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陆冠尧  魏兴琥  李森  熊彦  雷俐 《中国沙漠》2013,33(2):358-366
在粤北石漠化地区运用面上调查、定位观测和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石漠化地区植被退化特征及其与降雨截留量、土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从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变化时,植物群落从草本+藤本+乔灌木→草本→苔藓变化,群落层片从4层→4层→2层→1层变化, 平均高度从87.06 cm→63.32 cm→42.13cm→6.21 cm变化,物种减少比例从0%→14%→46%→86%变化,植物优势种从黄连木+苎麻+黄荆+三裂叶野葛→黄连木+青蒿+野菊→五节芒+野古草+牛筋草→苔藓变化,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2.33 →2→1.25→0.33变化,Shannon-Wiener指数从2.96→2.31→1.94→0.42变化。植被退化特征与降雨和土壤理化性质都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4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有所增加。这对保护生态环境、支援经济建设、改善群众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发展很不平衡,有些林区森林质量下降严重,问题不少。为改变这种局面,要采取十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科学的春天”40周年。随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也将迈入新时代。青年学者恰好处在承前启后的这一时期,围绕学科传承和创新发展需要,面向新时代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青年学者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学习和传承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辈所建立的学科体系,并力图继续开拓和创新。一是助力建设学科文化,打造具有学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学术共同体。二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加强中国特色的自主理论建构与创新。三是向相关学科方向学习,加强交叉与综合的数据和方法创新,建设科学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体系。四是青年学者更需要踏实认真的态度,找准个人研究领域方向,求真务实并力图创造新的知识,不断提升研究深度。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梦必将在一代代青年学者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贫困脆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娇  周立华  陈勇 《中国沙漠》2017,37(6):1261-1270
传统的贫困研究侧重于贫困的定义、测量、根源、返贫策略等方面,随着“能力”、“风险”等概念在贫困研究领域的应用,贫困脆弱性以其前瞻性的视角成为目前贫困研究的热点之一,将未来的风险冲击和家庭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等因素考虑在内预测未来的贫困,对提高减贫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国外主要针对贫困脆弱性的含义和测算方法开展理论研究,国内研究多借鉴国外的测度方法,以用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主。本文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定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的特点和趋势,以期为后续的贫困脆弱性研究和前瞻性的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Elana Wilson 《Area》2007,39(3):323-330
In this article, I trace the efforts of a development team working to promote a Canadian approach to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Russian North. These development workers used two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related to time and history to render Canadian knowledge mobile and applicable to a new location: (1) imagining today's Russian North as equivalent to the Canadian northern past and (2) reframing and idealising the Canadian past and present to make the governance export less discursively 'messy' for an outside audience. The relative failure of these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points to the need for richer dialogue in efforts to move knowledge cross-culturally.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各国首都为代表的非洲城市呈现高速扩张态势,由此催生了新城开发的浪潮。本文梳理了非洲新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了其背景和驱动力、关键性角色及面临的挑战。以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市东部新城开发实践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取资料,总结其驱动因素,概述了所在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政治经济形式不稳定、土地交易市场不成熟、地质灾害风险等现实挑战。以新城概念规划方案为蓝本,提出设计弹性城市规划方案、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政企协同开发、多渠道筹备资金、工程设计保障地质安全、建设通达的道路交通系统、各类需求或文化背景人群分片开发住宅区、建造经济便捷的住宅产品、配建符合各方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设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经调查总结了福建省福清市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发挥山海侨三者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成就,以及其主要作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Mongolia has experienced two decades since the demi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has implemented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its economy and its democratic practices. Transitions from being a nomadic society to a Soviet satellite state and onwards to liberal democracy have greatly impacted family lif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changing patterns of mobility in the Mongolian ‘age of the market’ and its effects on population group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has continually risen as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have moved to places of opportunity. Connections are believed to be maintained during periods of absence by migrant family members, as both men and women are culturally permitted to be separate from their families. Migration is understood to contribute to prosperity, and separations contribute to generate growth and hishig (good fortune) for the good of the family. However, such mobility is also a way to escape family patriarchy and conformity, and can contribute to loss, hardship, and uncertainty for family members left behind. Further, mobility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a means to escape the stigma of ‘laziness’ culturally associated with poverty and immobility. Postsocialist separation has inadvertently contributed to the breakdown of the institution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 institutions that were supported by separations in the pastoral economy.  相似文献   

9.
批判实在论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天新  李平 《地理研究》2006,25(5):775-784
批判实在论是一种有关社会科学的哲学理论,它从浅显易懂的本体论出发,抨击了传统科学研究中背离客观实在的种种理想主义倾向,如对“规律性”的迷信、对计量分析方法的过分依赖等。在上世纪80年代批判实在论被引入到西方城市空间研究中、发展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该范式在对传统空间分析研究的批判基础上强调对空间现象的因果机制的阐释,提出了有关因果机制的概念框架,认为只有透过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去把握决定事物的深层结构和机制,才能避免传统研究中常出现的“混乱归因”现象,为此发展了具体研究和抽象研究、深入研究和广泛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城市空间研究实践中。本研究对批判实在论范式的产生背景和哲学基础等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其理论脉络、方法论和研究实践,并对该范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广州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朝辉 《热带地理》2002,22(1):34-38
广州市在现代化过程中 ,要建成山水城市 ,也即生态城市 ,首先要正确理解城市化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包括林业、农业、水体等环境建设 ,优化城市环境 ,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城乡经济—生态体系。为此 ,必须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科学的城市规划 ,保证建立合理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工业用地的空间集聚分散变化特征,并针对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工业用地管理政策建议.分析产业用地区域分布的变化规律,利用统计数据,从产业结构变化、工业产值比重变化和工业用地报酬变化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工业用地集散的趋势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北京市及不同区域目前工业用地布局发展所处的阶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工业用地供应应坚持市场化方向,同时,工业用地管理应顺应工业用地的集散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程少华 《极地研究》1992,4(3):58-72
现代南极研究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强化信息导向的作用 ,是南极领域自身建设的科学思想基础。本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经 ,以现代南极研究为纬 ,从软科学和系统科学的角度 ,宏观地俯瞰了南极研究的现在与未来 ,从不同侧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对南极研究的支持作用 ,强调了全方位、大科学化的重要性。南极研究作为最能体现国际合作的特殊领域 ,在开拓南极的科学独特性和南极的全球作用两大核心课题时 ,势必从各个层次上系统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参与全球计划的各大尺度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我国的南极事业中 ,如何造就一个与国际南极研究同步的开放环境 ,加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能以有效、系统、经济、合理的方式进行 ,是时代赋予的机会 ,也是面临的新挑战 ,更是发展的必然。建立计算机化的南极信息系统是实现决策和管理科学化 ;增强南极活动中的运营能力 ;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研进程的必要途径 ,是加入国际南极信息网络的前提与基础 ,也是全面促进和积极推动现代南极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这项综合性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的实现 ,需要一个不断深化完善和动态发展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特征与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借助描述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回流意愿的现状与特点、流动特征与回流意愿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很弱,有回流意愿并打算近期回流的农民工比例较低,回流地域以原居地为主、户籍地的乡镇和区县政府所在地为辅。模型结果显示,流动特征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回流意愿:跨省流动者“打算回流”的概率大于省内流动者;流动时间短和非举家流动者“打算回流”“近期回流”“回原居地”的概率分别大于流动时间长和举家流动者;有留守子女者“打算回流”“近期回流”的概率大于没有留守子女者。最后,建议政府实施以“异地市民化”为主、“回流式市民化”为辅的市民化策略;继续深化制度改革,为农民工流动扫清制度壁垒和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促进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台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就业的优惠政策等方式来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渝鄂湘黔接壤区正逐步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农林牧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该区商贸业,可促进大批量农林牧产品出口和第三产业发展,刺激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当前,对接壤区的产品应按不同市场剪影,分门别类采取不同措施,组织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促进产品对外倾销,拓展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5.
张掖市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张掖市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湿地资源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加强湿地保护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和监测体系,强化湿地保护管理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坚持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9年血吸虫调查资料,对洱源县的血吸虫基本情况、螺情、病情、年度疫情变化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洱源县的有螺地主要分布在炼铁乡、乔后镇、茈碧湖、邓川镇、右所镇、牛街乡、三营镇、凤羽乡。经过多年的防控,有螺面积从2004年的1074万m2下降至432万m2,阳性钉螺行政村由45个下降到0,阳性钉螺点由460个下降到0个,全县人畜感染率分别从2004年的9.18%、6.03%下降至2009年的0.15%、0.33%。  相似文献   

17.
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现状特征分析,指出其发展过程存在着城市空间格局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重复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发展措施,确保环湖区内城镇体系的持续,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西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温军 《地理研究》2000,19(2):202-208
西藏是中国自然资源最富集地区之一,但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至今仍相当落后。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摆脱贫困落后、走向持续繁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走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产业的资源化、特色化、社会化与生态化。既要注重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多元化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筑高原特色产业;又要推动各民族人民普遍参与共同繁荣,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高原独特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合理开发利用丰富资源,加快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湘鄂渝黔边旅游扶贫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论述了湘鄂渝黔边自然生态游、文化游等旅游开发项目;吸引贫困农民参与旅游开发、转变贫困地区人们观念和扩大就业的旅游产业带动;筹集旅游扶贫开发资金、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经济实体、解决发展旅游业所需人才问题;推进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一体化、建立旅游扶贫开发基金的政府扶持旅游业机制;转变旅游开发者观念、实施旅游收入绿色核算制度、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以黄河流域66个市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理念选取34项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以高质量发展水平、高质量发展平均增量和平均增速为变量,利用ESDA法分析2000—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和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相似市域空间相关,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波动中有所提高,发展趋于均衡。(2)2000—2015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平均增量和平均增速的空间关联较为显著,均呈现出强集聚—弱集聚—较强集聚演变特征,增长状态相似市域彼此邻近;但2015—2020年增长状态相似市域随机分布,空间不相关。(3)高质量发展平均增量和平均增速格局变化较大,高值区均由东部向中部再向西部转移,高值区数量大于低值区数量,黄河流域高质量整体发展较快。平均增量冷热点区呈现相对分散—集中分布—分散布局的态势,平均增速相似市域由相对分散向集中连片演化,不同等级冷热点圈层分布。(4)发展基础相对较差的区域增长速度较快,城市群仍是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未来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城市群合作模式,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