,又不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农业必须提供足够的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而农业生产需要系统积累耕地质量和土壤资料。通过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利用耕地,发挥区域优势,确保国家食物和生态安全。由于固阳县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所以有必要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进行耕地生产能力和耕地质量研究,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支撑,为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闽东南地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2005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闽东南地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利用SPSS软件对9个驱动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闽东南地区的耕地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压力、比较经济利益驱动和城市建设是研究区耕地减少的4个驱动因子,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闽东南地区耕地变化提供借鉴,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耕地保护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再论我国耕地的保护和完善保护机制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陈朝辉 《热带地理》2002,22(3):253-256
耕地是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由于耕地必须具备特殊的自然条件。因而决定其数量的有限性,在人多地少的我国,保护好耕地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耕地安全存在严重危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得到切实保护,以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8.
耕地保护主体具有基于逐利驱动下的理性思考,从而直接影响耕地保护的效果。在耕地保护行为过程中,地方政府掌握耕地的实际支配权,主导耕地的规划布局,而农民对待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则受经济利益的影响较大。现行制度框架下,耕地保护政策具有"委托-代理"关系、政策公平偏好、信息不对称、投入产出不对等、多方面利益干扰等特征。转型时期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容易凸显,应理性地正视耕地一定程度上的减少,但耕地保护的力度不容放松,需加强制度建设和耕地管理方式的创新,深化国家土地管理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近35年来海南岛耕地动态变化,认为政策、经济因素是耕地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选择区域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等驱动因子建立了与耕地减少量间的相关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量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呈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认为要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除了依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外,还应当依靠特色农业、非农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从而积极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相似文献   

20.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经过多年调研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新土地管理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文章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含义分析着手,研究评价该政策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同区域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等的实际影响,分析了与此相关的费用转嫁和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