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5000地面高精度磁法扫面工作在蒙古寺-沙梁子地区圈定了4处磁异常.通过地球物理反演,详细揭示了这些异常不同方面特征.结合勘查区地质及岩(矿石)物性资料,对这些磁异常成因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舒城县进行地质、物探、化探分析,查明了地层、岩浆岩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区内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有了初步认识;合理解释了化探异常;磁异常与火山岩的联系。为该地区下一步寻找矿产资源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子午岭地区内的气象资料,采用小网格方法建立该地区降水量的回归方程,对无降水资料地区的降水量进行了推算,得到本地区降水的分布情况,并对其降水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本地区属黄土高原气候分区中的重夏旱区,林区对干旱及水土流失有相当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E层占优电离层是指E层的峰值电子密度大于F层的峰值电子密度(NmE>NmF)时的电离层,记为ELDI(E-Layer Dominated Ionosphere)。针对ELDI,利用2007-2010年的COSMIC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satellite)掩星数据,在修正地磁纬度-磁地方时标系下统计分析了它在南北极区极夜期间(南北半球的冬至日前后30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极夜期间电离层ELDI特征明显,其分布与极光椭圆位形基本一致,而且其在夜侧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磁子夜之后,北极为70%左右,而南极为90%左右;另外南极的ELDI特征在磁纬度分布上要略宽于北极的分布范围。在ELDI高发区,电离层峰值电子密度要高于其两侧地区,特别是在夜侧,尤其是磁子夜前的峰值电子密度要接近甚至大于磁正午的峰值电子密度,在南极地区格外明显;而且ELDI高发区内的E层的电子含量(TECE)、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I)及TECE占TECI的比重(TECEI)都高于其两侧地区,北极TECE和TECI大于南极,而TECEI则是南极大于北极。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极夜期间极区高能粒子沉降引起底部电离层电离率增大所致;同时,由于地磁轴偏离地理轴的程度在南极要大于北极,使得极夜期间南极地区的电离层的电子密度,特别是在F层要相应地小于北极地区,从而导致了极夜期间南北半球极区电离层ELDI特征之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霍林河地区1∶5万航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磁场变化、磁异常形态等值线走向及异常组合等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磁场区;圈定出20处局部异常;解译出46条断裂,其中包括18条大断裂及28条一般断裂。航磁数据的解译工作对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找矿和构造格架研究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的是1992年2月9日至1993年2月9日在南极中山站记录的各种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并对各种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通过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分析,了解高纬地区地磁脉动的形态特征,对南极极隙区高空大气电磁环境、太阳风和磁层相互作用等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86年南极长城站的哨声观测资料,对磁暴期间的哨声活动、哨声发生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磁静日和磁扰日色散值的变化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磁暴开始后20~27小时哨声发生率开始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值,持续5~15小时后下降到正常值。哨声发生率有着明显的日变化(有两个活动高峰)和季节变化(活动高峰期为地方冬季6~8月份)。色散值的日变化与地磁活动性有密切关系,在磁静日,色散值日变幅很小,在磁扰日色散值较大,其分布较分散。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神山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高精度磁测、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对该地区的地质特征、矿产特征进行了大致了解,期望对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物探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区地震崩塌滑坡的基本特征及危险性分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杨涛  邓荣贵  刘小丽 《山地学报》2002,20(4):456-460
四川地区地震崩塌及滑坡非常发育,时常造成严重灾害,本文在现场调查资料及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地区地震崩塌,滑坡的分布规律,类型,特征及其灾害性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并就其特征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10.
杨少峰 《极地研究》1992,4(1):42-50
本文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得到的长城站地磁脉动资料与北京地区的同时地磁脉动观测资料作比较。对比分析表明 ,在磁静日中两个地区以平静的脉动为主 ,南极长城站有时出现Pc1 /Pc4- 5脉动 ,北京地区会出现 Pc3脉动。Pi脉动出现很少。但在磁扰日中 Pi型脉动出现次数明显增加 ,还会出现在对应的小时段上。不过长城站的 Pi脉动往往比北京地区强些。  相似文献   

11.
1980~2007年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1980年地形图和多年遥感资料,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手工提取了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4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与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近28年(1980~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研究区的冰川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07年,洛扎地区冰川面积从491.64 km<'2>...  相似文献   

12.
郭胜军 《西部资源》2013,(4):117-118
本文以内蒙古某磁铁矿进行井中三分量磁测工作为实例,介绍了井中三分量磁测的基本工作方法,并详细对资料解释中常见的Z曲线类型及其半定量解释做了归类和总结分析.井中三分量磁测工作对寻找深部盲矿体,判断其相对于钻孔方位、走向等矿体特征效果显著,为以后的勘探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笔者1987年的实地调查及前人的有关资料,对西藏高原西部荒漠土壤的分类和分布问题进行讨论,着重阐明了寒漠土与冷漠土的形成过程及分布规律。此外,还提出了所论述地区的荒漠土类及亚类分类意见,以期有益于西藏高原西部荒漠土壤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广东省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在时空分布方面的规律。在对广东省西部地区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灾害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某地区发生的灾害主要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和泥石流等四种类型。由此提出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条件下,以适合该地区的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生物防治及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保护某地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实现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地方规划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下庄矿田新桥地区构造发育,铀矿化点分布密集,水异常点成群出现,并受构造展布控制。本文对新桥地区历年来的水质分析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并开展相关性分析工作,发现水中铀含量与各离子间有一定的规律性,进而研究总结本区的水化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铜矿资源丰富,储量位居世界前三。俄罗斯铜矿资源主要集中于诺里尔斯克及靠近中国东北地区的后贝加尔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因素,从长远来说其方便我国今后的开发与利用。故该地区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地质特征资料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文字以库都明斯克铜多金属矿为例对该地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希望对今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美国马萨诸塞州华人空间分布自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美国10年一度的人口普查资料,文章采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对美国马萨诸塞州华人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马萨诸塞州的华人存在空间聚集现象;波士顿地区和汉普郡境内某地是华人显著聚集的区域。研究了聚集区域的分布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和推断。  相似文献   

18.
极光粒子沉降研究:谱形式及其在极区大气中的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年来南极地区极光沉降粒子的卫星、火箭、地面观测和研究结果,分别给出了极光椭圆区、极盖区、南大西洋异常区和极尖/极隙区粒子沉降的形式来源和特点。并根据磁尾研究的新进展,提出极光粒子沉降谱存在另外两种形式谱:(1)κ分布谱;(2)κ分布加上一个或多个脉冲谱,这两种谱来源于磁尾中性片区(绝热区非绝热区)。南极不同的区域,极光粒子有不同的沉降特点。这些沉降对极区电离层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化大气中运动的Fokker Plank 方程,利用带电粒子在大气中传输的电离理论,导出极光粒子谱在极区大气中传播的解析表达式,对各种极光粒子谱在极区中的演化规律加以分析,并以此来解释在南极地区探测到的不同高度的极光电子谱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以往南迦巴瓦峰地区未进行过地磁测量工作。1983年我们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对南峰地区首次开展了地磁测量工作。这次的工作任务是,通过剖面测量,建立若干地磁测量基点,以了解地磁场的分布概况;并通过室内地磁资料分析整理,寻求区内的区域地质及深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South Pole和Mc Murdo两站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的电离层相位闪烁数据,统计分析了两站电离层相位闪烁发生率的周日分布和季节分布。统计结果表明,两站的相位闪烁发生率在季节分布上,春秋季明显大于夏冬季;在周日分布上呈双峰结构。在磁中午附近和磁子夜后有较大的闪烁发生率。磁中午附近是因为极隙区的软电子沉降和电离层对流导致的电离层不均匀性,造成较强的无线电波闪烁;磁子夜附近闪烁增强可能是穿越极盖区的等离子体云破碎造成较大密度梯度导致。总体上说,Mc Murdo站的闪烁发生率高于South Pole站,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磁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